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著作《自我》笔记(前100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9
经验自我,即宾我分为三类: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社会自我

物质自我

物质自我即属于我的物质实体和我们对这些物质实体心理上的占有欲,包括躯体和躯体外的延伸自我:即心理上属于“我是谁”的所有人、地方和事物。

比如我的亲人、朋友、财产、我喜欢的风景、喜欢的城市等等,人们对于他们的已得到的物件的评价要高于未得到的物件。一旦某事物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就会赋予其价值,利用他们提升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比如大佬的跟班,比如身凭大树好乘凉,比如买了会员就想天天用那个软件等等)

社会自我

即他人如何认识和对待我们。有多少群体,就有多少社会自我,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先赋身份),我是中国汉族人(种族国籍),我是学生并且有职业后还会有职业名称(自致身份,通过努力争取到的身份)等等。每一种身份表现形式都不同,儿子显然与学生有不同的表现。

存在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真实自我吗?书上说不存在,书上说自我完全由我们的各种社会角色构成。(我还需要再想一想)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与他人发生联系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喜欢有同伴,而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认可和地位。

精神自我

我们的内部自我和心理自我。

个人同一性: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我们感知到的能力、态度、兴趣、动机、情绪、观点、特质及愿望都是精神自我的组成部分。

物质自我和精神自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友不可弃”)

大多数人会把经验自我的多个方面组织成连贯的整体。

个人叙述指个体(内隐地)构造的自己生活的故事。叙述包括个体思考自己的方式、个体的记忆、情感和体验。个体叙述整合了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验自我)并赋予其意义。

个人叙述像小说一样,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城市,因为一个什么事件?比如我的过去怎么样?有哪些努力和改变是关键的?

自负和价值:

自负可以理解为个人重要性领域,比如你不遗余力的想要成为一名画家,有人比你画的好你就会蒙羞,如果有人比你拍照拍的好则你不大关心(可以理解为嫉妒,如果同时有两个母亲,都只在乎儿子的成绩排名,其中一个孩子只喜欢数学,因此数学比较好,但是总分比另一个低,而另一个数学较差,总分高,排名靠前,那么孩子排名较后的母亲就可能不开心,尽管他的儿子数学好,但那不是她关注的点,其实还是心态问题)

自负和抱负:

自负除了用来指代个人重要性领域(对个人意义重大的事),也可以用来指报负水平,即能让个体满意的最低成绩。人们对于所获结果的感受不仅仅受结果本身的影响,它还取决于人们衡量是非成败的标准(对于结果的期望)。

例:1.班上最倒数的学生不太关注成绩,但是他们有时付出了努力,见到一点进步,比如50分到了55分就非常开心,而学习好的一般考100多,偶尔考了次90,就会很难过,因为他们认为低于100就是失败,而前者认为进步了就证明努力有用,就很满足了。

      2.某同学的目标是连续一个学期当班上的第一名,但是最后一次考了个第二,他就会很难受(比如曾经的我),其他人肯定理解不了,在他们眼里,第二名也没有什么呀。

所以解释一下公式: 有两种方式可以让你在某领域感觉良好(简单理解为活的开心),你可以提高成绩(通过努力等手段)或者降低报负水平(降低目标,就是知足常乐或者直接躺平)。

应用情景(个人理解的):我想要去上海,在上海买一套别墅,哎,实现不了啊,好难受……我可以:1.放弃上海买房的计划,选择一个小城镇,买一套房子开开心心的生活    2.努力努力再努力,就要死磕赚钱,我就不信我在上海买不了房。(以上纯属瞎编,哈哈)

羞愧和内疚

羞愧是公开的情绪,跟随外界的不认可而产生,比如班级里学习倒数第一,被老师点名批评的学生;内疚则是因个体没能达到他的标准和理想而产生。

羞愧使个体认为自己整个自我都很坏,内疚的焦点则集中在某种不端行为,比如班级常常不思进取倒数第一碰到第一名可能会羞愧(也可能习惯了,没皮没脸了,我曾经当过倒数,看见同桌很努力,因为羞愧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羞愧使得个体想避开其他人,隐藏自己(直觉到)的不足和缺点。(我曾经就每次遇到班上得奖学金的、擅长交际、被老师喜欢、专业成绩好的同学都主动想避开,那种感觉很难受,其实我也不比他们差,只是会社交的人在大学更受欢迎,我以为是自卑,其实是羞愧,因为他们看起来比我好)

内疚促使个体弥补自己(直觉到)的过失并做出赔偿。(比如想减肥又管不住嘴产生内疚感,事实上很少有人关心你到底瘦了没)。

可达自我:

想要或者是能够成为的自我。当前的自我观念与那些可达到的自我越接近,我们的自我感觉就越好。

理想自我 :

理想或光辉的自我和观念,比如成为马云那样的富翁,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成为一个知名作家等等,就是想要的生活。

应为自我:

应该成为的自我。就是当前的自我要去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比如作为一个学生就应当好好学习,作为一个爸爸就应该努力赚钱养家,作为一个老师就应当以身作则,有老师的样子。如果当前的自我没有充分履行责任,比如一个爸爸只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但凡有点良知,不是绝对自私,他也应该羞愧或者内疚。

不欲自我:

害怕或者不想成为的自我。

比如一个学生不想成为倒数第一,一个商人不想破产,一个演员不想被粉丝抛弃等等。现在的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距离越远,我们就越开心。

如果不欲自我不是那么极端,那么还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奋斗避免那些负面身份。不同心态的人对于不欲自我的判定是不同的,这就又牵扯到“抱负水平”。

①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人们受动机的激励要自我感觉良好

③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群体比其他群体要好时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提升动机:

指人们受激励去体验积极情绪并且避免体验消极情绪这一事实。人们喜欢自我感觉良好,并尽量提升自我价值感。

普遍的需要称为“主导情绪”,并不是一特定方式看待自我的需要,而是最大限度地体会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准确动机:

寻求关于自我的准确信息是因为知道我们真实的样子有时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其他目标。(于是有了考试,比如通过测验发现某某是长跑的天才,所以她就可以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得荣誉,对自己也可以得到满足)

准确的自我认识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体验到自尊感,成功是人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因素之一。(所以才有了百尺竿头的感动,才有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尊感,不需要在各个方面都很出色,有时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不擅长之处来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把短木板补上就好了嘛)

一致性动机:

当我们相信其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相一致时,会让我们感觉舒服和安全。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更实际的和人际的反馈也能促进个体寻求个人验证反馈。

物理世界: 也有比较参与其中,就是高矮胖瘦的分别,当然有和别人的比较。

社会世界: 包括社会比较和反射性评价。

社会比较就是字面的意义,用自己的行为和社会中的人、社会所设立的标准进行比较,你所得出的关于你自己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在和谁比较。

(比如跑步800或1000米,你如果和社会设定的满分线比较,具有合理性,如果你非要和世界冠军比较,那么便一定会痛苦)人们在很多方面都愿意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比较。想要对自己感觉良好的需要影响社会比较进程。

反射性评价就是镜像反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然,别人的评价并不都是客观的,别人的评价也是我们获得自我认识的主要途径。不再展开说了,P80~83页。

内部(心理)世界: 包括内省、自我直觉和因果归因

内省是指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直接考虑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我们对于为什么这样想的原因(为什么会内省)想得太多会降低(而不是提高)自我认识的准确性。内省要有限度。

自我直觉是以理论归纳出的方式推断态度和动机。

利用内省直接检验我们的态度、情感和动机,利用自我直觉间接分析、推断。

因果归因即是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所做的解释。

夸大的自我评价往往出现在更为主观的特质上,因为相对客观的特质是相对明确和可验证的。

个体对自己保持高度积极观念的可调控因素:1.用物理世界来指导自我评估

2.社会比较(想要对自己感觉良好的需要会影响社会比较的过程)

3.反射性评价(观察他人对我们的反应)

4.内省(直接考虑内在状态)      5.自我知觉(间接考虑内在状态,分析)

6.因果归因(对为什么的回答)

选择性接触有利反馈,不接近或主动避免消极反馈。

比如运动员比赛前不训练,学生考前不好好准备考试等。

对人们而言,重要的并不只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是结果是否揭示了关于自我的积极或消极方面。人们通过自我妨碍行为,人们主动的冒可能失败的风险,因为这样做能确保失败不会牵连自我中有价值的方面(如低能力)。因此,人们即使失败也还是能坚持自己是有能力的这样一个信念。

成就背景的任务选择和策略性信息搜寻行为

想要获取反馈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多了解自己,而是为了确认自己的确有能力,以及希望获得关于自身更多的积极信息。

人们在避免可能检测出某项不确定能力的场合,比如认为自己唱的好,避免在公共场合歌唱。其次,人们在寻求有关特质的可更改的诊断性反馈,能力是相对稳定的,而状态和作品是可以修改的。

多数人喜欢和喜欢他们的人联合(所谓志同道合),这样可以保证我们收到的反馈是积极的,(所以“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那让我们保持自信,最终积极的看待我们自己。

有偏见的社会比较

常见于下行社会比较,就是用自己的长处去和比自己优秀或者是没有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比如和诺贝尔奖得主比运动能力,和一个结巴比口才,比如我和室友比努力,就达成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感受。

上行比较  不全是消极方面,除了感到差,惭愧,有时候也可以树立榜样,激发我们的斗志和灵感与希望。

在与个人关联很低的领域,被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超过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相反,如果是你非常在意的领域被与你关系密切的人超过,那么会对你造成消极影响。比如你的朋友很会画画,而你对绘画根本不感兴趣,但是他的成就你也会很开心的对别人说:“我的朋友画画很厉害。”;而如果你们都是学画画的,你朋友比你画的好,你恐怕就不会太舒服了。

  •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第二章笔记
    答: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我即灵魂,是联合了个体多种知觉的单纯而主动的实体。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知。 (二)认识他人 对他人的认识一般通过两个方面出发: 1. 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
  • 书名:《社会心理学》作者: [美] 戴维·迈尔斯
    答:03 精华笔记 《社会心理学》自从1994年首次出版以来,目前已修订再版11次,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全球700多所大学所使用的心理学教材,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作者迈尔斯是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更是一直在努力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由于迈尔斯在研究与写作领域的突出...
  •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答:《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科学。《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因为我知道很多社会心理学的道理,却在生活中束手无策,不会应用。这真的非常契合那句:“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几年”的人生哲理。现在把它的主要内容列举出来,舒坦我自己,...
  • 【S.C的读书笔记】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们——自我心理学
    答:1923年前,弗洛伊德使用自我,指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的、不包括被压抑的内容。 1923年后,《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自我指三种心里成分之一,功能:表征现实;通过构筑防御,在现实面前引导和控制内部驱力带来的压力。弗洛伊德将心理视为围绕着驱力的冲动和防御建立起来的结构,所以自我心理学家关注的核心...
  • 《社会心理学》第六讲:笔记 <二>
    答:第六讲:社会动机 笔记<二> 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合(和)动机 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 亲合即亲近合群,每个人都有亲和需求。不善于交流的人可能会养一个宠物。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和、喜欢和爱)。 亲合起源于依恋 有的人依恋关系有...
  •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读书笔记
    答:                                  ——刘易斯•托马斯 社会心理学家把自信,精力充沛,有雄心的行为区别于伤害,损害,破坏性行为,前者成为果敢自信,后者成为攻击。我们...
  •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排行榜
    答:6、《梦的解析》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7、《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
  • 武志红《心理学》(十)-大师的“自我”
    答:相反,如果环境是鼓励个性解放和自由的,那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朝本我的方向调节一下。所以军训的时候就得朝着超我的方向调整,而在做足球观众的时候,就可以朝着本我的方向调整一些。2.罗杰斯 罗杰斯和马斯洛并称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宗师。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无论是成为你自己,还是自我...
  • “拥有”的意义
    答:今天在看社会心理学著作《自我》的时候,当然还是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而笔记不过是要点记录还有些自己的理解,感觉这样效率好低,而且我还打算做思维导图,想想要花的时间就头大。《自我》是我借的图书馆的,借的书总归要还,由于已经看了一半多了,也不想花钱去买了。我就想反正是要点记录和感想嘛...
  •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一:社会心理学导论
    答:(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重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 看待他人 ,如何 相互影响 ,以及 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 的科学。研究对象 项目 重要观点 社会思维 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所做的判断;我们的态度我们构建了我们的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直觉通常是强有力的,但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