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二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为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规范管理土地资源,开展了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全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系统地研究了全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全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土地动态监测中,提供了土地动态变化信息;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对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要求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监控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大比例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技术集成研究
项目经历了航空摄影、基础控制测量、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等阶段。调查总面积988km2,形成1:1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3975幅。项目全面集成应用GPS、RS、GIS新技术:采用GPS技术,建立了三、四等GPS网和水准网,建立了江阴市统一的坐标系统;采用RS技术,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数据采集,编辑产生正射影像图,并以此作为调查的工作底图,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正射影像图叠加,形成正射影像成果图;采用GIS技术,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之上,建立了基于Arc/Info图形平台和Oracle数据库平台的城乡一体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开发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江阴市三、四等GPS控制网展点图


江阴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山西省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结合山西实际,建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因素指标评价体系。增加和细化了调查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即进行了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的二级续分,增加了土地破坏程度等评价指标。在满足国家级调查区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省级耕地后备资源区的调查。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的调查评价工作软件,实现了数据录入、计算、汇总及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自动化。根据研究成果制定了山西省2000~2015年生态退耕的高、中、低三套方案和重点退耕县的规划方案。整个研究过程采用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中的程序文件,逐一评审输出设计方案和阶段成果,逐一控制项目过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宏观、微观、整体统计、对比与相关、分等别收益和实地验证。

西部开发综合管理软件示意图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

土地资源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中,建立了土地利用典型地光谱特征模型,提出了基于成像光谱数据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识别技术,开发了高光谱数据处理模块;提出了适合高光谱数据波谱特点的基于分层控制思想的高光谱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方法;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动态监测中,利用成像光谱与其他遥感影像融合的异常光谱检测法,提出了基于成像光谱数据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识别技术。

高光谱数据的波谱曲线图

研究建立了土地退化指标的光谱指标模型,实现了土地退化的定量监测,提高了土地退化监测的水平;利用成像光谱技术开展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应用示范研究,并面向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探索了对地观测信息与地面观测信息综合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示范区光谱角制图分类(SAM)结果

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依据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编制了一套《全国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分析图集》。针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在199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执行战略》中提出的5大问题,在全国尺度上,初步回答了1991~2001年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家政策响应3方面的问题;在利用微观数据与宏观生态环境背景相结合,研究宏观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进行宏观资源环境评价方面实践了新的思路,探索了利用地理相关性原理宏观评价土地利用变化中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效应的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分析了耕地增减的区域分异、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地类变化的区域分异等一些重要规律,取得了些重要结论。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
建立省级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体系,奠定了样地法农用地等级动态监测评价的科学基础;在样地法分等中建立了以区域内最优和最劣样地进行双向控制法分等;考虑外部性因素(区域外城镇状况及交通条件)的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方法,完善了农用地定级与估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构建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管理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开发了高效的集空间数据处理、流程分析、图文表现的信息系统。此外还研究了重庆市五种作物产量比系数,协调了国家参数与地方实际情况的差异,丰富了国家规程关于产量比系数的规定。

重庆市九龙坡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


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

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监控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综合性信息;形成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实用化技术方法与流程。通过监测,制作了标准分幅的遥感正射影像图638幅,提取了监测区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和退化信息,全面、准确掌握了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本次监测区域位于东经110°20'~121°01'、北纬38°51'~45°25',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自治区)的8个市(地、盟)的50个县(市、旗),监测总面积为22.8万km2。

环北京地区2002年8月、9月遥感影像


2001年察哈尔右翼后旗土地退化监测图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的战略问题。为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既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又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搞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部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使用了遥感新技术,并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微波遥感技术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对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雷达数据,使用不同滤波技术,弱化噪声与亮斑点、保留地物边缘信息,以达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需求。将雷达强信息与弱信息分别进行特征合成,有效地突出不同后向散射系数(如新增建筑物与新修公路)的变化信息,与可见光遥感监测成果(SPOT、IRS、KOMPSAT-1、IKONOS)对比分析表明,微波雷达遥感不仅能反映建设用地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敏感地反映小地类的变化。雷达遥感往往对建筑物本身反映更敏感,而可见光遥感则对建设场地反映敏感。三维动态可视化融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微波遥感图像与可见光遥感图像的融合,同时可以推广到不同数据间的融合,使所得图像能满足各种专题的需求。

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RADARSAT图像与TM743波段的融合图像(亮绿色图斑)


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不同时相的RADARSAT特征合成图像(红绿色图斑)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变化的数量经济模型,尤其是将耕地保护政策变量引入这一模型,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初步建立了包括土壤质量评价、基础地力测定在内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将基础地力概念引入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评判中,并据此提出了以耕地非农化成本为修正系数的区域耕地临界警戒系统。对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环境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为推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改革、提高政策运行效率提供了有关依据。

1995年和2000年锡山市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图

土壤水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利用先进快捷的监测方法在郑州均衡试验场、河北王瞳试验区和衡水试验场进行土壤水动态监测、土壤水利用实验。结果表明,人为调控土壤水的输入输出、分布和运移,增加有效补充,减少无效损失,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和作物产量。通过氚同位素示踪实验,求得研究区内包气带土壤水的入渗速率为30~63厘米/年,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为90~240厘米/年,其大小明显受灌溉方式的影响,灌溉水量越小,入渗速率和地下水补给量越小:进而提出了土壤水理论可利用量、土壤水资源年补给量、作物生长期及生长阶段土壤水资源可利用量等作为评价土壤水资源的指标。

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的战略问题。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又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过多年的调查,查清了我国土地资源量。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提出了我国土地整理战略,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提出了不同的土地复垦技术。全国土地资源调查

采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按照全国统一技术规程和分类标准进行野外调查,首次查清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843个县级调查单位的9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数量、类型、质量、权属以及各级行政境界的基本状况。

对全国177万个基层土地权属单位和国家后备土地的数亿个地块,查清了每个地块的利用类型、数量,还查清了耕地地块的坡度、有效灌溉状况等。

全国汇总成果有:调查取得的《中国土地资源》、《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技术》、《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图》(1:50万分幅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利用图》(1:250万和1:450万)、《中国土地资源调查图片集》、《中国土地资源调查》(专题片)、《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应用选编》、《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文件选编》、《中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总结》等10项成果。在全国土地资源调查中,分县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行政勘界、农业普查、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建设用地、建立土地调查和土地统计及土地登记制度以及土地基础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方法与科学依据。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山西省规模开发复垦耕地技术研究

山西省未复垦土地

山西省是全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全省含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由于煤矿的开发,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土地开发复垦任务艰巨。针对这一实情,从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标准、模式、实践、效益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土地开发复垦技术体系。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查清了全省可开垦土地1000亩以上,可复垦土地500亩以上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建立了全省分类型、分行政村、分权属到图斑的耕地后备资源项目区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在全国首次以项目区为单位、以图斑为单元对后备资源进行了全面评价,并结合山西特点,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首次在国内颁布了省级土地复垦开发技术标准,为全省开发复垦耕地、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提供了验收标准,进而形成了一套适合山西复垦的技术体系。

山西省土地复垦现场

基于GPS/Internet技术的土地调查系统

基于GPS/Internet技术的土地调查系统——调查之星(V2.0)是由江苏省土地规划院、东南大学联合研制与开发的。该系统集GPS土地调查的外业数据采集、土地图斑属性的自动编辑、事后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成果解算、基于GIS的图斑面积自动求解等功能于一体,它的研制成功是土地调查手段的一种技术突破。

外业采集系统由基准站和移动站组成。基准站固定架设在坐标已知点上(无人看守的数据自动采集站),移动站由旅行背包、GPS接收天线、GPS主机和手持机(PDA)组成。手持机中装有自主开发的GPS土地调查外业数据采集软件,该软件具有易于学习、操作简便等优点。

内业数据处理部分由数据传输、GPS事后处理、基于GIS的土地图斑属性编辑、图斑面积计算和土地报表的自动生成等软件组成,在WINDOWS环境下具有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

利用GIS进行编辑

中国土地整理区域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

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手段之一,对我国的耕地保护、土地退化防治、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等具有战略性意义。中国土地整理区域模式与发展战略的基本观点如下:

1.提出了“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的观点

土地整理的具体行为虽然是微观的,但在微观的具体行为中,蕴涵着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目标。区域乃至全国的宏观土地整理目标是由诸多局部土地整理微观行为来体现的,区域土地整理的宏观目标和任务要指导局部微观土地整理的方向和措施。具体土地整理项目要体现和受控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区域土地整理目标要改善大区域或大地貌类型土地退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大区域的土地整理方向要体现出全国宏观土地利用的策略和全国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2.探索了全国土地整理区划方案

根据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在全国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和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全国土地整理区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4个一级区,22个二级区和60个三级区。

3.提出了全国一级区的土地整理发展方向

对于全国陆地三个不同区,分别采取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东部经济发达区土地整理应面向市场,根据土地利用目的,以建立生态农业等商品化农业为土地整理方向,进行土地的深层次整理。中部农业区土地整理应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我国大型现代化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为该区土地整理的主要方向,采取对现有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整理以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防止土地退化,改善土地生态条件为主要整理方向,坚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退耕相结合的整理模式。



  • 农业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答: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分析土地的经济适宜性的基础。分析土地自然适宜性等级方法很多,但核心内容大多采用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的比配。比配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依照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第二步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这两个过程往往反复进行,直至达到令人满意的适宜...
  • 如何开展耕地基础地力调查与评价
    答:开展耕地基础地力调查与评价的方法如下:1、建立专业队伍,提升技术水平。要建立专业的地力调查与评价队伍,包括土壤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通过定期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使团队成员掌握先进的调查技术和评价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科学制定调查与评价方案。在制定调查与评价方案...
  •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答:搞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部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使用了遥感新技术,并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微波遥感技术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对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雷达数据,使用不同滤波技术,...
  •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
    答:1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安徽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属于概查,是以不同地类及相同地类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室内解译,辅以必要的野外验证,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在MAPGIS等平台上量算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各项土地利用指数等。 1.1 土地类型遥感解译标志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
  •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
    答:耕地后备资源是将来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所在。山东省半岛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根据《东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和《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的要求进行研究。1)集体所有耕地后备资源:面积2933128.2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2.0%。其中,东营1238788.0亩,潍坊577862.6亩,淄博...
  •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分析与评价
    答:一、土地资源的压力与问题分析 1.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1)土地资源严重短缺 山东省国土面积15.7×104km2,2000年末人口8997万,人均面积0.17hm2,是全国人均量的23%、世界人均量的7.7%;人均耕地约0.07hm2,山东省作为全国的产粮大省,不但要保障本省的粮食安全,而且还是全国的重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
  • 土地资源评价和土地评价
    答:评价目的的具体程度还与评价地区的及成果表示的比例尺有关。一般而言,随着调查范围的缩小和比例尺的增大,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也将越具体和明确,而土地资源评价的对象和目标也越具体。2、土地利用的效益与投入分析,是评价土地适宜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任何土地资源一旦被利用就必然有投入,即使是原始人类从土地...
  •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
    答:通过开展资源一号02C卫星任务编排及产品整理和遥感数据任务下发系统维护及存档数据入库整理,研究遥感数据质量评价体系、高分1号卫星数据在土地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潜力和遥感卫星区域化采集模型,逐步解决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及时有序下发管理多批次、大数据量的遥感数据难题,缩短遥感数据质量检查周期,缓解遥感数据...
  • 土地利用评价
    答:2.2 无现成土地利用调查、规划成果的地区,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按本标准及其附录规定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土地利用评价。 3 评价方法与步骤 3.1 土地利用现状应作为水土保持综合调查中一项重要内容,着重了解农村各业用地的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2 在土地资源普查(大面积)或详查(小面积...
  • 关于制定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费用定额问题的研究
    答:摘要 开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费用标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定额模式、计价方法及相关的参数十分必要。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发展研究现状,对制定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定额的原则、内容及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土地调查;定额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此项工作的开展将为新修订的《中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