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如何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衔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打上了这种忧患意识的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患意识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4.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把道德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把礼义廉耻提高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大思想家孔子则更是以礼释仁,认为"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而"仁""礼"的统一就是德。孔子所强调的"德",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要求以此德来统治百姓,拥有百姓。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以此德来感化百姓,保持和谐。这种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这使得我国古代在文化传递和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的3种合谐,就必须坚持"中庸"之道,即做事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反对走极端。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论断,精辟地概括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前进方向,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中,国家、民族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国力的竞争。世界各发展中国家20世纪以来在大力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极力倡导和弘扬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要求承接传统美德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承接传统美德中“为政以德”、“爱民、恤民”的人伦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要求承接传统美德中“天人合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为民风范。国内外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传统道德不但不会影响本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今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保持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风范,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本身的发展要求。任何时代的道德建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与传统道德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社会主义道德也不例外,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但社会主义道德对传统道德并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一方面,传统道德尽管含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但社会主义道德必然要承接那些“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191页)并赋予其全新的社会内容,使之更臻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增添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批判继承的结果,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创造和创新的结果。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呈现出不容置疑的先进性,这是由道德的本性决定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发展本身决定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也是由道德主体差异的特点所决定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任何时代的道德都是由现实的人来遵循和实践的。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应考虑不同社会道德个体对道德体系本身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程度的不同情况而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具体措施。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质差异,并且按照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目标靠近。”在我国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中的地位角色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传承的差异和所追求的理想不同等主观原因,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也就有着不同的层次性特点。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中,不仅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而且要“因时而变”、“因事而制”。

历史上任何一种道德体系都是传统与时代的融合,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都包含有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成分或要素。不能代表或反映时代或社会要求、社会发展方向的道德,必然不会有生命力,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种长久的社会存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既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强大生命力,也体现了新时期道德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这是符合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既是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从人类道德历史发展的规律看,任何道德体系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虽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但不同时代的道德之间的连续性与共同性,决定了不同时代的道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我们当今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不可能全盘抛弃传统凭空杜撰产生,而应当是包括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全部传统美德的合乎规律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许多内容,正是列宁说的“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这些规则,在将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会习惯于遵守,在共产主义社会来到之前,人们也应该遵守。这些都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应该加以继承和大力弘扬。
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重要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内容,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面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自信,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使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每个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中华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立场。马克思主义也是从旧文化吸收其先进的文明成果中发展起来的。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方针。

  •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新体现在内涵的时代性、体系的系统性、揭示了人性发展的无限性等三个方面.贯彻、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有辩证、科学的态度.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众多先哲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答:一、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道德理想层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二、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日常生活方面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作为...
  • 中华民族的传统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什么关系?
    答: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内地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出发,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融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宣传教育。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
  • 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2、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例如,可以将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形成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3、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如何用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答:1、首先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2、然后了解道德的历史发展,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3、最后了解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
  •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答: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
  •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答: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我们应该:一、将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 当前,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目的是用其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
  •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道路
    答: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中国道路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传统文化、关注时代发展。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应该注重个人修养,提高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是什么?
    答:,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本文从以下八个不同的方面初探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一、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国家观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KJJC200611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