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九州具体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中国古代九州指哪九州,在哪里(三国演义中的)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了战国末年在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朝将被秦国所灭的六国共同称为"诸夏" 。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扩展资料:
关于九州的说法,在流传下来的古籍记载中有下列说法:
1、《禹贡》称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2、《尔雅》按殷制,称九州为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两州;
3、《周礼》按周制,称九州为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分冀为冀、幽、并三州。
4、《尚书·尧典》的说法,虞舜在禹治水之后,又就禹指九州,分治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九州

大九州与小九州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所释义的“九州”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古代中华大地的九个行政区域;一为整个地球。作为《黄帝内经》中所讲的“九州”,是与以北天极为中心,以二十八宿为周天度数的赤道大圆,直接对应的整个地球。汉唐以来的医学家将代表整个地球的九州,误认作是代表古代中华大地九个行政区域的九州,导致中医学界错将与人体相参相应的四时五行之空间背景局限于中华大地。
一、《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九州”
《黄帝内经素问》的原文所论述的“九州”,是指整个地球并没有错误。错就错在后世人对《素问》原文所做的注释上。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原文指出:“自古以来,人体与天地之气相参相应,是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本于气的出入升降。出入是指呼吸;升降是指气血在人体的周身运行。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运载着天地之气的(地体)九州和(人体)九窍、五藏十二经脉,全都与天气相通。”
依据浑天学说界定的天地框架来理解这段话,将“九州”认作整个地球是不成问题的。 “九州”在这一天地框架中,是指由地球赤道一周所划分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位,加上“正中心”,共九个方位。唐代的王冰先生为此所做的注文,大体上也是正确的。《素问》的注文指出:“六合是指四方上下,即将整个天地分为上(北极)、下(南极);将二十八宿等分为四——东、南、西、北。即为“六合”。天地之气在外分散施布于九州,在内则通达于人体九窍,所以说九州九窍,全都与天气相通;五藏,是说五神藏,五神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五脏齐备而人体成形。十二节是指十二节气,天的十二节气(十二中气),人的十二经脉,全都与天气相通。十二经脉,是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九窍是指阳窍七(两耳,两目、两鼻孔和一个口),阴窍二(前阴、后阴)。”
也就是说,人体“九窍”——出入器官的气化功能,与地体“九州”的气化功能全都与天气相通。九州,是对与天气相参相应的“地”的实体之划分;人体九窍,是指人的整体与天地之气相沟通的九个器官。这段话将整个地球、整个人体与天地之气相通讲得清清楚楚。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王冰先生的注文在解释“九州”一词的时候,将九州释义成了中华大地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个州[1]。这就导致后来的很多学者将“九州”理解为是指中华大地,将同时并存于整个天地之中的四时五行,局限于中华大地逐时运行的四时五行,使“人与天地相参”的“天地”不知不觉地缩减了空间范围,进而无法找到四时五行的真正科学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真正天地空间。
二、小九州与大九州
王冰先生的失误有其历史根源,这就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所释义的“九州”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古代中国设置的九个州;②是古称中国为神州,与神州等同的州有九个,称大九州,以别于中国国内的九州。
1.有关小九州的记载
有关小九州的记载见于:
①《尚书·禹贡》,其中的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②《尔雅·释地》的九州无青梁。
③《周礼·夏官·职方氏》的九州无徐、梁,有幽、并。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可知中国自夏代起,就已经有将中华大地的九个行政区域命名为“九州”的习惯。在《汉书》中则有将中华大地的豫州、幽州、扬州、徐州等地名与二十八宿的宿名相对应的记载。“天上的星星都有地面上州(地)图分界,“角、亢、氏、房、心”五宿是豫州之分界;“星、箕”两宿是幽州之分界;“牵牛、婺女”两宿是扬州之分界;“虚、危”两宿是青州之分界;“营室、东壁”两宿是井州之分界;“胃”宿是徐州之分界;“毕、昴”两宿是冀州之分界;“觜、参”两宿是益州之分界;“东井、舆鬼”两宿是雍州之分界;……作为太史的官员根据对这些星象的观测,推定地面上发生的反常现象。”[2]。〈汉书〉所讲的这种对应完全是人为的牵强附会,因为二十八宿是一半覆盖在地上,一半环绕在地下,也就是说,是环绕整个地球赤道的一周,而不是环绕中华大地的一周。所以将中华大地的九个州与周天二十八宿直接对应是没有客观存在为依据的。
虽然远古时期,是既将整个天地分为东、西、南、北、中,又将中华大地分为东、西、南、北、中。但是整个天地的东、西、南、北、中与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中,各自所依据的空间范围是不一样的。前者囊括了整个地球的全部方位;后者则局限于中华大地的领域疆土。而真正能够与二十八宿直接对应的,应该是地球赤道大圆一周,是依据赤道经线等分的整个地球八个方向的部位,再加上正中心,古人称此为大“九州”(参见前文中的《整个天地之上(北极)、下(南极)、东、南、西、北六个方位图》)。
2.有关大九州的记载
有关大九州的记载见于《史记·孟子荀卿传》:先有邹衍,后有孟子。深入全面地观测阴阳消失与生息(长)的规律而著书立说,论述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有《终始》、《大圣》的篇目十馀万字。其内容渊博通达,虽然似乎荒唐而不合情理。但是却都是一定要先应验于小的事物,然后推理大的事物。因为无法看到海外的人,以至于无边无垠的地方,所以要推理相当久远的事物,包括天地未化生出来以前。贯通无法考证的幽冥之原理,推原其根本。先列举中国的名山大川,深渊峡谷和名禽异兽,水土所繁殖的和物类中所珍贵的物质,由此而推之,包括不能直接目睹的海外之人。宣称自天与地分开以来,木、火、土、金、水转换推移,各自有与之相应的主载时段,如木气主宰春季,火气主宰夏季,土气主宰长夏季节,金气主宰秋季,水气主宰冬季。天气的运行规律与人所预测的五运六气规律相互符合。由此而认定儒学人士所说的中国这块地方,与天下之大地相比,只不过才占据整个天地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3]。
尽管据此记载无法确定中华大地是否真的只占据整个地球表面的八十分之一,但是却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中华大地只占据整个大地之中的一部分。而且这个大“九州”也确实是依据整个地球的赤道大圆来划分的。正如先哲们所认为的:大九州的划分是依据:
①阴阳消息规律,阴阳消息规律是指天气隐入地体为“消”;地气从地体释放出来为“息”;
②自天(气)与地(实体)分离开来以后,木、火、土、金、水这五气的转换、交替、推移、运行,各自有与大九州直接对应的主载时段;
③天气的运行规律与古代中国人所认知的五运六气规律相符合;
④先应验于小的事物,然后推理大的事物,以至于无边无垠。
⑤依据所推理的相当久远的事物,包括天地未化生出来之前,换句话说,“九州”是在推原出其根本----“宇宙化生出天地”的基础上而划分、命名出来的。
引文中的“海外”一词,是指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上其它地域。古代这样用,现代仍然在这样用,它所代表的“全世界”之含义是无需多论的。
应该说,将代表整个地球的大九州,误解为代表中华大地的小九州,在汉唐,甚至周秦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也证明,创建于五千多年以前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在误解“九州”一词的时代,就有一部分内容开始失传了!
三、《山海经》描述的大九州
除《史记》之外,与《内经》、《易经》并称中华上古三大奇书的《山海经》,也描述了整个地球地貌的很多内容。尤其是该书用神话形式描述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就更能够证实邹衍等古代学者的“大九州”宏论并非空穴来风。
1.《山海经》描述的地球地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埃特·默茨研究了《山海经》,惊奇地发现其中的某些记载竟然与美洲的地形地貌十分相似。例如第四部分《东山海经》有四卷,描述了北美西部和中部的地理及当地风物。其内容包括,在美国内华达州拣拾黑色蛋白石和金块;在美国旧金山湾看到海豹在岩石上玩耍;一种会装死避害的美州负鼠的情景。又如《山海经》第九部分《海外东经》和第十四部分《大荒东经》,描述了美洲不少地方。《大荒东经》还描述了“光华之谷”、“河水流进无底深渊”、“日生于此”等,任何一个曾经在北美科罗拉多大峡谷旅行及在此观赏过日出的人,都会毫不怀疑地指出是这里。默茨把这一发现绘成了地图,著有《几近褪色的记录》一书。
又如法国的维宁,在1985年出版的《无名的哥伦布或慧深和尚于五世纪发现美洲之证据》一书中,也认为“光华之谷”(即《大荒东经》中的“朝阳之谷”)是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大峡谷。并断言:“现在肯定地说,《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4]。
请注意:法国的维宁所说的“以中国为中心”,应该说是以“天极”为中心,才符合远古中国先哲们所讲地理知识的准确含义。
此外,《山海经》中还有不少笔墨是描述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北美东部地区情况的。这部著作的内容主要是积累了自古以来的世界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编撰出来的远古神话传说,这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宫玉海先生也曾考证了《山海经》,指出书中有代表世界五大洲的约20个重要地名,提出并论证了《山海经》
“是帝王书,从书中‘帝命竖亥、禹命竖亥、’‘‘曰’的记述来看,都是中央帝国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并以存档的。”认为《山海经》是上古帝王所使用的世界地理书[5]。
“帝命竖亥”、“禹命竖亥”是指《山海经》中有关推步的传说。“推步”是指推算天文历法。《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了:
禹帝命令竖亥推算天文历法,自东方的极点到西方的极点,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搬着手指算,左手指向青丘之北。又一说禹命令竖亥,又一说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6]
青丘,是指传说中的海外国名。《吕氏春秋·求人》也记载了:
禹东至榑木之地,有鸟谷、青丘之乡,有将牙齿熏染成黑色的民族所组成的国家[7]。
引文中的“东极”、“西极”与“南极”、“北极”一样,都是就标识地球的整体而言。如《淮南子·地形》:“六合之间,四极之内。”“六合”就是指天地这个整体;“四极”就是以“天极”为中心将地球赤道这个圆周,等分为每个方位为90度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可见学者们推论《山海经》为世界地理书是言之有据的。
2.《山海经》以神话传说形式描述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了:“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帝俊之妻,生月有十二。”[8]
《山海经·大荒西经》还记载了:
有个国家名叫淑士国,是颛顼之子。有神仙十人,是由女娲的肠子化生出来,分布在旷野之上,处于横向(地球赤道一周)位置[9]。
这类神话在《淮南子·览冥篇》中记载为:
上古之时,四方极远的地方荒芜颓废,九州大地分崩离析,天不能完整地覆盖,地不能平稳地运载,火范滥火而不息灭,洪水浩荡而不退却,猛兽吞食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飞禽抓扑年老与瘦弱的百姓。于是女娲炼五色石用来补苍天,断鳖足以稳定四面八方,杀黑龙以制止洪水。”[10]
女娲补天的故事,在读者都熟悉的《红楼梦》中被生动地描述为: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文中的“十二丈”、“二十四丈”、“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与“十二支”、“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与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尽管数目有别,但是它们内在关系的不可分割却是显而易见。又如《山海经·宜此经》记载:
女娲的肠子化生十位神仙,处于旷野,就象盘古临死前将自己的身体化为四极五岳,日月星辰[11]。
道教文献中将这处于旷野之上的十位神仙称为:十方诸天尊。
十方诸天尊包括: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云:
“十方诸天神,其数如同沙尘,在十个方向的境域内化育有形世界,普济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12] 
这实际上是将整个天地的“十个方位”用神予以人格化。去掉那些人为的神秘字眼,我们便会相当容易地看出,十方神实际上就是十干所标示的空间——整个天地的十个方位,即“四面八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加“上、下”——北极、南极。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名叫石夷,根据天地之间气的运行,来审察日、月在晷度的分节限制,以测定日和月的时段。这段话的原文是: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郭璞对“来风曰韦”中的“来风”注释说:“来或作本也。”[13]
《辞源》是这样解释“风”与“韦”的:
“空气流通为风”;“计算圆周的量词为韦。”[14]根据郭璞所注:“来或作本也。”可以解释为:“本风曰韦”,即本于对四周围“风”的计量称为“韦”。
“风”,在古代中国人的眼里,实际上就是“气”,如八面来风就是指八方之气。现代文艺作品中的“天高地远八面风,中华有神功”中的“八面风”就承传了古代汉语这一文化含义。故笔者认为原文中的“来风曰韦”,是指根据天地之“气”的运行,来审察十干所纪的日、十二支所纪的月在晷表度数的分节限制,以测定时日与月份的长短。《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
有鸟身披挂五种色彩,它的“冠”象帽子一样,被称为狂鸟。郭璞注释这种狂鸟为:
①或作女娲之腹。②女娲,是古代的神女而为帝王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二变,其腹化作神仙[15]。
3.《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与四极、九州、五色气、十干等知识
以上所谈到的“四极”、“九州”、“五色石”、“五彩鸟”、“七十二变”、“十神”,在我们所介绍的四时五行、天地、干支纪日月的历法所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知识中,都有它们的底本。“四极”是天地的东、南、西、北的极限;“五色石”、“五彩鸟”与横亘在二十八宿之中五种颜色的气;“七十二变”与“五行”中每一行的72日(原本73日左右,古人一般用平均数72日);“十神”在旷野“横道而处”,与十干纪十日所标识的整个天地十个方位。
干支所标识的整个天地十个方位是指,从十干与四时、五行(五季)的关系中所反映出来的,由四方生出五方、八方、十方。五方是四方加中央,八方是四方加四维,十方是八方加“上”----北极、“下”----南极。这是相对地体的全方位而言的。相对缘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太空“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是辨证的。……从干支与四时五方的关系看也是辨证的,如空间方位由四时生出五方、八方。五方是四方加中央,八方是四方加四维,十方是八方加上下。”这些都是相对来说的。中央有相对固定的位置而无固定的方向,八方有方向而无固定位置,中央一立便有八方、十方了[16]。
十个方位实质上就是指南极、北极和四面八方。只不过这个中央位置是指地球的“极”,“九州”则是将北极、南极这两个方位合并为一个中心而论。因此根据《山海经》的内容,完全可以确定古人所讲的“大九州”,就是指整个地球!
4.《海外经》-月令图
刘宗迪博士考证了《山海经》中《海外经》的述图文字,认为《海外经》所据古图并非如流俗所认为的那样是地理风俗图,而是历法月令图,其中的许多记载都可依据上古历法制度得到恰如其分的解释。刘博士写道:“《海外经》记载有四方神:
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海外北经》)
对于这一四神组合,中国人太熟悉了,他们就是五行体系中显赫的四方-四时神,这一体系见于《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等著名的文本。”
刘博士认为:“《海外经》所据古图并非古人所谓“天下土地之图”,而是上古历法月令之图。
(1)《海外经》中的四方之神原本是四时之神,它们分居《海外经》所据古图的东、西、南、北四方,表示春、夏、秋、冬四时,这足以暗示图中所描绘的内容都应从历法时序的角度进行理解。
(2)《海外东经》中的“扶桑-十日”和《海外西经》中的“登葆山-十日”表明,其所据古图的春、秋两季图画中再现了春分、秋分立表测影以建立十时计时制度的天文观测活动,《海外北经》中的“夸父追日”和《海外南经》中的“三株树”则表明,其所据古图的冬、夏两季的图画中再现了冬至、夏至立表测影以端正四方方位的天文观测活动。……(《海外经》)顺序描绘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每一个月的画面中则描绘了此月应该举行的重要节气活动情景,实为后世皇历的滥觞。”[17]
有对整个地球地貌的记载,有对干支历法的神化,还有对月令图象的描绘,《山海经》的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一部记载了地理、天文、民俗、历史、文学等知识的著作。只是因为书中所包含的地理学内容同当时世俗所知的陆地,一点都对不上号,千百年以来一直当作荒诞的神话著作,现今学术界几乎将她从科学典籍中剔除出去。结合最新发掘、展示出来的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等知识,来分析《山海经》所记载的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各学科知识内容,这部奇书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浓墨重彩!
四、“六六之节”、“九九制会”与“九州”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是《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用黄帝与歧伯对话的方式,来解释人体与天地之气相参相应时段是如何划分的,从这种划分方法中也可以证明“九州”是指整个地球。
1.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
《六节藏象论》中黄帝问道:
“我听说天以六个六的节限与制约,定为一岁。地以九周于九野的数来标识与天气相通的规律,合算起来人有365节,因此人也为天地(的说法)已经相当久远了,不知究竟是指什么?”
歧伯回答说:
“六六之节,本来是一年的节限,也是周天365.25度的度数;九九制会,是用来测定天的度数,订正气的运行之数的。所谓气数,是指生成之气。”
王冰先生在注文中解释说:
“六六之节是指,天以六个干支60一周所纪的日为节限和制约,大约360日为一岁(360日只是一般的岁法,并不是精确的回归年日数(见《素问》53页注文。它类似现行公历的平年365日);九九制会是指,地以‘九’周于九野的气数来确定天气与地气的相互会合,这也是用以制定人体气血运行与天地之气运行相会通的数。”[18]
天用“六六之节”来表示一年的日期比较容易理解。地以“九九制会”的以“九”周于九野的气数来标识天气与地气相互会合的规律,就令人比较费解。据笔者分析,是因为王冰先生把“九州”理解为中华大地的九州,所以无法交代清楚地以“九”周于九野的“九”,究竟是指哪个“九”。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先生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
所谓九九制会,是指天有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九十度有余而制定其会合。每岁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九十日有余而制定其会合。以至于地有九野,全都与此数直接对应[19]。
应该提请注意的是,365.25度与一回归年365.25日直接对应,365.25度的1/4与一年分为四季的每个季节直接对应。依据365.25度等分为四的每个方向90度有余与每个季节的90日有余直接对应,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九”与“九十有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数目与概念,如果硬把他们说成是“九九制会”,其牵强附会也是显而易见的。
2.周于九野的“九”应该是指“九天”

尽管每个方向九十度有余与每个季节九十日有余,都是依据整个天地空间划分出来,四个九十度有余与四个九十日有余,也都能够周遍九野,但是,地以“九”周于九野的“九”,却应该是指“九天”。
因为“九野”,是指中央与八方。即“九天”。“九天”与二十八宿的关系是:“中央钧天,其星角亢;东方皋天(吕氏春秋曰苍天、尔雅曰上天),其星房心;东北变天,其星斗箕;北方玄天,其星须女;西北幽天,其星奎娄;西方成天(吕氏春秋曰皓天),其星胃昴;西南朱天,其星参狼;南方赤天(吕氏春秋、广雅皆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东南阳天,其星张翼轸(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东方曰苍天,西方曰皓天,南方曰炎天,其余悉同)”[20](见〈九天与二十八宿对应图〉)。
图中可见,九天除了“钧天”之外,其余“八天”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也是八种卦气都是直接对应的(见《八节、八卦与九个方位示意图》)。而九天与九野是直接对应的,故九野与代表整个地球的“大九州”是直接对应的。
八节、 八卦与九个方位示意图 (图中一点代表“天极”

3.“六六”、“九九”都是依据天度、地纪划分出来
天度是指二十八宿代表的周天360度;地纪是指将二十八宿代表的周天大圆用十二等分,并用十二支来予以标识。《六节藏象论》指出:六六之节,九九制会,是用来端正天的度数,确定气的运行之数的。六六之节,是天度;九九制会,是气数。所谓气数,是指化育生成之气。
《六节脏象论》还指出:
天度(二十八宿),是用来测定日、月(干支历法所纪的日月)所标识的天体运行度数的;气数,是用来标识天地之气化育生成万物万象规律的。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干所纪十日为阳,是标识天气运行规律;十二支所纪十二月为阴,是标识地气运行规律。气的运行有分时段的考察与标记,天周箍、环绕地的全部方位有一定的规律。一回归年的测定,以二十八宿为周天度数,十二个月是天地之气运行的分时段考察与标记。人体与天地相参,就是指人体气血在十二经脉循行不止,与天空二十八宿度数相同,与地纪十二支所纪的十二个月、十二时辰相互参应。气的运行有分时段的考察与标记,天体的运转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都是从立竿测影,观测斗柄徊转、测地气等天文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并经过反复验证的。依据斗柄所指的子月正中——冬至,为第一个节气,精确地定出一岁的开始,再依据斗柄的由东向西运行一周,来推算日和月的时间限制,将余下的时日定为“闰日”,就能令天度完毕了。周天365.25度,用十二节气(中气)均分,计为十二个月。所谓天的度数,就是用来测定时日、月份运行度数的。日是指十干所纪十日;月是指十二支所纪十二月。十干、十二支都是对周天365.25度的等分。天有十日,六个十日是60花甲子,六个60花甲子完毕而一岁终止,这是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年的岁法。[21]。
由此可知,“六六之节”,就是用六周60花甲子,来界限一年的360日。“九九制会”就是以九天周于九野的气数来标识天气与地气相互会合的规律。所谓“六六之节”与“九九制会”,其实,就是将天气地气的气数分别来进行考察与标记的方法。“六六之节就是依据“六气”这个气数,将一回归年用“六”来等分,并用60花甲子来纪每年的日数;“九九制会”是将一回归年的天地之气用“八”等分,并直接对应整个地球赤道大圆等分的八个方位,这两个“八”各自加一个正中心,即为“九九制会”。
“六六之节”、“九九制会”与九野、九天、九州之内在联系,也可以证明《黄帝内经》中的“九州”是指整个地球。

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一、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二、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四、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五、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六、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七、豫州,起自中原、黄河下游,涉及河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

幽州,冀州,并州,司州,扬州,益州,交州,兑州,凉州,雍州,荆州,兖州,青州,一共十三州。

荆州(湖北),兖州(山东),徐州(江苏),益州(四川),豫州(河南),冀州(河北),

中国

  • 三国时期的徐州,是现在的哪些地区,请高手解答!
    答:三国时期即东汉末年的徐州范围:琅邪郡、东海郡、楚国、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徐州作为一个地理区域,范围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涉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地为红色粘土。徐州是古“九州”之一,范围大致在今淮海地区。徐州者。《释名》曰:徐,舒也,土气舒缓也。其地东至海,...
  • 《三国演义》中,九州怎么变成了三国?
    答:九州指代的是整个中国,为什么把他叫做三国是因为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踞一方,把中国分成了三个地区,所以称为三国,三国是那个朝代的代称,而九州一直是中国整个国家的代称
  • 现在的荆州是古时候的什么国?
    答:荆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后一次修复以来,已有350年历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为数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较完好的一座,是长江中游地区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国演义》故事的广泛流传,使得荆州名扬四海。现在,荆州城已成为我国三国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区,有30多处三国遗踪和文化景点供游客...
  • 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岐山指现在哪里
    答:《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是六出祁山,而不是岐山。你说的这个岐山是《封神演义》中凤鸣西岐的岐山。下面说三国中的祁山: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吸气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
  • 三国时期的荆州范围到底有多大?
    答:西汉有十三州及司隶,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及凉州,其中的荆州刺史部即是九州之一的荆州,荆州包括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国。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荆州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曹操来说,为了夺取荆州...
  • 《三国演义》中说的荆州和江陵是一个地方吗?
    答:在《三国演义》中,荆州和江陵是两个相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首先,荆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域名称,它最初指的是“九州”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荆州的范围和边界有所变化。江陵,则是一个具体的城市名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的郢城,在此设立...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中的祁山是现在什么地方?
    答:三国时期,有许多的山川河流都被列为军事战略要地。而在诸葛亮生前,就曾视一座山为军事要地,数次北伐都想要夺取下来,此山便是祁山。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诸葛亮"六出祁山"也仅仅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实际上,正史中的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那么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
  • 九州• 浅谈
    答:9、昕,好像是在多事的《九州•跋涉》中有提到,具体未知。 九州的历史主要是六个智慧种族的历史,人族、蛮族、夸父、鲛人、河络、魅灵。 我对于九州的了解很有限,毕竟接触时间不长,看的作品不多,只看过《九州•缥缈录》和《九州•海上牧云记》以及一些短篇。 在九州有名的作品中,这两部书是有一席之地的...
  • 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提及的古地名,现在在哪里吗?(一)
    答:古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湖北天门,古称竟陵,三国时,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涿郡是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 楼桑村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故乡,在今河北涿州市。据《三国。蜀志。先主传》:先主(刘备)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
  • 三国演义地理中的州郡和现在的省市有什么不同之处!要具有研究性~拜托各 ...
    答:2014-07-28 三国演义现在最容易让人们记住的有哪些人?主要的3个!拜托各位... 2014-06-20 美国税收政策和中国的有什么不同拜托各位了 3Q 41 2014-08-12 陆迅在三国演义中干什么的呢?拜托各位了 3Q 2015-04-04 三国演义主要讲的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2014-06-25 三国演义中谁是你最喜欢的英雄?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