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段话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出自《论语》十二章。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而》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 “至圣”,孟子为 “亚圣”。

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出处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创作背景《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赏析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启示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巩固和提高。
二是关于交友。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我们应该热情好客,欢迎朋友们来自远方,与他们分享我们的生活和经验。在交友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信任、尊重和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三是关于品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不应该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或怨恨。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和礼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仰,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君子。
《论语》作者介绍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释义:

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介:

1、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扩展资料:

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古代的礼是种种特定仪式,乐则需要演奏乐器,射是射箭的本领,御则是驾车的技术。所以孔子所言的学与习,就不单单是指读书和阅读,还要包括学习与演习技艺。

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出自《论语·学而》。

重点字词解释: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他自己的学说

⑶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音lè,古音luò。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扩展资料: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扩展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追求真理的不同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段,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学以致用”!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 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论语第一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开宗明义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论述的是掌握真理。 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不仅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应该具有的愉悦情感体验。 同时也告诫我们如何防止在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231赞·6,008浏览2019-11-1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该句话的翻译如下: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处:出自《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学而》。 扩展资料: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67赞·1,574浏览2020-07-3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释义:
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介:
1、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扩展资料:
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古代的礼是种种特定仪式,乐则需要演奏乐器,射是射箭的本领,御则是驾车的技术。所以孔子所言的学与习,就不单单是指读书和阅读,还要包括学习与演习技艺。
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

1.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它,也很愉快。)
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很快乐。)
3.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要上课认真听讲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出自先秦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章》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所涉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赏析

孔子认为,一个人欲成就自己,学习是唯一的途径,人不好学,无以为文,就不能脱离愚昧、粗野,自然不能成为人才。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段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第1句话讲...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学习的知识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是很高兴吗,从远方而来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人们不理解你,你却不怪他们,这难道不是君子的行为吗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答: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作品出处:《论语·学而》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上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见解: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答: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答: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学过的知识,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这样做的人,不就是君子吗?出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二、翻译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
    答:1、释义: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2、字词解释:①说,同“悦”,通假字,愉悦、开心。②乐,名词作动词,感到开心、快乐。③习,温习、复习。3、出处:《论语·学而》4、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5、创作年代:...
  • 你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亦,不亦...
    答:(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图片摘自《百度图片》...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
    答:⑻愠:(yùn)生气,发怒。⑼君子:指有才德的人。⑽曰:说,说道。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⒀不:不是。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⒂自:从。⒃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