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供奉神佛的处所)详细资料大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书册 庙宇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的庙宇的特点、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陈志华教授在“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中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和性质有精彩的论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庙宇
  • 外文名 :court
  • 拼音 :miào yǔ
  • 解释 :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词语概念,基本信息,引证解释,基本含义,简介,功能,结构,称呼,庙宇对联,楹联撷萃,人文遗产,结构,称呼,香港,历史背景,建筑,台湾,地名,书册,内容简介,目录,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庙宇 拼音:miào yǔ 英文:court 解释: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引证解释

1. 庙。指祠庙。 2. 庙。指寺庙。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走入庙中,四下看视,正个好座庙宇。”巴金《砂丁》:“前面远远地有一座高大的庙宇。”1983年《袁家山简介》: (袁可立)许愿修盖庙宇,随即风平浪静,一仗取胜。”

基本含义

简介

庙宇通常是指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一排排的柱子与正梁及楣梁连结起来,支撑著遮蔽的屋顶,木架之上排铺瓦片,而后砌砖隔墙填在柱间,构建中国建筑的理念。

功能

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宗教信仰

结构

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台基在中国建筑上,非常重要。所谓台基,包括整个的空间: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栏杆和台阶。有时台地有两层或三层,以使建筑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筑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坛,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台地和栏杆三分环绕向上展开。台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强化建筑主体独特的品性,通常藉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现建筑物的高贵和地位。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一排排的柱子与正梁及楣梁连结起来,支撑著遮蔽的屋顶,木架之上排铺瓦片,而后砌砖隔墙填在柱间,构建中国建筑的理念。

称呼

寺庙分 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场,庵和堂是尼姑道场。 道教:宫、观、庙、祠 佛教寺院是皇宫式建筑,道教庙宇是府衙式建筑,道教庙宇分:大庙、庙亭、小庙。 但福建闽南和台湾,佛教和道教已经融为一体。 从广义上来说,庙宇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庙宇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 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睢县袁家山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也有直接以建造者的园林地命名的,如明代睢州(今河南睢县)兵部尚书袁可立所建之袁家山,其实是其在自己别业中所建供奉吕祖和八仙众神的道场。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庙宇对联

上联:东土耶,西土耶,古木灵根不二; 庙宇 下联:风动也,旄动也,清池碧水湛然。 上联: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下联: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身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上联:莫道是空门,要进来须踏着实地;? 下联:紧防有叉路,走错了便堕入深坑。(此又舍字面而说理,提撕警觉,足代晨钟暮鼓。) 上联:吾道非耶,岂复出山为小草; 下联:此生休矣,乃知阅世尽沧桑。 上联:能渡众生,岂独潭龙知听讲; 下联:愿闻一喝,长教海水不扬波。 上联:你眉头著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 下联:我肚皮这般磁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 成都宝光寺名联: 上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下联: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禅机盎然,佛的宗旨就是一颗平淡心,得失何计?不了了之。) 成都武侯祠名联:(清:赵藩)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兵之计,攻心为上!)

楹联撷萃

中国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在民间普遍存在,宫庙寺院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在各地的寺庙中,镌有大量的楹联,其中不乏名人和书法家的题撰或手笔,具有相当高的楹联艺术和书法水平,不仅可资研究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道文化景观,引起楹联爱好者的兴趣以及众多游客的注目。 庙宇 神州大地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许多庙宇择建于名山胜地,而且祭祀的都是千古流传的历史人物,成为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每座庙宇都有其历史渊源、传说和典故,一些宫庙联便以其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入题,虽只寥寥数字,但却内涵丰富,耐人品读,有的成为千古名联。诸如: 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孔庙)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词)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武侯庙)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杭州岳坟)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庙) 民间信仰源自民众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历史上的“忠”“义”之士以及各地被称颂的历史人物,受到民众的尊崇而成为偶像,并且被加以神化,造庙祭祀。这些祭祀历史上忠义之士的庙宇,其楹联一般以历史人物的重要事件和影响为内容,或颂扬其功德,或赞叹其襟怀,品读联语,人物形象赫然在目: 九伐威名襄夏政;千秋正统懔春王。(关帝庙)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岳武穆庙)汉室赖三人,留得住百年社稷;桃园专一义,解不开万世肝肠。(刘关张三义祠)春秋匪懈,祀典重新,汉千古,宋千古;宇宙长存,神功并著,义一生,忠一生。(关岳庙)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义士;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义士词) 对历史上的“忠义之士”,联语一般都是颂其功而避其过,而河南一座关帝庙有副楹联,对关羽的评价却是一分为二,既颂其功又责其过,功过评判分明,读来甚是有趣。联曰: 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侯公不忝; 徐州降孟德,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 在封建社会,民众缺乏科学知识,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变故和挫折,往往归诸于命运,为了寻找精神寄托,缓解心理压力,便求神拜佛,祈求神明庇佑。千百年来,财神爷、土地公、观音妈、灶君等,便成为民间最普遍尊崇和膜拜的神像。作为那个时代的宫庙楹联,也就必然要体现“神”的至尊至圣和福泽万民的神旨,这在许多宫庙联中可见一斑:通四海之财源,普占吉庆;赐万民以福泽,永获盈丰。(财神庙)水木成功崇五祀;火土济美惠群黎。(灶君庙)比户可封,伏神威而保万姓;聚炉相望,藉福泽以惠四方。(土地庙)观空有色西江月;听世无声南海潮。(观音殿) 作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庙堂寺院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就其教义而言,都是劝善的,因而反映在庙堂楹联上,一般都劝导慈悲、忍让、和善,对世人有一定劝戒作用。其中还不乏针砭邪恶、嫉恶扬善的警示,至今读来仍有警醒作用。下列宫庙联就很能引人深思: 庙宇 我门中缔结福缘,岂惟在一炷清香几声佛号; 你心里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实春茁兰芽。(佛殿)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那知头上有青天。(城隍庙) 任凭你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城隍庙) 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泉州关帝庙) 庙宇楹联,除了镌刻于山门、殿门、立柱、亭阁外,其他的如经堂、禅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处,亦随处可见,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从庙宇楹联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还可探究历史,鉴赏楹联和书法艺术,从中追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当然,宫庙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楹联中也有不少纯属宣扬封建迷信和厌世消极情绪,有悖于今天精神文明,必须加以批判并予摒弃,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鉴别。

人文遗产

庙宇楹联,除了镌刻于山门、殿门、立柱、亭阁外,其他的如经堂、禅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处,亦随处可见,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从庙宇楹联中,不但可以研究宗教文化,还可探究历史,鉴赏楹联和书法艺术,从中追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结构

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所谓台基,包括整个的空间:自平地至台地以及栏杆和台阶。有时台地有两层或三层,以使建筑在台地上的主要建筑物,其形其式昭昭在目。北平的天坛,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台地和栏杆三分环绕向上展开。台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强化建筑主体独特的品性,通常藉以台基和平台的高度表现建筑物的高贵和地位。

称呼

寺院又可以叫寺庙,是其远于唐朝。

香港

历史背景

香港原为一渔港,居民以捕鱼为生者占大多数。据历史记载,在1899年,港岛人口约有35000人(九龙、新界及离岛未列入)。渔民作业兴盛与安全,有赖于海上之安宁与否,岛上居民、渔民迷信神祇保佑作业安宁,鱼获丰收,风调雨顺。按广东渔民传统,大多供奉海神如洪圣、天后、北帝等。此外,宋国舅杨亮节随宋帝驻扎在港岛及大屿山一带,传说曾多次“显灵”保护渔民,岛民遂在大屿山的大澳和东涌及九龙东头村建侯王庙崇祀,香火鼎盛。香港本岛、九龙、新界及各离岛,合共有大小庙宇1000余间。每间有其历史渊源、背景。庙宇中(包括港九、新界及离岛)以奉祀天后最多,约有40多间,依次为洪圣,约有20多间,观音也有20多间,北帝10余间。

建筑

港岛方面,港岛的庙宇,大多建于山脚,均背山面海。但昔日之海,今日已填成陆地,此种情况,庙庙皆然。百多年来,港岛面积,填海成陆,比原土地扩大数倍,背向大多已难认矣。港岛庙宇中最大、在海外最负盛名的,位于中环荷里活道的文武庙。该庙是奉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而得名。香港开埠初期,法制尚未臻完善,当时法律认可华人立誓的传统,方法是烧黄纸,斩鸡头,但法定要在文武庙内举行,方为有效。此外,当时华人绅商集会议事,多在该庙内举行。该庙每年举行春秋二祭,由绅商华人首脑主祭,百余年来,历久未替。海外及欧美旅游人士,访港庙宇,以文武庙为首。从该庙的石刻中,可知该庙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距今150多年,早于香港开埠之前。此庙现由香港东华三院管理。此外,位于荷里活道的还有观音堂,是供奉观音的佛堂,石敢当,是供奉泰山石敢当及一石虎。位于上环的有百姓庙,是给上环一带居民供奉先人灵位的庙宇。因为居民居住地方小,未能在家设位奉祀先人,只得放在百姓庙。还有绥靖伯庙,绥靖伯是位武官,南宋时任屯田校尉,负责保卫地方,对付强盗,有功于民。此外,还有水月宫、和合殿。位于湾仔的则有洪圣古庙、济公庙、三宝殿、三元宫、玉虚宫、包公庙、望海观音庙、宝云道姻缘石和位于赤柱的有水仙爷庙。位于铜锣湾的有天后庙、岳王庙。位于筲箕湾的有谭公庙和天后庙,因渔民多聚居于此,故香火甚盛。此外,扫管笏天后庙,卑利街伯公庙,每当诞日,坊众参拜踊跃。至于浅水湾的望海观音和天后,已成为旅游人士之焦点区。 庙宇 九龙方面,庙宇林立,其最著者为黄大仙庙。该庙建成于1921年,在前黄大仙是设在广州的。 广州黄大仙庙已有百多年历史,其后因当政者破除迷信,拆庙建路,收回庙房,1921年港方绅商李亦梅等,从广州将黄大仙接来香港,在啬色园内供奉。70多年来该庙日渐发展,香火之盛,为香港庙宇之冠,国际知名度之高亦与荷里活道之文武庙并立,外国旅游人士访港必游此庙。此外,庙街之天后庙和观音楼,榕树头前观音古庙,油麻地之十王殿和众佛堂,尖沙咀之福德古庙,红磡之观音庙及福德古庙,慈云山之法藏寺、慈云阁、招利祠、太阴娘娘庙,西竺林苑,钻石山之志莲苑,规模宏大。多宝佛塔,九龙城东头村之侯王庙,供奉宋国舅杨亮节,是最早建立的侯王庙。 新界方面,最负盛名之庙宇为沙田车公庙。车公为江西南昌五福人,是宋朝一名智勇双全的元帅。明末,沙田流行瘟疫,传说村民抬车公神牌巡游一遍,瘟疫即止。于是乡民立庙供奉并每十年举办一次太平清醮盛会,酬谢车公。此外,濠涌亦有车公庙,规模之大与沙田之庙无异,只因沙田庙接近九龙市区,参拜人士较便;沙田还有万佛寺,旅游沙田,多到该庙游览。西贡有协天宫,香火亦盛,大埔有文武庙,此庙建于清光绪廿二年,除供奉文武二帝外,亦作为大埔乡公所议事堂,具有在帝前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之意。大埔旧墟更有奉祀广成大仙的省躬草堂,该堂已有80多年历史,常年施赠可宝茶,可宝丸及其他药丸。大仙座镇草堂,每有诞期,弟子及乡民虔诚参拜。近元朗流浮山的沙江村有天后古庙,此庙碑记所载重修于1880年,可知该庙也有百余年历史。元朗则有妙法寺,虽属新建庙宇,然规模之大及庙貌之庄严,为元朗一带之冠。大王古庙及墙心庙,还有静修之清凉法苑,以素酌驰名,青山则有杯渡禅师庙、青山禅院、青云观、青松观都是历史悠久的佛道教圣地。其中青松仙观,面积广,建筑美,并具园林之胜,为道教弟子最佳修持之地,大殿巍峨宏伟,供奉老子、邱长春和吕祖。该观圆艺以岭南派盆栽闻名。荃湾则有佛教的天竺山院,道教的玄圆学院。后者大殿上供奉儒释道三教教主,更有钟楼,其钟甚巨,在芸芸庙宇中最为突出。此地亦具园林之胜,创院人为港绅赵聿修,旅游荃湾人士必到此地。 离岛方面,长洲的北帝庙,又名玉虚宫最负盛名,面积之广,建筑之宏伟,为香港九龙任何庙宇所不及,此外,尚有天后庙、福德宫、五石庙,供奉关帝的忠义亭等小庙多间。南丫岛及塔门,四面大海,渔船所聚,故亦建有天后庙,以为护佑。坪洲则有金花夫人庙,七姐庙及天后宫。索罟湾及佛堂门两岛亦是渔民聚居地,面临海洋也有天后庙。 大屿山方面,梅窝有文武庙,沙螺湾有把港大王庙。后者建于清乾隆六十七年,即公元1774 年,距今200余年矣。大屿山区上下羌山及鹿湖昂平一带,寺庙尼庵与佛教修持之静室林立,约计百余间。其最著名的有昂平之宝莲寺及天坛大佛,羌山之观音寺及灵隐寺,每当周末及假期,登山参拜者,甚为踊跃。此外,尚有鹿湖之法华宝殿,法华塔、竹园精舍、唯心精舍、悟真寺、慧修院以及其他私人静室等,不下数十间,均清静幽雅,远离人间,尼姑或男女居士避静其间。此地空气清新,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可称世外桃源。东涌有侯王庙及法林禅院。大澳有侯王庙,位在大澳之宝珠潭,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侯王诞,渔民热烈庆贺,演神功戏酬谢神恩。渔民远道回澳贺诞,参拜侯王,至今不替。该庙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将近300年历史矣。此外,大澳街市街有关帝庙,石仔埗有洪圣庙,新村有金花夫人庙,均属200多年前所建之古庙。大澳昔为渔业集散之地,与筲箕湾,香港仔,长洲,并称香港四大渔业区。 香港不少庙宇隶属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或受其托管。 香港庙宇大多按照中国内地一般庙宇传统建筑形式而建,有一进式的和二进式的。一进式是最基本的单位。所谓进是代表一座独立的建筑物,为一座台基,梁架与屋顶俱全的建筑结构。香港之庙宇,以二进式之建筑居多。二进者,即两幢独立之一进建筑,大致前后并排,中间有天井为之隔离。在二进式建筑形式之中,又可分为四合院式与非四合院式两种形式。所谓四合院式,即由南北并排之前院与内院,以及东西并列之两间厢房共同组成。前院是第一进,在大型庙宇中,正门的后面,设有“挡中”。它是一扇门,平常多关闭,形成屏风,将内院的活动加以遮闭,只在有大典祭祀礼仪,始行开放。内院亦称后院,为四合院内之主要部分。通常庙宇之构成,前院为正殿,供奉主神,后院为后殿。而隔离前后院之露天天井,具有两功能,一使两院或两殿之间有足够空间接受阳光与疏导空气,后面可以作为休憩或聚会之场所,二在此空间亦可种植花卉树木,使整间庙宇具园林景致。天井两侧之建筑,东西两边,一般称厢房或称东西堂,各有走廊,进出前后院时可用,以避风雨。此四合院之特征,乃以建筑物之中轴线为中枢,将整院对分为二,东西两半相等,南北(前后)二院前后平衡。除上述建筑结构形式外,尚有亭式之庙宇,如在鲗鱼涌一小丘上之二伯公庙,便是亭式。还有西式欧化建筑之庙宇,如赤柱之观音寺。此寺建于本世纪50年代,把传统庙宇之台基,屋顶,梁柱等摒弃,完全是西式之水泥建筑,成为香港现代化的庙宇。 香港的华人庙宇,大多建于清末,在结构之上基本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但由于地域和风俗与内地有差别,香港庙宇在建筑形式上与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亦大有差别。按照一般的营造,台基、梁架结构以及屋顶,是构成中国建筑的主要部分。台基之功用有三:一是以承托梁柱,将屋顶和梁柱之重量,移之于地;二是台基必须平坦,以达到稳定整座建筑物之作用;三是建于地表,防止湿气上升,维持墙土与木柱之耐用。故庙宇之台基至为重要。关于庙宇之栋梁结构,我国传统木作建筑,向以梁柱作为支持重要之架构,地位甚为重要。每次庙宇重修,大多依旧保持初建时梁柱架构之原状。在传统建筑中,屋柱有五种:一是檐柱,为屋檐之下最外之列柱,主要用以支持撑出墙外的檐项。二是金柱,位于檐柱以内之柱列。金柱又分两种,接近檐柱者为外金柱,外金柱以内者,为里金柱。三是中柱,位于建筑物之中央纵线上之柱。四是山柱,位于山墙中央,直接承托屋脊。五是童柱,位于横梁上之一种短柱,上端之功用和位置,与檐柱及金柱相同,柱末则不与地面接触。柱之下端独立结构则称为础,意即柱之基础,其作用是将柱身所负荷之重力,比较平均地转于地表。础之结构分两部分:一曰础,上承柱,下触地。二曰,即柱与础之间附加之版状圆盘。的质料,木石兼有,其作用是防止地上水份上升。同时柱也可以抽换,如此便可保存柱身的坚固,即使柱脚腐朽,柱仍具支持之功。台基与梁架以外,屋顶为我国传统建筑之另一重要部分。屋顶除有遮盖建筑之实际作用外,亦有其装饰之作用。香港庙宇之屋顶,一般用硬山式屋顶为多。硬山屋顶有五脊二坡,两边山墙直上,与屋顶相交。屋顶两坡上覆以筒瓦或板瓦,相叠成陇,排列并比。屋顶形式种类甚多,在此从略。除上述建筑结构外,庙宇之屋脊,栋梁,墙壁,均有其装饰。在各种装饰形式中,有其专门性考究,在此就不作详细的描述了。 庙宇

台湾

现有近1.5万座庙宇、教堂 台湾的庙宇教堂到底有多少座?据台湾“内政部”7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台湾登记在案的寺庙、教堂总计14993座。其中寺庙以道教最多,占78.4%;佛教次之,占19.5%;其余为教会教堂,并以基督教为主。 仅登记在案的寺庙、教堂,平均每个县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没有登记的,数字更为惊人。其中,寺庙最多的为台南县,有1245座;高雄县次之,有1142座;屏东县第三,有1068座。台湾以一岛之地有这么多的寺庙、教堂,其密度堪称“世界第一”是毫无疑问的。 庙宇文化源自大陆 台湾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寺庙?其庙宇文化的来源,需要回到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来自大陆的先民拓垦台湾之前,台湾并不是想像中的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鸿章曾经上书慈禧太后,他是这样形容台湾当时的情况,“台湾乃蛮荒漳疠之区,蛮荒之岛,鸟不语,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岛上化外之民,男无情,女无义,弃之不足惜。” 台湾不少民众都能道出自己是第几代、第十几代由大陆渡海迁居台湾先民的后代,简单地说,台湾不少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间由大陆移居台湾汉人的后代。他们是这样形容先人如何渡海来到台湾谋生的:先人们大都是落弟秀才、无业游民、罗汉脚,部分是失意官员、逃犯,他们光着膀子、穿着裤衩,一叶扁舟,摇著橹,渡过宽达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沟”(由于水极深而呈墨色)的台湾海峡。 这些先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以及对故乡失意不堪回首的复杂心情,冒着台湾海峡水深、浪急、流乱的生命危险,登上台湾这方陌生的土地,他们船上的竹篮里通常放著两样贵重的东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乡、家里所参拜的神明,映照他们强渡黑水沟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开伤心地的悲怆,又有一份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希望有朝一日经过奋斗,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带着家乡的神明,就是要祈祷神明保佑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们登岛之后的生活比想像中恶劣,那种生活经历一点都不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与自然界的斗争,正如李鸿章所言台湾乃“蛮荒漳疠之区”,自然环境恶劣。为了争夺土地、资源,汉人既与原住民?杀,来自不同地方的汉人也常常出现内哄,“闽客械斗”、“漳泉械斗”无日无之,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把对明天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各类庙宇如雨后春笋在台湾岛各处出现,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庙宇

地名

庙宇镇又名大庙位于重庆市巫山境内。下辖20个行政村,重庆巫山渝东门户。 庙宇镇位于巫山西南部,距县城57千米。辖禹王宫、龙骨坡2个社区,南溪、田合、小营、杨柳、水磨、新城、报丰、白庙、庙宇、柏树、永风、永安、长梁、九台、银矿、庆上、长房、长坪18个行政村。巫(山)建(始)公路过境 [代码] 500237101:~001禹王宫居委会 ~002龙骨坡居委会 ~219南溪村 ~238田合村~239小营村~240杨柳村~241水磨村~242新城村~243报丰村~244白庙村~245庙宇村 ~246柏树村~247永风村 ~248永安村~249长梁村 ~250九台村 ~251银矿村 ~252庆上村 ~253长房村~254长坪村 [沿革] 民国置庙宇镇,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复置镇。1997年,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镇心、庙宇、龙坪、新城、报丰、学堂、红梁、白泥、白庙、石桥、大营、水磨、杨柳、太坪、田合、玉米、长阳、小营、长梁、南溪、永安、文昌、新桥、永胜、柏树、宝兴、宝庆、西沟、墙围、银矿、永风、力台32个行政村和禹王官1个居委会。 2003年底区划调整后的庙宇镇,辖原庙宇镇、大山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142.88平方千米,人口47908人,镇 *** 驻庙宇槽。

书册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 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乡土瑰宝”系列中的一册,“乡土瑰宝”系列在众多建筑文化的读物中十分别致。她从建筑的具象入手,图文并茂地叙述著建筑艺术。这本《庙宇》为读者了解宗教和宗教建筑知识,呈上生动的形象,特殊的大十六开本,在众多书籍的形体中也是独具一格。 书册 庙宇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介绍了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的庙宇的特点、形制、建造及其公共功能,陈志华教授在“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中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和性质有精彩的论述。

目录

丛书总序/壹 前言/壹 中国的泛神崇拜与庙宇/壹 一、有求必应的民间神灵/贰 二、世俗化的自然崇拜/肆 三、来自人问的神灵/捌 四、神的居所/贰拾捌 五、庙宇的形制/肆拾 六、庙宇的建造/肆拾捌 七、庙宇的公共功能/伍拾 中国乡土建筑中的庙宇/伍拾柒 一、山西/伍拾捌 二、河北/玖拾捌 三、浙江/壹塞一陆 四、四川/壹捌肆 五、江西/壹玖贰 六、福建/壹玖陆 七、广东/贰零陆 附录:图片目录/贰壹叁



一、庙宇简介庙宇是供奉神佛的场所,是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艺术价值。庙宇可以是单个建筑,也可以是由多座建筑组成的庙宇群。庙宇的建筑风格、规模、装修等都与所处地域和信仰背景有关。二、中国著名庙宇1. 故宫天安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皇宫,建于1406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帝居所和政治中心。2. 四川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锦城山上,是全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被誉为“东方巨像”。3. 雁荡山天然氧吧庙宇群: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境内,是一处以庙宇为主的旅游景区,覆盖风景区面积70%以上。4.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著名学府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5.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南大街,是清朝著名的皇家花园,建于清康熙年间,曾经是清朝的二十四景之一。6. 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是佛教禅宗祖庭之一,因有东晋高僧法海驾骑一只白马经此而得名。三、庙宇的历史与文化庙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用来供奉祖先和神灵的,后来逐渐演化为供奉神佛的场所。庙宇的文化多样,包括宗教信仰、建筑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庙宇建筑的设计和风格一般都与本地区的文化和信仰有关,同时也受到历史环境和宗教传统的影响。例如,佛教寺庙的建筑结构多以单檐楼阁、七梁八柱为主,色素雅、风格深厚,而道教庙宇则注重自然环境和山水气息的融合。四、庙宇的重要性庙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庙宇记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信仰、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从文化角度看,庙宇是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结合的象征;从艺术角度看,庙宇的建筑和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欣赏性;从宗教角度看,庙宇是中国信仰多元化和宗教和谐共处的代表之一。

庙宇是供奉神佛的场所,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下是庙宇的详细大全。1.佛教寺庙:佛教寺庙是佛教徒供奉佛祖和菩萨的场所,多为汉族的寺庙,也有藏族和蒙古族寺庙。常见的佛教寺庙有大雁塔、灵隐寺、少林寺、普陀山、峨眉山等。2.道教庙宇:道教庙宇是供奉道教神祇和道教文化符号的场所,有道观、庵堂、教室等。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南和江南地区。常见的道教庙宇有玄武祠、镇江净居寺和重庆武当山等。3.伊斯兰教清真寺: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礼拜和聚会的场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特点是穹顶和尖拱形结构。常见的清真寺有西安大清真寺、卡尼亚大清真寺等。4.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天主教和东正教堂是基督教教徒的聚会和礼拜场所,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堂建筑多为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古典建筑风格。常见的天主教堂有北京南堂教堂,东正教堂有新郑市圣三一东正教堂。5.犹太教会堂:犹太教会堂是犹太教徒的礼拜和聚会场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城市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建筑形式多是宗教和民族符号的融合,体现强烈的犹太文化和宗教传统。常见的犹太教会堂有上海犹太教会堂等。6.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寺庙是藏族和蒙古族的寺庙,供奉藏传佛教神佛和宗教体系文化符号。建筑多采用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常见的藏传佛教寺庙有拉萨大昭寺等。以上是传统宗教庙宇的详细,它们不仅是信仰场所,也是文化瑰宝和旅游胜地,为中国的人文艺术和宗教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庙宇,是供奉神佛的宗教建筑,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庙宇的建筑风格、规模和布局各异,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下面是一些常见庙宇的详细:1. 天坛:位于北京市,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圜丘坛、祈年殿等。2. 雁荡山庙宇: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之一。庙宇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清明浴佛庙、道德院、东岩祖庙等。3. 恒山庙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是中国佛教五岳之一。主要建筑有将军庙、紫霄宫、五台寺等。4. 龙岩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土楼是土家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龙岩土楼群有近4000座土楼,其中较著名的有五峰楼、田螺坑土楼群等。5. 香山庙宇: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具有浓厚佛教文化氛围的庙宇。主要建筑有上方寺、广济寺、万佛楼等。6. 泰山庙宇: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佛教五岳之一。主要建筑有大天王殿、东岳庙、紫霞宫等。7. 嘉应山庙宇: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是中国佛教五岳之一。主要建筑有南天门、大佛殿、天台庙等。8. 泸定桥索道庙宇: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索道。庙宇位于山顶,是当地藏传佛教的重要场所。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庙宇,中国庙宇众多,各具特色,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庙宇。每座庙宇都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 燃灯佛详细资料大全
    答:由于燃灯佛曾是释迦佛因地时的老师,所以燃灯佛为“过去佛”。许多供奉“竖三世”佛的庙宇,往往在正殿――大雄宝殿中供奉燃灯佛(左侧)、释迦牟尼佛(正中)、弥勒佛(右侧),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佛陀 燃灯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佛陀。燃灯佛授记,对于释尊的历劫修行,是一关键性大事。因为确认燃灯佛授...
  • 庙宇的解释
    答:庙宇的解释[court] 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详细解释 (1).庙。指祠庙。 (2).庙。指寺庙。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走入庙中,四下看视,正个好座庙宇。” 巴金 《砂丁》 :“前面远远地有一座高大的庙宇。” 词语分解 庙的解释 庙 (庙) à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庙。宗...
  • 寺庙一般建在什么地方
    答:寺庙一般建在远离城市的偏远之地,多为山中。寺庙建在山上的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僧人道士进行修行。一、环境好;二、一尘不染;三、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属于祭祀天神的寺庙,通常建在山顶,比如...
  • 指南宫详细资料大全
    答:指南宫俗称仙公庙,建于清光绪16年(1890年),主祀吕洞宾,是台湾著名的道教胜地,庙宇建筑分正殿、凌霄...凌霄宝殿依山叠建三层最上层为凌云殿,供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和吕祖、关帝、文昌等神;中层为三清殿,
  • 泰山供奉的是什么神明?
    答:问题一:泰山供奉的是什么神明 泰山同时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不计其数。供奉的神有:东岳大帝、碧霞元君、观音菩萨、财神、三官庙、弥勒佛、药王、还有孔子庙等等。泰山,以供奉东岳大帝为主要神祗。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等。在汉族民间传说中东岳大帝主管...
  • 庆云镇的寺庙
    答:铁菩萨庙:原庙在庆云镇原后张乡东周村内,铁菩萨庙是东周村原村名,在咸丰四年《庆云县志》中有记载,此寺距卧龙冈一里许的正南方向,此村内种植梨杏二树有几百亩,春季梨杏花开放时,如雪似玉、姹紫嫣红,秋季果实累累,是旧庆云八大景观之一,龙冈晴岚,该寺庙就坐落于此地,据老人回忆,该庙内供奉观世音等七尊...
  • _宇的解释 _宇的解释是什么
    答:(1)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 拼音是:miào yǔ。 结构是:_(左上包围结构)宇(上下结构)。_宇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国语词典【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寺院房舍。词语翻译英语temple德语Tempel(S,Rel)法语temple二、网络解释庙宇(供奉神佛的处所)庙宇,供奉神佛...
  • 庙宇的庙宇怎么读?
    答:1.【词条】:庙宇【读音】:miào yǔ【释义】:供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引证解释】:庙。指祠庙。庙。指寺庙。2.庙 简解:庙 (庙)miào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庙。宗庙。太庙。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庙。岳庙。寺庙。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庙堂。笔画数:8;部首:广;笔顺编号...
  • 庙宇的基本含义
    答:寺庙分佛教: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场,庵和堂是尼姑道场。道教:宫、观、庙、祠佛教寺院是皇宫式建筑,道教庙宇是府衙式建筑,道教庙宇分:大庙、庙亭、小庙。但福建闽南和台湾,佛教和道教已经融为一体。从广义上来说,庙宇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庙宇就有许多种称谓:如“...
  • 济南大观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佛?是道教还是佛教的?
    答:《大观庙赋》记载 大观园内旧有善书堂一处,以崇墨公、济贫民,后废圮。2006年择其旧址,在北区重新建造了一个庙宇,用于慈善捐助、祭祀、传经布道等,庙宇定名为《大观庙》,它将与芙蓉街区恢复的文庙、关帝庙、龙神庙等古建筑一起,形成商业街区内的宗教和慈善文化。大观庙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