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素念佛后不如意的事情却常发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佛讲慈悲,救苦救难。出于慈悲而替人念佛咒解厄,过后自己为什么出现折财、伤灾等不如意事呢?

因为因果复杂,我这里引用印光法师文钞的回复:
有个故事这样,一个居士认识的一个老太太,念佛十分精进,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
以下是印光法师的回复: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

这篇文章更多的内容可以百度搜索 “ 印光大师:念佛人为什么还会遭受横死”这篇文章有转成白话的,更易懂,文章较长就不放这里了

引用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我们在力行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纵使遇到挫折,也都要在这个考验当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大家可能也曾经听过孔夫子他要到楚国的时候,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断粮,没有饭吃。你看,圣人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劫难。但是圣人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是当他遇到劫难的时候,圣人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而凡人遇到劫难很可能就自暴自弃,差别就在这里。圣人可以逢凶化吉。诸位朋友,大家有没有遇过七天没吃饭的经验?能够七天没吃饭,然后又没有怨天、没有尤人;甚至于七天没吃饭,夫子依然还是弦歌不断,还是在弹着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慷慨讲授,还是在那里讲课。七天没吃饭,为了承传大道,他没有丝毫的灰心丧志,完全没有。

结果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点受不了,第一个学生就站出来,大家猜一猜,第一个学生谁先站出来?子路比较直率,他马上就出来,他说:夫子,你不是说做好事就有好报吗?怎么我们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接着夫子就跟子路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个人做好事,不是说马上就得好的果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不是做好事马上就有好的结果,做坏事马上就会有报应。因为善报、恶报它的因素很复杂,我们种下善的种子,可能明天就有好的果报,也有可能十年之后才会有好的果报,甚至于有可能下辈子才会有好的果报;为恶亦然如此。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念念是善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因为我们都是善的念头,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感来的都是好的因缘,所以恶、不好的这些事情慢慢就离去了。

大家应该很有感受,我们走入圣贤的教诲,接触到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像社会再怎么乱,感觉自己还是在过太平日子,这叫共业当中有别业。社会虽然有些乱象,但是只要我们是善念,那就不会招感来恶的境界。所以夫子就跟子路讲到:我们行善是我们应尽的本分义务,绝对不是希求好的果报,纵使人家都不理解我们,我们依然行善,依然坚定不移,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接着夫子又讲到,‘芝兰生于深林’,芝兰长在深林里面;‘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会因为没有人看到,它就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君子立身行道,绝对不会因为一些障碍而改变了他的气节。

我们刚刚提到行善都是我们应尽的本分,包含人与人当中的五伦关系,要孝顺父母,要忠于国家、忠于团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对自己的另一半要忠贞,要恩欲报,要珍惜彼此这段因缘;再来,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而当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假如我们有一个念头觉得:我对我爸爸挺好的,我爸爸应该也要对我好;或者是我对这个领导很忠诚,领导应该多重用我;以至于到夫妻,我对我太太这么好,她应该在亲朋好友面前多讲我的好话;以至于朋友。假如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还有一个念头觉得应该有所回馈我,其实,我们已经不是真正在伦常大道中用我们的本善在生活。因为五伦本乎天性,我们本善之心自然流露的,绝对没有谈条件的;还要谁怎么对我,我才要怎么对他,那已经不是用我们的自性性德在生活。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冷静观察自己,有没有在跟人家计较东、计较西?不只跟人计较,甚至于跟上天计较,应该要给我多一点好的果报、好的回馈。用有求的心做事,那很难感动他人、感动天地。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人与人以及天地万物相交感,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诚的心、忠贞的心才能够交感。

遇到这个情境,夫子告诉子路这段话,我们好好的去立身行道就对了,不会为了这些不好的境界而改变我们的气节。结果子路听了这些教诲,也很受教,因为子路他是闻过而喜。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不要在那里想子路比较勇猛、比较鲁莽,然后就轻视这些圣哲人。其实,他们跟孔夫子比起来德行稍差,跟我们比起来,那我们比不上他们。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子路是闻过而喜(闻善言而拜是大禹),人家点出他的过失,他很高兴,感谢他。所以《弟子规》其实每一句经句对我们修身,对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及对一个人的家业、事业,每句都是成败的关键。我这么讲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受得到?其实,我们冷静来看看,‘父母呼,应勿缓’,居然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人格,包含他的家业、事业,有这么严重吗?所以中国人的教育抓的是根本,绝对不是抓枝末;他会背多少书,他会多少国语言、多少才华,不是看那些东西,因为这所有的能力都为德行所用。

可以思考一下,不吃素念佛,就不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吗?
不如意的事情的发生,与吃素念佛没有丝毫的关系,因为,吃素念佛是善业,根据因果律,不如意的事情的原因,只能是前世或今生信佛前,自己有恶业,才会导致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如意的事情的多少,只与自己以前的恶的行为有关。
反而,吃素念佛会让自己的命运向好的方向转变。因为,吃素就与杀生无关,从而让自己不再因杀业而折寿,从而让自己由不信佛继续吃肉而折寿的原有轨迹发生改变。而念佛,让自己增加功德,从而让自己比原先的福报有所增加。

是自身业力导致的 和吃素与否简直无关紧要的 多多忏悔为好
比如
念诵或抄写 普门品 地藏经 药师经 功德回向 或多多磕头功德回向效果更好
礼佛拜忏 是对治众生疑难疾病的最好 最有效的方法 业力少了 当然一切都是会改变了···数量都是10万个
注意功德回向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冤、亲、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夕所造诸 恶 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遍。

这是提前还债,过去这段就行。

  • 如何理解自身三宝俱足?众生本俱佛性?
    答:因为凡夫要穿衣吃饭,走路睡觉,应事接物,而圣者就是在这些凡夫事中,无念无相无住,如如不动,故能在凡夫的日常生活上不起我法执著,而自在解脱。所以藕益大师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也就是说凡夫是在圣者悟的地方迷,而圣者恰在凡夫迷的地方悟。故凡夫迷而不觉,则长堕苦海,不能解脱;而圣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