诸葛亮当时写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急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0
诸葛亮写前出师表时候的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

现年公元 2001年。大约 1776 年前,诸葛亮(公元 181—234 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荆州,隐居陇亩(今湖北省襄阳城西南),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失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 223 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卒于军中。有《诸葛武侯集》。

公元 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做准备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成。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疏,篇名为后人所加。

《前出师表》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裴注言:“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后人颇有颖此表为伪作者,但《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诸葛恪(诸葛亮兄诸葛瑾之子)所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似指《后出师表》而言,又两《出师表》言辞、情感非常一致,后表当不会为伪作。

表 :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回答完毕,希望对你的提问有帮助,如果满意请采纳o(∩_∩)o...哈哈

《前出师表》: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后出师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时民穷兵疲,朝中大臣对再次北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及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以为“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实不可为。并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更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蜀汉建兴四年,诸葛亮平复南蛮叛乱,祭祀了泸水的鬼魂后胜利班师。魏主曹丕病故,曹睿即位,派司马懿守西凉。诸葛亮巧施反间计,使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然后诸葛亮向蜀后主刘禅上《前出师表》,请求出兵伐魏。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出师表》也被称为他的代表作为世人广为传颂。宋代诗人陆游曾在他的诗中这样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道奏疏,也就是一片公文。虽然是公文,却立论明确,言辞真切,文采四溢,短短几百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文章以继承先帝遗志开篇,规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内外一体、赏罚分明。又说道作者自己临危受命、夙兴夜寐、为大汉江山殚精竭虑,未敢有丝毫的懈怠。最后道明北伐的必要性。短短数百字中有苦苦规劝,也有形式分析,更有为人臣者为报先帝知遇之人的良苦用心。读之让人拍手称赞。

《出师表》很多经典的词句,深受世人喜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文章虽短,却是句句经典。

《出师表》充分的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深受当权者喜爱和推崇。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兴复汉室”。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每个帝王都希望有一个像诸葛亮一样贤臣良相。所以作为当权者他们也希望,借助《出师表》把忠君爱国的思想灌输到天下的文人士子的心中。

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至死也没有完成先帝遗愿,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却演绎了一出世间佳话。他的《出师表》也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兴盛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历史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夷陵(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扩展资料:

赏析:

《前出师表》由“忠谏叙理“和剖情表态”两部分内容组成。文章第一部分,历数国家面临危难:其一先帝刘备统一大业未成一半,就死去;其二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对蜀十分不利。

其三蜀汉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较差。由此构成危急时刻。从而为表的“立意”做了铺垫。但仅仅认识到解决矛盾的不利因素,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充分肯定其有利因素。

也只有善于利用有利条件,才可能最后解决矛盾,战胜对方。诸葛亮超人之处,即在于此。他数举忠臣志士,劝后主因势利导,并在这基础上,提出励精图治的三点要略:纳谏、法治、用人。

开宗明意,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后主刘禅懦弱昏庸,对这样的君主,首要之意是“张圣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所谓法治和启用人才。

因此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三要略的第一点,是“纳忠谏”,于此可见文思之缜密。其次是法治。昌明法度,即不论文武百官、皇族侍臣,还是平民百姓,如有作奸犯科,或尽忠行善者。

都不应偏私;均由司法部门按刑赏法则处理,“以昭陛下平明之治”。第三是善用才。任贤良、去庸鄙。诸葛亮举出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这三文一武,是由先帝考验选拔的忠臣。

请后主遇事,无论大小,俱可征求他们的意见。举文官武将为例后,诸葛亮又引证历史上“亲贤远佞”的正反两方面教训,作进一步说明。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正反对举,利害鲜明,偶句对列,寓意深刻。他又以先帝叹息痛恨后汉桓帝、灵帝两人为例。

说明“亲贤远佞”之重要。暗喻后主刘禅,劝其以此为戒。又联系实际,指出对可信赖之人,要“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以上为第一部分。从“臣本布衣,……”至结尾,为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叙忠情,言宏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将二十一年来“开济两朝”的忠诚。

自剖于眼前,两句骈对,情尽志出。“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恐”、“伤”两字,可谓点睛之笔,说明他完全是为先帝着想,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

最后,诸葛亮自立军令状;督责诸臣;又劝后主“察纳雅言”:三方共同努力,以复兴汉室。言尽意详,完满结束全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夷陵(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ning,四声),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公元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作准备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 年)。公元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ning,四声),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公元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作准备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 年)。公元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城。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书,篇名为后人所加。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的注文中。

  • 出师表的背景
    答: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成。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为了开导刘禅,布置朝政,表明心意,激励众志,所以写了这个表。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
  • 《出师表》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
    答:《出师表》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由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所写。它是诸葛亮致刘备的一封表章,表达了他请求出征的决心和对刘备政权的忠诚。《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时期。当时,刘备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势力之一,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重要谋士。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紧张,...
  • 诸葛亮为什么写师表 出师表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1、《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2、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
  • 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答: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
  • 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出师表的?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呢?
    答: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是,在刘备去世后,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光复汉室,于是决定出兵北伐。为了表明自己的出兵原因和决心,以及防止在自己离开之后,刘禅被小人所煽动扰乱后方,他向刘禅提出一些建议,并写下了《出师表》。《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
  • 出师表什么时候写的
    答:《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复中原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详细解释如下:一、《出师表》的创作背景 《出师表》是蜀汉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当时,蜀汉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北伐中原的时机成熟。...
  • 求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刘备,刘禅,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答:他写这篇《出师表》给后主,为了让后主坐镇后方安定大局,起码不能给自己添乱子,像后来的魏明帝就很信任司马懿。第二次的《后出师表》,诸葛亮之前已经打了败仗,士气低落,也就没有很多豪言壮语了。此时蜀国国力也内耗的利害,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于病逝五丈原,令后人扼腕。...
  • 诸葛亮五出祁山的历史背景是?
    答:同时,诸葛亮在表中还推荐了许多贤能的大臣,要刘禅遇事多同这些人商量,然后施行。《出师表》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倾注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心和期望。写得挚切诚恳,感人肺腑,是后世流传久远的名篇。 蜀汉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率军北伐、在出兵之前,他在南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定了进兵之策。
  •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答:西南地区的叛乱已平定,蜀汉内部也比较安定,而此时(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即位,曹魏政局发生了变化,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一个好时机。经过一番准备,在第二年春天,诸葛亮亲率军队,北驻汉中,伺机进击曹魏。临行前,他9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
  • 求出师表全文,并介绍其历史背景。
    答:《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