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6
历史问题

简论中国古代“礼”“法”关系


一、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观点1:“礼”与“法”的现代诠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现代诠释是我们讨论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基础.所谓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的现代诠释其实质就是用现代的西方的“法”的 “理论体系”或者说“话语体系”去界定中国古代“礼”与“法”的性质.在我们现代人的“法”的观点中,中国古代的“礼”与“法”到底是什么?
然而,由于在中西文化的语言体系中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语意表达,因而这项工作本身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明显的十分不“科学”.这种困难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开始就存在,例如严复就明确地提出过:“西方‘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
观点2:“礼”是一种行为规范的体系,它融宗教规范、道德规范、伦理规范、行政规范、法律规范于一体.
中国古代的“礼”的范畴远大于今天的“法”,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广泛地调整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生活.“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而,我们今天说礼是自然法、神权法、习惯法、民法、宪法等等都有一定道理.但“礼”就是“礼”.
观点3:在中国的古代,礼是今天的“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但今天的“法”体系又不仅仅包括礼,而且律、令、格、式、例、敕以及民间的家族村落法也属于今天的“法”的体系.
观点4:中国古代的“法”是与“礼”并存,且主要是在“礼乐崩坏”之后建立的另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刑”与“政”,即“刑律”与“政令”. 譬如,古文中的“法”字,本身就取“灋”型,对此,《说文》解释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法”与今天的“法”的定义有更多的相似性,但古代的“法”更多是今天的“法制”,而“法理”部分则要到“礼”“义”中去寻找.

二、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
观点1:(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法”“刑”作为一种独立于“礼”的行为规范很早就存在,刑起于兵,《尚书》中的“誓”“诰”“五刑”都是“法”的原型.但法的真正兴起,作为一个系统是在“礼乐崩坏”之后,传统的“礼”已经无法调整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政治生活,思想家们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救世之路:法家抛弃“ 过时”的礼乐秩序,企求“重建”“刑”“政”的秩序体系,而儒家试图对“礼”进行革新,在礼的范围内“复古”社会秩序.
观点2:(礼法之争的政治焦点)“礼”的重要特点是“别”“分”,维护“宗法”体系中传统血缘政治贵族的等级特权.“法”“律”的重要特征是普遍适应性,《说文》解释道:“律,均布也”.即“壹刑”,刑无等级.“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其 “变法”的重要政治取向是剥夺贵族的特权,建立君主集权的“郡县制”.
观点3:(礼法之争的价值焦点)“礼”之规范体系以“德”为基础,以“教化”“修身”为手段,以“和谐”“中庸”“平衡”为目的,以“仁爱”为规范的价值追求.而“法”之规范体系以“政”为基础,以“刑杀”为手段,以“耕战”“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功利”为价值取向.

三、中国古代的“礼”“法”合流
观点1:“礼法”合流的目的是为“法”提供一个“仁爱”的“善、良”标准,以“礼”之“德”为“法”的基础,为法条的合理性提供“礼”的依据.
观点2:“礼法”的影响是相互的,其结果不仅改造了“法”,而且改造了“礼”.“礼”的特权不仅仅赋予皇室贵族,而且赋予官僚贵族,又同时受到君主集权的极大限制.
观点3:“礼”的“差等”性与“法”的“普适”性的矛盾与冲突一直存在,贵族特权在法律中的体现在魏晋时走向高峰,不仅是“八议”“请”“减” 等刑罚制度的确立,而且“九品中正制”将“家世”作为首要的任官标准.而到唐朝礼法结合几近完美,但“科举制”的推行证明了政治家对“礼”的特权开始进行反思,但最终没有严格执行,唐朝因而也没有罢脱“藩镇割据”进而灭亡的悲惨命运.而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重典治吏”都可以发现“礼法”之间的这种矛盾的踪影.

四、现实意义与思考
今天我们又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礼法”再一次“崩坏”,“法”再一次脱离传统的“礼”的轨迹在“变法”的旗帜下开始独立运动和发展.但这一次不再仅仅以“功利”和“富国强兵”为目的,而包含有更多的诸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西方法律价值内涵.然而,西方的价值观我们能够真正“移植” 并“接轨”吗?传统的“仁爱”体系就真的会一去不复返吗?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三国演义上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半神,他强于政治,内务,军事是他的弱项。可是他又必须北伐,因为这是蜀汉的政治正确。对比曹魏和蜀国的国力,那差距几乎已经大到无法弥补。诸葛亮为人细心,不得不说他是个负责任的人,承担了刘备托孤的嘱托之后,他生怕辜负了先帝,事无巨细无不自己处理,这就让蜀汉的后背干部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后来的人才凋零跟这也有很大关系,而且他把精力放在了政务上,也就没法再关注刘禅的教育,而这也完成了诸葛亮虽然不是乱臣贼子,可掌握的权力却超过了任何一个权臣,真正的皇帝完全被架空,他的做法也在实际上造成了刘禅无法得到应有的历练,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几次北伐完成了蜀汉国力的衰退,而不北伐,坐视魏国一天天越大强大,也是等死。蜀汉之亡是历史大势,不是一个人可以扭转,除非出现某种开挂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对日定宣战,11日,德、意对美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处于暂时的军事优势。在日军占领地区中,人民群众发动了民族解放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美军经过三年苦战,夺回太平洋上日军占领各岛。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国对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了一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结束。
太平洋战争形势图详细太平洋战争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日本为一方,以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及太平洋的斗争日趋表面化。为了独霸东亚、争霸世界,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南北并进的国策方针。1940年,德国侵占西欧 。在远东,英 、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国又忙于支援抗德战争,无力东顾。日本军国主义认为,这是南进的好机会。同年,近卫内阁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妄图建立一个包括中国、朝鲜以及东亚全区,进而包括大洋洲在内的日本殖民大帝国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 。1941年4月日美谈判开始前后,日本陆续占领整个印度支那,使之成为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和南 进 跳 板 ,这进一步加剧了美日间的矛盾。1941年10月18日 ,主战派东条英机内阁成立。12月1日御前会议决定向美、英 、荷开战 。8日凌晨(日本时间8日3时20分,夏威夷时间7日7时50分),日军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挥下,偷袭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枣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战争经过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动飞机约360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19艘 ,其中有战列舰8艘 ,击毁、击伤飞机260余架 。美军猝不及防 ,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同时,由寺内寿一指挥的日本南方军40余万人,分兵数路进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日军还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等地进攻,达到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 ,日本为了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联系,相继进攻所罗门群岛和东部新几内亚以及中途岛。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 、中途岛海战(6月4~5日)中 ,日方损失惨重。同年8月7日,美军开始局部反攻,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因美方掌握了制空和制海权,日军连受重创,死亡2.46万人,损失舰艇30余艘 、飞机300架 。残兵被迫于1943年2月从该岛撤走。瓜岛战役之后,战况较为沉寂,美军在太平洋只展开了有限的进攻(如1943年5月夺回阿留申群岛中的阿图岛) ;日军虽进行反扑 ,但徒劳无功。同年4月 ,日本海军主帅山本五十六被美机伏击毙命。1943年11月盟军开始大反攻,分别由C.W.尼米兹和D.麦克阿瑟指挥,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占领区进攻。1944年春夏间,美国先后夺取由日本委任统治的马绍尔 、加罗林和马里亚纳3群岛 。10月爆发莱特湾海战 ,日本海空军力丧失殆尽 。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3月占领马尼拉。同年3~6月 ,美军占领硫黄岛和冲绳 ,迫近日本本土 。5月 ,德国无条件投降。为了保住本土和朝鲜,日本进行了空前的战争大动员 ,叫嚷“本土决战”。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拒绝接受 。8月6日和9日美国把仅有的两颗原子弹投在广岛和长崎,造成居民大量伤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动157万大军、3400多架飞机、5500多辆坦克 ,分兵三路向中国东北挺进 。9日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击。同时进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它抗日武装力量,向日军展开了全面反攻。由于势穷力竭,日本被迫于8月15日宣布投降 。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降仪式。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
[编辑本段]太平洋战争重要战斗
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或奇袭珍珠港。
背景
日本从1941年中开始向东南亚的发展引起了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安,十年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对外扩张的不满顶多局限于递交外交抗议书,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对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这一步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威胁,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东南亚的活动,回到谈判桌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由于它离日本比美国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对日本是一个直接威胁)也是这个目的。罗斯福认为这个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理查逊上将对这个决定提出抗议时,他将理查逊解职。但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反应似乎只是加强了日本军方的决定,占领和利用这个地区。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而提炼的石油的储藏更少,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日本政府决定占据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他们不能假设,假如他们开始行动了,美国会在一旁袖手旁观。这是山本五十六考虑事前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袭击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的计划是实现这个战略目的中的一个战术步骤。日本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日本海军内部有强烈的反对这样一个行动的力量。山本威胁,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 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 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在11月的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袭击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此前日本占领了满洲。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
日本计划的一部分是在袭击前(而且必须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很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日本外交部获得了一封很长的电报,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大使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很长的国书。最后这篇宣战书在袭击后才递交给美国。这个延迟增加了美国对这次袭击的愤怒,它是罗斯福总统将这天称为“一个无耻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将似乎同意这个观点。在日美合拍的电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说:“我恐怕我们将一个沉睡的巨人唤醒了,现在他充满了愤怒。”(这句话山本本人可能从未说过,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确如此感觉)。
实际上这篇国书在日本递交美国前就已经被美国解码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在读过这篇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了一张紧急警告,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紧急”标志。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美军司令部。
事件过程
11月26日,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只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8日早晨,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欧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地面上几乎所有飞机被摧毁,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 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 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
这次战斗的第一炮和第一个牺牲者是美国一条驱逐舰对日本的一艘微型潜艇的攻击。那艘微型潜艇被击沉。日本一共出动了五艘微型潜艇,它们打算在空袭开始后对美国船只施放鱼雷,五艘船后来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后来被找到。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幸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国在二战中的第一个俘虏。
日本参加这次袭击的航空母舰是赤城号(旗舰)、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和瑞鹤号。这六艘航空母舰一共可以装载441架飞机,其中包括战斗机、鱼雷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其中55架被毁。这些飞机分两波攻击。南云中将决定放弃第三波攻击而将主力撤回。
根据当事人报导和后来美国和日本军方发表的军事文件袭击珍珠港的过程如下:
3:42:一美国扫雷艇在檀香山港前发现一个潜望镜。
6:00:距珍珠港370海里的航空母舰企业号从370海里外派出18架侦察机飞往珍珠港。
6:10:南云中将得到攻击的命令后下令第一波起飞。日本舰队此时位于欧胡岛北220海里。
6:20:第一波的183架轰炸机和战斗机起飞飞向珍珠港。
6:30:一艘美国供给船在珍珠港外发现一艘潜艇。这个发现被传递给一艘美国沃德号驱逐舰,一架侦查机被遣往当地。
6:45:沃德号驱逐舰向潜艇发动攻击。潜艇被击沉。
6:53:沃德号驱逐舰报告攻击潜艇。
7:02:位于欧胡岛北部的一个雷达站在岛被132海里处发现不明飞机。
7:10:雷达站向空防司令部报告发现不明飞机的消息。
7:15:攻击潜艇的报告到达美军司令部。与此同时167架第二波日本飞机起飞。
7:20:美军空防司令部认为不明飞机是从大陆来的B-17轰炸机,他下令雷达站关闭。
7:40:第一波到达欧胡岛北岸。
7:49:第一波指挥官下达攻击令。
7:53:第一波指挥官向南云发送“虎!虎!虎!”的消息报告偷袭成功。
7:55—8:25:由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进行的第一波攻击。
7:58:美国海军向所有船只发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袭,这不是演习!”
8:00:从美国大陆来的B-17轰炸机和从企业号起飞的侦察机同时到达珍珠港,但他们毫无准备,因此无法插手。
8:02:内华达号战列舰开始对从右舷攻击的飞机开火。两架飞机被击落。内华达号在尾部受一条鱼雷。内华达号是唯一试图逃出珍珠港的战列舰,但它多次中弹后不得不在沙滩上搁浅以防止船沉没。
8:08:KGMB电台中止其节目号召所有军人回到他们的岗位上去。
8:10:亚利桑那号战列舰前部弹药库中弹爆炸,亚利桑那号在9分钟内沉没,80%船员阵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挥官沃尔特·肖特向整个太平洋舰队和华盛顿报告:“与日本的战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袭击开始。”
8:17:美国驱逐舰海尔姆号是第一艘开始对珍珠港内潜艇攻击的美国船只。
8:26:檀香山的救火队报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伤(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弹击中)。
8:39:一架水上飞机在港内发现一艘潜艇和对它开火。
8:40—9:15:轰炸机的攻击。
8:40:一艘美国驱逐舰与一艘日本潜艇相撞并开始投深水炸弹。潜艇受伤后上浮。一个地方电台报导日本空袭。
8:50:第二波攻击指挥官下攻击令。
8:54:第二波攻击开始。 54架轰炸机和78架俯冲轰炸机进行攻击,36架战斗机保护制空权。
9:00:一艘荷兰的远洋轮是第一个参加战争的同盟者。
9:15—9:45:俯冲轰炸机进攻。
9:30:港外和岛北的船只受到攻击。
从9:45开始:进攻减弱。
10:00:第一波飞机回到停在岛北180海里的舰队。
11:15:夏威夷总督在电台中宣布整个夏威夷领地进入戒严状态。
11:46:有人报告日军在欧胡岛登陆。
12:10:美国侦察机飞向岛北但未能发现任何敌机或敌舰。
12:40:夏威夷总督和美国总统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战时法并建立军政府统治。
13:00:日军飞行队队长与南云中将讨论进行第三波攻击的可能性。
13:30:南云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总督签署战时法。

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统治集团最终确立了“南进”的方针,并在1941年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上通过“适应世界形式的帝国国策要纲”规定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惜对英、美一战”,并于7月18日成立第三届近卫内阁。7月29日,日本出兵攻占印度支那,美国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8月,美、英、荷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试图断绝日本的能源供应。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军方制定的“帝国国策施行要点”规定军队在10月下旬完成战争准备。10月18日,东条英机的上台大大加快战争的步伐,还有“远东慕尼黑阴谋”的破产和日美谈判的破裂也预示着战争的即将来临。本文试图就日本为何对美国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几个方面因素进行浅析。

一、日本国民中仇外的民族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深刻的思想根源

日本是一个四周邻海的岛国,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决定了日本人具有一种岛国心态、自卑心理和极其强烈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在某种意义上激发了日本人勤劳、奋斗、拼搏、图强的精神。

从1853年的被迫开国以及随后的明治维新,一直到今天,日本之所以能获得迅速发展以至创造出“日本奇迹”,是与日本人的这种民族主义的某种精神起源息息相关的。国教、神道教的教义告诉人们,日本帝国的神圣起源于“天照大神”。虽然这些教义已不再为日本统治者所盲目接受,虽然日本人知道自己国家的物质文明仍落后于白种人。但是,他们毫无例外的相信,总有一天他们将赶上自己的对手,然后超过他们。①日本的这种民主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4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的那一天,大隈首相发出一封电报,宣称“日本的行动是正义的,没有任何领土野心,同时,愿以东方保护者自任”。②但是,到了11月,青岛(当时德国的势力范围)被日军攻陷后,大隈首相发出向《新日本》编辑发表以下声明:“ 优越民族应该同志劣等民族。我相信在二、三世纪以内,世界上必会出现少数伟大的统治国,而另一些则受他们的统治,服从他们的武力。例如,英、俄、德、法就可能是这样一个国家。今后,我国应该去作这样一个统治国。”③种族优胜论思想的日本民族主义由此有见一斑。在二战的所谓“大东亚圣战”中,日本人自视日本民族高于其他任何民族、任何国家,认为自己是亚洲唯一的“救世主”。一些狂热分子的民族主义甚至认为只有通过战胜和征服别国,才能表明日本人是所向无敌的。这样,日本人便逐渐沉浸于一种适应其国民性的仇外的民族主义精神之中,他们鼓吹暴力崇拜,绝对服从和坚信只有战争才能摆脱国家面临的困难。那么,同谁进行战争么?在这一问题上,日本的两大主要军事力量——陆军和海军,意见并不一致。陆军垂涎它所能染指的巨大空间,即辽阔的亚洲地区,他们在那里与苏联迎头相撞,经过几次进攻尝试都失遭失败,不能贸然北进。海军则向往海外辽阔的地平线,即南太平洋地区。而英、法、荷兰以及美国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经过多方权衡利弊,日本人认为消灭他们在太平洋上的敌人的时机已经到来,必须对英、美开战。

二、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在亚太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日本提出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美国则在美西战争后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与诸强争夺和分享在中国的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孤立了日本;通过《五国海军协定》束缚了日报热闹军备竞赛的手脚;通过《九国公约》排斥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行动。日本对此极为愤慨。到30年代,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企图排斥在华势力,进而独占中国,美日矛盾逐步激化。1940年,日本正式抛出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不仅要侵占中国,而且还要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美日矛盾恶化。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长期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三、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

以当时日本的国力而论是经不起长期战争消耗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日本国小地小,其人力、军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它为解决这个困难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④事实亦如此。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长驱直入,妄图在几个月内结束“中国事件”,但“他们只能把少数几根触须伸向深处去‘扫荡’一个地区,而不能占领整个中国。他们在一口一口地吞下中国,然而却未能消化。”⑤日军遭到了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正规军及游击队的顽强抵抗,陷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欲战不能,损失惨重。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的战场上。在人力方面,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军的总兵力为108人,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总兵力扩大为242万人。在财力方面,1937-1941年,日本的国家预算总支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近500亿日元。如此庞大的年费开支是日本经济无力承担的。在物力方面,1937-1941年,日本的武器装备和主要作战物资的产量高速增长。如汽车从9500辆增至4.4万辆。舰艇从5.2万吨增至19.1万吨,坦克从330辆增至1190辆。而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的增长等于社会产品的减少。即使这样,日本仍未能解决中国问题,反而越陷越深。战争结束前任日军总司令官的冈村宁次在1939年底展望中日战争的前景时曾惊呼:“长期持久的战争对帝国有百弊而无一利。”到了1941年,日本已内外交困,战争经济前景暗淡。对于这一点日本统治者也内心也十分清楚:企化院总裁在1941年9月6日的御前会议上说明日本的国力时着重指出:“……如今,与美、英处于全面经济断交状态,帝国的国力正日趋衰落。”海军军令部永野修身指出:“三年后……日本将一筹莫展,不战而屈服于经济封锁。”按理日本应悬崖勒马,立即停止侵华战争。但是,日本政府反而在这种情况下把战争扩大到太平洋。而这并非偶然,日本政府对发动太平洋战争是做了周密准备的,并对发动战争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政治上,日本瓦解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引诱国民党投降的政治阴谋落空。美国不承认“满洲国”和汪精卫伪政权,要求日本退出德意日三国同盟,从中国全境和法属印度支那撤军,欲置日本于死地。日本对美、英的和战问题进行多次研究。求和即当时所谓“卧薪尝胆”,分维持现状和忍让求和两种。结论为:日本维持现状,国力渐衰,“坐等二、三年将沦为三等国家”(首相中条英机语),⑥无疑坐以待毙;忍让求和即按美国条件行事,则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半个多世纪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帝国的国际地位较满洲事变以前更底,并危及我生存”(外务相东乡语)。所以,求和是不足取的“下下策”。⑦日本与德意缔结三国同盟,使美国处于两洋作战的不利地位,与苏联签定中立条约,使苏联停止援华。加上在冬季选择挑起战争,放手南进更无后顾之忧。

在军事上,德国挥师东进,多路闪击苏联,兵临莫斯科城下,给日本扩大战争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苏联在其远东地区已有准备。在兵力、武器对比方面,日本处于明显劣势:步兵师1:2.5;飞机1:3.89;坦克1:6,而且各种战备物资储备有限,部队又缺乏攻坚训练。因此日本立即北进在军事上行不通。与苏联的情况相反,美国工业发达,有恃无恐,军事动员极为缓慢,对日作战毫无准备,并为日本的“和平幌子”麻痹了思想。而且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相当薄弱。1941年7月26日,美国虽宣布冻结日本,并加强在菲律宾的防务工作,但这一计划需半年时间放可完成。所以,在亚太地区的日美兵力、兵器对比,日本占很大优势,南进在军事上是可行的。日本对“美国作战的战机就在今 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⑧

在经济上1941年日本及其占领地区共产煤炭7160吨,石油40万吨,生铁420万吨,钢684万吨,发电量1678亿度。同年,美国产煤炭51760万吨,石油18980万吨,生铁5140万吨,钢7510吨,发电量1678亿度。美国在整个经济领域内大大超过了日本,居绝对优势。何况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主要战略物资大部分依靠进口,而且主要依靠美国和美、英控制的地区、企业供应。日本的战争经济建立在这一脆弱的物质基础上,军事工业越发展,生产与原料的矛盾就越突出。与南进相比,北进对日本来说,不但在军事上行不通,而且在经济上也无所得,根本解决不了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而南方盛产石油、锡、铝、矾土、大米等,这些物质都是日本维持战争经济必不可少的。有鉴于此,美国随着日本军事行动的升级,一方面逐步加强对中国的政府的援助,将日本牵制在中国战场,阻止日本南进;另一方面对日军实施全面禁止等经济制裁,打击日本军事经济,压迫日本就范。日本认为“虽有种种担心,但今天除决心发动战争以外,没有别的手段。从物资方面看,最好现在就发动战争。”

日本从多方面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死中求生”。在经济上,确保重要战略物资产地和海上交通线,建立以“日、满、华”为核心的“大东亚共荣圈”实施重要物资的自给自足。同时,与德、意合作使英国屈服,切断缅甸、香港方面的供应线使蒋政权投降,在轴心国取得战略优势的基础上,使美国丧失作战意志,形成隔洋对峙局面。由此可见,日本“不辞对英、美一战”,是在中国战场穷途末路和美国实施全面禁运情况下的破釜沉舟之举,妄图依靠南方资源打出一个称霸亚太地区的天下。所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战争经济的必然产物。

四、欧洲战场的局势和美国的绶靖政策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1940春夏之际,法西斯德国席卷西欧大陆,法、荷等国相继沦落,英国困守本土三岛。“德国的连战连捷,已象烈酒一样进入日本沙文主义者的头脑。”他们深信德国很快就会胜利,应趁德国还在默许日本扩张的时候,赶在德国海上实力终必加强,因而可能阻碍日本伸展其东方霸权之前,先巩固日本在大东亚的地位。⑨为此,日本首先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同时加强了外部攻势,于1940年9月与德、意缔结三国军事同盟,力图给俄国人的头脑上打上“两洋作战,于己不利”的印记。然而德日协议的签定并不等于两国之间完全没有猜疑和保留。德国并不希望日本在亚太度曲无限扩张。当日本要求在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完全自由行事时,德国却表示,现状应该加以保持。德国驻东京大使甚至把日本在印度支那的行动描述为“背信行为”。日本驻柏林大使来栖和一位日本将军陪同一位中国外交人员,两次要求德国出面调停,解决“中国事件”均遭德国拒绝。日本从其盟国那里得不到热烈的支持,使它更加坚定地要凭自己的力量,单独去执行自己的政策。既然没能同中国媾和,那么在从事任何其他冒险行动以前,日本就需要苏联保持中立,以免有后顾之忧。于是,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订立中立条约,使苏联停止援华。日苏中立条约的饿签定,证实日本已决定向南洋扩张。同年6月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了进攻。“德苏开战意味着日本可以从北方苏联的沉重压力下解放出来,这时可以趁机南下,建立自给自足的态势。”

1941年10月,希特勒侵略军迫近莫斯科城下,对日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日本军阀跃跃欲试,侵略气焰更为嚣张,要求尽速开始,并决定于12月8日发动太平洋战争。由此可见,德国在欧洲战场上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因素。

综上所述,日本对美国发动太平洋战争并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中,有日本自身发展的原因,同时也是美、英对日实施绶靖政策的结果。它是帝国致意国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太平洋战争迫使美国直接参战,壮大了反法西斯势力,最终使得法西斯势力彻底崩溃。

[注释]

①⑤ 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5,375页。

②③ 马上·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57页。

④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16页。

⑥⑦[日]《战史丛书(20)大本营陆军部(2)》,东京1968年版第437,565,587,564,458页。

⑧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4,186,143页。

⑨[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商务印书馆1983,第353页。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利用海军航空兵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潜力国-美国参战了。在二战已经结束60年后,许多人都不大明白,为何日本会向美国发动战争?现在好多人也在说日本是不是傻的透顶了。但其实不然,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太平洋战争是美日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一种必然结果。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日本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和战争资源都集中在了中国战场。在1937年时抗日战争爆发时日本在华的总兵力为108万人,而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的总兵力以达242万,军事力量几乎达到了日本的极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本想短时间内灭亡中国,但由于中国人民团结抗日,日本的计划落空,而且已经深陷抗日战场。在1937年至1941年,日本的国家总预算支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近500亿日元(当时的购买力和现在可不一样),这笔支出超过了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到1936年近70年的预算支出的总和。在其中的军费增长更是惊人。1937年,日本的直接军费为32.78亿日元,占当年日本全国民收入186亿日元的17.6%,而到了1941年,直接军费高达125亿日元,占当年日本国民收入358亿的34.9%,军费增长达到了一个恐怖的状态。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的财政将难以长期维持,而就当时情况战争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的。日本将越来越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消耗于战场上,长期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深陷我抗日战场不能自拔。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匮乏,不能长期支持战争,而为解决次问题,发动太平洋战争。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目的之一就是,夺取东南亚,切断美,英对中国的援助,再迫蒋介石投降,早日摆脱中国战场以摆脱困境,集中全力与美,英一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一战期间日本趁其他国家无暇顾及远东,在这一地区大肆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成为争夺焦点。其中日美矛盾最为尖锐。由于战争刚刚结束,各国都没有再战的意愿。于是就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有利于美国的情况下,列强再一次对远东进行了一次瓜分。但其并没有消除美日矛盾,反为以后的太平洋战争埋下伏笔。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美日关系继续恶化。到1940年,由于德国横扫西欧,加上对华战争一时难取得决定性战果,国内战略物资紧俏。于是日决定发动战争。
细分的可以有以下的几点:
日本占领中国大片领土以后,野心日益膨胀,向太平洋进军扩张的趋势变得愈加的明显,而日本的扩张挑战了英美在太平洋的利益,日本和美国的矛盾加深,两国的战争火种就此埋下.
(1)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在1941年开始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和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存款,日本遭遇到严重的能源危机,日本资源相当的贫乏,根本无法补充巨大的战争消耗,当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只能用半年的时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迅速的打下东南亚,夺取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供战争的需求.
(2)
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南进派势力的上台.
日本参谋本部原来一直存在着“北进”和“南进”两派之争,“北进”派力主在时机成熟时进攻苏联,向西伯利亚方向扩张。“南进”派主张向东南亚扩张。就一般正常情况而言,苏联经过“十月革命”、内战、被波兰击败以及苏芬战争,比英、美弱得多,“北进”是个相对稳妥的扩张方案,“南进”则要同西方列强“硬碰”,十分冒险。
1941年10月17日东条英机继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同年11月初,以东条为首的日本政府,在御前会议上通过了对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的决定。11月中旬,东条在临时议会发表战争演说,谴责英、美阻碍日本进行侵略扩张,号召国民节衣缩食,叫嚣一亿国民齐上阵”。临时议会根据东条的要求,通过了38亿日元的临时军费追加预算案。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根据东条英机的命令,陆续开始对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关岛、威克岛、吉尔伯特群岛及香港等地发动进攻。12月8日,美国、英国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妄图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野心.
“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近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亚洲政策的结果,是“大陆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其出发点是乘英、法等面临德国的长驱直入自顾不暇之际,夺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亚,东南亚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势力实现从“东亚”向“南亚”"东南亚"的扩张,妄图建立一个大日本帝国。但是,由于战线太长,加上陷入了中国战区不能自拔,为了解决扩大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等问题,日本打出了“共存共荣”的旗号。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亚洲国家抓壮丁,解决日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亚洲各国的掠夺正当化,还可以以假象蒙蔽日本人民。正如北岗伸一说的那样“在日本决定重要政策的过程中,解放亚洲并非主要目的,‘自存自卫’才是其经常性的目标。”

(3)
珍珠港是日本向太平洋扩张的”眼中钉,肉中刺”.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驻扎在珍珠港,是日本南下的最大阻碍,要取得太平洋的海空优势,必须除之而后快:
战列舰 加利福尼亚号、俄克拉何马号、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宾夕法尼亚号 8艘,2艘航空母舰 另有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以及3艘其它舰只,
10余艘其他大型舰只、20余艘中小型舰艇,美机约400多架.

(4)
日本的国力决定必须孤注一掷的对美国进行偷袭,给予美军重创,才能夺取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美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41年太平洋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90亿美元,美国是2000多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美国产钢3300多万吨,工业潜力再开展前却没有激活.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利用海军航空兵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潜力国-美国参战了。在二战已经结束60年后,许多人都不大明白,为何日本会向美国发动战争?现在好多人也在说日本是不是傻的透顶了。但其实不然,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太平洋战争是美日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一种必然结果。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之后日本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和战争资源都集中在了中国战场。在1937年时抗日战争爆发时日本在华的总兵力为108万人,而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的总兵力以达242万,军事力量几乎达到了日本的极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本想短时间内灭亡中国,但由于中国人民团结抗日,日本的计划落空,而且已经深陷抗日战场。在1937年至1941年,日本的国家总预算支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近500亿日元(当时的购买力和现在可不一样),这笔支出超过了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到1936年近70年的预算支出的总和。在其中的军费增长更是惊人。1937年,日本的直接军费为32.78亿日元,占当年日本全国民收入186亿日元的17.6%,而到了1941年,直接军费高达125亿日元,占当年日本国民收入358亿的34.9%,军费增长达到了一个恐怖的状态。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的财政将难以长期维持,而就当时情况战争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的。日本将越来越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消耗于战场上,长期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深陷我抗日战场不能自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匮乏,不能长期支持战争,而为解决次问题,发动太平洋战争。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目的之一就是,夺取东南亚,切断美,英对中国的援助,再迫蒋介石投降,早日摆脱中国战场以摆脱困境,集中全力与美,英一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1年6月22日,德国挥师东侵,多路闪击苏联,兵临莫斯科城下。日本经诺门罕事件后,对远东一直不敢有意图,现在苏联极度危险,此时更无力顾及日本,只求自保远东。这也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了条件,日本没有苏联对远东的威胁,无后顾之忧。而美国此时却并没有闲着。1940时,美国陆军只有267767人,而到了1941年,猛增到1460998人。种种说明美国人已经开始备战了。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的海军的主要作战舰艇(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的总吨位为94.4万吨,而美国人的海军主要作战舰艇总吨位为138.2万吨。日本海军只相当与美国海军的68%。但当是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在亚太地区的力量相当薄弱。这也为日本提供了机会。1941年,美国宣布冻结日本海外资产。同一天,美国决定加强菲律宾的军事力量,加强火炮和坦克等军事装备,并调B-17远程轰炸机进住菲律宾,全部的军事准备将于半年完成,美国已经在加紧备战工作,从军事上对日本进行包围。而日本没有更多时间等待了,当美国备战完成,日本将没有与美国一战的机会了。
参考资料:http://bbs.tiexue.net/post_1592461_1.html

  • 关于一些中国古代历史问题
    答:1、唐朝号称万邦来朝,各国使节云集长安,各国歌舞和饮食在长安都能看到,这两点应该可以表明其繁荣和开放。2、其政治开明,主要还是受君主的影响,初唐时期的君主都是能力比较强的人,而且善于纳谏,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3、...
  • 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
    答:3、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试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种观点。(答题关键:领会英国发动鸦片...
  • 急求关于祖国历史的问题20个,快快快!!!
    答:1.1662年何军头目被迫投降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香港与澳门何时回归 3.秦始皇哪些功过 4.历史上中国总共统一了几次 5.我国近代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 6.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在何时成立 7.那一个皇帝在位时间最短...
  • 问我几个关于历史的问题。
    答:这个问题我回答过~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
  • 几个历史问题
    答:到达各国受到热烈欢迎。船上之丝绸瓷器倍受欢迎,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药材等。回航时,许多国王使臣搭船来访。2、郑和下西洋的客观作用? 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
  • 有关历史的问题(20个)
    答:1、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3、隋朝大运河各河段名称?4、官渡之战是谁打胜了?5、唐朝谁被尊为天可汗?6、有一个皇帝,他父亲,母亲,弟弟,儿子都是皇帝,他是谁?7...
  • 提几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回答的简洁一点)
    答:3.在这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瓦解”,因为在“分封制”稳固时,天下都唯周天子是从,诸侯是不能也不敢争霸的,春秋时期能够起来诸侯争霸,就是“周王室衰微”了,从制度上说就是“分封制瓦解”了,这是“生产力...
  • 如何看待历史问题?
    答:对于历史上的是非对错我们要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观始终都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无论胜利之前做过什么只要它他最后获得了胜利那么他所做过的一切都对的,都是正确的...
  • 关于历史的问题
    答:宦官集团的统治使政治更加黑暗,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唐朝后期,宦官掌握军政大权,致使皇帝也无可奈何。唐文宗自谓受制于家奴,连历史上受制于诸侯和权臣的周赧王、汉献帝...
  • 简单的历史问题
    答:(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 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