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本文着重分析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将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在此期间,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分别为25.5%,28.7%和42.6%,比重逐年上升。国防支出占比分别为41.1%,43.1%和33.6%;相对而言,社会文教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总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在20%—30%之间。

可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财政支出的重心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这跟当时我国的国情和状况是相吻合的。

(二)1953—1976年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从1953年到1976年增长了近四倍,其中各类支出数额也同步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在“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总收入为1354.8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收入计划1309.41亿元的103.47%。

五年财政总支出为1345.68亿元,相当于原定五年计划财政支出1286.06亿元的104.63%,整个去年计划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9.2亿元,做到了财政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三)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财政支出规模依旧呈扩大趋势,且短短十三年就达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倍之多。同时,财政支出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支出的重点开始从工业经济领域向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倾斜。

(四)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根据已有数据,从1992年到2014年,财政支出规模明显扩张数倍。1992年到2005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九倍,而后在短短十年内又扩大近十倍,我国财政的支出规模不但逐年增长,而且增长率很高,规模扩张很大。

变化的原因

自20世纪以来,政府规模的增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国外学者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国内对财政支出研究较为系统的最早见王雍军的《中国财政支出实证分析》,他从公众需求和官僚拉动两方面来解释财政支出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的政府和财政职能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变化。

下面,本文将从政府财政职能转变视角来分析近六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规模的变化原因。

1、过渡型财政(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从战时状态开始走向和平年代,国家的主要任务由解放战争转向经济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财政由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时财政转变为经济恢复时期的过渡型财政。过渡型财政,是在满足战争需要的同时,尽力恢复经济建设的一种财政模式。

2、生产建设型财政(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

在生产建设型财政中,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的首要地位。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财力的安排主要放在经济建设方面,与其他方面的支出悬殊甚大;第二,工业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点。

第三,财政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在集中的前提下适当下放权力,“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过度放权,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虽然财权重新集中,但集中程度并没有恢复到建国初期。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财政权限下放的程度更大。

3、分灶吃饭型财政(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党工作中心进入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时期。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转变,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分灶吃饭型财政,这种财政模式是一种从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向市场经济财政过渡的一种财政形态。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经济体制的选择;三是政府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就政局是否稳定而言,一国发生的战争或冲突等事件会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异常扩大。

就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其影响也是较为明显。如果一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过于臃肿,必然会导致行政经费的增多,反之,就会节约经费支出。

(3)社会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社会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人口数量、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 财政学作业(简答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特殊性及其...
    答:我们认为,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不规范,从而导致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存在,因此,必须结合三种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动的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判断:1.小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在1978—1995年间不断下降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下降太快;又有其不合理性的一面,1996年不断上升是合理回归。这是因为1978年开始市场化...
  • 自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趋势如何
    答:自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趋势如下:1、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财政支出为4.58万亿元,到2019年已经增加至23.89万亿元。2、支出结构逐渐优化。在支出结构上,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向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倾斜,同时对于环境保护、...
  • 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与支出的规模结构有哪些问题
    答: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已远远超出美国,这是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答:为探讨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入手。参照前人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寻求本国财政支出的最佳规模。归纳起来...
  • 运用财政支出理论分析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
  • 谈谈你对我国政府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见解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有以下变化:自1990-1995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逐年下降;1996-2002年:我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逐年上升我国财政支出规模逐年上升;2003-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有下降趋势;200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明显增长。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合理性的判断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
  • 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国2020年前三季度的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答:但每年下降幅度要比小121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年均下降幅度慢0.2个百分点,1996年开始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因小口径财政支出规模的上升而逐渐回升,也是一种合理回归。 三是大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政府实际分配的资源占GDP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不合理的。我国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化 ...
  • 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与支出的规模结构有哪些问题?
    答:我国财政支出占GDP。1995年以前,由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9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开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较快。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 疫情之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
    答:疫情之下,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仅就数字指标来看,2020年,不仅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3%,增发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而且大幅增加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1.6万亿元进而总额增至3.75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5000亿元从而使全年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中央财政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等等。
  • 为什么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比例出现先降后升现象?
    答:3.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引发财政支出规模比例的调整。例如,经济的下行压力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等因素都会导致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调整,以应对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比例出现先降后升的现象是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背景下出现的。这种...
  •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答:同时部分城市居民由于下岗面临生活困境、偏远地区居民生活的无法保障等,都要求政府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进而推动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最后,财政支出规模受国际环境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在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率达到峰值,这是因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放缓,而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