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简述政治学的知识构成及其服务对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6
政治学的知识构成?研究政治的意义何在?本课程你的主要收获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东哥,别挣扎叻!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基本框架。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式的人,对生产力起着核心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实体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这三大渗透性要素,其中人的科技劳动具有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功效,由自然环境构成的自然力应与劳动力和科技力相协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思想,强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生产力
参考资料来源:共产党新闻网 -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思想

第1章 政治和政治学
1.1 政治的涵义
1.1.1 政治观的历史演变
1.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即王者之道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5.政治就是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
1.1.2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1.1.3 政治的定义
1.定义
2.理解
1.1.4 作为博弈的政治
1.1.5 政治的地位
1.2 政治学
1.2.1 什么是政治学
1.2.2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儒家、法家、道家
2.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1.2.3 政治学的范围
1.2.4 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第2章 政治权力
2.1 政治权力的涵义与作用
2.1.1 政治权力的概念
1.对权力的不同解释
2.含义
3.理解
2.1.2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2.1.3 政治权力的类型
2.1.4 政治权力的基础
2.1.5 政治权力的性质与功能
2.2 政治权力的分配
2.2.1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2.2.2 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2.2.3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采用间接民主制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现状、条件与完善
 
第3章 国家
3.1 国家理论
3.1.1 国家观的发展
1.中国古代国家观
2.西方国家观
3.1.2 国家的本质
1.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2.国家权力的重要特征
3.1.3 国家职能与国家能力
3.1.4 国家的类型
1.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类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类
3.2 国家形式
3.2.1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2.2 国家结构形式
3.3 国家机构
3.3.1 国家机构的涵义与设置原则
3.3.2 国家元首
1.含义
2.作用
3.分类
3.3.3 立法机关
1.立法机关的含义
2.立法机关的结构
3.立法机关的职权
3.3.4 行政机关
1.中国的行政领导机关
2.总统制的行政机关
3.内阁制的行政机关
4.混合型的行政机关
3.3.5 司法机关
1.我国的司法机关
2.西方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力
3.西方国家司法机关的原则
  
第4章 政党
4.1 政党理论
4.1.1 政党的概念
1.含义
2.政党的特征
4.1.2 政党的类型
4.1.3 政党的作用
4.1.4 政党的主要活动
4.2 政党制度
4.2.1 政党制度与政党法
4.2.2 政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
1.民主松散型: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主要政党组织特点
2.民主紧密型:英国、德国的相关政党的组织特点
3.民主集中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特点
4.2.3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1)两党制 (2)多党制 (3)一党制
4.2.4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第5章 利益团体
5.1 利益团体概述
5.1.1 利益团体的涵义与特征
5.1.2 利益团体的类型
5.1.3 利益团体的作用
5.2 利益团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5.2.1 利益团体产生的经济根源
5.2.2 利益团体产生的社会原因
5.2.3 利益团体产生的政治条件
5.3 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趋势
5.3.1 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
5.3.2 利益团体的发展趋势
5.4 当代中国利益团体分析
5.4.1 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工会组织的发展
  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产生与发展
  3.中国妇女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5.4.2 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状况
5.4.3 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走向
1.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2.完善利益整合机制
3.建立和完善利益制约机制
 
第6章 政治人
6.1 政治人与公民
6.1.1 政治人的涵义
6.1.2 公民
1.公民含义
2.公民的权利
3.公民的培育
6.2 官僚
6.2.1 官僚的涵义
6.2.2 官僚的作用
6.3 政治家
6.3.1 政治家的涵义与政治家的产生
1.政治家的涵义
2.政治家的特征:
3.政治家的产生方式:
4.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成为政治家的条件
6.3.2 政治家的类型
6.3.3 政治家的作用
 
第7章 阶级与阶级关系
7.1 阶级概述
7.1.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7.1.2 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观
7.1.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7.2 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7.2.1 阶级的产生
7.2.2 阶级的发展
7.2.3 阶级的消亡
7.3 阶级结构
7.3.1 阶级结构的涵义
7.3.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1.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的变化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结构性变化
3.中间阶层的发展趋势

7.3.3 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1.我国工人阶级的变化
2.农民阶级的变化
3.知识分子的构成
4.非基本的社会阶层
7.4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7.4.1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联系与区别
7.4 2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7.4.3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我国消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艰巨性
 
第8章 民族和民族关系
8.1 概述
8.1.1 民族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
2.特征
8.1.2 民族的类型
8.1.3 民族的作用
8.2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8.2.1 民族的产生
8.2.2 民族的发展
8.2.3 民族的消亡
8.3 民族主义
8.3.1 民族关系和民族权利
  1.民族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2.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3.民族权利
8.3.2 旧民族主义和新民族主义
1.旧民族主义
2.新民族主义
3.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发展的特点
8.3.3 民族主义运动
8.3.4 民族主义革命
8.4 民族政策
8.4.1 民族关系与利益关系
8.4.2 民族政策的原则
8.4.3 民族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和修正
8.4.4 民族政策的类型和内容
8.4.5 民族政策的评估
8.5 民族关系与政治关系
8.5.1 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
8.5.2 民族关系与政党政治
8.5.3 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
8.5.4 民族关系与国际政治
8.5.1 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
 
第9章 政治统治
9.1 政治统治概述
9.1.1 政治统治的涵义
9.1.2 政治统治的特性
9.1.3 政治统治的功能
9.2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9.2.1 政治统治合法性及其意义
1.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
2.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9.2.2 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9.2.3 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危机
政治统治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
9.3 政治统治的方法和艺术
9.3.1 政治统治的方法
9.3.2 政治统治的艺术
 
第10章 政治管理
10.1 政治管理概述
10.1.1 政治管理的涵义和特性
10.1.2 政治管理的类型
1.古代官僚制政治管理的特点
2.政党分肥制政治管理的特点
3.现代官僚制政治管理的特点
4.未来经营型政府制政治管理
10.1.3 政治管理的作用
10.2 政治管理体制
10.2.1 政治管理体制的涵义
10.2.2 政治管理体制的类型
1.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
2.层级体制和分部体制
10.3 政治管理的方法、技术和艺术
10.4 政治管理与政治效率
10.4.1 效率与政治管理效率
10.4.2 政治管理体制与政治效率
10.4.3 政治管理的方法、技术和艺术与政治效率
 
第11章 政治参与
11.1 政治参与概述
11.1.1 政治参与的涵义
11.1.2 政治参与的形式
11.1.3 政治参与的类型
11.2 政治参与的模式
11.2.1 自由主义模式
11.2.2 平民主义模式
11.2.3 技术主义模式
11.2.4 高度动员模式
11.3 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
11.3.1 宏观因素
11.3.2 微观因素
11.4 政治参与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11.4.1 对政治体系运作过程的影响
11.4.2 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影响
第12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12.1 政治文化的内涵
12.1.1 政治文化的概念
12.1.2 政治文化的内容
12.2 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12.2.1 政治文化的类型
12.2.2 政治文化的功能
12.3 意识形态的涵义与特征
12.3.1 意识形态的概念
12.3.2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2.4 意识形态与政治
12.4.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政治
1.传统自由主义
2.新自由主义
3.保守主义
4.新保守主义
12.4.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政治
12.4.3 民族主义与国家政治
 
第13章 政治社会化
13.1 政治社会化概述
13.1.1 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3.1.2 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13.1.3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过程
13.2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3.3 政治社会化的机制与媒介
13.3.1 政治社会化的机制
13.3.2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13.4 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13.4.1 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3.4.2 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因素
13.5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3.5.1 政治社会化传播政治文化
13.5.2 政治社会化影响政治行为
13.5.3 政治社会化制约政治发展
 
第14章 政治民主化
14.1 政治民主化概述
14.1.1 民主与政治民主化
1.民主的含义
2.政治民主化的内容
14.1.2 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14.1.3 政治民主化的作用
14.2 政治民主化理论的发展
14.2.1 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理论
14.2.2 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理论
14.2.3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民主化理论内容
2.列宁关于政治民主化理论内容
14.2.4 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民主化理论
2.邓小平对政治民主化理论的发展的内容
14.3 政治民主化的实践模式及其条件
14.3.1 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
1.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
2.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3.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条件
14.3.2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主要特点
3.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条件
14.3.3 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
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2.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主要特点
3.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条件
14.4 中国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14.4.1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14.4.2 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问题与动力
1.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问题
2.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14.4.3 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1.关于政治民主化过程问题
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权力划分问题
3.关于民主制度建设问题
4.关于法制建设问题
5.关于民主监督问题
6.关于政治参与问题
7.关于政治文化问题
 
第15章 人权
15.1 人权的涵义
15.1.1 人权概念的演化
15.1.2 人权的概念与性质
15.1.3 两种人权观
15.1.4 人权实现的条件
15.2 人权的基本内容
15.2.1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
1.生存权及生命权
2.平等权
3.自由权
4.政治参与权
5.安全权、监督权
15.2.2 社会和经济权利
1.劳动权与休息权
2.社会保障权
3.财产权
4.受教育权
15.2.3 民族权利
1.民族自决权
2.发展权
3.和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