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资料有何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全部资料?

魏 (220-265)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争权,政治腐败,大姓豪族独霸经济,垄断教育,军阀残暴,官吏贪污.民间起义层出不穷,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领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王朝发动各路大军镇压.在参加镇压的队伍中,骑都尉曹操因军功突出,战后被任为济南相;孙坚因军功被任为别部司马;刘备也因军功被任为安喜县尉.

在镇压黄巾军后, 全国被地的军阀所割据,无处不在混战.
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政府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夺得政权,把皇帝刘协赶下宝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后,以皇族自居的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王朝,又明年,孙权在武昌建立吴王朝.成三国鼎立. 史称三国

魏武帝 曹操 (155-220)
字 「孟德」 又名 「吉利」,小字阿瞒

三国时魏国的真正创业者,一代奸雄,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控制东汉王朝,为其子曹丕代汉建魏,最终平蜀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以权谋,奸诈,残暴闻名,同时他也是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此外,其书法,音乐,围棋技艺亦接近国手的水平
魏文帝 曹丕 (187~226)

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自幼随曹操争战弓马纯熟,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历代帝王终有名的文学家,作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

汉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建安二十五年代汉即帝位,在位七年。在位间才取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排除异己。卒諡文帝。
蜀汉 (211-263)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争权,政治腐败,大姓豪族独霸经济,垄断教育,军阀残暴,官吏贪污。民间起义层出不穷,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领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王朝发动个路大军镇压。在参加镇压的队伍中,骑都尉曹操因军功突出,战后被任为济南相;孙坚因军功被任为别部司马;刘备也因军功被任为安喜县尉。


在镇压黄巾军后, 全国被地的军阀所割据,无处不在混战。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政府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夺得政权,把皇帝刘协赶下宝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后,以皇族自居的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王朝,又明年,孙权在武昌建立吴王朝。成三国鼎立。 史称三国。


刘备以宗室称帝於蜀,继承汉统,为三国之一,史称为蜀汉。凡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为魏所灭。

功臣名人

关羽,诸葛亮
汉昭烈帝 刘备 (161-223)

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諡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关圣帝君


关圣帝君 (? - 219) 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三国时河东(今山西解县)人。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曾大破曹军,威震一时。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后吴将吕蒙袭破荆州,被杀。諡「壮缪侯」。因其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历朝皆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王」,明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乾隆间诏改其諡为忠义。亦称为「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美髯,人称「美髯公」。中平元年(184),关羽在家乡犯法,逃亡到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接著他随刘备和张飞一起转战南北,参加数十次大小战斗,从来都不怕艰难。刘备颠沛流离,他也从无怨言。建安元年(196)刘备投奔曹操后,一次与曹操外出打猎,在众人散开后,关羽曾要求刘备准他杀掉曹操,刘备没同意。建安四年(199),刘备反曹,逃至徐州,由关羽镇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后不知去向。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对关羽甚为亲近,拜为偏将军。又让张辽去了解关羽的真正想法,关羽明确地说:「我确实很清楚曹公对我很好,但我曾受过刘将军的厚恩,曾发誓要同生死,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终还是要去找刘将军,不过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来报效曹公。」曹操知道后,深感关羽很讲义气,也没有追究。官渡之战前,袁绍派大将颜良率军在白马攻打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形势危急。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前往解救。到了阵前,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即策马速冲上前,斩颜良首级。大破颜良。曹操知道后,为留下关羽,上表汉献帝封关於为汉寿亭侯。建安五年(200)底,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赏赐,留书,挂印告辞而去。曹操的部将们都主张追击关羽,但曹操说:「各为其主,不追了。」


关羽在汝南找到了刘备,又随刘备转战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刘备凭藉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赶在东吴之前,收复了江南诸郡,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留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约一年后又调诸葛亮等入蜀,独留关羽坐镇荆州。


建安二十年春,孙权向刘备要荆州不成,便派吕蒙夺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并围攻零郡。同年五月,刘备率军五万到荆州,欲夺回二郡,令关羽率兵三万到益阳。这时,东吴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又用计骗降了一直坚守零陵的郝普,占领零陵郡。东吴大将鲁肃也率军屯益阳。鲁肃在益阳时,邀关羽相会,关羽按约将军队停与百步之外,只带二三各随从单刀赴会,并全身而退。


此后东吴一直想攻占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认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符节及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天子授给大将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借汉水淹曹魏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之锐。司马懿等建议联合孙权,要孙权从关羽背后袭击。曹操采用此策。孙权派吕蒙等做好了准备,并在十月出军,而且将要进攻的战略告诉曹操。但曹操的谋臣董昭却认为,应当把东吴的打算泄漏出去,这样可以让关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让关羽和东吴相斗,曹魏作收鱼人之利。曹操命人写成文字,用箭射到关羽营中。但关羽看到了之后,犹豫不决,又耽误了时间。


关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军士人平常皆受关羽的轻视感到不满,孙权派人来诱降,二人便投降了孙权。吴军以蜀军将士的家属为人质,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


关羽仅带著少量的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撤退,他们日夜兼程,连续数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


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很多,当时丢下东吴这个主要的对手不顾,去进攻曹军,犯了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同时诸葛亮的「东和孙吴」的战略有关。


而关羽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自年轻时投奔刘备,便终生不变初衷,至死不渝。他是我国「义」的典型。


关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当成是护法。道家儒家把他当成是「忠义」的象徵,尊称为「关圣帝君」。至今,全国各地的「关帝庙」仍香火鼎盛。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於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於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徵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於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於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於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於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於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张飞字翼德

蜀汉大将,刘备结义三弟,原以宰猪卖酒为生.吕布攻占徐州后,他驻守汝南,打探两位兄长的消息.

刘备三顾草卢后,请得诸葛亮相助,於博望坡大败夏侯敦.曹操亲率大军复仇,刘备便打算撤退.走到当阳时,曹军到,将刘备军打散,张飞等保护刘备杀出重围.曹军追到长阪桥,张飞单骑出迎,大喝三声,曹操军中人人丧胆,曹军便撤退了.

刘备取西川,派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守荆州.军师庞统阵亡后,刘备向荆州请援兵.诸葛亮分张飞走陆路,自与赵云走水路.途中,张飞遇到大敌严颜,与其对峙多日.后张飞使出一条计策,诈取走捷径,用真假张飞败严,使其诚心投降.

关羽被吴都督吕蒙杀后,刘备率大军报雠.张飞也从巴西领一军到江州会合,后因鞭打部下,而被其杀.其长子张苞也是蜀汉的武将,助诸葛亮北伐有功,后因追捕敌将趺落溪涧而死.次子张绍是蜀国侍中,与后主一起投降.
赵云字子龙

蜀汉之将,五虎大将之一.曾经是袁绍和公孙瓒手下,但均未得意.后投刘备,成为与关羽张飞齐名的猛将.

刘备於新野败给曹操后,刘备与大量民众一起撤退.刘备命赵云保护老少,但赵云与甘夫人糜夫人以及刘备阿斗失散.赵云奋不顾身,冲入曹军中,找回甘夫人和阿斗,杀了曹营武将五十多员,并夺得青釭宝剑.

刘备引兵西征益州时,命他守江陵.孙权亦乘机取回孙夫人,赵云知此事后,即率兵追捕.终於赵云都追到吴船,他与孙夫人争辩一番,乘乱夺回阿斗.但吴船将到东吴的国界,赵云孤掌难鸣,辛得张飞引战船赶到,与赵云及阿斗回荆州.

后随诸葛亮南征北伐表现出众,后於北伐其间病逝.其子赵统及赵广亦为蜀汉效力,后随姜维出征,死於沓中前线.
马超字孟起

蜀汉大将,五虎大将之一.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父亲是东汉的征西将军凉州牧,后曹操以献帝的名义而被召入许昌,被曹操所斩.

马腾被斩后,其子马超决定为父报雠,起尽西凉大军,正取长安.与曹营大将许褚决战不分胜负,又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曾经占据了长安及潼关等地,但后来中了贾诩的离间计,与叔父韩遂不和,使曹操反败为胜.自此马超就去投靠了汉中太守张鲁.

刘备与刘璋反目后,刘备率大军攻打西川,刘璋与张鲁重新结盟.张鲁派马超去攻打葭萌关,刘备急与张飞去守关.马张二人曾挑灯夜战,杀得难分难解.刘备知道马超勇猛,便想收他为将,他派李恢向马超陈述利害,使马超投降.

诸葛亮南征时,他被派镇守阳平关,防止魏国乘虚兴兵入川.诸葛亮南征回来后不久病逝,使得诸葛亮在北伐时又少了一位大将.
姜维字伯约

原是魏将,后投蜀汉.诸葛亮北伐时,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诸葛亮死后与蒋琬、费禕等成为蜀国的柱石.

诸葛亮北伐时,与曹真对峙了许久,也不能取胜.姜维向诸葛亮献上一条计策,诈称投降蜀汉是迫不得已,愿和曹真里应外合.曹真相信姜维,派大将费耀为外合.但可惜,魏兵大败,将军费耀身亡.诸葛亮死前,将所编兵书共24编,传给姜维,希望他可以继成复兴汉室的遗愿.

诸葛亮死后,大司马蒋琬及大将军费禕一直反对北伐中原.此二人在世时,姜维曾四次北伐,但多无功而回.二人死后至蜀汉灭亡短短十年间,姜维曾五次北伐,使蜀国国力大退.后主投降后,他曾诈降钟会,希望能复兴汉室,但失败,被乱军杀死.
吴 (222-280)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外戚争权,政治腐败,大姓豪族独霸经济,垄断教育,军阀残暴,官吏贪污.民间起义层出不穷,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领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王朝发动个路大军镇压.在参加镇压的队伍中,骑都尉曹操因军功突出,战后被任为济南相;孙坚因军功被任为别部司马;刘备也因军功被任为安喜县尉.

在镇压黄巾军后, 全国被地的军阀所割据,无处不在混战.
以曹操为宰相的东汉政府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夺得政权,把皇帝刘协赶下宝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后,以皇族自居的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王朝,又明年,孙权在武昌建立吴王朝.成三国鼎立. 史称三国.

孙吴帝国是三国中最晚灭亡的帝国,盘踞长江东南,又称东吴.

吴大帝 孙权 (182-252)

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聪明机智十四岁便随兄长孙策转战,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再一代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战胜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北拒曹操,西抗刘备。为一代明主,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

但称帝后,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终给身后东吴留下祸根。
周瑜字公谨

东吴水军都督,为孙策及孙权两兄弟效力.卢江舒城人,自小与孙策相识,后孙策请他共同收取江东.

他助孙策攻占了建业及吴会等地,并收得猛将太史慈.自此孙策兵多粮足,手下精兵良将无数.周瑜又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张昭和张弦,帮助孙策治理内政事务.

曹操统一北方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周瑜与诸葛亮共议破曹之策,两人都决定以火计烧曹军战船.诸葛亮答应借东风以助火攻.周瑜自知计谋不及诸葛亮,屡次想杀他,但都被鲁肃阻止.

赤坚之战后,周瑜大败曹操,使其威名远播.周瑜想乘势攻占荆州,他用了许多计策攻打江陵,最后大破曹仁於樊城.但诸葛亮始终棋高一著,他用诡计占据了荆州.周瑜又想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使其远离关张等人.不过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将计就计,使得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后周瑜於三十六岁的壮年便与世长辞了.
吕蒙字子明

吴将,为孙策及孙权两代效力.是继鲁肃之后,东吴第三代都督.

吕蒙原本只是一武夫,后来经孙权和鲁肃的激励,发奋读书.三日后鲁肃来探望他,与他谈话的时候,觉得吕蒙已经变得有学问,赞他说已经不是以前的吕蒙了.所以,有吴下阿蒙的成语.

他升任都督后,所有军事上的问题,孙权都向他请教.曹操派满宠为使,要求一同进攻荆州.吕蒙便觉得这是收回荆州的大好时机,所以便请求出兵.后来,他与陆逊合谋收复了荆州,杀了守将关羽,使其威名远播.后於一场酒宴中暴毙死亡.
陆逊字伯言

吴将,是孙策的女婿,后为东吴放力.赤壁之战时,被孙权任命为先锋,与太史慈合组一军破敌.

吕蒙杀死关羽后,刘备率大军伐吴,吴军连连战败,孙权心中甚忧.阚泽向孙权推荐陆逊为督抗蜀.孙权即命为辅国将军,指挥军队抵敌.后陆逊於猇亭火烧刘备军营七百里,还回头击败乘机入侵的魏军,使孙权对他敬佩万分.后更封为大都督.

诸葛亮北伐胜仗,派人往东吴使孙权同时出征魏国.孙权便以陆逊为上将军,并同朱桓等人出征.魏帝曹睿派曹休迎战,但曹休听从诈降的周鲂的计谋,引兵出战,使陆逊有机可乘,杀得魏军大败.曹休回洛阳后亦伤重身亡.陆逊死后,其子陆抗也为吴国效力,但被吴末帝以私通敌人为罪被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墓工程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

  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因连续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操、曹丕、司马懿等都提倡节葬,不筑坟丘,不建寝殿,不造围邑神道。

  西晋时虽又起陵,但规制和墓室都远小于东汉时。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起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南朝帝陵

  进入南朝后,经济有所发展,帝陵也大于东晋时。

  宋、陈二代帝陵散列在南京,齐、梁二代的帝陵则集中于丹阳,形成较大的陵区。

  根据近年发掘的,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诸陵大都倚山而建,前临平地。

  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处开挖,平面椭圆形,砖墙,上为椭圆穹窿,长约10米,宽约6米。墓室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墓室上有厚约10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5米左右的陵山。墓室和甬道壁镶嵌模压花纹砖,拼成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墓前建有享殿,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左右连陵墙。

  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长一公里以上,称为神道。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南朝帝陵均遭严重破坏,墓室坍毁,地面只有少数石兽保存下来,石柱、石碑也均残毁。

  石兽有二种,一种躯体较瘦,头足较长,身上雕刻较多纹饰,只用于帝陵,一般称麒麟。另一种躯体肥壮,短颈长鬣,略似狮子,身上无多雕饰,只用于王侯墓,一般称“辟邪”。现存麒麟以梁武帝陵前的最大,长3.32米,腰围2.4米,高2.7米,下有矩形座,为整石雕成,异常壮伟。
  石柱又名墓表,下为雕双螭的柱础,础上立柱,雕饰分三段:下段雕若干条凹棱,如古希腊陶立克柱身;中段雕凸出柱身之矩形平版,绕柱身雕绳纹连于平版,作绑捆状,版上用阴文刻“某某之神道”等字;上段雕与下段正相反之圆面凸棱,柱顶承托一个雕有一圈覆莲之圆盘,盘上雕一与神道入口石兽相同之小型兽。整个柱身下大上小,比例秀美,雕工精劲,是很优秀的建筑石雕。

  综观现有诸南朝墓前石兽、石柱,兽形似狮而有翼,源于东汉之辟邪,有可能是东汉通西域时受西亚影响所致。石柱下半之凹棱也始见于东汉墓,也可能是间接传自古罗马,但经东汉、南北朝数百年加工改造,已经中国化,表现出古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同化的能力。


  文成帝冯皇后陵墓

  北魏早期定都平城时的帝陵尚未发现,只在山西大同方山发现了文成帝冯皇后的陵墓。

  墓建于公元484年,先筑土台,台面开挖墓穴,内建砖砌的方形前室、后室,中接甬道。前室筒壳顶,后室方锥顶,室高均7米。墓上封土下方上圆,底方120米左右,高近23米,体量远大于南朝诸帝陵。陵南600米原有石殿,称永固堂,堂前有石兽、石碑,四周有围墙,南门外有阙,是传统陵墓的布局,惜已全部毁去。


  洛阳邙山部族葬区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自选陵域于洛阳西北之邙山,以后的宣武帝、孝明帝陵分列左右,又把以前七世魏帝的子孙和建国以前同属一族中的同族和他族人子孙都葬在这一陵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部族葬区。这种部族集中葬法是鲜卑族习俗,沿用数世成为传统,为唐代帝陵有大量陪葬墓之起源。


  北朝崖墓

  北朝后期还存有少数崖墓。公元540年,西魏文帝乙弗皇后去世,便在天水麦积山崖壁开凿墓室安葬,即现今麦积山的第四十三窟。窟外檐雕作三间庑殿顶殿宇,前室设佛像,后室雕作低矮的矩形墓室。东魏权臣高欢死后,虚葬于邺城西北之义平陵,另在鼓山石窟寺凿穴葬之,即今北响堂山石窟,但其墓穴至今尚不能确指。

  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窑和瓷器考古
  古陶瓷学者对考古出土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器进行过多次科学鉴定和研究,提出陶器和瓷器的界定标准,使长期存在于考古学界的陶瓷混称现象有所改变,这是古陶瓷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进步。根据古陶瓷学者提出的陶瓷器界定标准,我国真正的瓷器开始出现于东汉,发源地在今浙江上虞一带。随后,南方各地也开始设窑烧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瓷器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北方战乱不息,经济凋敝,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瓷业的出现大约要迟至北魏统一北方以后。根据南北方所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考古发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方瓷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和苏南宜兴一带,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境内也有零星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绝大多数发现于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六朝墓中,除云南、贵州以外,其他各地的六朝墓也有一些瓷器出土。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烧造最早、产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而最负盛名的是越窑青瓷。浙东的上虞、宁波和浙南的永嘉等地,都发现了东汉中晚期的越窑窑址;在东汉晚期墓中,又相继发现用越窑生产的青瓷器随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上虞小仙坛东汉越窑址中出土的青釉印纹垒瓷片进行测试化验,并与上虞龙泉塘西晋越窑青釉瓷片的试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证实这些青瓷片具有瓷质光泽、透明性较好,吸水率低,烧成温度达1300℃左右,胎釉结合紧密,符合近代瓷的标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浙一带的制瓷业迅猛发展,仅上虞一地,已发现东吴时期的窑址30 多处,西晋窑址60 多处。曹娥江沿岸的帐子山、鞍山、小仙坛、龙池庙等地,窑址密布,是当时烧造青瓷器的重要场地。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瓷土,也有烧制青瓷器的充足燃料,曹娥江更为青瓷的远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运输条件。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六朝墓出土的青瓷器,经常发现是浙江生产的越窑瓷器。
  除上虞以外,浙江的绍兴、余姚、鄞县、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以及江苏的宜兴等十几个市县,也都发现了六朝瓷窑遗址。根据制品釉色的不同,可分为越窑、均山窑、瓯窑、婺州窑和德清窑。越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山窑在江苏太湖之滨,集中分布于宜兴丁蜀镇和均山附近。瓯窑在浙南温州一带。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德清窑主要分布于浙江北部的德清县及其附近。上述瓷窑,除德清窑和上虞帐子山窑兼烧黑瓷以外,全部烧制青瓷,各有特色。
  发掘资料表明,南方青瓷普遍采用龙窑烧制,起初是陶瓷同窑共烧,以后逐渐分离。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进。大体说,窑身由宽短变成狭长,由统烧改为分段烧,窑床斜度由前缓后陡变成10 多度平斜,窑型由不定型逐步走向定型化,随着窑炉的改变,烧制技术的提高,窑具的设计也有改进,从而增加了装烧的数量和提高了成品的质量。
  考古发现的六朝瓷器,大多出自窑址所在地及其附近的墓葬中。长江下游沿岸也是六朝瓷器的重要分布区,特别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及其沿江西上的马鞍山、芜湖和东下的扬州、镇江一线。根据器形、装饰纹样,釉质色泽以及坯体等特点,可分为孙吴、西晋、东晋、南朝四个发展阶段。东吴青瓷较多保留东汉瓷的特点,常见器形有钵、双耳或四耳的罐,双耳或四耳的盘口壶,双沿罐,水盂、油灯、香熏、唾壶等日用器。此外还有专供随葬用的模型明器,如堆塑谷仓罐、羊形尊、虎子、灶、碓、鸡笼之类。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白色,釉色灰青,表面不大均匀。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回纹、斜方格井字纹,雕刻,镂空,堆贴等技艺。南京及其附近出土的东吴越窑青瓷器,造型大多优美雅观,例如,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4 号墓出土的“赤乌十四年”青瓷虎子,1958 年南京清凉山出土的“甘露元年五月造”的青瓷羊尊和青瓷熊灯,1974 年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墓出土的双系罐和双系、四系盘口壶,1962 年溧阳东王公社凤凰元年墓出土的一组青瓷明器(仓、灶、水盂、鐎斗、提篮等),1955 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凤凰二年墓出土的蛙形水盂,1973 年金坛白塔天玺元年墓出土的堆塑楼台谷仓罐,等等,都是越窑精品,充分展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度艺术水平。
  西晋青瓷的成就最为突出。工艺技术、器形种类以及装饰变化,都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常见的器形除东吴时原有的以外,出现了不少新的造型,有筒形罐、鸡头或虎头的双耳罐、扁壶、圈足唾壶、兽形尊、三足盘、多子福、镂空香熏,熊头或兔头水注;明器中新出现犀牛形镇墓兽、男女俑、尖头形灶、猪舍、狗舍等。这些新器形,有的造型直接采用动物形象,有的用动物形象作装饰。在一般器皿上,流行模印的饰带,如细小斜方格纹,井字菱形纹,联珠纹。在盆、钵、洗上流行用竹刀刻划海星纹和水波纹。谷仓的装饰更为突出。在谷仓罐肩部以上,堆塑了各种形象的奴仆、卫士、阙楼馆阁、长廊列舍、龟趺碑等复杂的内容。西晋晚期出现了在青釉上点染酱褐色斑纹的做法,打破了青瓷单色釉的传统作风,丰富了釉的装饰效果。
  在青瓷器上刻写年号、产地和制作者的姓名,也是东吴西晋越窑青瓷器的一个特点。例如上述南京赵士岗东吴虎子,腹部刻“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表宜作”,江苏金坛西晋墓出土扁壶上刻“紫(此)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坤者也”。绍兴、余姚、平阳发掘的西晋墓,以及吴县狮子山西晋傅氏家族墓,墓内随葬的堆塑楼台谷仓罐上,往往在楼台下方的龟趺碑上分行刻写“元康×年×月造,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等字样。说明上虞一带是当时青瓷器的重要产地,同时反映了生产青瓷器的商品性质。
  东晋时,青瓷生产进入普及阶段。瓷器造型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大减少,模型明器衰落。常见的产品有罐、壶、盘、碗、钵、盆、洗、灯、砚、水盂、香熏、唾壶、虎子和羊形烛台。饮食器皿大都大小配套。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上仍可见到水波纹。到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南朝仍采用两晋时的制瓷工艺,多数胎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器形较小,制品以鸡头壶、盘口壶和四系罐为最多。浮雕莲瓣和刻划莲花纹成为当时的主要纹饰,由此看到佛教在南朝民间已十分盛行。西晋后期出现的褐色点彩工艺仍普遍存在,但褐点小而密,与初始时不同。
  长江中游的江西、两湖和四川,大约在三国时期开始设窖制瓷。南昌市郊的吴永安六年墓、吴高荣墓、武昌莲溪寺吴永安五年墓、鄂城吴孙将军墓,随葬的青瓷器,为这看法提供了实证。这四座东吴墓随葬的青瓷器,胎质、釉色、器形基本相同。属于越窑青瓷系统的一个分支。胎呈浅灰色,釉色分豆青和蟹壳青两种。豆青釉薄匀润,开细片,不脱落;蟹壳青釉不甚均匀,呈蜡泪状,有脱落现象。釉不及底,有些壶、罐表面印麻布纹。主要器形有罐、壶、钵、碗、碟、盅、盘、案、槅、耳杯、香薰等日用器和院落、房屋、仓、灶、碓、磨、臼、牛车、禽畜及禽畜圈舍等模型器。造型、胎釉与浙江越窑青瓷均略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安徽马鞍山孙吴朱然墓和佳山吴墓,墓中随葬的部分青瓷器竟与这四座墓出土的同类青瓷器完全相同。表明江西、湖北在三国时已经烧制青瓷器,而且把青瓷器作为商品远销到长江下游。
  西晋时期,长江中游的青瓷器数量明显增多。从墓中随葬的陶瓷器比例看: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随葬青瓷器66 件,陶器仅6 件;湖北黄陂滠口吴末晋初墓随葬青瓷器73 件,陶器7 件;益阳、长沙较大的西晋墓,几乎全部用青瓷器随葬。一般造型规整,釉色莹润,装饰华美,有捺印、贴花,加彩和透雕,并开始出现褐釉点彩的新工艺。缺点是釉胎仍结合不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较高。进入东晋南朝时期,这里与长江下游一样,青瓷制品转入以日用器皿为主,明器少见,纹饰趋向简朴,烧制技术有所改进,但釉面光泽较差,透明度始终不及长江下游所产
  已发现的长江中游六朝窑址,重要的有四处,即江西丰城窑址、湖南湘阴窑址,以及四川的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窑址。丰城窑址分布于罗湖一带,范围约3 万平方米,废品堆积有的达5—6 米。1979 年发掘。上层堆积唐代瓷片,下层堆积的瓷片与南昌、新干、清江、永修等地南朝墓出土的瓷器相同。丰城唐代属洪州,这里发现的南朝窑场,应是唐代洪州窑的前身。湘阴窑址分布于县城堤坑一带,范围约10 万平方米。1973 年发掘。在25 平方米的发掘区内出土西晋至初唐的青瓷一千多件(片),还有大量的匣钵等窑具。其中的两晋南朝瓷器与长沙、浏阳、湘阴、益阳、郴州等地的两晋南朝墓瓷器完全一致。湘阴唐代属岳州,这里发现的两晋南朝窑场,应是唐代岳州窑的前身。成都青羊宫窑址和邛崃县的固驿窑址、十方堂窑址,都只做过调查和小规模试掘。初步认为这些窑址均始烧于南朝而盛行于唐代。四川南朝墓中的四系壶、四系罐、敛口平足碗,以及杯、盘、钵等日用器,都可以在这些窑址的遗物中找到归属。

  •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器生产有什么...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金器的特点是以饰物为主,金器较少见。从中亚、西亚输人的金银器及装饰物数量颇丰,西方的形制或制作工艺在这一时期的饰物与金器上都有反映。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器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这一时期的金器对隋唐时期金器的风格有较强的影响,为隋唐金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上内容...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一、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二、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三、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四、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
  • 请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何显著特点?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政治和社会特征是民族融合。以下具体分析:总的说来,这是一个乱世,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弃旧图新的时代.新旧交替,人民和时代都在不断地选择中,并为未来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少数民族入主...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特点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特点如下:1. 越窑青瓷:越窑青瓷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胎骨稍厚,胎色深,多呈灰或深灰色。其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器型矮胖,装饰多样,包括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2. 东晋中期后的青瓷:这...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答:特点:①长期分裂;②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③变动的典章制度(中央官职体系、军事制度、选举制度土地制度);④特殊的社会结构(社会层次增加);⑤绚丽多彩的多元文化(儒玄道佛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文化整合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系统产生“三教合流”的理论)。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痛苦、政治混乱的...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答:1. 民族融合加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联系变得密切,并逐步融合成一体。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使得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2. 民族融合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秦统一中国后,各民族长期形成、发展和交流互动的结果。3. 民族交流的促进: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冲突与...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答:主要特点:民族融合的加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两汉时期汉匈之间的和战,增进了双方的交往与了解,...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科技发展,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答:5个特征。根据搜狐网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有5个特征。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2、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4、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5、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一共370年,经历14个政权的更迭。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什么特点
    答:一、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文化差异很大)二、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三、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四、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