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给城市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农民工进城对城市的影响(利与弊)

利:①为自己也为农村带来了相当的经济收入,一来可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来可以增加农村的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②可以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③剩余劳动力的迁移还能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④迁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缓解就业的结构性压力。⑤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繁荣市场、促进消费,促进地区社会发展。⑥剩余劳动力的迁入能够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⑦迁入往往伴随着城乡文化的融合。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入改善了城市的人才结构。
不利:①农村教育发展受影响;②由于农村青壮年的迁出,家中没有“顶梁柱”来撑大局,家庭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造成乡村的治安环境恶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③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基层组织建设受影响。④由于劳动力外迁造成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农村里只剩下那些不适宜从事田间劳动的老幼妇孺,从而引发了如今各个对方普遍存在的田地抛荒现象;⑤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家庭问题不断显现。⑥大量的人口迁入导致了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毫无疑问,怎么庞大的群体要生活,必须谋生和找工作,而如果城市提供不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就必然会造成城市的结构性就业竞争压力。⑦贫富差距矛盾更加激化,两种文化碰撞显性化;⑧影响城市形象第四,大量的人口流入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带来沉重压力。⑨新增的人口良莠不齐,为了生计他们会采取任何办法来生存,所以一部分迁入者就有可能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从而社会秩序混乱。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 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所以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 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 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 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急需解决。
(二) 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 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当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 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
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积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农民工在住房、户籍、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政策待遇不断完善,从而加快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刺激了城镇化进程。这些剩余劳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消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当然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就会变大,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交通拥挤的问题,同时住房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一定就能就业,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没有报酬来源,又身处异地,生活过不下去,就可能会通过骗,偷,抢等来维持生活,对该地的治安就会有影响。

一、 农村隐性失业概况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农业中更为显著。中国目前的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即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定义为边际产品为零的劳动力。对于我国农村隐性失业严重状况,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诚给出的公式计算出:
RDV=RE-TVE-PE-IE-FE-CE ①
其中RDV——农村隐性失业量(剩余劳动力);
TVE——乡镇企业就业量; PE ——私营企业就业量;
RE ——农村总就业量; IE ——个体劳动就业量;
FE ——流入城市岗位就业量;CE ——农业资源可容纳就业量。
TVE.RE.PE.IE.可从<<中国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得。FE可通过先求得农村流动劳动力在城市成功找到就业岗位者占城镇就业人数比来进行换算。若假定农民工拥有城市岗位比例不变,则历年农民工就业量即可算出;CE数据可根据其他数量算得。 由此,我们可得到下表:
(单位:万人)

RE TVE
PE IE FE CE RDV 隐性失业率%
1985 37065 6979 - - 685 5072 24329 65.6
1986 37990 7937 - - 711 5325 24017 63.2
1987 39000 8805 - - 737 5818 23640 60.6
1988 40067 9545 - - 763 6611 23148 57.8
1989 40939 9367 - - 770 7207 23595 57.6
1990 42010 9265 113 1491 788 8051 22302 53.1
1991 43093 9609 116 1616 817 9581 21354 49.6
1992 43802 10625 134 1728 836 11179 19300 44.1
1993 44256 12345 187 2010 854 12482 16378 37.0
1994 44654 12017 316 2551 900 15025 13845 31.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和1995年有关数据换算结果。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率虽有下降趋势,但自1994年以来这一数字一直变化不大,由此可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巨。据专家预测,我国农业劳动力较为合适的数字为5000万,而目前农村劳动力则有5亿多。②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愿望也十分迫切。同时,我国城市又存在大量的下岗工人,农民进城势必增加就业压力。
针对这一尖锐矛盾,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来探求解决之道。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利弊分析
(一)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有利方面:
1、 促进大陆市场一体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促进整个大陆的市场一体化,打破区域限制,对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并不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作为市场经济,如果没有一体化的市场,显然是难以深入发展的.以我国的保护产业――汽车产业为例,上海的大众,天津的夏利,长春的一汽,湖北的神龙富康,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以政府为靠山,利用行政手段对本地市场进行垄断。没有一体化的市场,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必然提高,市场失灵的可能性也越大。这种地方保护方主义的壁垒在增加本地区福利的同时,是以牺牲全社会的福利为代价的,而且总福利增量必然为负。我们知道,按照自由贸易理论,对经济自由度的干涉越小,那么,总体的经济效益就越高。而我国目前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还远不及欧盟各国之间的一体化程度,由此可以想见社会福利损失之巨大。
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这一块真正能够实现,那么,就等于实现了劳动力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我们知道,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结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劳动力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必然会引起资本要素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各要素之间连锁作用,整个市场的一体化便会实现。这样政府的角色就变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它以前要保护本地产业。因为本地产业的所有要素都是本地的。而在一体化市场当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方政府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发挥要素资源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如果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那么首先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严重过剩。这就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建筑、家政服务等提供了相对低于世界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形成了产品的成本优势。而且,这些行业也不需深入的培训,因而成本优势极为明显。
我们知道,按照经典的H-O理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③而我国恰恰是劳动力较资本丰裕的国家。因此,以大量劳动替代资本,一方面可以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正可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而且,目前服装、纺织、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大规模地向我国转移;同时,国内的此类产业也发展迅速。因此,大量的劳动力需求正在形成。如果劳动力不能自由转移,那么,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受到制约。
3、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作为一个外来因素,可以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进入工业扩张——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
在冈纳·米尔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关系中,连锁的、循环的相互依存原理在整个社会关系领域都是有效的。因此,当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时,首先是增加了劳动剩余。我们以此为起点来进行分析。
N3
N2
N
W Q Q2 Q3
S

O
如上图所示,OS为平均的生存收入,OW是工资,WNQ代表最初阶段的剩余。我们知道,社会剩余中,一部分用来消费,另一部分用来再投资。所以,整个社会的固定资本量是增加的。因此,劳动边际生产率就会整个地提高,达到N2Q2的水平。此时,剩余增加,就业增加。通过连续的再投资,可以把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到N3Q3。只要有剩余劳动,这个过程就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工业扩张将剩余劳动吸纳完毕。当然,这一循环程过程是需要一个前提的,即市场是随之不断扩大的。否则,再生产便无法继续。如前所述,由于劳动力的廉价,使产品的成本降低,从而形成极强的国际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的结果是产品的国际市场的扩大。就国内市场而言,尤其是目前我国的情况,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因为广大农民收入偏低,无法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因此,随着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随之增加,进而潜在需求得到满足,国内市场扩大,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扩张与就业增加。
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由于就业增加所引起的需求增加进而形成的引致就业。而引致就业的增加显然会形成新的循环。这样不仅仅是工业扩张,而且在工业扩张的同时,第三产业--――服务业也会随之扩张。
4、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可以增加居民收入,消除城乡差别。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应该说是政策性的二元结构。它是政府通过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人为地对城市与农村进行隔离。因此,要解决就业问题,首要的就是打破这种不合理的二元结构。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是城乡之间的互动,只是在现阶段表现为大量农民转为市民。因为要提高居民收入,主要的一点就是降低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早在1946年,美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路易斯·比恩提供的一份范围广泛的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第二(制造业)和第三(服务业和文教)产业中的人口比例越高,人均收入就越高。他继续证明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是人均收入低的原因,而工业化是医治贫穷的可靠方法 。正是 把不同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农业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些统计资料作为证据,比恩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的工业化如果能进行到这样一点,即农业人口占50%,而不是75%,那末,它的人均收入就会从$50上升到$150左右。”④
当全体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时,城乡之间的差别便不复存在,城乡之间便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亦可以说城乡之间不存在经济上的差别。这样政策性的二元结构便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5、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化提供更好的基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另一方面来讲,等于实现了农村的充分就业,而把失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因为工业较农业有更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因而这种转移是合理的。)这样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会相应降低,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会被采用,劳动生产率将成倍提高。
这里,我们将遇到另一问题,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新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就业压力。我们知道,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发达的工业需要发达的农业为基础。这对我国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不可能将吃饭问题。原材料问题全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而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不如工业,因此,如果农业不发达,势必影响工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就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相反,农业发达,产生剩余劳动力,但同时也促进了工业发展;而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于农业,因而完全可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吸纳剩余劳动力,从而实现工农业的同时升级。而居民收入的提高,必然会派生出多种消费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综上所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是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它会引导一个经济循环的开始,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二)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弊端分析:
1、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要目标的。这样形成的一个极为不利的后果是,使政策性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东西区域性的二元结构,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未能兼顾公平。
冈纳·米尔达尔的研究表明,由于人口流动是有选择性的,因此,这个人口流动本身对高速增长地区有利,对其他地区不利。由于人口流入对发达地区经济扩张的推动作用,使需求增加,从而刺激投资;这又将增加收入和需求,从而引发第二轮投资。这就意味着,贫困地区原本就缺乏的资本会通过资本市场的虹吸作用,被吸引到资本回报率高且可靠的经济扩张地区,从而加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引发恶性循环。
2、一些地区人口过度聚集易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聚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犯罪等一系列问题将趋于严重。
(1)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转移人口的计划外出生率非常高。据苏北地区抽样调查显示,外出人口计划外出生数占当年计划外出生数的70%。⑤
(2)进城农民在收入、福利、劳动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的等级差异,而政府又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甚至还有歧视性的行政行为。如此种种,进城农民日益被边缘化,其心理亦发生相应变化,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
(3)一方面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环境压力,公共设施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才的流出,使农村基层政权近乎瘫痪,不能发挥应有职能。
因人口、环境、社保、犯罪等问题前人论及甚多,故在此处不多加论述,而不是这些问题不重要。
三、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权衡上述利弊,我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这种转移是一种大趋势,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况且,我国要求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格局上的修修补补,而必须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改革才会深入,市场才能充分发挥它“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作用。
(二)针对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加快制度建设,规范劳动力市场,消除劳资不平等现象。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极为混乱,非法职介猖獗。据报道,青岛市非法职介生意火爆,而合法职介门可罗雀。究其原因就是制度缺位,管理部门无法可依,无法对其进行根本性治理。而非法职介的猖獗恰恰是造成劳资双方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是劳动本身的非法性,使劳动者处于无依无靠的境地。深圳的因工致残事件屡有发生,不能不说是制度缺位的后果。
2、转变政府行政观念与方式,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对劳动力的流动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指导。
政府部门的行政观念往往是将自身凌架于行政对象之上,忘记了政府工作是为民服务,或者说是把管理当服务,颠倒了主仆关系。行政方式简单粗暴。《南方周末》报道的湖北伤农事件,河南某县的以政代企行为,无不表明政府行政观念与方式的陈旧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有改变行政观念与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和人性化的行政方式,政府行为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影响;也只有这样,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城之后才会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同时,由于广大农村通讯落后,信息不灵。农民对城市用工的供求的所知不多,造成盲目流动。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在宏观上加以调控,由专门部门进行研究预测;在微观上,各地方政府应加强合作、交流、互通用工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进城的成本。
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良农村人力资本。
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如美国的卢卡斯、舒尔茨等人已经证明,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作用极为重要。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根源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本差异造成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无论私人还是社会都非常高,普遍超过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其中以初等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各级政府应高瞻远瞩,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率。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加人力资本的注入,变“输血”为“造血”。通过文化教育投资,人力资本得到改良,一方面为向城市转移,从事较高级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智力基础;另一方面为接收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做准备。同时,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得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4、改变资本流向
由国家制定政策,引导资本流向,改变劳动力追逐资本的单一流动方式;从而缩小东西部差距,同时也会平衡人口分布,减轻东部人口压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趋于流向回报率高的地区,而劳动力则趋于流向资本密集地区。因此,东部经济的发达造成了西部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失,差距日益扩大。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引导资本西进。但西部资本回报率低,因此,这个差额就需要政府以各种形式来补贴,比如税收优惠、改善投资环境等。但是,补贴标准要经过科学测算,统一管理,以避免地方政府间人为浪费国家财产,同时也会扰乱资本市场,降低政府公信力。
我们认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必须在户籍制度完全放开以前,即西部人口并未大规模东进时。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总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地方管理。
5、对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限制一些行业的发展,从而迫使部分资本向西流动。
由于东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对行业选择上有了主动权,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如上海、苏州一带对资本进行选择,符合要求的才能落户。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等,可以向中西部人口大省转移;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为,如钢铁、建材等,可以向资源丰裕地区转移。这样,东部地区产业待到升级,竞争力得到提升,人口、生态压力得到缓解;而中部地区也得到了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cenet.org.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5258&id=24574

积极:有利于加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

有利于节省社会资本。

消极: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困难;加剧了住房紧张的状况;加剧交通拥堵。

  • 为什么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
    答: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转移就业仍任重道远 开春后,零工市场涌来大量进城务工人员 农民工在寻找工作 新闻背景 曾几何时,社会广泛关注的“民工潮”问题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处于个人自发打工阶段,农民工,这股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涌动,给社会带来...
  • 民工进城无利于城市发展的观点
    答:对这些问题,城管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最有发言权。3.大量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从长远上看,必然带来新的城市失业人口增加的问题。4.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应在农村、农业、农民本身上作文章,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城乡统筹的原则,而不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社会问题转嫁到城市。
  • 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建设有什么作用
    答:5. 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决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否则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诚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初,的确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从国家近年来实施宏观调整措施上来看,这些负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 农村里的人为什么都进城了呢?
    答: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可以从两个原理来分析农村里的人为什么会进城。首先,从刘易斯模型分析,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分为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农业化,农业技术落后,发展缓慢,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生产率低下。相反,城市的工业技术发达,发展快速。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会转移到工业上,...
  •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一线城市流动对不对
    答: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就业弥补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劳动成本的上升速度,为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大规模流动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迁徙定居,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一方面,流动人口和外来劳动力的消费直接刺激了输入地的经济...
  • 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总之,拆除户籍藩篱,让农民工进城变市民,得到与自己的贡献成正比的待遇,城市地区才能继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用工短缺难题,中国的人口红利才能继续。(三)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世界经济也逐渐摆脱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影响、...
  • 进城务工人员指什么
    答:2. 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迁移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这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城务工人员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包括建筑、制造、服务等多个领域。3. 特点:进城务工人员一般具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特点。他们往往...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下岗再就业的冲击——求论文目录
    答: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城市化进城中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城市中正在或者试图打工谋生拥有农村户籍的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民工”。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土地作为其安身立命最后保障的农民工不同于产业革命时期的“一无所有”仅靠劳动力为生的产业工人,但中国地少人多,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富...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答:在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劳动力的剩余,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农业经济,对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农民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性人才,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 分析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答:在土地给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而在城市经济中,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非土地,资本的增长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提高收入的主要途径。这里,我要反驳那种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在于把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