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三级心理干预措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心身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长时期反复刺激并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措施。培养比较完整的健康心理素质,提高应付危险因素的能力是预防心身疾病的基础。《内经》素问篇中提出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著名论点即反映了祖国医学很早就阐明了讲究心理卫生,加强自我保健的深刻意义,即在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情况下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仅注意躯体健康,还应保持心身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家长和老师应注意培养、教育儿童乐观向上,关心他人,互相爱护等健康心理,耐心纠正可能产生的偏离心理,对防止儿童时期情绪障碍和成人期的心身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衡阶段发展成为功能失调阶段的重要措施,因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第二级预防的核心。祖国医学重视对心身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华陀的《青囊秘录》中早有记载:如“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的论述,又如《汉书.昭明文选七发》中记有吴客只以要言妙道劝导生病的太子,使之幡然悔悟,放弃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端正了思想,使身体恢复了健康。这些记载表明祖国医学在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方面早已是源远流长了。
  接受心身疾病患者就诊的第一位医生往往不是心理医生,因此要求现代临床医生必须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引致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功能失调,最后发展为躯体疾病的心身疾病规律,积极采取第二级预防措施。通过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和治疗,及早帮助的指导患者恢复失衡的心理,及早调整患者的功能失调,阻断病情向躯体疾病方向转化。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是针对患者在经历心理失衡、功能失调进入躯体疾病阶段情况下防止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这个阶段不仅依靠有效的药物,还应充分估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作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要求医生有较高的医德修养,较广的医学知识,较娴熟的医学技能,医患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亲密关系。

1、减小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的危害和后遗症,做好患者的康复工作,延缓衰退的进程,特别是防止住院病人住院病人的心理障碍转为慢性,使他们尽快回到社会生产和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去。

2、对已进入慢性的病人设法减轻其受损程度,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可分为 3个不同层次:

1、一般性预防干预。

2、选择性预防干预。

3、指征性预防干预。

三级心理干预措施就是个体辅导,对于心里极其脆弱的,感情丰富的人,无法通过团体辅导解决问题的人,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除了专业的心理纾解方法。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自己缓解的方式治愈心理创伤,只不过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的方法还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过“倾听和倾诉”是一个适用范围很广的方法。

扩展资料:

常用疗法

1、精神支持疗法

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疗法,心理健康顾问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流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它特别适合病、伤、残者在抑郁焦虑、消极悲观时心理疏导。

2、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行为疗法强调来访者的异常行为或生理功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矫正或消除,或者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替代它们。行为疗法有很多种如系统脱敏疗法、冲击疗法、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代币制疗法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干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级预防



针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使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措施有专科治疗、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等。

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三级预防策略。

对大多数疾病而言,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对于恶性肿瘤则更应强调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则要按其特点通过筛检、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等措施,进行综合预防,如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除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第一级预防外,同时还要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



扩展资料

健康促进面向普通人群,目标是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属于一级干预。 预防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目标是减少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属于二级预防。心理治疗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个体,目标是减轻障碍。属于三级预防。

对健康人、有心理困扰、社会适应不良、发生重大事件后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以及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都应该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干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级预防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心理干预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三级心理危机干预流程

(一)一级危机干预

1.干预对象: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

下面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经常出现的症状,如果同时出现多种与下述相符合的症状,则表明学生可能处于危机状态:

(1) 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无价值感之中;

(2) 易激惹,过分依赖,持续不断的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

(3) 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

(4) 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

(5) 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

(6) 酒精、网络、烟的使用量增加;

(7) 行为紊乱或古怪;

(8) 睡眠、饮食或体重明显增减,过度疲劳,体重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

(9) 日记或其他作品所透露出的主题为无望、脱离社会、愤怒、绝望、自杀或者死亡;

(10) 书面或口头表达出的内容象是在临终告别或透露出自杀的倾向,如“我会离开很长一段时间……”。

2.干预措施:

(1) 迅速通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 初步判断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

(3) 确定干预方案

(二)二级危机干预

1.干预对象: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比如,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

如果一个人在两周或更长时间内,同时存在三个下述症状,尤其是第1、第2项、第13项,便符合了抑郁症的标准。

(1)几乎每天心情都非常恶劣;

(2)对以前感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失去兴趣;

(3)感到麻木、空虚、无聊;

(4)躯体疼痛(胃痛、头痛);

(5)睡眠困难(难以入睡、早醒或睡得过多);

(6)体重改变或饮食习惯改变;

(7)过分的挫败感和过分自责;

(8)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困难;

(9)和平常比,更易怒、紧张或易激惹;

(10)感到无价值、内疚或满心羞愧;

(11)彻底的无助感、无望感;

(12)没有精力或动力,内心有压力感;

躁狂症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同时,至少有下列8项中的3项症状(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要4项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话语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或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

(7)睡眠需要减少;

1、如果学生在一个月以内有下列两种以上的症状,便可能患有此症:

(1)幻觉(看到或听到他人对自己思想及行为的批评,或听到两人以上彼此交谈,但实际上这些声音或图象并不存在)。

(2)妄想(超越现实中个人所能达成或与现实不符的想法,如有的病人会说自己当总统、主宰世界、拯救众生等与现实不符的想法)。

(3)语无伦次

(4)痴呆或错乱的行为

(5)情感上则陷于停滞,行为退缩。

2.发病后在工作能力、人际关系、自我照料等功能上明显降低。儿童及青少年则在课业及人际关系上表现失常。

以上症状至少需维持六个月以上才算构成精神分裂症。

2.干预措施:

(1) 第一时间通知所在系的负责人。

(2) 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及时转介。

(3) 做好监护工作。

(4) 严格遵照医嘱选择治疗方式。

(5) 办理住院、病假或休学手续。

(6) 开展事后辅导工作。

(三)三级危机干预

1.干预对象:发生自杀和他杀等恶性事件。

2.干预措施:

(1)迅速通报。保护现场,拨打120、校园110,同时通知校卫生室医生立即到现场。

(2)通知学生家长,做好家长安抚工作。

(3)协助公安机关进行现场勘察。

(4) 做好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任务。

(5) 固定宣传机构,统一对外口径。

(6) 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7) 与家长就善后问题商谈。

(8) 开展事后辅导工作。

(9) 做好资料搜集、整理、总结工作。

1. 教育与预防系统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教育与预防工作理念: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生命价值教 育,围绕学生热爱生活,
2. 预警系统 建立学校三级预警系统: 一级预警系统以班级为单位,主要由班主任、心理委员、寝室长和学生家长组成, 旨在及时发现和预防心理危机; 二级预警系统以各
3. 应急系统 (1)及时报告。班级以最快的速度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