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为什么说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语言文字的基本用途是表达,表达清楚了才有审美及其他要求。

为了让每个人(而非只读书人)都可以自由、清晰、方便又明白地读写表达
因此,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文言文者,用来写文章的文字。
文言文与口语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是关键。

有人会觉得这是数典忘祖,悖逆了祖宗。其实文言文变白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代人自己,千年以来,也调整着语言和行文方式。
我见过某些只读过高中课本的诸位,觉得韩愈和司马迁写的都是文言文,都是一路;五四运动后,不那么写了。
其实古人自己写作的语言也常变化的。大趋势上,他们也在越来越接近口语呢。

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後德让。

——《尚书》。
这是文言文。说的啥?第一眼看上去蒙圈吧?

秋.楚子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宋.会于棐林.以伐郑也.楚蒍贾救郑.遇于北林.囚晋解扬.晋人乃还.晋欲求成於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必救之.吾以求成焉.

——《左传》。
这也是文言文,嗯,似乎依稀看得懂了呢?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史记》
这还是文言文。哎,好像没什么难懂的呀。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请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这依然是文言文。哎呀,好像很容易嘛。

一日,口嗫嚅动,闲客惊喜,走报公子曰:「月生开言矣!」哄然以为祥瑞,急走伺之,面赬,寻又止,公子力请再三,涩出二字曰:「家去。」

——《陶庵梦忆》
这还是文言文。什么吗,一点难度都没有!

所以了,文言文自己,也是在变得。
韩愈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是模仿上古文献书面语。《世说新语》里,是两汉魏晋下来的书面语。
何况古代人,并不都用文言。宋朝话本《清平山堂话本》里,有这种:

当时是宋神宗朝间,东京有一才子,天下闻名,姓柳,双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称为「柳七官人」。年方二十五岁,生得丰姿洒落,人材出众。

这个和《水浒》、《红楼》之类,也没啥差别了吧?

哪怕古人,也不追求一味艰涩呢。也在追求更流畅地表达写作方式呢。


所以要改成如今的模样,很简单。
甲午战争前后的说法:

“以文言而道俗情,则为未学者所厌;以俗语而入文字,又为读书者所嗤。俗语、文言分为两事,使笔如舌,戛戛其难。
——何启 胡礼垣,《新政论议》”


文言文来说世俗的事,没上过学的人不爽;用俗语进文言,读书人也不爽。
俗语和文言不统一,写字就很难明白如话了。
说白了:文言和白话不统一,则识字者也没法写靠谱的文章。嘴里一回事,笔下一回事。
所以要推广白话文。

如此,每个能说话,又识字的人,都能按照口头说话的方式来写字了


今时今日,文言并没被禁止,要写,也可以。我之前还开过这个玩笑呢:如果没有干扰,岳飞能打拼到哪一步? - 张佳玮的回答 - 知乎

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当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其志在直捣黄龙也。而秦桧用谗,英雄束手,惜哉!幸秦桧寿短、世忠节长,乃得存飞,终于采石一战,英雄复用,收拾山河,重朝帝阙,归二帝,复旧都,此亦折而不挠,天命有归也。

这种段子,随手写着玩都可以。
但如果白话文不普及,要求我随时写文章都这调子,我也不会太舒服。
因为我日常说话和听人说话,不是这样的。
文言和口语的割裂,太不方便了。自然有大师可以随意切换,但普通老百姓呢?

文言文的大宗师苏轼说他的文章要求: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自然就是好。
如何达到自然呢?苏轼这么认为:词达,就好。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乎。是之谓词达。”

口与手都了然于心,表述清楚,就是词达。
所以古人夸苏轼好,不是他多华丽,而是他用笔如舌,表达清晰。
语言文字的基本用途是表达啊。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也就是希望:
每个人都能用笔如舌,自由表达,清晰又明白。
这样,读写表达的门槛,降低了。

不是说文言文不好,但在手口统一、言辞通达方面,确实不如白话文吧?



最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不再是语言交流的限制,尤其是对学习大众文化的需求。在新文化运动的前辈的影响下,“口语”,即“白话文”,“不仅逐渐进入课堂,而且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形成了“本地华人”。因此,白话文将逐步取代古典汉语成为主要语言。由于口头语言是普通大众所熟悉的,因此它也可以变得书面且易于所有人使用。因此,白话文成为汉语普及的主要语言和自然选择。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文言文所代表的意思以及文化内涵。而白话文能够用大家平常的语言思维方式来讲述内容,这也就能够使得文化推广变得更加的流利顺畅,因此这也可以说是技术进步的必然效果。

因为白话文普及之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大量地传入中国,而科技进步之后,也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和传播。

除旧革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将古时候的穿着的裙襦进化成两腿交叉的裤子而文言文进化为白话文都更便捷的为人所使用。

  • 为什么要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答: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热烈欢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以后,又传播了社会主 义思想,...
  • 文言文与白话文演变
    答: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 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
  • 古人沟通为什么要用文言文?白话文不好吗?
    答:古人交流,分书面语和口语两种。书面语就是问题中所说的文言文,主要是在文字产生的年代还没有纸张,人们只能把文字刻到甲骨或竹简上,由于刻制比较费力,储存需要大量空间,所以要求文字尽量简约,于是就产生了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至于人们的日常交流,我想还是口语化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如果...
  • 古人都讲文言文,那白话文是什么时候成为主流的?
    答:古代语言也有所区分,一种是专门写文章用的语言,注重典故、对仗工整等等,精简却能表述意思。文言文多是用来指这一种话。另外一种是平时交流的语言,重在交流,不管人有没上过学校,都会讲的话。这个时候以文言文为主流语言,发展文字体系。而白话口语方式很方便,但是表述不够详细。白话文为什么成为...
  • 为什么要废除文言文 文言文不方便理解白话文更方便交流
    答:所以白话文发展到现如今,早早的就在人们心中奠定了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自然而然深入到人们生活当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当中会使用到的形式。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是顺应时代的趋势。除此之外,近代的中国急需的是改革,当时借鉴了很多西方的思想,而且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我国的整体发展更偏向于...
  • 何时文言文过渡白话文
    答:汉语方言十分复杂,文言文千年一贯,具有超方言的作用;汉字更是有超方言的作用,文言文的这项功能汉字也能承接,汉字为其记录形式的白话文能够在全国各个方言区通行。 这样,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阻力就小多了。 其次是白话文在近现代已取得优势。 白话文能够为大众服务,“我手写我口”,打通了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说和...
  • 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答: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国人破天荒地把传统推上了被告席,历数其罪过,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必然要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于是黄遵宪要“我手写我口”,裘廷梁则声称“崇白话而废文言”,可以说是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先河。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来每个时代对历史的反思都是一种...
  • 文言文是什么时候被白话文所完全取代,没有人再用文言文写书的?最近在...
    答: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步代替了文言文。但是也有人再用文言文出书,比如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就是以文言文为文体的书。
  • 为什么白话文全面取代了文言文
    答:主要原因是清末在外国入侵的环境下,国人对自身不自信,认为根源在于文明,甚至连汉字都要改成“拉丁化”。
  • 文言文时怎样发展到白话文的
    答:汉语方言十分复杂,文言文千年一贯,具有超方言的作用;汉字更是有超方言的作用,文言文的这项功能汉字也能承接,汉字为其记录形式的白话文能够在全国各个方言区通行。 这样,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阻力就小多了。 其次是白话文在近现代已取得优势。 白话文能够为大众服务,“我手写我口”,打通了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