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四禅八定,哪位知道有这方面的书籍、视频学习资料或老师指导,非常感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请推荐逻辑学方面的书籍,如果有相关讲座、教程视频更好!非常感谢!

黑格尔:《小逻辑》、《辩证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理性批判》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三段论》

(特别推荐)伯特兰·罗素:《数学原理》、《物的分析》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方面的

我个人认为补习班会好点,你不懂的可以直接问老师,如果是购买视频学习资料,一怕自己没有耐心看,看久会觉得烦,因为是数学,二怕有很多公式看不懂,不明白,虽然有解答,可是效果不够补习班的好,你可以让补完,让老师出题给你巩固,或者自己买练习题做

先证初禅吧,加入【真佛门贴吧】学习吧

入初禅并不是很难的事
兴稳法师

禅定,一般讲有四禅八定,佛法中多了一个灭尽定,共计九个层次差层,每个层次逐步递进,一个一个的往上修,叫作九次第定。并不是说,你一修禅定就非要达到什么神佛境界,你一修禅定就达到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不是这样的。它都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的增进,功夫慢慢的成就。总不能因为难修就说不要修了,总不能因为达到不最高层次的境界,就干脆连最底层的也不修了。

我们以前都被传言给误导了,总以为入定七天七夜,三个月五个月,才叫算是有功夫,才算是修禅有成就。其实呢,你入定一分钟也叫入定,只是功夫不如人家历害罢了。或者又认为,修禅定一天应该坐上几个小时,一坐坐上三个钟头不下座。甚至坐十几个小时,除了休息吃饭,然后就是再来座位上打坐。以为这样子叫做真修行真修禅,天天这样坐,坐来坐去,希里糊涂昏昏沉沉的睡大觉,也没有几次能真正入了定的。既便有时候偶尔的入了定,也不知道入的是什么定,不知道自己是第几禅。这就是盲修瞎练,浪费时光。如果要是出家人,还可以说你的精神可贵,最起码没有想到去装神弄鬼的骗钱。如果你要是在家人,那你的工作怎么办,你的家人妻子儿女怎么办。你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怎么能保证禅修的持续下去。

修禅法,关键是在于正确方法,以及如实知见。你的方法用对了,才能很快的进入禅定,否则坐了几十年,坐到死还在那里打磕睡。具有如实知见及真实的禅味体验,你才能顺利的进入到更高的禅定中去,要不然的话,就会反复的在初禅或更低微的相似定中徘徊不前。如果你真的能够入定,入初禅一分钟也算是入定,入初禅十小时也算入定。甚至是十几秒的入定,也是叫入定,不是说入定时间很长很长才算入了定。长短,只是功夫的深浅与熟生的差异。你入定的时间长,不一定就是更高级的禅法,有可能只是初禅。人家入定时间短,也不一定就是低级的,有可能人家在四禅或四空定当中。如果能进入四禅一分钟,也算是进入四禅,那他就是比我们坐十小时的境界高。

如果,实在弄不清楚入定境界你就假设一下,就假设你打坐时就是在入定当中了。你搞不清自己是不是入了定,也搞不清自己是不是入了初禅,那你可以拿初禅的条件去对照下看,条件符合的或相似的,就假设自己就是修到了初禅。比如说,你在静坐的时候有舒服感,非常的愿意坐下来,心情呢也安静的很,自觉得有定有舒服,你就假设这个境界就是初禅。或者你能入定知道自己入了定,但是就是搞不清它是属第几禅第几定,那你就当它是初禅,宁愿低调谦虚的体悟,也不要骄傲自大的估计。既然你搞不清,别人说了你还是搞不清,那也就不必把别人的评价往心里去,你就当作是初禅境界来修,功夫纯熟了,以后慢慢的就能知道了。为什么要假设呢,因为你搞不清啊,搞不清心里面又急,那你修禅的动力就会慢慢的失去,最后有可能就干脆不修禅了,或者永远的无法提升境界。为了让自己慢慢体验,慢慢的感觉那种禅味,慢慢的明白初禅的真实滋味,所以才假设一下。并不是叫你去弄虚作假,也不是叫你去在别人面前吹牛,你得拿初禅的条件去对照看看,符合的才能假设它是初禅。而且你既然搞不清,你就更不能跟别人说,说你修到了初禅或其他第几禅,不能把假设的就一定当成真实的去宣扬,当然也不能对不修禅法的人生出骄慢心,以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

假设了之后,把心静下来了、心安下来了。再作细心的观察,拿初禅的要求对照自己,看有没有达到标准。任何修禅定的人,按照正确的方法,坐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觉得心定了、没有杂念了、全身舒服快乐了。这时,你可以判定自己是入了定。你可能还是不知道这个定的是深是浅,还是不知道入到了什么定,那你就当它是初禅。有定境、有喜乐的感受,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身心在那个境界中,不急不燥轻松自在。

很多法师把握不到善巧方便,把入定讲得很难很难,让你不知如何下手,让你想修又不敢修,想修又无法修下去。甚至于有些佛弟子,一听到说你要修禅定,他就说你要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有四禅八定啊。而且他们的修证,有时候比我们有些人修得都要勤奋,修得都要有功夫。他们都能有所成就,而我们还在这里踏步不前。为什么我们作为佛弟子,还不如他们呢?为什么我们自认为高明的佛教徒,一讲到要修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这里面,多半是因为自身的学识有限一知半解,多半是因为自身的实践功夫不到家,他自己没有功夫怕别人笑话,就干脆叫你也不要修,你自己不会、你没有功力,你也就无法去笑话他了。修禅法,只所以会出现偏差会着魔,一般是因为你的方法不正确,因为你的心态有执着有偏见,所以才会着魔。

从另一方面来确定自己能入定,就是你【静坐时,觉得心定了好长时间,身体各方面也不觉得疼痛,但是你从那种舒服的状态中走出来之后,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腿脚有酸、麻、痛、胀等感觉,但是为什么刚刚处在状态中却感觉不到呢,因为你刚刚的状态是在定中。】你刚刚的那种,【心静、无杂念、舒服乐受的状态,就是已经在入定中的状态了】,恭喜你,你已经能够入定了。当你修禅观,修到身体放松心念平静,身心都非常舒服的时候,入定的当场,身体不可能有痛苦的感受。因为【初禅当中只有乐受没有苦受】,如果修定时一直觉得身体疼痛,疼得心烦意乱,这证明当时你没有入定。或者说,你出定后一休息就感觉到全身在疼痛,有可能是在你休息前已经进入了初禅。而疼痛则表示你已经出了初禅,但之前你还是入了定的。

我们的功力尚浅,全身的血肉气脉没能够加强或通畅,入定久了身体就会有疲劳,会有腰酸、腿痛、背痛、胳膊痛的现象,但是在入定时感觉不到。因为在入定中只是舒服的喜受,从定中出来后,才觉得有腰酸、腿痛、背痛、胳膊痛。有些人可能生起怀疑心说,都能够入定的人了,怎么还会有腰酸、腿痛、背痛、胳膊痛呢?他就有可能否定自己已经入定,否定别人能够入定,这个就是典型的被那些讲经法师给误导了。你能入定,但是你的功力尚浅啊,你的血肉之躯还没有调合到通畅的地步,你的血肉身心还没有加强到强大的地步啊。再说了,禅定也不是万能的,证果圣人也不能违背大自然的法则,也得要渴时饮水、饿时吃饭,难道就没有身痛的感受了吗?

初禅讲要离开五盖,五盖是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这个是讲在定境中,而不是讲出定后的修为】】。在入定的当下,你得具足正念,当然不能有很粗的贪欲跟嗔恚。还要有智慧的观照,当然也不能有昏沉睡眠跟怀疑正法。掉悔,心念躁动不安,怀有忧恼悔恨。比如说,一个人做了什么错事,他心中很后悔,就在那里自我责备,一直在想,我是罪人我有罪,我是罪人我有罪,这样他也是没办法进入禅定的。【五条都能达到标准,那就表示你的禅定,是符合佛法的禅定】而不是外道的邪定,邪魔歪道修禅他不需要善法一样可以有定力。如果五条还有欠缺,那说明我们的定力不稳,还要继续努力。【【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讲我们入定的当下,不是讲我们平常的作为。如果以平常不入定时,非要达到没有五盖,才算是能修禅入定的标准的话,那我们凡夫永远也没有资格修定了。】所以说,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我们认为入初禅很难。

掉悔跟掉举不同,修禅法不能有掉悔,但是可以宽容掉举。掉举,是心念掉动,一会掉失一会举起。比如说,你修初禅需要修习数息观,修观呼吸的时候呢,一会儿不观呼吸了,只是想着光明境界了,一会又进入到观呼吸当中了,这个倒也不影响你继续修禅观。又比如说,你修初禅想要进修二禅的时候,专心看呼吸、专心观所修的境界,你的那个掉举心又拉你回到了初禅,又在享受初禅的快乐,然后呢你觉醒后又继续的往二禅修。这个是因为你修初禅修习惯了,执着于初禅境界而产生的掉举心,这样虽然不好,你还是可以继续修禅的。在这里,讲的掉举,就不是平常不修禅定的那个掉举了。平常不修禅定的掉举,有可能是掉失了佛法正念,举起了凡夫执念呢。有的修禅前辈,不明白掉举心使他停留在原地,他不认为修禅中会有掉举。他一味的强调说,修禅法中一定是没有掉举心的,导致我们这些后来的佛弟子,觉得修禅定非常的难,觉得自己的根性无法修禅。

【初禅的境界是有觉有观,有觉知有观照,并不是木头一块。所以在初禅的定境中,你能听到外界的声音,但是你不执着它,你的心不跟着它跑,所以外界有声音你知道,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声音,你可能说不清楚。】能不能入定,在于你的心能不能,达到一境性。不要听没有真功夫的人瞎说,说什么禅定是没念头、是空、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初禅的定境中,是可以听到声音的,也是可以看到事物的,听而不去追逐,看而不随境转。】

  
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些人因为对佛的恭敬心太大了,就不敢给佛剃头。正好有一个儿童,他心里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所以他不怕佛,他就给佛剃头发。

他的名字叫优波离,当时优波离的父母也在旁边,就合掌跟佛讲,我家的优波离给佛剃头,他剃得好不好啊?佛回答说,剃头发倒是剃得不错,就是他弯曲着身体不大好。优波离的父母,就对优波离讲,你不要把身体弯曲得太很,让佛觉得不好。优波离一听他父母的话,就把身体站得毕直。优波离的父母又问佛说,优波离现在这样剃头好不好啊?佛回答说,剃得很好,就是身体站得太毕直了。优波离的父母,就对优波离讲,你不要把身体站得太直,让佛觉得不好。优波离听他父母的话,就把身体站得不是太直也不是太弯曲。优波离的父母又问佛说,优波离现在这样剃头好不好啊?佛回答说,剃得很好,就是吸气太粗了。优波离的父母,就对优波离讲,你不要吸气太粗,让佛觉得不好。优波离听他父母的话,就把吸气调合到微细。优波离的父母又问佛说,优波离现在这样剃头好不好啊?佛回答说,剃得很好,就是呼气太粗了。优波离的父母,就对优波离讲,你不要呼气太粗,让佛觉得不好。优波离听他父母的话,就把呼气调合到微细。

就这样子,优波离的父母怀着敬畏之心,担心小孩子的剃头会造成佛陀的不舒服,所以小心谨慎的请问佛陀,又坚决肯定的命令着优波离去做。而优波离,也一一的照做了。在没有预先计划的情况下,优波离就入了禅定了。【从调身开始,然后调息,由呼吸的微细而进入到初禅,由初禅再进入到二禅三禅,然后离开入息与出息进入到第四禅。优波离入了四禅之后,优波离的父母及围观的人,并不知道优波离已经入了禅定,还以为优波离傻站在那做什么,怎么不给佛剃头啦。】佛陀就告诉阿难说,优波离现在已经入了第四禅,你把他手中的刀收起来吧。阿难听佛的话,就把优波离手中的剃刀给拿走了。可以看出,佛并不希望破坏优波离这难得的禅定体验,没有叫别人去打扰优波离,说让他马上出定来给佛剃头。

优波离入定的故事,告诉我们,入定并不是非要坐在什么个舒服地方,也不是非要闭眼不看,也不是非要闭耳不听,也不是非要观想个种种境相,也不是非要练穴位气脉,也不是非要坐个几个小时,也不是非要心中空空不许有念。他就是在剃头的当下,有听话、有见物、有站立、有剃头,没有想境相、没有想气脉、没有坐几个小时,他就入了定了。

那我们是佛弟子,学习佛的教导,学习前辈的经验,看了这个故事,就应当有收获。不应当再误解曲解修禅定,不要认为自己修不成,不要认为很难修,人家小孩子都能修,你是大人为什么不能修。人家在干事情的情况下也能修禅定,你在专心静坐下,为什么不能修禅定。不要说什么人家根性好,说什么那些都是示现,这话就是借口。一提到什么修行,就说是示现,说是人家根性大,其实是你不想修给自己找借口。什么都是示现,那有什么不是示现的,即便是示现,也是以此为教示,教你去跟着做,不是教你找借口不修,对吧!

怎么证入初禅(安那般那)?
。。。。。。
三、借着不断的练习来熟悉呼吸:【鼻孔与上唇之间的区域】
在你确定全身已经放松,内心无忧无虑之后,就将你的心,安置在呼吸与鼻孔外面皮肤接触的地方,亦即在鼻孔与上唇之间的区域。试着了知这个区域里的呼吸,当你能在此区域里的任何地方发现呼吸时,就让心一直知道那里的呼吸。你应当像旁观者一样,以客观的态度,来觉知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或改变它,因为那样会导致呼吸辛苦、胸口发闷。
让你的心,觉知正在通过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随着呼吸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清净道论》讲述一则守门人的譬喻:守门人不会去注意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检查正在通过城门的人。同样地,接触部位好比是城门,禅修者不应去注意,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呼吸(气息),而应注意正在经过接触部位的呼吸。
另一件应当注意的事情是:应当专注于呼吸的本身,而【不要注意呼吸的硬、粗、重、软、滑、轻,呼吸的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你如果注意这些特相的任何一种,其余的特相也会变得明显,因而会【干扰到你的定力】。所以,你应当做的只是以整体的概念,单纯地觉知呼吸本身。
有些禅修者,不能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因为他们的呼吸很微细,而他们还不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怎么办?他们应当以冷静与警觉的心,将心保持在上述呼吸出现的部位,并且【了解自己还在呼吸】。只是保持知道,自己还在呼吸就够了,不要故意使呼吸变得明显。在这个时候,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
【只要保持警觉心与耐心,渐渐地,他们就能觉察到微细的呼吸。若能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这对培育深厚的定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你应当依循中道,也就是以适度的精进来修行。精进力不要用得过度,因为那会造成很多困扰,如绷紧、头痛、疲劳等等;精进力也不要用得不足,因为那会使你落入昏沉、白日梦或打瞌睡。因此,应当付出适度的精进力,让自己能够持续地知道呼吸就够了。
当你的内心生起妄想时,不要去理会那些妄想,而要将心,引导回来注意呼吸。对妄想(杂念)生气,或者对你自己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那只会使你的心,更加地散乱或掉举。然而,借着不理会那些妄想,你就能使自己,渐渐地疏远妄想(杂念)。
借着经常的觉知呼吸,你就能使自己,渐渐地熟悉呼吸,这就是处理妄想的正确方法。如果你的心,经常是妄想纷飞、杂念横生,你可以在觉知呼吸的同时,于心里默念:“吸,呼;吸,呼……”,藉此来帮助心安住于呼吸。或者,你可以用数息的方法:在五到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固定地从一数到那个数目。
例如:你选择数到八的话,则可以在吸气时心中默念‘吸’;呼气时心中默念‘呼’;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一’。同样地,在第二次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地重复。如此数息时,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而不是放在数字。因为数字,只是帮助你将心,安住在呼吸上的工具而已。应当持续地数息,【直到你的心平静、稳定为止,然后可以停止数息】,而【单纯地只觉知呼吸】。

四、专注呼吸:呼吸本身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觉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相当熟悉呼吸了。于是,你就可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于呼吸。
在上一个要点里,在觉知呼吸的同时,你也知道接触的部位。而【在这一个要点里,你试着将心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只集中于“呼吸本身”】而已。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来愈专注。

第五点: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全息---呼吸时间

当你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呼吸,时间达到【三十分钟】以上时,那样的定力已经相当好,你可以专注于呼吸的【全息】。意思就是,当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开始、中间、结尾)的气息经过时,你都【在接触部位,毫无遗漏地专注到它们】。
如此专注于每一刻的呼吸,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强、愈来愈深。因为没有空隙时间,让你的心去想其它的事情。
你将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是指【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当呼吸慢时,呼吸的时间就长;当呼吸快时,呼吸的时间就短。然而,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应当保持【自然的】呼吸。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全息。

若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定力就会愈来愈稳定。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地专注呼吸一小时以上,每天至少五次静坐,如此持续至少三天。
不久,你将会发现,你的呼吸,已经转变成【禅相】。那时,你就能进修到,安般念更上一层的境界。
你应当熟记,以上修行安般念的要点,并且切实地奉行。无论【身体处在哪一种姿势】,你都应当如此修行。在每一次静坐结束时,你仍然要继续修行,不要间断。意思是,当你睁开眼睛、松开双腿、站起来、行走等时,都要【继续觉知呼吸】。在日常活动中,在行、住、坐、卧中,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也都要持续地觉知呼吸。

不要去想呼吸以外的其它目标,让修行间断的时间愈来愈少,乃至最后能够持续地修行,几乎没有间断。从清晨一醒来开始,到晚间睡着为止,在这中间的时间里,你都应当如此精勤不懈地修行。

若能如此精进,你就很可能在一次禅修营期间,达到安止定(即【初禅】或禅那)。

安般念(专注呼吸)进阶:呼吸微细时

以安般念来培育定力的四个阶段,即专注于(一)长息,(二)短息,(三)全息,(四)微息。
大家应当了解,有可能三个阶段合而为一,例如同时专注于长息、全息与微息。这是指,当你的呼吸【时间长而且微细】时,你应当在同一接触点上,觉知经过那里从头到尾的微细长息。
如果呼吸还未变微细,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来持续地专注。
如此,当你的定力提升时,呼吸就会变得微细。那时,你必须以想要了知长息、全息与微息的强烈意愿,来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从头到尾的气息。

若能如此修行,你就可能成功地证得【初禅】。
有时,也可能短息、全息与微息,这三个阶段合而为一。那时,你应当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微细短息的全息。

若能以够强的意愿与喜悦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将会提升,呼吸也会变得愈来愈微细。
那时,不要因为呼吸变得不清楚,而感到失望或焦虑不安,否则你的定力会衰退。事实上,呼吸愈来愈微细,是非常好的现象。为什么呢?当你的定力提升到相当程度时,禅相就会出现,而且你的心,会自动地专注于禅相。
那时,如果呼吸还很粗的话,它就会干扰你对禅相的专注,你的心会一下子注意在呼吸,一下子注意在禅相,如此你的定力就无法进一步提升。

所以,呼吸变得愈来愈微细是很好的,你应当感到欢喜,进一步去适应它、熟悉它。提起正念,持续地专注于那微细的呼吸。但是,你也应当注意这一点:要保持自然的呼吸,不要故意使呼吸变长、变短或变微细。若是如此控制呼吸,你的精进觉支与择法觉支会过强,定力就会渐渐衰退。应当照着呼吸自然的状态去专注它,当定力提升时,呼吸有时会变长,有时会变短。

无论呼吸长或短,你只需要专注于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当定力更好的时候,你可以存着希望呼吸变微细的动机,继续专注于全息。

【当呼吸自然地变微细时】,无论呼吸长或短,你都应当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

如果每一次静坐的时候,你都能持续地专注于微细呼吸的全息一、二小时以上,你的定力就已经相当好。

这是个【关键的时刻】,你必须特别谨慎地持续修行,停止一切的妄想与交谈,无论在行、住、坐、卧等一切时刻,都必须保持正念,一心只专注于呼吸。
如果能在每一次静坐时,都持续专注于【微细的呼吸一小时】以上,如此持续至少三天,通常【禅相就会出现】。

对有些禅修者而言,光在禅相之前出现;对有些禅修者而言,禅相在光之前出现。
无论那一种先出现,禅修者都必须分辨禅相与光之间的差别。禅相与光不同,就像太阳与阳光不同一样。光可以出现在你身体乃至周围的任何部位,而【禅相只会出现在你鼻孔出口处】附近而已。

除了结生心以外,所有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心,都能产生许多心生色聚(物质现象)。如果分析它们,就可以透视到每一粒色聚里,至少含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
如果是定力强的心,产生的色聚,其中的颜色会很明亮,其光明会出现在你全身的各处。

再者,这些色聚里的火界,能产生许多时节生色聚,它们里面的颜色,也是明亮的。
时节生色聚不只会散布在身体内,而且也会散布到身体外。散布的远近,决定于定力的强弱。
当定力愈强时,这些色聚就能散布得愈远。光明,就是来自这些心生色聚与时节生色聚里颜色的明亮。
然而,你不应该去注意那些光明,而应该只专注于呼吸。那时,呼吸通常很微细。

为了觉知微细的呼吸,你必须保持持续与适度的精进,对微细的呼吸明记不忘,并且清楚地了知微细的呼吸。

若能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就会继续提升,安般【禅相也会出现在你鼻孔的出口处】。

  • 佛教知识问答:什么是四禅八定
    答:3、无所有处定是舍空与识等内外二境,而缘无所有处。此时心内空无所依,诸想不起,安稳寂静。4、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破识无边处的有想境界及无所有处的无想境界。此时一切有无相貌都荡然无存,心中清静无为,达到三界定相里的最高境界。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
  • 什么是四禅八定
    答:文/禅晕 有一位师兄梦里见书中字“四禅八定”,醒来疑惑从未见过此四字不知为何意,便向我解惑之。由此因缘今便为大家讲解何为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还在有色界,因此还需修无色界的四空定。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八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
  • 如何修得四禅八定
    答: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了下意识觉得周围的事物不存在了,海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已的身心也没有了,这就到了“心身境虚”的境界,叫做“未到地定”“粗定”、“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这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小乘阶段,如果你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就完成了小乘阶段。 2 、中...
  • 请教关于四禅八定的修法问题!
    答:其实不论是坐禅,或是念佛,或是持咒,或是观息,功夫到了,都可以获得四禅八定,并非只有某一个形式才可以!关于这一块,师兄可以参考楞严经。佛在楞严经中,曾问过二十五位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自的修行证道经历,非常有启发性。也有非常详细的解读和描述!在下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见解,各位师兄若...
  • 四禅八定的详解
    答: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 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 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 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
  • 四禅八定的意思是什么
    答:四禅八定是一种佛教修行方法,也称为八背舍、八观等,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功。四禅八定它包括四禅和八定两部分,其中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而八定则是指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专注于呼吸、感官体验和内心思维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
  • 佛教里面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属于世间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盘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所以四禅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视。由四禅八定的内容可以得知,每一项的...
  • 什么是“四禅八定”?
    答:专业术语,可以一句话概括:禅修的不同层次的境界。依据仏,禅定初阶包含粗念住、细念住、欲界定、未来禅;中阶包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中级均属于“世间定”;高阶属于出世间定,超范围的就不聊了。
  • 禅定的基础: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
    答:通俗的说法就是八定包括:色界天之四禅和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 色界天之四禅具体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初禅是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
  • 哪本佛教书讲四禅八定三十三天
    答:楞严经的第九卷中前半部分讲了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有二十八天,再加上色、受、想、行、识,共计三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