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昺的人物生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张世杰的人物生平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迫近临安,张世杰请转移皇帝、皇后、太后三宫进入海上,而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正派人向元军请和,张世杰不同意,报告太皇太后阻止。没有多久,和议也终止。元兵到达皋亭山,张世杰于是领兵进入定海。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张世杰投降,张世杰以为卞彪是来随从自己一起南下,用椎杀牛让他享用,酒吃到一半,卞彪从容说话,张世杰大怒,割断他的舌头,在巾子山把他裂尸。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四月,张世杰随二王进入福州。五月,与陈宜中尊奉赵昰为君主,张世杰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王世强引导元军攻打南宋,张世杰于是侍奉益王进入海上,而自己率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军队攻蒲寿庚,没有攻克。十月,元军主帅唆都率领军队来支援泉州,宋军于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益王,又派经历孙安甫劝说张世杰,张世杰把孙安甫拘留在军中不让他回去。元军招讨刘深攻打浅湾,张世杰战败,把益王移居井澳,刘深又来攻打井澳,张世杰击退了刘深,因而迁到硇州。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派大将王用攻打雷州,王用战败。四月,南宋益王死,卫王赵昺被立为皇帝,拜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五月,元派琼州安抚张应科攻雷州,三战都不顺利。六月,再次决战于雷州城下,张应科战死。张世杰认为硇州已不能久居,将赵昺转移到新会的崖山。八月,张世杰被封为越国公。朝廷散发琼州的粮食供给军队。十月,南宋派凌震、王道夫袭击广州,凌震战败。 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飓风忽大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说了句:“不必了。”然后登上柁楼,露香祝道:“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赵昰(xià)(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即宋端宗,也称宋帝昰,是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共在位2年,卒年9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赵昰在母亲杨淑妃和弟弟赵昺、国舅杨亮节、谢太皇太后的侄儿(宋理宗的驸马都尉,应该是赵昰的姑丈)杨镇、赵氏皇族人员秀王赵与檡等的陪同下,由谢道清秘密派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并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带自募之义军和殿前禁军护卫,出逃婺州(今浙江金华),在婺州得陆秀夫带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机构来投,但立足不稳,又由江万载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带兵保护出逃到温州,由陆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得陈宜中,汇合带兵到此的张世杰等,一起保护赵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达福州,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号景炎,行宫为平山阁(当时时值战乱,哀鸿遍野,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当地人民甚感其恩,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遂将平山阁改名为泰山宫,祭祀南宋高宗赵构及入闽的益、广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将:江万载、文天祥、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当地泰山宫便塑这些神像,实是回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宫作掩护,泰山宫现存完好)。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江万载父子带兵奋力击退刘深,扶赵昰上船避入广州湾对开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台风,将年幼体弱的宋端宗卷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万载扑入狂风巨浪中奋力将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万载自己却不幸被海浪卷走没了踪迹;眼看三年来一直贴身保护自己的最亲近大臣被海浪吞没,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岛)。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不到一个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谥号有二,《通鉴纪事本末·卷八十八》记为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另有《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纪年录》、黄淳《崖山志》作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按宋朝皇帝谥号表准裕文昭武愍孝皇帝似更标准,且符合《谥法》之解。 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昰、昺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晋国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於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後来在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1],“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赵昺(1272年-1279年),即宋末帝、宋怀宗、恭哀皇帝,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或祥兴帝。公元1278年至公元1279年在位,在位313天,卒年8岁。
赵昺,曾先后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临安危急时,他与兄长赵昰、赵昰的母亲杨淑妃等在太皇太后谢道清暗中诏令摄行军中事(即相当于当今军委主席)江万载为首的江氏“三古”家族将领所带义军和殿前禁军的保护下,暗暗出城,先逃到婺州(今浙江金华),辗转温州、福州、再到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宋端宗于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溺海受惊吓,又目睹一直保护自己的亲密大臣江万载为救自己被狂风海浪吞没,惊病交加而死。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江万载之子江钲于同月在冈州拥立为帝,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迁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与此同时,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岭(广东海丰)被元军统帅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所俘,其统领的督军府从此瓦解。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将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直趋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张世杰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人马全部登船,然后依山面海,将1千多条战船排成长蛇阵,用绳束连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筑起城楼,船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缚上一根根长木。将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间,诏示将士与舰船共存亡。
张弘范见宋军战船集结,行动不便,就先用小船装满柴草,浇上油,点火后乘风攻击宋水军。宋军船上的湿泥阻止了火势蔓延,长木又顶住了火船,使元军的火攻归于失败。张弘范又阻断了宋军的水源,封锁了海口。宋兵饥渴交加,处境日益困难。张弘范派人劝降,被张世杰拒绝。1279年2月6日,双方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听得张弘范所在的指挥船上奏起了音乐。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将领在举行宴会,战斗就松懈了一下。不料此乐声是元军总攻的讯号,张弘范的指挥船直扑而来,箭如暴雨。元军在乱箭掩护下,夺走了宋军的战船七艘。各路元军又一齐猛扑过来,从中午到傍晚,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忽然,张世杰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也降下旗帜,知道大势已去,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来,准备突围。
帝昺这时正由左丞相陆秀夫守护着,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来接帝昺,陆秀夫因见不是三年多来一直由江万载、江钲父子所带的护随亲兵,不知这是真是假,担心帝昺如突围不成而被元军截获,坚决拒绝。他知道君臣都难以脱身了,就连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剑驱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大船礼拜帝昺,哭着说:“陛下,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理应为国殉身。德祐皇帝(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帝昺则给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黄金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帝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震天,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 张世杰率领水军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此时,飓风再来,部下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俯视着在风粮中飘摇的宋军残船,拒绝暂避。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共甘苦吧。”又说道:“我为赵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难道这是天意。”说完堕身入海,为国为民族尽忠殉国。 南宋宣告灭亡。



宋 的意思是护木 护陵墓金字塔哨岗 本意依然是边疆守卫
陆秀夫也是翻译的音译 文本应该是睦守护——盟西护,也就是圣经中的摩西护,这个也只是一个指代,盟西护是犹太人(外籍护佑金字塔哨岗的雇佣兵)的偶像,可能在某次兵变的战乱中军队带着外籍雇佣兵一起从古埃及或者基辅附近的金字塔哨岗迁移至于美洲,通过白令海峡。在美洲建立了监狱。
赵昺,也只是一个指代,赵——厉正肖——厉正写——历法政文,昺——内是——历史,
是指西护军东迁的时候带着各种文档资料 穿越白令海峡 在今天的美洲桥头堡——类似一个大鼋龟的地方登陆,也就是西游记中写的取经流沙河原型地,所以,大家会发现印第安的土著语基本上就是零零散散的古代汉语最原始的记录。
耶稣的原型可能是浇屋氏 也就是诸葛亮的原型。
以色列是金字塔附近的邻国雇佣军,有一部分雇佣军留下了,一部分雇佣军跟着盟西护军去了美洲。

赵昺的真实指代是教簿-文教的意思。也就是一些书籍。最初的称呼应该是历账历史。而不是赵。

  • 杨淑妃的人物生平
    答:据史料记载,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进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谢太后率百官向元军投降。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闽、粤继续抗战,最后在江门新会崖山建立行朝,史称“二王南迁”。1276年临安陷落后,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护送下和赵昰、赵昺(赵昰弟、母俞修容)经温州逃到...
  • 历史上有几个少年帝王
    答:赵昺,系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末帝,是第六位皇帝度宗赵禥的小儿子,端宗赵昰的亲弟弟。赵昺生于公元1271年。在位2年,死后无陵。赵昺当皇帝是抗元名臣陆秀夫一手策划的,还给他起了年号“祥兴”。在此之前,陆秀夫已拥立了另一位小皇帝,赵昺的哥哥赵昰为帝,死后庙号端宗。赵罡6岁当皇帝,比赵昺还小一岁,在元军进...
  • 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是哪位?
    答:生平 孝宗登基后,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剥夺秦桧的官爵,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
  • 宋朝共多少位皇帝
    答:【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后,其两个异母兄弟(益王) 赵昰 和(广王) 赵昺 在国舅 杨亮节 、朝臣 陆秀夫 、 张世杰 、 陈宜中 和 文天祥 等人的护卫下南逃。在金华, 赵昰 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 赵昺 为副元帅(晋升为卫王)。1276年,刚满7岁的 赵昰 在福州即皇帝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元军统帅 伯颜...
  • 宋朝十二位皇帝列表 各皇帝生平事迹
    答:宋朝各皇帝的生平简介 1、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大宋第一位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
  • 宋端宗赵昰:南宋第八位皇帝,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答: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昰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克临安(今浙江杭州)时,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谢道清)相继被俘。就在临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驸马都尉杨镇、国舅杨亮节护送下潜出城外,...
  • 宋恭宗赵显是南宋的第几位皇帝?
    答:宋恭宗赵显是南宋第七位皇帝,也是南宋的末位皇帝。在位时间为1274年8月-1276年2月,仅仅在位不到2年的时间。度宗(赵显的父亲)咸淳十年去世,留下的三个儿子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的赵昰7岁。老二赵显四岁,老幺赵昺3岁。太后与朝臣商议,赵昰是长子,而赵显是嫡子。最后主张立了嫡子,四岁...
  • 宋朝皇帝有哪些拜托各位大神
    答:【生平】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赵孜,1253年立为皇子后赐现名。 【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传位】次子 赵隰 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 (恭帝) 赵隰 (度宗 赵孟启 次子、端宗 赵昰 之弟、宋末帝 赵昺 兄),(“隰”读xí) 【年号】德祐(1275~1276年四月) 【生卒】1271年~1323年,终52岁。
  • 宋恭帝赵显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赵显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答:宋恭帝赵显简介:宋恭帝,赵显(音显)(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的弟弟,宋末帝赵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为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谥号恭皇帝,无庙号(一说庙号恭宗)。宋恭帝赵显生平经历介绍: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
  • 陆秀夫是一个怎样的人?陆秀夫生平简介
    答:陆秀夫是南宋末年的著名忠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他自幼才华横溢,深得老师赏识。陆秀夫的仕途相对平坦,但正值宋朝末年危机四伏。他在崖山海战中,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投海自尽,以身殉国,时年仅44岁。下面我们来简要回顾陆秀夫的一生。一、早露头角 陆秀夫三岁时,其父迁家至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