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年,明朝一场科举考试悬案,为何改变中国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明朝第一悬案是什么案子,为何悬了600年,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1402年,明朝皇宫的那场大火之后,被叔叔朱棣夺了帝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死是活?这被称为“明史第一悬案”。从大火烧起来的那天起,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就众说纷纭,迄今都无定论。按照明初最重要两部官方档案——《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的说法:六月初三,燕王朱棣的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直捣皇宫。但当朱棣进入皇宫内,看到宫中已是一片火海。
史官追述,在朱棣进城前,朱允炆想要出城迎接,但左右的人都逃跑了,身边仅剩下几名内侍。年轻的皇帝悲痛而又自责:“我何面目相见耶?”《明太宗实录》说,朱允炆“遂阖宫自焚”。朱棣看到大火熊熊,命人前往施救,但已经来不及了。太监只好从火堆中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报告朱棣。朱棣大哭:“你果然是个痴儿吗?我是来辅助你做一个好皇帝的,你竟然不知道吗?为何选择自焚呢?”到此为止,朱允炆自焚而死,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历史有太多常人难以观测到的暗黑角落。真相,没有这么简单。
权力可以制造“事实”。朱棣夺位成功后,为掩盖篡位的事实,塑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当朝和前朝的历史、档案进行了删削和修改。在他当政时期,官方历史是这样记述明太祖朱元璋选接班人过程:朱元璋临终前,心心念念要把四子、燕王朱棣从北京召回南京,意欲传位于他。但朱棣走到半路,朱允炆胆大妄为,伙同谋臣,假传朱元璋圣旨,又让朱棣回北京去了。这样,朱元璋死时,仍等不到朱棣回来,而朱允炆则篡改遗诏,登上帝位。

官方历史这么写,这么宣传,等于说朱棣夺位,只不过是为了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他那个表面文弱的侄子,其实心机叵测,他才是真正的篡位者。但,真实的历史是怎样呢?朱元璋生前已经考虑到,燕王朱棣可能是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的潜在威胁,因此,下遗诏立储的同时,严禁分封各地的儿子们回京奔丧。然而,当朱元璋驾崩的消息传出后,朱棣还是直接南下吊孝。兵部尚书齐泰发现后,祭出太祖遗诏,将朱棣遣回北京。后来,朱允炆听从齐泰、黄子澄等谋臣的建议,进行“削藩”。朱棣逮住机会,搬出《皇明祖训》,说建文帝身边奸臣乱政,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左右的内战,朱棣夺得帝国最高权力。为了让群臣和百姓相信,他才是皇位合法继承人,朱棣指使臣下销毁了建文朝时期的一切档案资料,并大量修改了《明太祖实录》。当时的史书,一概不称朱允炆为建文帝,要么直呼其名,要么称为“建文君”。连建文朝的年号,也不用。1402年,应为“建文四年”,但朱棣硬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如此,洪武朝莫名延长了4年,而建文朝则“被消失”了。这拨操作下来,朱棣的永乐元年(1403年),就无缝对接上了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而他,则从明朝事实上的第三代皇帝,直接变成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历史,果然是胜利者书写的。

明朝的第一大悬案,肯定是和建文帝朱允炆相关。这段历史的确是扑朔迷离让我们好事之人也很难能揭秘!我们就去看看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不同版本是怎么说的。


正史当中大家都知道,就是被大火烧死了。但是有出家为和尚的说法。在湖南永州新田县发现了一处明代遗址,这个遗址名叫大观堡。这个城堡规模很庞大,有石头垒成的堡垒,还有断壁残墙。大家就怀疑这是建文帝的避难行宫。但是后来专家考证这是造假行为,通过当地的县志、族谱得出的结论这是建于大明洪武年间,所以大观堡和建文帝毫无关联。东明寺,钱塘县志说东明寺有建文君至此,还有遗像。室内大雄宝殿右侧还有朱允炆的塑像,殿中柱子上还刻上下对联。朱允炆还亲手种了桂花。还有一座被毁的小庙,名叫孟将殿,也叫骂将殿。具体就是朱帝派他追杀朱允炆,朱允炆说他助纣为虐。他没办法只好自杀,当地建庙纪念他,所以叫孟将殿。


除了这些还说遁入道家的说法,说朱允炆化名成了詹碧云。自己跑到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宫做了道教主持。还说留下一些文化密码,石雕等一些记载。而且在《明史》姚广孝传、胡濙传都记载朱棣对建文自焚而死有着非常大的怀疑。所以就有人告诉朱棣说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真正的建文帝已经削发为僧逃走了。后来朱棣就一直派胡濙和郑和寻找朱颖为的下落。胡濙后来在一个晚上告诉朱棣,朱允炆被僧人溥洽救了,一直藏在吴县普洛寺内。一辈子只当僧人,不再复国。近些年也有一些记载说朱允炆是死在江苏吴县。


无论哪种说法,得到的结论就是朱棣即位后,没有停过搜寻朱允炆。这段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只有朱允炆和朱棣清清楚楚。我们后世也许等到天荒地老那天,也没有人能解的开了。

这件事就是传说中的“程敏政泄露会试试题案”,不过呢这件事一直是个谜,根本就没有定论,所以才被称为悬案。

不过之所以说这件事改变中国历史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起了什么作用,而是因为被卷进这里面的两个人,那就是唐寅和王阳明。

大家都知道,王阳明的心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唐寅呢,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风流才子,但是他的诗画却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所以才会说这件事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主要是因为这件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受到这件事的牵连,王阳明虽然中了进士,但是仕途坎坷,一路被贬而且几次遭到同僚的追杀,最终苦心钻研心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派。

唐寅受到这次案件的打击之后对仕途绝望,因为他被处罚终身不得参与科举考试,这就已经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了,在这种打击之下,他的身心被受伤害,从此变得放荡不羁,投身于书画之中,所以才流传下来那么多惊人的诗画。

当年的事是这样的,唐寅和好友徐经一起上京参与科举考试,因为徐经家大业大,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两拜访了很多名流,其中也有程敏政,据记载,徐经从小道消息知道程敏政很可能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所以才特意的去拜访并且拜到他的门下,成为程敏政的门生,这种事在当时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很多考生都会这么做。

就这样他们两都成为了程敏政的门生,再加上他们两饱读诗书,在文学方面非常突出,所以程敏政也非常喜爱这两个门生,但是在考试之后,程敏政和李东阳评阅的时候发现有一篇文章写的非常好,而由于程敏政对唐寅的了解脱口而出这是唐寅的,所以这就让人误会他漏题给唐寅。

这件事最后也没有查到什么真凭实据,只能让程敏政提前退休,而唐寅和徐经两人被罚终身不得参与科举考试。

而王阳明就是和唐寅一起参与考试的,因为唐寅等人有作弊的嫌疑被处罚,而王阳明中了进士,但是他虽然和这件案子没什么关联,但是他中进士之后却一直仕途不顺,最后因为得罪了刘瑾,最终被迫离开了朝廷。

所以后世才有了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次考试的两个主人公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是因为这一场科举考试改变了两个重要的人的命运,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唐伯虎,他们两个人都参加了此次科举考试。

那是当时明朝的南北榜案,这也引发了后来中国各地的考试答卷并不一样,当然这些取决于各地的发展水平。

1499年,明朝一场科举考试悬案影响着两个人的发展,分别为王阳明和唐伯虎。

因为明朝当年的科举考试的悬案直接造成了当年的科举考试的中断,同时也让苛政再一次进入到学生的时代!

  • 吴承恩简介资料
    答: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
  • 吴承恩的身平情况
    答: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
  • 吴承恩简介
    答: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编辑本段吴承恩家世考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一字以忠,明代中叶淮安人。淮安在...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
  • 吴承恩的资料
    答: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
  • 吴承恩简介。
    答:人,吴承恩父亲吴国迁由安庆府桐城县高甸至淮安府山阳县。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吴承恩一生创作什多,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吴承恩的甥外孙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编《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
  • 吴承恩哪个朝代的人???
    答: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历史悬案。二十年代,胡适与鲁迅从清代学者中论证出《西游记》作者是淮安嘉靖中岁...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活了81岁。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