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什么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什么意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的。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取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就不害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整句话说的非常的清楚,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

翻译: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论语·子罕第九》。
原文:《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又《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释义:
1、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固守。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君子要择善固执,忠于事,信于人。
无:同“毋”,不要、禁止之意。友:名词作动词用,交朋友。

扩展资料作品影响: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的影响: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从200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思想成就: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出自《论语·学而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忠信,在古书当中有说到,“百行之主”,你所有的行为都要合乎忠信的这种存心。你做的时候“忠”,尽心尽力;“信”,诚信、守信。所以德行,都是要从忠信的精神当中做出来的。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原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出自《论语·学而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人生切入点在“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重视自己的言行想法作息,时时修检,是不会有威严的气质神态的,哪怕自己以为自己很威严,别人心里嘲笑表面不说话。

忠信,在古书当中有说到,“百行之主”,你所有的行为都要合乎忠信的这种存心。你做的时候“忠”,尽心尽力;“信”,诚信、守信。所以德行,都是要从忠信的精神当中做出来的。

扩展资料: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自己的朋友没有不如自己的,自己有过错决不害怕改正。

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要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才能见贤思齐,有过能改就好,不要有了过错却不敢承认。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人生切入点在“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重视自己的言行想法作息,时时修检,是不会有威严的气质神态的,哪怕自己以为自己很威严,别人心里嘲笑表面不说话。
不重视自己各个方面一点一滴的人,不单威严不起来,连“学习”都不会做得好。“学”包括了“学”与“习”(有疑义的同学可以去阅读孔夫子修订的《礼记》中的《学记》篇),“学而时习之”“学之弗能弗措也”,日常不重视自己点滴的人又怎么会把学得的点滴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呢?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打个比方学语言,不常用,学不牢固的。
打个比方,学校总有测验、考试作为标准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重”、“威”、“学”三者以什么为标准呢?以“忠”、“信”。心在“中”上为“忠”,“言”行合一为“信”。“中”可以参照“天命之谓性……”的《中庸》和“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大学》;“信”则散见于各经典、图书、生活上。
这句话的内涵是有递进关系的(次第),知“重”好“学”,以“忠信”评判自己实践的成效,那么,要再进一步改善自己,自然就是向“比自己好的人”学习了。那什么是“比自己好的人”呢?是“样样都比自己好的人”吗?这样的人世上会有吗?比如年长者比年轻人有经验,但是不一定有年轻人更懂下一个20年的发展趋势啊。
所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常看见只看见朋友比不上自己的人,人际关系能比得上常发掘朋友比自己优越的方面的人吗?环顾自己的人际圈是不是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呢?人都喜欢跟能发现自己优点的人相处,不是吗?
正是懂得善于发现朋友的优点,“长短相形”,优缺点都是放在一起才能看出来的,自然就能对照出自己相比对方做人做事某方面上的不足和过失。对于这种因对自己有要求要精益求精要上进而找出的“不足和过失”,不掩饰、不狡辩,认真认“真”改。
照以上这样做的人,又怎会不让人感觉越来越“重”、越来越“威”呢?

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出自《论语》,我记得

这应该是为人处事的一种准则,虽然不是唯一的,但是很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