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假账的危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做假账对会计人的影响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对会计做假账有如下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单位领导人、会计人员违反本法第二章关于会计核算的规定,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 单位领导人、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或者利用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偷税或者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的,由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负责处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或者对违法的收支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或者对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单位领导人接到会计人员按照本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提出的书面意见,对违法的收支决定予以办理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作出处理决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单位领导人和其他人员对依照本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直接危害了会计工作的生命力。经济界的有识之士认为这一问题已经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高度重视。1995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1996年财政部又印发了《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通知,但虚假会计信息问题始终得不到扼制,必须深刻认识,找出根治的良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1、 法制观念薄弱
一些单位领导人不懂法,也不学习法律知识,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指使甚至强令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做假帐,编制假报表;有的则不顾会计人员的反对,强行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
2、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阻碍了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当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责任,因为《会计法》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但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其工资、住房等经济生活命脉掌握在单位领导人手中,会计人员只有唯命是从,否则会遭受排挤、打击报复。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处于“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难境地。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3、 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
督是指企业单位的会计本身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权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一些单位领导者自有理论:当会计人员对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持不同意见时,他说:“我是负责人,我说了算”;当问题被有关监督部门查出时,他说:“我是领导,如何记帐我不懂,那是会计的事”;当有关监督部门要依法进行处罚时,他说:“我是为企业着想,为职工谋福利,本人一个子儿也没有多拿”;同时还理直气壮地发牢骚:“上级下达的高指标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不得不这样做。”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监督在不少企业可以说基本失控。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4、 会计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
必须看到,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法规制度的不相协调,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等;二是对现有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执法不严等方面。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1、 认真贯彻落实“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
朱镕基总理亲自制定的“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约法三章”不仅深刻地指出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要害,而且有针对性地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务必认真贯彻落实。必须更广泛开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活动,并把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与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对整顿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应严肃处理。
2、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委派制。同时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为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出谋划策当好参谋,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企业应分别制定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使会计监督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是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企业领导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带头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自觉服从监督。同时要帮助会计人员克服困难,排除监督的干扰和压力。
3、 外部监督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首先在监督范围上、监督内容上应有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责。各监督部门应认真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要加强社会监督的力量,特别要加快发展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迅速建立一支素质高、信誉好、客观公正、数量充足的注册会计师队伍,以担负起社会审计的重任。
4、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办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并加大执法力度。同时,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提供保障。此外,还应加强对会计法贯彻执行的检查,建立执法检查制度,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京华时报》曾以《13央企财务审计报告作假》为题报道大量财务中介公司帮央企业做假账问题:国资委在对181家中央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突击检查后发现,有13家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结论与事实相反;120家财务审计报告不充分;80家总资产损失超一成;财务中介收钱后做假账。

事实上,企业“假账”长期以来屡屡出现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顽症,这绝对值得我们去深思。
追索其动机之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定所制定的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这往往是因为中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惯性,以及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弊端,因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记假账、账外账早也就了公开的秘密,政府部门在总结工作需要突出政绩,则需要数字气球越吹越大越好。动机之二是企业本身的利益驱动,如企业向银行贷款时,要夸大资产和净资产及利润收益的数字,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要隐瞒缩小利润额以“合理避税”;在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却要向实际数字里“加料”。当然,还有主要的是个人的机会成本问题,也就是个人的收益机会远远大于做假账所付出的成本的原因。
对于有关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中介机构,也是为了自己本身利益,“受人钱财,给人消灾”。而且付款的是那些中央企业,而不是国资委,那当然只对付款的中央企业“负责”。再加上在181家中央企业中,只有92家企业设立总会计师岗位,不能有效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就算是设立了总会计师,也是由中央企业内部委任,要向企业负责人负责,受企业负责人领导,这只是内部人监督内部人,从制度上天然就存在缺陷。

对于做假账问题,前总理朱镕基曾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破例地先后3次为中国新成立的3所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同样“不做假账” 的校训。这原本是会计行业职业操守的“底线”,而2000年7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也是对有关单位负责人会计责任的明确规定。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21条规定:财务报表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需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第28条又明确指出:单位负责人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对不履行上述规定的行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但实际执行起来,又有多少人被追究呢?上市公司做因假账造成投资者过千万、过亿甚至几十亿上百亿的损失,但真正能查出来的又有多大的比例?对查出来的违规违法者的惩罚(有相当部分甚至不是刑罚)相对却显得太轻太轻了。
如《会计法》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另外《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经核准上市交易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发行人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由于我国证券法中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一般都给予行政处罚,但对受害投资者却没有给予补偿。在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方面,监管力度同样显得不够。迄今为止,违反有关规定而欺骗上市,甚至上市后还继续造假欺骗股民的上市公司,已经多次被揭露,但都没有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给予处理。与上市公司通过做假账能在市场上圈回巨额资金,部门、企业和个人收益如此之高对比,其成本是如此之低,那就根本用不上“铤而走险”这词语来形容了。

而做假账的现象又何止发生在中央企业里,前一两年各地组织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有关部会计从业人员发誓“不做假账”的活动,正说明了做假帐的泛滥,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如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隐瞒缩小利润,上市公司则虚报扩大利润等。只不过是上市公司更直接牵涉到众多股民个人利益而反响最大而已。从已揭露的琼民源、红光、郑百文、银广夏、大庆联谊和麦科特等案中,包括上市公司到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公司整个公司上市的各个中介环节,均暗中存在一幕幕做假大戏,最终损失的是广大的投资者及中国上市公司和证券中介机构的诚信。
证券市场应该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的原则,这需要证券市场中介机构来维护,中介机构承担着“警察”的角色,而且,最重要的是,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单纯是为企业服务,更同样是为社会公众服务。为上市公司做假账,只是上市公司接受你的服务产品,却向社会公众提供了“假冒伪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利益。
作为证券中介机构不仅是发行公司与投资者的中介,也应该是发行公司与监管机构的中介,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上市前后的监管作用更直接和及时,其监管的直接性效果是监管机构所不能代替的。因为有关证券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承担的任务有:为公司证券发行与上市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和验资报告,为上市公司中期或年度报告出具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等做常年会计查账验证和审核工作。可以说,证券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是最了解的。
然而,我们一直只重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而忽视对于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并且对其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不够。如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对违反本法的法律责任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暂停其经营业务或者予以撤销”。“故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从揭露出来的案例中,大多数却被“技术失误或错误”的理由而逃避了刑事责任。也正是对中介机构监管的忽视和对其违规违法的处罚力度不够,另其违规所获得的收益机会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

其实,人的经济行为是天然合理的,这与经济学上自私的“经济人”假设这是一致的。从经济学范畴看,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是“自私”的,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既定的条件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方案,也即是会采用机会成本来计算自己的行为。如果做假账有利可图的话,任何人都都有做假账的动机,关键就看做假账的成本如何。因此,是没有不合理的个人行为和个人选择,只有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正如郎咸平所说:我们在指责那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个人行为的同时,是否有考虑到我们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问题?
本人一些做销售代理业务一些代理钢材和汽车销售的朋友,对于钻制度空子运用起来很自如。例如供货工厂明文规定要统一销售价格,各代理商不能私自降价,但由于也同样规定每年代理销售多少数量(金额)的产品,工厂能给予多少比例的销售费用返利,因此到年终岁晚两三个月,接近销售数量的,他们绝对私自用其他方法降价来完成规定的销售数量,目的是能够拿到工厂给予的销售返利,因为销售返利的总得益比降价损失部分要大。这样一来,统一销售价格的制度规定就失去了约束力。

汽车零件玩出来的花样行政侵夺科学的灾难美女博客决赛进行北京手机资费下调
中国连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持续下滑的股市却形成巨大的反差,据统计,中国的股市从1998年至2003年的平均股息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2001年6月到2004年9月三年时间内,股市流通市值缩水7100亿元,如果加上其它付出的成本费用,投资者的净损失约为10100亿元。而这巨大的损失,已经不能简单用做假账的原因来解释了。
2004年11月在中国证券市场可能最大的新闻是王小石案,已经直指体制性的弊端,也就是说现有体制提供着各种寻租之机会。投资者多年来的巨额损失,实际上均基本流入了通过了政府管制进入市场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政府税收及其管理机构里,损失的是那些可自由进入市场的中小投资者。而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证券监管部门实质已经成为了既得利益集团,因而在过多用行政职能干预市场、代替市场职能的同时,又不能提供有效的市场制度与规则,不能对掠夺投资者财富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易宪容的观点)。

做假帐的危害是人所共知,如果得不到制止,将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如果自己不做假账而别人在做,则使自己丧失竞争力,最后也只好“同流合污”。长此下去,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将被扰乱,也使政府因掌握的经济信息失真而影响宏观经济决策,更严重危害社会风气,造成社会信任危机。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杜绝做假账的泛滥,我们要考虑到政治、商业、社会、文化等等因素,必须在体制和制度建设上加以改革和完善。

公司罚款,会计吊销会计证等!坐牢(可以监外执行的)。

那个公司没有几套账啊,
但不要过份,税还是该交就交嘛,
依法纳税,合理避税
只要开了发票就乖乖的交税好了

还是被吊销会计证最坏了

坐牢!!

  • 浅谈不做假账
    答:校训的教诲:诚信为本 上海、北京和厦门的国家会计学院,以“不做假账”为训诫,立信会计学院则以补足缺失为使命,仿佛是在提醒我们,会计界对诚信的追求并非偶然,而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度诠释。假账的危害:失信的代价 刘晓庆的逃税案例、康美药业的巨款虚报,以及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揭示了假账背后的严重后果...
  • 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防范措施有哪些
    答:业绩作为基数制定的,一般在下达任务时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实现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3.危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成长和社会声誉。目前注册会计 师内部竞争激烈,少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拉拢客户而竞相压价或与企业达成某种协议。这种恶性竞争导致事务所依赖客户,在职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会计人员做 假账这种行为...
  • 简述会计失真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危害
    答:(四)危害会计人员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操作人员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上大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会计人员应当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不做假账,诚信做好会计工作,否则,轻者调离会计工作岗位,重者受到法律制裁。
  • 你好 我想请问下宾馆收银做假账会受到什么处罚
    答:如果数量达到一定金额,对公司影响巨大的话。会受到刑事处罚。如果金额不是很大,公司有权索取非法侵占的财务,起诉至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将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拘留。做假账总归不是好事。损害了公司利益,同时涉嫌偷逃税款等。在当前法制建设逐步加强的今天。尽量避免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情发生。
  • 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危害
    答:第一,企业会受损失,比如会计人员大方面的挪用公款第二,影响企业的信誉,损害别人利益,比如公司高层联合会计作假,第三,触犯法律,引来牢狱之灾第四,自毁前途
  • 私企老板要求会计做假账,财务总监是第一责任人吗
    答:《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财务的第一责任人,显然财务总监不是。我想再多说几句,现在的所谓假账,如果是上市公司,做假账所危害的是大众投资者,如果是国企或政府机关,做假账危害的是国家利益,这些行为的后果都很严重,是犯罪!如果是私企,这样做当然也不对,但情况就有所不同。比如...
  • 账外账的危害
    答:同时,这种偷税行为也极易引发全行业、配套企业偷税的连锁反应,会严重扰乱正常的税收秩序。从大局来看,近年来,一些公司为了获取上市资格,大做假账,上市之后,继续公布虚假的财务状况,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假账的大量存在,使我国的一些统计信息及经济指标误差很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而且...
  • 做假账要判多少年
    答:一般来说,如果做假账的金额较大,或者涉及的情节较为严重,可能会被判处较重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同时,如果涉及的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还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需要注意的是,做假账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危害,还会对个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
  • 做两套账犯法吗,怎么很多企业都在做两套账
    答:犯法的。两套账等于做假账。两套账主要是为了偷逃税费而做假账给税局看,这是一本账,另外自己得清楚经营成果,另外还有一本账。账就是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处理业务的账。会计假账指那些不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处理...
  • 为什么说不做假帐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
    答:最后,不做假账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现在假账已经引起了会计职业界的诚信危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危急到全球的经济安全,更助长了贪污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假账不仅造成经济活动无信可言,社会公众无人可信,假账还加大了财政金融风险,影响了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步伐。从这些危害来看,不做假账应该是对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