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道教境界比佛教更高,道教天尊有观遍宇宙万道的智慧,宇宙万象尽收囊中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请教各位,道教与佛教谁的境界更高?

你想听实话吗?你愿意弄明白吗?听我一言!凡是说道教高的,都是愚痴的妖魔外道!他们想就此来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在浊世中,众生本就迷惑颠倒,再加上他们的鼓吹和蛊惑,会使更多的人更加迷茫!不知该向何方去!你这问题引来了一帮妖魔!我现在把真相公开:道教是为接引人天众生而设置的方便法门,通过道教的前期铺垫,佛教才能在中国更好的接引众生出轮回、离生死、证菩提!因为道教思想截取了佛教思想中很有限的一部分,来做为接引特殊人群的方法。它本身缺少完整的理论支撑,只有依附于佛教思想存在!后期道教为了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人为的窃取佛教思想,改头换面,占为己有!弄得四不像!但是真正的老庄思想里面可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天人那些外道法术不稀奇,你能修定,也能得五通!

昨天在虎扑看了个关于道教佛教的帖子,今天翻出早看过的一篇文章给众jr讨论,这个问题不妨我们从《西游记》来看,玉帝代表道教,如来代表佛教。
看了一下网上对这个话题也是众说纷芸,大多有两种说法,第一说玉帝权利大,如来本事大;第二说这种问题类似于关公战秦琼,是个无厘头的话题。

大多这种神话的依据来源于《西游记》或《封神榜》,这两本书谁是正宗不好说,我就依据《西游记》探讨下这个问题。
玉帝和如来谁大并不是像关公战秦琼那样没有可比性的,两个人见过面喝过茶,看过美女赏过花,怎么会没有可比性呢。
我们可以先讲下玉帝、如来和太上老君这三方的势力,来分析当时的环境。
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的始祖,《西游记》中年纪最大的应该就是他了。也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道教是当时九天十地四大洲尊崇的第一大教,他并不是玉帝的臣子,他和玉帝的关系应该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教皇与国王的关系。玉帝住在九天之上的灵霄宝殿,他住在三十三重天外,应该说他的地位比玉帝要高,大家注意把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分开,我小时候经常搞混,以为太上老君只是玉帝的一个臣子。太上老君的本事如何不可知,但是他有很多法宝,排第一的是芭蕉扇,第二是金刚圈。芭蕉扇大家都知道,重点讲下金刚圈,金刚圈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就是青牛精用得那个,套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和天庭诸将武器的,也就是说金刚圈在手,打遍天庭无敌手,太上老君说自己过函谷关的时候全靠这个金刚圈“化胡成佛”的,青牛精说这个世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制服他,没错,就是芭蕉扇。他的火炉也炼出过很多厉害的武器,比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猪八戒的九尺钉耙,都是出自他的火炉。他还会炼丹,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百毒不侵。总而言之,太上老君绝对是个全能型的超级人物。

如来是佛教的教主,住在西牛贺洲,他的本事中国人都知道,不多说。佛教在他手中兴盛到了极点,光成佛的就有三千,菩萨使者揭谛伽蓝就更是不计其数,但如来远远不满足,他的野心是与道教抗礼,超越道教,甚至代替道教主宰天下。关于如来,讲一段他的往事:天地初来,有一灵物是凤凰,凤凰生有二物,一个是孔雀,一个是大鹏。如来在一座山上将要修成金身之时,遇上最后一劫,被孔雀吃下肚子,如来在孔雀肚子中修成了金身,破开孔雀的肚子成佛。事后要杀孔雀时被诸佛拦住,最后尊孔雀为母。这是在《西游记》中如来自己口述的。你看他要杀孔雀时哪有一点慈悲为怀的样子,要不是诸佛拦着,如来一成佛就杀生了。
玉帝是诸神之首,九天十地四大洲的管理者,是天地至尊,有七十二亿余岁,修了一千七百五十劫才有天地之尊。据我看,玉帝精通帝王之道,深藏不露,孙悟空的一系列动作都在他算计之内,可以说,孙悟空大闹天宫,请如来护驾,西天取经,佛教扩大势力都是玉帝一手精心策划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精通帝王之术的皇帝绝不会让天下的一股势力独自壮大,他势必会扶持另一股势力或多股势力与之对抗。而佛教就是玉帝扶持起来对抗道教的。
孙悟空虽然只是以上*河蟹*中间的小人物,是他们对抗中浮在水面上的小人物,但好歹是《西游记》的主角,不得不讲,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这场惊心动魄,不见硝烟的战争。孙悟空出生就没爹没娘,拼着生命危险坐上猴王的位置没潇洒两天就雄心壮志地去寻求长生之道了,踏万里浪,走千里路,终于找到世外高人,学得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出师后大闹龙宫,勾销生死薄倒也惊天地,泣鬼神。后被招安做了弼马温,嫌官小反下界自封“齐天大圣”,后又被招安,承认其“齐天大圣”的封号。给他在蟠桃园边修了座齐天大圣府,后来又派他管桃园。他又不安分偷吃蟠桃,偷喝御酒,偷吃了几颗太上老君的丹药,随后就是所谓的“闹天宫”,我实在不愿意说是大闹,孙悟空在凌霄宝殿门口被三十六雷将围住,三十六员雷将不能近身,然后玉帝说:“请如来护驾。”如来过来,啪,一耳光就囚禁了他五百年。连凌霄宝殿的门都没进,很多电视电影是玉帝躲在桌子下伸长脖子大叫:“请如来佛祖速来救驾。”都是自己改编的,实际情况应该是玉帝冷冷地看着门口的打斗,望望旁边跃跃欲上的神将,冷笑一声:“请如来护驾。”

然后详尽说下这次事件,正史上称“安天大会”,野史上称“大闹天宫”。
事情应该从孙悟空第一次被招安开始说起,玉帝给他安排的职位是“弼马温”,也就是马房总管,玉帝已经很给面子了,孙悟空资历,功劳什么都没有,闯了那么大的祸,玉帝不杀他都很好了。刚好也只有这一个空位。孙悟空高高兴兴地去上任,过几天又嫌自己的官职太小,反下界继续当猴王。这个时候我想玉帝就已经在考虑着扶持佛教对抗道教了,正好有孙悟空可以试试如来,是否能为自己所用。于是装模作样的派人打了几次,随后第二次招安,封了齐天大圣,在蟠桃园边修起一座齐天大圣府,把一只猴子安排住在桃子园旁边,这样的安排你是不是能发现什么,好,就算玉帝的意思还不够明白,孙悟空天天东逛逛,西走走,倒也清闲,没出什么事。玉帝生怕不出事的又做了一个惊天地的安排,派孙悟空去看管蟠桃园!让只猴子去看管桃园,要是你还看不出玉帝是什么意思,那我也无话可说,你不要看下去了。然后孙悟空就偷吃蟠桃,偷喝御酒,偷吃丹药,二郎神擒拿孙悟空,火炉里炼出了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然后孙悟空一路打到凌霄宝殿,门口有一大将对孙悟空说:“泼猴休想从我这过去一步。”然后率领三十六员雷将围住了孙悟空。玉帝说:“请如来护驾。”注意“护驾”二字,什么意思大家看过古装片的都懂。其实我一直想,玉帝有那么多人能擒住孙悟空都不用,或许就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如来的,看看如来的本事,顺便试试如来,真是高明,让我叹服不已。如来过来了,对孙悟空说,你闹什么闹呀?孙悟空说,我要当玉帝,凭啥总是他当。如来说,他度过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又啥本事,还想取代他。(潜台词:呀的,老子都不敢想取代他,你小子算什么)孙悟空说,我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是晕死,孙悟空还真不是一般的幼稚,这么点本事也敢拿出来在如来面前现,还出口就把自己的绝招都说了,难怪如来能一招制敌。如来说,我们打个赌好不好,要是能跳出我的手掌,我就让你做玉帝,要是跳不出去你就老老实实的回家种田去。很多人认为如来比玉帝大就是因为这句话,认为如来能随意更换玉帝的人选,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他就是个骗子,还不打草稿。孙悟空肯定高兴坏了,自己能不能逃脱都是个问题,要是赢了,自己不一定能做玉帝,但输了,他也能放我走。于是问,你说话算不算数?如来说,哥是佛教至尊,还能骗你吗。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如来把孙悟空当猴子耍了。事成之后,如来并没有觉得什么,转身就走,这是天蓬出来笑着说,如来慢走,玉帝驾到了。玉帝来到如来面前说,多亏了你的大法收服了妖精,希望如来停留一天,请诸神办桌酒席感谢。(原文:)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到:“老僧承大天尊宣命而来,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看到这句话,有种很熟悉的感觉有木有?外出征战的将领得胜回朝,皇帝说,多亏将军厉害啊,打赢了敌军,辛苦啦,我要犒赏将军和三军。将军说,托陛下洪福,和军士拼命杀敌,我何功之有。你还敢说如来比玉帝大?
后来的取经路上,取经团队每每有危险,玉帝都会派人相助。而道教虽然没有公开阻拦,却派了青牛精拿着太上老君的金刚圈拦路,如来用了十八座金山才买过了那一关。
道教和佛教哪个厉害,现在众jr有数了吗?

  你说的还不错。
  老子庄子用简单的话就说出了佛教用很多经典才表达出来的道理。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佛教的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里解释:假如说【极微】能够成立,是【实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

  实在的东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占有空间,一占有空间,那么一定有三维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这是绝少不了的。比如这个粉笔盒子 ,从左边儿来看,就只能看见这只小白兔,至于右边儿是什么,我不知道。从上边儿来看,我就看不见下边儿到底是什么。

  假如说我有一辆汽车,要装一车粉笔 。我们把这一盒叫做A,A左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够与A右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 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右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前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 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 、下边面也是不能够相接触的。在A后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后边面 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面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上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上 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下边面也都不能够接触。在A下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只能与A的下边 面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上边面也不能够接触。

  这是说这一盒粉笔,那么我们说一个极微呢? 同样的道理,中间有一个极微,它的周围也充满极微。我们称中间这个极微为甲 。在甲极微东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东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 面相接触。甲极微西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西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 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 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北边面相接触,而 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上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上边面相接触 ,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下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下边面相 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这是一一对应的,绝无可混乱的余地。

  窥基的 《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这样一来呢,一个极微就 可以划为六个组成部分。既然一个极微可以分做六个组成部分,则极微还能叫极 微吗?极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无法再分的单位呀~~既然它可以分为六个组成 部分,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既不是最小的实体单位,那也就不是极微了 ,这就犯自教相违的毛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结论是: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说:最小的组成成分根本不是“实在的(客观实在)”!

  唯识学的“极微非实有说”,似乎是唯识学中最能与现代科学引起共鸣的一个内容。唯识学指出:对极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化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使各种物质相互区分的最小单位】,如氢与氧的不同,在于氢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子层次以下的一切微观粒子,“便似空现,不名为色。”(“色”即物质)首先,【这些微观粒子失去了各类物质的特征,完全没有个性,如所有的电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质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种原子都代表了一种物质】,【因此完全可以说微观粒子“不名为色”】。其次,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也都“似空现”。】例如,粒子的质量亏损会转变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灭会转变成能量,而由能量也可以制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产生粒子(因为能量也有正负之分)。粒子与能量间的相互转换,最能体现【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

  这样一来,佛教说的“空”,就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了。 故《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量子力学里,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的状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 “妙”实际上是现量,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佛学讲“清净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常无欲”的认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观其妙”。《中庸》中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至诚”也属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知天地之化育”属于“观其妙”。

  释迦牟尼佛总结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老子总结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证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实存在的证悟之见证!

  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气用事,要有冷静客观的理性观照。“毋必”,做什么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随顺因缘,无可无不可,通权达变,法无定法。“毋固”,不要那么固执,一条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执,吾人悉有与生俱来的我执身见,常常以我为中心划线,以我为中心做事情,以我为中心作出种种情绪反应。其实一个君子的行为,或者一个能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别人,多满足别人的愿望,多让别人欢喜,多体察别人的需求,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

  4、“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

  “使民无知无欲”,正是佛家讲的破见思惑。“知”是见惑,“欲”是思惑。见惑给人们带来“所知障”,“思惑”给人们带来“烦恼障”,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凡夫的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对立心识刹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同时,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亦属“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一个心净的人,他到哪里都是净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就是一个真正开智慧的解脱者,他是虚怀若谷,身心很柔软,不懂的我们就学习!

  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佛家谓之曰“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都是一个意思。道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说他自己只是在重复讲述古圣先贤说的话,没有一点发明创造。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如果还在讲仁、讲义,表示离开了大道;若修行还在展现我是、我能,表示还没有解脱。老子认为说:如果一直强调仁义道德、忠孝,表示你离开一体世界,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世间法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不是说仁义不好,老子都是以高标准在讲,如果以世间法来讲,当然仁义、慈悲、孝仁爱这些都不错,但是要讲解脱法、究竟法,这是退而求其次,因为失去了解脱的质量。

  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聪明才智、智慧,如果一直标榜聪明才智,世间就会有很多的伪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大家都是很仁爱,和平相处、互相尊重,以平等心善待一切,当下做所该做,不必特别强调、刻意标榜孝子。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阿含经》课程也有讲到,如果你标出「圣、凡,大、小,高、低…」就是「二元对立」,变成佛陀是圣人、我们是凡夫,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仆人,上帝是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其它人都只是迷途的羔羊,没人敢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这样就是大妄语,这样就是大我慢。

  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既然,老子不主张搞偶像崇拜,所以他又提出了杜绝偶像崇拜的根本措施——“绝圣弃智”——即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不要有偶像(圣贤)崇拜的心理,并且要放弃利用智谋(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去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和想法。现在国家讲要容纳多元化思想。

  9、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一般的见识以为道家是逍遥世外或者应时而动,而这句话说明: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

  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真正的无为,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心不染著。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说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体和客体同为道的不同层面,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离开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注定是枉功劳形了不可得。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烦恼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碍覆盖。菩萨的我执、法执破除了,就到无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圣人无常心。解脱者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见,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预设立场。以百姓为心他的起心动念是念念为天下苍生,以百姓心为心,无我、无私。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维摩诘经》上讲不二法门,唯有维摩诘“默然无言”,大智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刚经》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信心铭》曰:“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庄子·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白说得很明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确,这桩公案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证者所知。轮扁以得心应手的体证体悟,体现出心手一相无碍相通,而二相的语言要表达一相的得心应手,就显得苍白无力。这正说明了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只能“观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观其妙”(得心应手而口不能言)。

  1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朴实、厚朴)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和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脱百姓的二元对立观念之束缚,要教化百姓认识“有欲认识”方法不对,放纵感官享乐不对,不要极化人们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化民,将百姓从有欲中解救出来,入无欲的自由解脱,庄子称为“逍遥游”。

  自古以来,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众生或是摄化众生,不是要越展现世智辩聪,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来越聪明、越厉害,因为这是人类自我越膨胀。将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为解脱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让你返璞归真,回到敦厚、朴实、忠厚、老实的本性。

  「民之难治」为什么百姓会难治理呢?「以其智多」因为智巧伪诈、世智辩聪,错误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来越狡猾,越会钻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错误的教育教导出来。「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如果是用世间思维、世智辩聪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贼,会越治越乱。这样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质量,离道越远。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为普度众生;俭是淡泊寡欲,是清净心;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体会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当悟道之后,就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会甘心居众人之后。

  老子的三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哦!我真的不知道」,明「无明」。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有讲到最深的,但是当我讲出这些,一样我又被攻击!说:「人家经典不是这样讲!」好啊!随便啊!佛陀所讲的十二缘起,是在探讨第一因,到最后是来到「无明」,我在《阿含经》课程里面有提到,所有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问题最终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如果你认为你很行,我很有学问、知识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为你是在无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还不知道,你还在麻痹的情况里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同理。

  1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怨以和来解,和后仍有余怨,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称不上为善。因为,和解是两相调谐,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体不分,才无有怨,何谈余怨。老子要人们体道一相,无怨可和,才是为善。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佛陀主张“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和怨要以无怨为“和”,“若人捶詈”(打骂),要以赞扬视之,自然与道不远。“故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有债主之契据(合同),却无有债权之索还心。佛家称作三轮体空(债权、债务和债物,当体皆空,本无自性),无施可施。施不求报,亦无求报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体道,三轮体空,无人无物,何有责人之说?有德之人体道之一相(“有德司契”),无求无索,无人无我,在生活中尽是奉献施与,“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德之人二相执著,识心分别,故像追索租税一样攀缘摄取,极性极化,人我对立,顺喜逆瞋,私欲情念不息,亲疏远近炽然,差别对待分明,违背天道平等,与“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相异。

  金刚经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于相不着,于人不着,自然不苛责于人。

要知道欲界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众神,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轮回之内一切众生,皆都比六道轮回之外众生(如佛、菩萨)低,只有六道轮回之外(如佛、菩萨)才是最贵,也就是说佛、菩萨才是最大的。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是写得清楚楚的)。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的,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命贵的。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他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

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之内,尚末跳脱三界的。而佛、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天(天帝)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但机率是很小的。而佛、菩萨是永不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机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佛、菩萨低的,且佛、菩萨亦是他的上极。简单划分一下,佛乃老大,菩萨老二,天(天帝)乃老三的。

天帝也如我们南阎浮堤世界的人那样,也是念佛,念地藏菩萨名号,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积修功德的。而佛,菩萨皆不是

华严经里面讲过:“我们众生造业深重,弄得灾难重重,民不聊生。玉帝曾跪拜观世音菩萨七天七夜,恳求菩萨大发慈悲,消灾增福”。可见,玉帝是多么的仁慈啊!

如果因为道教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就说它高过佛教,未免有点片面。
你说佛教连天道的边都沾不上,显然说明你没有看过佛经。
无论你信什么宗教,追求的应该是真理,而不是爱国或者攀比。
要是非想说出个高下,有很多道教徒皈依佛门,却少有佛教徒改信道教,我想这你就能明白了吧。
另外,道教的最高经典是《道德经》,可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只是拿来用而已。
佛教就完全不同了,佛经都是释迦摩尼佛说的,没有哪部经典是从别的地方吸取的。
论实修,道教有些法术要画符还有道具时辰什么的,很麻烦,而且修为不够未必灵验。
而佛教某些法一般只需持咒便十分灵验,心诚恳就行,这也比道教方便得多。

看到你这个状态,我突然想到一则故事,下届僧人和道士在打仗,上届佛祖和道祖相视无奈的笑了下。
既然是道,那里不可修之,道家采万物之长,着天地之精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子曰我有三宝,一曰,慈,现在有人解释为雌也,柔弱能胜刚强!
有不同的肯定的,周总理的求同存异相当不错,如何在不同中寻一守一抱一,才是君子本色!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即心即是佛,即心即太极,万道从心生,无心道何来?本质无生灭,神力不思议,岂非有为法,能与之相及?千亿变化身,如来金刚体,无人能相比,天尊是何物?只在妄想中,不见而说见,皆是妄语中,他长几根毛?身是何颜色?寿命为几时?你能尽详说?小说与真实,你都分不清,徙说道与佛。

  • 佛教和道家谁更厉害,就比法力,和慈悲,和打架,那个更受人尊敬,求解答...
    答:按照慈悲的话应该是佛教,他们的宗旨就是普度众生,道家的大多数都是度己不度众,慈悲这一方面佛教胜出。那一个更受人尊敬这个就更不好说了,佛被人称我世尊意思是世界最尊贵的人,道教的最高者被称为天尊天底下最尊贵者。我只能说你喜欢那一个那一个就最厉害。
  • 道教和佛教比起来,到底高明在哪?
    答:说到宗教,就不得不提中国的五大“合法宗教”,它们分别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拥有数量最多的信徒,增长速度最快的却是基督(新)教。不过,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看来,基督教的教义太肤浅,不如道教、佛教高明,这是怎么回事呢?虽然读过《道德经》和...
  •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答:道教的“仙”真实含义,其实与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相对应,但是佛教的果位分得更细、更科学。读佛教和道教的典要弄懂这两个概念,更不要因此认为佛教的果位就比道教高,同样的,道教的“龙”与佛教的“龙”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道教的“龙”是最高级别的神兽,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龙”,其实就是“蛇”,...
  • 在中国的神话小说中,为何道教神仙没有佛教神仙厉害?
    答:因为民俗神话体系中,道教的神仙,的确在战斗力上要逊色佛教一筹。佛教神通更高,道教功德更大,这是普遍设定。我们都知道,中国林林总总的传统神魔小说里,似乎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道教的神仙数量上尽管远远在佛教之上,但是论“战斗力”,他们似乎远远不如佛教的佛陀,菩萨更厉害...
  • 是佛教菩萨大还是道教天尊大.
    答:菩萨是佛教神仙系统的一个等级,并不是很高。地藏王是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普贤和观音菩萨一起深受世人敬仰。有一种传说地藏王菩萨原为新罗国的一位王子,出家后游历到中国安徽九华山并在此涅槃,因此九华山也成为地藏王菩萨的最大道场,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和普陀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太乙天尊相传...
  • 道家和佛门谁更厉害
    答:首先说一下,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天庭实力已远非封神之时可比,首先我们看在天庭充当主力的多是一些三代弟子,甚至是无名之辈,而真正的高手,封神时期的金仙们无一露面,可见此时的天庭不能代表真正的道家实力,第二如来只是佛教的教主,如果按封神标准来说,最多是一个从圣,根本就不能同元始天尊,...
  • 佛教分为大小乘,那么道教呢?为什么人们总是认为道教的境界不如佛教?
    答:这些在古代人们更希望佛教的脱离苦海,到了现在,科技愈来愈发展,像道教的;捉鬼抓妖,法术符咒,都不能用科学解释,便是迷信。而佛教并没有什么法术、符咒 之类的,它所蕴含的是哲理 ,是智慧 ,相对道教的迷信,人们还是更认为佛教哲学的境界,往往比道教迷信的境界,更高。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并没...
  • 道教有多少天尊,要全部天尊名号。
    答: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 道教厉害还是佛教厉害啊?
    答:(原文:)如来不敢违悖,即合掌谢到:“老僧承大天尊宣命而来,有何法力,还是天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看到这句话,有种很熟悉的感觉有木有?外出征战的...从整体的对比来看,道教和佛教的区别在哪些方面呢?我参考一些高功大德的论述,试着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1、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 道教神仙太上老君和佛教大佬如来,在西游里谁的地位更高?
    答:而“道教体系”中的五老,指的是五方上帝,以三皇五帝为原型的五位大帝,他们在安天大会上,后来和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人一起,跪拜如来,感谢佛恩。从书中的蛛丝马迹上来分析,老君和如来的地位大致上是等同的。他们各自代表着“佛教”和“道教”的最高权力;但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