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因素

  1.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没有真实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资产的质量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二是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是指流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这是资产所具有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当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则该资源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也不能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予以反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所制订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也就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已经发生了减值,比如有些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回来,而债务单位实质上已经撤销,或者实质上已经无力承担偿债义务,但是,按照行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仍然确认为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使得企业的资产虚增,利润虚增,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这样的例子,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也同样存在,这种企业资产不实的情况,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信息不可比。过去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一般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执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同时执行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和或有事项三个具体会计准则。由于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而不同的会计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也不同,由此造成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可比,特别是如果企业集团内部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外商投资企业,也有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下,给企业集团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统一会计政策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后续教育未跟上,由国家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会计人员存在局限性。

  (1)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国家财政部门举办的会计专业职称考试已经持续多年,考试规模逐年扩大,为会计人员队伍的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往往是一考了之,缺乏会计实务经验的人比比皆是。同时,新的会计准则不断推出,除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能跟上或超过这个节奏外,而更广泛、规模更大的会计专业考试教材还远远跟不上这个节奏。广大会计人员对新准则的了解、掌握。运用水平差异很大。因为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2)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未跟上。作为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未跟上知识更新的要求,更未能得到普及。从目前实施后续教育的情况来看,后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对后续教育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对后续教育无强制性规定。后续教育的现状不利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由国家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会计人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国家各级财政部门实施的会计管理是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随着大量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会计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较差。而财政部门未及时出台会计管理的因应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讲,会计管理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4.年度会计报表未全面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目前仅对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实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众多民营企业还远未实施。同时,对医院、学校、研究所等有经济收入的事业单位实体的会计监督,还停留在内部审计监督阶段和不连续的国家审计阶段。因为缺乏连续的审计监督,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避免。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性因素

  1.隐瞒、少报收入,多列、虚列支出,达到偷税的目的。

  2.多列资产,少列负债,不反映或有负债;虚列收入,少计支出,虚增利润,粉饰报表,达到欺骗债权人及广大投资者,取得资金,达到圈钱的目的;或从个人名利出发,制造经营业绩(政绩)以达到个人目的。

  3.为个人或小团体的不正当利润,巧立名目,编造经济事项,超出开支范围及标准;设立小金库,账外设账,达到逃避检查、监督的目的。

  4.非法转移企业法人财产及经营业务,让企业空壳化,甚至破产,以达到逃废债务、偷税的目的。

  此外,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的情况,如账表不符、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或者根本不按规定设置账簿,保管账簿,无账可查。这既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又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还有,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利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缺陷大做文章,既“合法”,又能达到目的的情况时有发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进一步修订、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快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步伐,从技术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财务报告暂行条例》及2001年财政部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今后陆续出台的会计准则,将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必要的保证,也将解决前述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改进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和完善会计职称考试制度,不断更新课程及考试科目,增加实践方面的内容和案例分析等,把好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关,考虑制定会计职业准入规则,适当提高会计执业准入的门槛。

  鉴于一般会计专业教材编制周期较长,教材总是慢半拍甚至几拍,跟不上新规定、新准则出台的步伐。因此,应当加快会计专业教材建设,让会计专业教育及职称考试紧跟新规定。新准则出台的节奏。同时会计教学增加实践环节,会计职称考试加重会计实务比重,体现最新规定及准则,从而引导会计教学。

  会计职称考试,应当坚持一定的实际工作年限的硬性规定,对非会计专业又不曾修过会计课程的考生,应相应增加考试科目。

  (三)强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力度,改进管理措施。除了会计专业教育及会计职称考试等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外,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最为重要了。如果说前者属于阶段教育,则后者属于终身教育。后续教育可以弥补会计专业教育及会计职称考试的不足,能够帮助会计人员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满足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因此,对会计人员,应有年度后续教育的强制规定。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记录,可以作为用人单位录用会计人员及会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四)改革会计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可参照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办法,成立中国会计师协会,全国的会计管理改由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国家财政部门改变直接管理的做法,转为间接管理和行使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协会应该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定位为管理、协调、服务等方面。从而改变目前国家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会计的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的现状,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修订《税法》,适当降低税率。完善《税收征管法》,改革征管措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消除做账的最大诱因。会计信息失真,与现行税法和征管措施的缺陷密切相关。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流转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流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税率过高,影响企业的自身积累和发展。比如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高达4%的税率,让一般工商企业无利可图,隐瞒销售收入不可避免。不难想到,假如适当降低税率水平,同时加强税收征管,完全可以将因降低税率所减少的税收收回来。这样,税率降低了,经济发展了,企业也不用、不敢冒巨大的偷税风险去做账了。

  (六)大力推行年度会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具有应有的公信度,如果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大胆使用经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的会计报表,如果投资者可以就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的会计报表作出投资决策,如果国家税务机关根据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会计报表及制作的纳税文书征税,则会计信息质量将不再是问题。

  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现状来看,应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应该给其“消费”市场。也就是说,让注册会计师签发的货真价实的审计报告有人看,有人用,有人出钱“买”。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蓬勃发展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当然,会计信息失真又是一个阶段问题。国家和社会公众不会让虚假会计信息长期存在下去,不会容忍少数人的不正当利益长期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法制进一步健全,虚假会计信息会没有市场,人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会因为付出巨大代价,最后不得不权衡利弊,放弃造假。但我们不能坐等这一天的到来,而应该采取坚决的措施,对会计信息失真及早治理。

  会计信息造假的应对方法

  1、改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及利益方面的分配。造假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造价者为了取得经济利益或者其他方面的获取,企业只有通过改进激励制度和利益分配才有可能彻底的消除造假行为的产生。因此利益分配的平衡和员工业绩的阶段考核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平衡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完善对高层管理人员、会计工作人员的考核,不能只是看数字作为评价的依据,要切实了解考核人员的专业水平。

  2、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以及责任负责的主体。信息造假大部分都是管理人员受益指示,或者强行要求的,也可能是管理责任人管理的疏忽导致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工作有管理人员只是分配,经济利益也是有负责人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听从指挥的可能,一般不会出于个人原因故意知道假信息,处于这一点国家制定的《会计法》中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负责人,这样就从根本上抓住了问题的出发点,保证了会计责任人的职业道德,也就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有效的预防了造假行为的产生。

  3、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监督。在新的《会计法》中明确指出,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内部也要完善稽查制度和牵制制度,这几项都是控制制度的重要成分,通过采取有效的内部监督和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预防企业内部出现造假的行为,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外部管理。因为很多造假行为都是因为企业内部的自身利益造成的,而且会计信息的管理又是由企业内部人员完成的,因此避免会计造假仅靠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是不可能完全避免造假行为发生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增设威慑力。

  5、加大法律的管理力度,对造假行为加强惩罚的力度,认真的贯彻《会计法》的实施,从严处理,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 浅谈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答: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是评价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主要有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析性等。近年来,虚假会计信息大量存在,严重干扰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以致误导各相关信息使用者并损害其利益,因此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根本。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
  •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因与对策?
    答: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揭示了会计监管和内部控制的不足,亟待得到深入研究和解决。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保障经济活动的公正透明,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
  •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的提纲怎么写啊。。。哪个帮帮忙嘛...
    答:论文提纲共分为四部分,现就各部分所包涵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从国有企业的产权机制、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执行、外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分析会计...
  •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怎么写!《会计信息的失真》
    答: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表现、原因、危害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然而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财政部曾多次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得出了我国80%以上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结论。郑百文...
  • 会计失真的主观、客观原因。
    答: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观与客观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站的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轮岗”,甚至辞退等打击报复。在种种压力下,...
  •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参考文献
    答:2、夏青:《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新探》,《财会通讯》,2003年,第6期 3、秦世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年,第15期 4、杨克泉、吉星华、王丽伟:《会计信息透明度一种理论分析模式》,《财会文摘卡》,2005年,第5期 5、吕坚:《全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具体...
  • 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与对策论文
    答:[2]尹月新.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原因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3]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2002,8.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2] 摘要:介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和原因,最后提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形式;危害;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
  • 求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开题报告中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
    答:现就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及相关文献做一综述,并对这些文献做出简要的评价。 1.李爽先生等主持关于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 在李爽先生等主持编写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中,运用规范性方法,使用演绎的方法构建会计报表粉饰的基本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粉饰的防范和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
  • 会计信息失真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答: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懂《会计法》等诸多因素。1.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
  • 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对策哪些
    答:(一)会计信息造假的内在原因 1、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些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厂长成本、书记利润”、“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设“账外账、小金库”,大搞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