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菩萨 修什么心咒 可以让相貌庄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佛弟子怎样修得庄严的外貌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的身体有种种美妙的地方。那么是哪三十二相呢?又是怎么来的呢?在《优婆塞戒经》中对三十二相是如何产生的作了一番详细的说明: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用和善的眼看众生,所以得到牛王眼相。(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用和善诚实智慧的语言教化众生,所以能够得到八梵音相。(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恭敬礼拜,破除自己的骄慢。所以得到无见顶相。(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不欺骗一切众生,所以得到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能布施持戒,修道时心不动摇。所以得到足下平满相。(足里无凹处。)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能够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所以得到手足轮相。(千辐轮相,手足有轮形纹。)
  为菩萨时,至心受持第一第四优婆塞戒,是故次得,纤长指相足跟长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能够至心受持优婆塞戒,所以得到纤长指相,足跟长相。(手指细长。足踵圆满无凹短处)
  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佣满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善于接受师长父母善友的劝告教诲,所以得到身佣满相。(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为菩萨时,以四摄法摄众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网缦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所以得到手足网缦相。(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为父母师长洗浴,除去污垢,涂抹香氛。所以得到手足柔软相。(手足柔软,不僵硬)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化众生,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教化众生,令其修行布施持戒等一切善法,所以得到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旋,平顺)
  为菩萨时,至心听法至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为脱离生死种种害处的缘故,能够至诚听闻,解说佛法。所以得到鹿王腨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布施一切众生所需医药,所以得到身方圆相。(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
  为菩萨时,终不欺诳一切贤圣父母师长善友知识,是故次得手过膝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决不期诳圣贤父母善知识。所以得到手过膝相。(垂手长过膝。)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见怖畏者能为救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马藏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见到众生恐惧畏怖的时候能够救助保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于遮护人的罪过,所以得到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亲近智者乐闻乐论,闻已乐修,乐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肤柔软,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亲近智慧的人,乐于听闻议论,听后乐于修习,乐于祛除道路上的障碍荆棘。所以得到皮肤柔软,一一毛孔生一毛相。(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杂乱)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常布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光照明。所以得到金色身相。(身金色相,身体之色如黄金)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可嗔之处不生嗔心,乐施众生随意所须,是故次得七处满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本可生气发怒的时候能够不起嗔心,乐于随众生的意愿布施,所以得到七处满相。(七处平满相,七处为两足下两掌两肩并顶中,此七处皆平满无缺陷)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善能分别善不善相,言无错谬不说无义,可受之法口常宣说,不可受者不妄宣传,是故次得缺骨满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善于分别善不善相,言说没有错误,不说没有意义的话。能够接受的佛法经常宣说,对于不能接受的人不随便传授宣扬。所以得到缺骨满相。
  一者上身,二者颊车,皆如师子。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中自无两舌教他不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上身和面颊如同狮子一样,是因为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中没有两舌,也不教他人两舌,所以得到上面两种相貌。(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一四十齿,二白净相,三齐密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十善法教化众生,众生受已心生欢喜,常乐称扬他人功德。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四十牙齿,齿白如雪,诸齿齐密三相,是由于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中以十善法教化众生。众生接受后心生欢喜,常常乐于称赞他人的功德。(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修欲界慈,乐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修行欲界慈悲,乐于思维善法,所以得到四牙白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待求己然后方施,是故次得味中上味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修不待他人有求于自己就能主动布施,所以得到味中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一者肉髻,二广长舌。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至心受持十善法,并教化众生。所以得到顶上肉髻,广长舌相。(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正法实法不虚,是故次得白毫光相。
  佛陀过去生在行菩萨道时,无数世宣说正法,真实不虚。所以得到白毫光相。(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如是业,是不为难。在家之人,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咒语念阿弥陀佛。 这句佛号诸佛赞叹护持。

是无上神咒 在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里有详细讲解。

端正、正气、大气、阳刚 众生见到,不生邪意具备这些品质需要你读诵华严经

读懂“经中之王”:佛陀悟道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是“经中之王”,更是“王中之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历来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誉为“经中之王”。由于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加上“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因此其所展现的境界更是巍巍壮观,不可思议。本书经过高度精炼和整合,更配以数百张生动形象的图表,力求在三百页中尽现“华严”全貌。
·大:超越所有时间和空间羁绊的世界。
·方:法则和轨道,佛所看到的如理如法的实相世界。
·广:佛陀随顺众生意趣。于佛境中化现的无边世界。
·佛: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是修行之“果”。
·华:即“花”,比喻成佛之因,即菩萨的万种善行。
·严:以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修饰“大方广佛”的万种德行。
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佛经之一,无数人深受其影响,从中获得智慧启示。
全新图解方式,用图像语言点破佛法奥义,令读经化繁为简。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悟道后只为菩萨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公元2世纪,印度龙树菩萨在龙宫中读过此经,方知佛法的博大精深,于是将其中最短的下本背诵下来带到印度,这就是《华严经》最早的母本。
梵本《华严经》原藏于遮拘盘国(今印度境内),被视为传国之宝,严禁外流,直到东晋时期才从西域第一次传译到中国,共六十卷。至唐代,又陆续出现了八十卷本和四十卷本。《华严经》在中国赢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华严宗也在此时兴起,影响绵延至今。

《华严经》译本共四万五千偈,内容摄持了佛陀住世时的全部教法,微妙精深,被喻为“经中之王”。本书在忠于原经的基础上,经过高度精炼和整合,将原经浓缩为三百余页精华,其中更有数百张生动形象的图表,令读经化繁为简,让您轻松契入佛法的妙智。

内容简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广为流传的一共有80卷,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这部佛经在汉传佛教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年来有“经中之王”的美誉。那么,它的特殊之处都有哪些呢?

第一,它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

第二,它义理丰富、逻辑严密、准确无误,用佛教的话说,便是“了义、圆融无碍 ”的经典。在《华严经》中,有一个妙喻贴切地表达了“圆融”的概念,这便是“帝释天之网”。它取材于印度神话,说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呈现出圆融谐和的绚丽景观。

第三,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宗派的兴起。唐朝时,对《华严经》的传播和研究空前地兴盛起来。从杜顺和尚开始,“华严宗”开始倡导;而贤首大师,即法藏法师将其发扬光大,集“华严宗”之大成。从此,“华严宗”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

第四,从文学角度讲,《华严经》体系宏博,意蕴深刻,气势恢弘,妙喻纷呈,机语隽发。而在某些章节中,更是有着空灵美妙的语句,令人读之如嚼青榄,回味不尽。

第五,从哲学角度讲,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

除此之外,《华严经》还有诸多特点,如脍炙人口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以及广大浩渺的“普贤行愿”,等等,但诸如此类的妙处实在难以在短短的篇幅中一一说尽。如果读者有兴趣,大可以搜寻原文来阅读,相信一定有极大收获。

正因为《华严经》是这样一部伟大的经典,在编著这本书的时候,如何能撷取其中的妙理而整理成通俗的文字以飨大众,就成为一个艰难的问题。因此,我们勉力去参照了许多资料,也参访了一些善知识,来虚心请他们指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梳理了12卷本《华严经》的内容,浓缩其中精华,形成了这本《图解华严经》的基本框架。

首先应该阐明的,自然是对这部佛经的来历,以及与此书相关的菩萨、论师以及论著等的介绍。其次,便是对《华严经》的原经文结构做一展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每个地方说了什么,主旨是什么,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

《华严经》中的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世界”,这个世界由无数的莲花构成,重重叠叠,其中佛国无尽、刹海无尽。那么,《华严经》中的世界观就成为一个值得阐述的主题。

成佛之路,可以分作三个阶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这便是常说的“三主要道”。而《华严经》中,从文殊菩萨宣说四谛,再到菩萨十信、十住、十回向……最终到十地,乃至究竟成佛。这些便可分作三个部分:超世观、菩萨行、空性见。

最后,便是《华严经》中,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五十三参”故事以及“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故事,既脍炙人口,又暗合东方的尊师文化;而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则在一千多年中感动了无数人,甚至其中的偈颂被单独抽出来,成为汉地早晚课诵的念诵内容。

本书不仅在内容上作了如上整理,以求通俗易懂;更在编辑手法上,采用了当下最流行的图解手法,以丰富的精美手绘插图、简洁的图表来解读这部深奥的佛经,生动活泼,自然贴切。因此,这本《图解华严经》既不失经典的权威,又有崭新的装帧设计,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的阅读享受。

在这里,我们特别感谢辽宁的法称法师和曲世宇先生。这两位熟知佛法义理,在此书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耐心的阅读点评。

最后补充一点,《华严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对印度、汉地和藏地的佛教均产生过极大影响。希望读者若有闲暇,能再读一下《华严经》原文,相信一定会有更大收获!本书在附录中,摘录了部分佛经原文,以供大家欣赏。

我是佛学院的学生,如果用很客观的话来说,念什么咒都难改变相貌,不然大家都去念那个咒,和尚们都仪表堂堂了?显然不现实!不过,一个人的心态的宁静和善良可以让他的相貌也变的友好。我们每个人的相貌是天生的,是个人前世修来的,我们佛教虽说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不能乱了因果法则,希望楼主可以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有什么咒可以改变相貌!我想楼主也会觉得很好笑!

修念阿弥陀佛 四句洪名

这四句佛号,万德洪名 统摄万法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

因为每天行住坐卧均可念佛。心地清净,忆佛思佛 。日久感得相貌庄严。

南无阿弥陀佛

就是每天念诵
抄写都行
数量不限多多益善
也可以看时间为标准念诵
30分钟
60分钟都行
念诵分为大、小声、默念、金刚诵都行。金刚诵----就是自己能听到
,别人听
不到。

木绎师兄说的很好。末学补充:

人的相貌是随心转的,换句话说,想相貌庄严,必须心地庄严~!

心好,相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