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为官人的总称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1
官和吏的意思一样吗,吏是不是办差使跑腿的人

古代官吏分九品,七品以上为官,八品一下为吏。当官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至少要考上举人才有资格做官。做吏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但也没办法升到七品以上的职位。一般衙门里的各部门负责人都是八品,衙役班头是九品了。

通过国家选拔后由吏部任命的官员称为官,无论是科举还是察举或者九品中正中的定品,官是有品级的,除了中央以外,地方上的“官”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吏。
以明朝为例,中了举人以后就可以当官了,当然了中进士的都是当正印官,举人只能当副职了;明朝的地方官只到县一级,设有县令一人、县丞一人、县尉一人、学正一人,很显然,这四个人是不可能把一个县的所有事物都管过来的,所以必须自己招人,这些招来的人就是“吏”。
当然,有些“吏”也不是随便人命的,比方说六房(对应中央的六部)管事,至少是秀才,还要报南京吏部批准,其他的衙役之类就由县令自己任命了。

扩展资料:
官吏分类

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吏制度

一、吏不是公职人员的总称。
二、古代的公职人员分为官和吏两种,二者都是吃财政饭的,可是地位差别很大,隋唐以后的官员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他们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权利,一般是主政一方的正职或副职,吏是地方或者六部衙门的一般工作人员,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公务员,他们是具体干活的人,有一定的文化,或者通过裙带关系进入公职系统,一般地位低下,不被视为高尚的职业,尤其读书人,把当小吏当做耻辱的事情,最典型的有宋江的故事、焦仲卿刘兰芝的故事。
三、古代的官也有区分、文武姑且不论,分为清官和实务官,清官不是清正廉洁的意思,而是没什么实际工作,挂名领取俸禄就行,而且地位高、常世袭,从这就能够看出,一般是豪门大族子弟的专属后花园;实务官主要是干实事的官员,必须有一定文化和职业技能,一般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多是庶族或寒门出身的官员。

不是的。
官,都是说的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最起码也是举人出身。一般都不是本地人,称官的,古时候一般一个县里只有县太爷,外加一个其他的具体名目忘记了。
其他的就都不是官了,大多都是本地人当中的势力所在。打个比方,县太爷算是公务员,那些吏都只能说的上是临时工。不过因为公务员很少,流动性很大,所以,这些吏员基本上都不怎么变,比较固定。也因为这样,所以油水也不少。毕竟,他们的职位也类似于现在县里除开县委的其他职务人员,局长主任什么的。

你这说法不对,官员是官员,古代朝廷发薪水和提供的岗位是有官职的官,而吏是辅助官员办公的外编人员。
举个例子,像一个的县的县令,这是朝廷承认的并委派的官员,但是一个县这么大,县令想一个人全部管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朝廷不会直接给你一个办公团队,所以需要你自己去组织。于是县令会雇佣招募像衙役啊,师爷之类的具体办公人员,这种人员叫做吏,国家不管他们的工资,需要县令这样的官员自掏腰包发工资。

吏最初是官员的通称。
汉朝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通常指没有品级的、不入流的公务人员。
贪官污吏、吏部尚书、澄清吏治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没有品级的官员或吏卒

  • ...有什么资格才能参加?当时有“秀才”这个名词吗?
    答: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共分四级
    答: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
  • 科举制度的由来
    答:科举制度的由来: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记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
  • 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②受大者:领取俸禄多的人,指官位高的人。取小:占小便宜。 ③嗜:极为喜好。 ④遗:赠送。 ⑤免:免官。 ⑥茹:蔬菜的总称。⑦园葵:菜园中的冬葵菜。 ⑧家妇:妻子。⑨燔:烧。 ⑩工女:此指织妇。 雠:出售。 译文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
  • 奸臣严嵩哪里人
    答: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他是明朝重要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
  • 古代从书生往秀才再往状元都经过多少试
    答:清政府虽然废止了传统的科举,但并未停止透过考试来从民间选拔人材;而科考千年来深入民心,民间对以考试入士为官之途,仍然有相当的需求。在废科举的同时,清政府同时制订了「留学生考试章程」,吸引归国的海外留学生透过考试进入政府。190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被称为「洋科举」的留学生考试举办...
  • “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和哪十国?
    答:刘岩在位时依靠士人治政,尽任士人为诸州刺史,还通过科举,每年录用进士、明经十余人为官,避免了武职官据地称雄之患。但刘岩及其继任者均为荒淫残暴之君,广聚珠宝珍玩,大兴土木。刘岩造昭阳殿时,以金为顶,以银铺地,还耗费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装饰。为了课敛重赋并镇压人民的反抗,南汉统治者滥用酷刑,民众不堪...
  • 科举制度是一种怎样的选拔制度
    答: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中落时期 1238年,戊戌选试录取4030人。后因故中止,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 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