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要拿鹦鹉鱼作为罗汉鱼的陪练,别的鱼不行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鹦鹉鱼由于其红红的体色和俏皮的嘴型,在热带鱼的大家庭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它们的性格相对来讲比起其他的大中型观赏鱼,还是比较的温顺,所以说可以给很多的热带鱼作以陪衬。

无论是银龙鱼、招财鱼、地图鱼,还是其他各种大中型的观赏鱼缸里,我们都可以看到鹦鹉鱼的身影。



不过,如果说起最为悲催的观赏鱼,那也是非鹦鹉鱼莫属,因为品相较差的低价鹦鹉鱼,经常会被鱼友们拿来当做罗汉鱼的陪练或者沙包鱼。

最终它们所面临的结果,可能不是伤痕累累就是直接暴毙,那么为什么非得拿鹦鹉鱼作为罗汉鱼的陪练呢,别的观赏鱼不行吗,罗汉鱼有为什么非得需要陪练鱼才行呢,这其中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罗汉鱼需要陪练只是为了爆头

1、罗汉鱼之所以如此受到观赏鱼爱好者的欢迎,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有个小小的头座,长大之后能够有个寿星头,其实最早的土罗汉,并不会有太过巨大的爆头,大多数只是肉头居多,但是就这么个小小的肉头,赋予一定的寓意,罗汉鱼就被炒起来了。



2、因为当时很多的罗汉鱼都是珍珠系列,身上的墨斑较多,久而久之,细心的鱼友竟然发现了,珍珠罗汉身上的墨斑长大后形似文字,所以那个时候,身上有文字的罗汉鱼那可是瞬间就会身价百倍。

3、随着罗汉鱼文字狱的没落,品种的更新换代,很多鱼友又把眼光转向了罗汉鱼靓丽的体色和巨大的爆头上。

4、因为那个时候罗汉鱼相当的昂贵,我们只能去购买所谓的鱼苗,在一些垃圾鱼苗当中,能够起头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把一只小罗汉苗,从小小的头座陪养到巨大的爆头,这个吸引力和成就感是相当大的,同时人们就发现,罗汉鱼的爆头是需要一定的刺激的。

5、因为罗汉鱼的斗性超强,就像养鱼老道以前饲养的一只罗汉鱼,没有东西啃咬或者没有鱼儿刺激它,它就会显得百无聊赖,而一旦鱼缸里多了任何一只观赏鱼,它就会立刻体色爆红,斗志昂扬。

二、罗汉鱼爆头陪练的过程和方法



1、最初的罗汉鱼饲养,人们只是限于给罗汉鱼诱色,在鱼缸里放置红色灯管或者在鱼缸底部铺设火山石,实际上这根本也起不到什么诱色的作用,只是我们视觉上感觉罗汉鱼能够红点罢了。

2、后来我们会采取给罗汉鱼照镜子的方法,就是在饲养有罗汉鱼的鱼缸里放置一枚镜子,让罗汉鱼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不断打斗,但是后来又发现,由于镜子是死物,罗汉鱼自己打来打去,就感觉索然无味了,然后就失去了斗志。

3、所以我们就开始频繁地更换镜子的位置,更为有心的鱼友,会整天拿个镜子不断地在自己的爱罗面前变换位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罗汉鱼没事,主人累死了。



4、接着罗友们又发现,在鱼缸中隔离放置两条罗汉鱼的方法比较的不错,这样子比较省心,让它们自己打去,可是由于当时的隔离技术不咋地,经常会有罗汉鱼跳过隔离板,两只罗汉鱼不是你死我亡,就是一死一伤。

5、最终一些聪明的鱼友就发明了沙包法,就是让其他的比较耐咬的观赏鱼,给罗汉鱼做陪练,哈哈,这个时候鹦鹉鱼的倒霉日子就开始了。

三、为什么选择鹦鹉鱼做沙包



1、大小适中,可以和罗汉鱼共同成长,而且目标艳丽

鹦鹉鱼和罗汉鱼在身形上大小比较的适中,可以陪着较小的罗汉一起成长,再一个就是鹦鹉鱼的体色红艳,能够充分的激起罗汉鱼的斗志。

而其他的观赏鱼刺激罗汉鱼的效果要差上很多,而且有些鹦鹉鱼相当的抗练,除非体型相差巨大,否则一时半会也死不了。

2、鹦鹉鱼价格便宜,一般的也咬不坏罗汉鱼

象其他比较凶猛的鱼类,有的并不适合与较小的罗汉鱼饲养,比如说像十间、红尾皇冠、花老虎之类的观赏鱼,它们也是比较凶悍的,在个体较大的罗汉鱼面前可以说瞬间暴毙。

但是对于小罗汉而言,它们反而可能是个威胁,有的时候,沙包变成了主角,追的小罗汉满缸跑,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而鹦鹉鱼不但是目标明显价格便宜,关键问题是绞嘴鹦鹉的杀伤力很小,对于罗汉鱼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它们进入罗汉鱼缸里,只有挨咬的份而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最终,选来选去,鹦鹉鱼就成了罗汉鱼沙包的首选品种。

四、鹦鹉鱼最为沙包的时代基本上已经过去

1、鹦鹉鱼给罗汉鱼做沙包,最少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吧,可怜这些悲惨的鹦鹉鱼了,最终不断地死亡在罗汉鱼和鱼主人的共同摧残之下。

2、随着罗汉鱼基因的不断改良,大量起头亚成罗汉的问世,以及罗汉鱼价格的逐渐走低,很多鱼友已经没有耐心再去饲养罗汉鱼苗等待它们起头了。



3、再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量的劣质罗汉鱼苗充斥着市场,好鱼苗早已经被提前挑选完毕,罗汉鱼苗的价格最终跌至了一元一条,就这样子的罗汉鱼苗,即使用一百只鹦鹉鱼陪练也是不能够起头的,因为基因摆在那里。

4、商家所宣称的百分之九十的起头率,那个年代已经过去,有那闲功夫,还不如购买个已经爆头的小亚成来饲养,究于以上的种种原因,现在的罗汉鱼爱好者,基本上不会再去购买鱼苗来饲养了。



5、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一些高档罗汉鱼苗,现在的价格也不是太贵,头座都相当的明显,因为基因优良,即使不用沙包刺激用正常的方法饲养,它们也能够最终爆头,鹦鹉鱼基本上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再也不用给罗汉鱼充当沙包去了。



基因是能不能起头的第一要素,但是陪练必不可少,没有陪练起三厘米头,有陪练起四厘米

罗汉鱼需要陪练只是为了爆头
1、罗汉鱼之所以如此受到观赏鱼爱好者的欢迎,最初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有个小小的头座,长大之后能够有个寿星头,其实最早的土罗汉,并不会有太过巨大的爆头,大多数只是肉头居多,但是就这么个小小的肉头,赋予一定的寓意,罗汉鱼就被炒起来了。
2、因为当时很多的罗汉鱼都是珍珠系列,身上的墨斑较多,久而久之,细心的鱼友竟然发现了,珍珠罗汉身上的墨斑长大后形似文字,所以那个时候,身上有文字的罗汉鱼那可是瞬间就会身价百倍。
3、随着罗汉鱼文字狱的没落,品种的更新换代,很多鱼友又把眼光转向了罗汉鱼靓丽的体色和巨大的爆头上。
4、因为那个时候罗汉鱼相当的昂贵,我们只能去购买所谓的鱼苗,在一些垃圾鱼苗当中,能够起头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把一只小罗汉苗,从小小的头座陪养到巨大的爆头,这个吸引力和成就感是相当大的,同时人们就发现,罗汉鱼的爆头是需要一定的刺激的。
5、因为罗汉鱼的斗性超强,就像养鱼老道以前饲养的一只罗汉鱼,没有东西啃咬或者没有鱼儿刺激它,它就会显得百无聊赖,而一旦鱼缸里多了任何一只观赏鱼,它就会立刻体色爆红,斗志昂扬。

别的鱼也是可以的,但是其他的鱼都不如鹦鹉鱼合适。鹦鹉鱼是最适合做罗汉鱼的陪练的。

别的鱼是不行的,因为鹦鹉鱼的大小是比较适合的,并且这种鱼的价格也是比较便宜的,在作为陪练的这个过程当中,是不会对罗汉鱼造成伤害的。

  • 罗汉鱼和鹦鹉鱼能混养吗?
    答:罗汉鱼和鹦鹉鱼不能混养。这两种鱼是比较好斗的鱼类养在一起,容易引起伤亡的问题。1、鹦鹉鱼用它们板齿状的喙将珊瑚虫连同它们的骨骼一同啃下来,再用咽喉齿磨碎珊瑚虫,然后吞入腹中。小牙齿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许多边缘锐利的板。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一条条珊瑚枝条的顶端被切掉,露出斑斑白茬。2、因...
  • 罗汉鱼苗能和鹦鹉鱼一起养吗
    答:罗汉鱼和鹦鹉鱼不能混养,这两种鱼是比较好斗的鱼类养在一起,容易引起伤亡的问题。鹦鹉鱼用它们板齿状的喙将珊瑚虫连同它们的骨骼一同啃下来,再用咽喉齿磨碎珊瑚虫,然后吞入腹中。小牙齿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许多边缘锐利的板,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一条条珊瑚枝条的顶端被切掉,露出斑斑白茬。因鹦鹉鱼的...
  • 罗汉鱼用什么当沙包
    答:罗汉鱼用镜子当沙包,是最好的假想敌.罗汉鱼红润的面颊,高耸的额头象征多福高寿,两侧形态各异的“墨斑鳞”在风水学上更有催财的妙用。罗汉鱼有着艳丽多彩的体色,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体验上的需求。但是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颜色会有很大的差异,颜色是和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饲料有极大的关系。经过研究分析,...
  • 鹦鹉鱼可以和罗汉鱼混养吗
    答:鹦鹉鱼亲嘴是打架,有些打一阵就好了。鹦鹉是标准的沙包,因为这种鱼杂交原因造成嘴部闭合有先天问题,所以它咬其它鱼不会造成多么大伤害,用鹦鹉让罗汉当沙包揍,可以刺激罗汉起头,就是它们自己同类互相攻击也不所谓,不会造成伤害。鹦鹉鱼栖息在礁沙混合区,幼鱼模拟海藻碎屑随水流漂动,受惊吓时会躲入...
  • 鹦鹉鱼和罗汉能一起养吗
    答:罗汉鱼和鹦鹉鱼不能混养。这两种鱼是比较好斗的鱼类养在一起,容易引起伤亡的问题。1、鹦鹉鱼用它们板齿状的喙将珊瑚虫连同它们的骨骼一同啃下来,再用咽喉齿磨碎珊瑚虫,然后吞入腹中。小牙齿密密地排列形成了许多边缘锐利的板。每当一大群鹦鹉鱼游过,一条条珊瑚枝条的顶端被切掉,露出斑斑白茬。2、因...
  • 鹦鹉鱼和罗汉鱼
    答:不能在一起养 罗汉的地盘性非常强 一起养 必有一方死亡 鹦鹉鱼是杂交鱼类 公鱼不具备繁殖能力 无法使受精卵受精
  • 鹦鹉鱼为什么成为水族箱常客呢?
    答:鹦鹉鱼,鱼友们应该十分熟悉。今天讲的是人工培育鹦鹉鱼,而非冷水鹦鹉鱼草金,也暂时不提鹦嘴鱼及迷你鹦鹉。作为实打实的水族箱常客,但凡饲养大型肉食鱼类的鱼友,十有八九都会混养鹦鹉鱼。当然,同时也有不少鱼友选择单养鹦鹉鱼。鹦鹉鱼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鱼友竞相倾倒?一句话概括,应该是“始于...
  • 罗汉鱼能和鹦鹉鱼一起养吗
    答:养活不难,养好不易。罗汉领地意识太强,脾气暴躁,生性好斗。而鹦鹉的嘴欠也是出了名的,看见什么都要去啄两口。两者混养干架肯定是避免不了的,状态也就难以保证了。
  • 罗汉鱼跟鹦鹉鱼能不能养在一起
    答:可以养在一起,最好的比例是一只罗汉两只鹦鹉,
  • 罗汉鱼能和鹦鹉鱼养在一起吗?
    答:罗汉鱼和鹦鹉鱼其实是不建议放在一起进行混养的,因为他两个生活习性不太一样,会导致双方特别不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