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风俗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河南省 风俗习惯

河南人风俗习惯: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1、河南人风俗习惯很多,有些跟全国普遍一样,比如贴春联、看花灯,有些是河南独有的,比如过年“祭灶日”,结婚要压床,喝酒“敬一个、端两个”等。2、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们都要赶集买灶糖,晚上祭灶。之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一边忙于购置年货,一边要清理灶台几案,打扫屋宇积尘,这种被群众称作“去秽”的活动,既清洁、美化环境,又有除旧迎新的意思。3、所谓压床,即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压床的人也有条件限制,压床的人必须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亲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亲戚范围内没有这样的人选,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学。压床人的第二个条件,必须是未婚青年。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1 爱情方面:提到它-得有媒人,也就是拉红线的人,他(她)先和你们双方说哈~接着就是见面 小见面--大见面
小见面:就是让你俩独处一室,亲人在外面等着。让你俩谈谈心,感觉一哈,怎么样。
大见面:也就是小见面成功的基础上才有大见面,当双方感觉可以,就有了大见面。也就是成了。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当定礼。也就是这事定了。
1,河南人吃饭,河南人吃饭都是在门口吃的,每天三餐都是。各人端上一个碗,里面有的是菜,有的是面条,有的是糊糊,我们都特爱喝那种用面直接打成的汤,一天不喝就好像生活中少点什么一样。蹲或半蹲在门,或依在门上边吃边唠,讲东讲西,一个大饭场有的能有百十口人在一块吃,场面十分壮观,我以前始终认为只我们周口这一片是这个吃法,不想我去河北的时候在火车上,豫北也是如此,这可以说在全国来讲,是河南人的一大特点。
2,河南人出门,河南人出门也是一大特点,你无论在火车上或者在汽车上,只要看见拿着或扛着编织袋,里面装着被子,或者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的,他一定是河南人,并且是我们豫东这一片的可能性更大。有 一部电视剧把河南人这一点刻画的淋漓尽致,电视剧的名字我忘了,但我清楚的记得是一帮河南人在上海的发展的历程。
3,河南人睡觉,河南人睡觉很随便,如果在家里的话,当然还是睡到自己的床上,一旦出门了,无论是农民还是工人知识分子,只要有个地就行。至少我周围的人是这样。如果是农民工,在大街上,砖头上,工地上,大桥下,随便一个地方都能呼呼大睡。知识分子我也算上一个吧,在单位的时候,我还有我的许多同乡都是这样,别的省人都是在一个新地方半夜还睡不着,而我们出差时,一般都跟家里一样,到地儿先睡觉再讲其它的,这一点我觉得别省的应该跟我们学学!`
4,河南人干活,河南人干活都是把最累的让给别人,自己做一些稍微轻一点的活,从这几天收麦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一点。但是力所能及的还是自己干重点的活,只要不是懒人,干活还是可以 的。干自己家的活,一般的河南人都是干不下来的,如果就两个人自己的活,干着干着就没意思了,但如果人一多的话,活干的也快了,浑身也有劲了。
5,河南人喝酒,河南人爱喝酒,虽说酒量不大,但也有太多的人喜欢喝上两口,有时候没有菜,就着两个醋蒜,或者煮上两个鸡蛋,几个人就能把几斤撂进肚里去。有的人喝多了爱说话,这是全国的酒民共有的性格,但更多的河南人是喝了酒以后不像其它省的人爱发酒疯,而是无论在哪儿喝多了,都要努力的回家,并且大部分人都能够自己回到家里,然后一头栽到床上呼呼大睡,至到酒醒。这说明河南人的酒风还是好的。河南人喝酒爱划拳,土话叫做来枚,很有河南的酒文化,这一点在全国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6,河南人吸烟,河南人吸烟在全国来讲,烟民可以说是最多的一个省,首先河南人是最多的,每十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河南人,而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烟民,由于河南人爱吸烟,使国家的税收多了许多。河南人 吸烟从来不独吸,一般人多的时候,有其中一位想吸烟了,都是把烟拿出来,散一圈之后才会自己把烟点上。是烟民烟瘾一般都不小,像一个普通农民,一天可以消灭五十支烟,也就是二合多,其实帐不能仔细算,仔细算一下,十有八九的烟民都会戒烟。一天二合烟,一合烟以现在的标准来算最低也得二块钱,一天四块,一年就是一千三百多块,如果不吸烟省下了,可以买一台好点的电视机了。
7,河南人抬杠,河南人在全国来讲,是最喜欢抬杠的,两个人会因为一点小事抬的面红耳赤,并且一直会各不相让,最终一方失败一方得胜了才会结束,如果一直没有结果,他们会不断的找证人,找材料,一定会把对方说服或者等待对方说服自己。
8,河南人交流,河南人交流跟别的地方也略有不同。首先讲讲邻里关系吧,邻里关系里,大部分都是平辈,小叔叔跟嫂子随便乱,随便闹,哥哥都不会说啥,侄子跟婶子也是乱的很,哪怕婶子大骂他娘他也不会生气,这是风气。再说说亲戚吧,亲戚里面内侄跟姑父也是见了面好点说点笑话也就算了,有的见了面就是骂,当然这一般都不是至内亲,一般都是其它该叫姑父或者姑爷的。可以随便乱着玩,哪怕骂到祖坟上冒烟也不会有人玩恼的,这就是规矩!~
9,河南人穿衣,河南人穿衣是最不讲究最不干净的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工人,还是商人。如果在大街上正走着一个人,穿着犹如刚从地里干活回来一样,请你不要认为他是农民,或者不能肯定的说他是农民。他有可能是莫个公司的经理,他身上的那件破又脏的西服有可能是罗蒙的,这不是危言耸听,确是真事。
10,河南人骂人,河南人最会骂人,除了国骂他妈的,你妈***等等常见的,还有诸多外省人听都没听过的骂人语言,你像鳖孙,鬼孙,妻孙这可以说是河南人的省骂。还有许多我都不一一举出来了。据我们老家一位老太太讲,两个泼妇吵架,骂了一上午,竟然没有骂重样的!~

1.喝茶:在郸城,喝茶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特指吃晚饭。这可能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以红薯做晚饭时的汤叫红薯茶,并以此为晚饭,从那时而延续了下来的。   2.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我们的”。当然,“俺爸”、“俺妈”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是用在对被称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3.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一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百十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4.迷见:丢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是丢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严、拿不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7.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还指姑姑。如“张三该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无此字,在郸城方言中是安装、放置的意思,如“把灯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县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条里zhang点盐”,就是指往里面放点盐。 河南人爱吃的饭有;

.喝茶:在郸城,喝茶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特指吃晚饭。这可能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以红薯做晚饭时的汤叫红薯茶,并以此为晚饭,从那时而延续了下来的。 2.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我们的”。当然,“俺爸”、“俺妈”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是用在对被称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3.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一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百十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4.迷见:丢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其实是丢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严、拿不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7.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还指姑姑。如“张三该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无此字,在郸城方言中是安装、放置的意思,如“把灯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县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条里zhang点盐”,就是指往里面放点盐。 河南人爱吃的饭有;

  • 河南的风俗有哪些河南的风俗介绍
    答: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
  • 河南有那些风俗习惯?
    答:河南的民俗:剪纸、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绣花鞋、民俗演艺、说评书、敲大鼓...民间对吃饭用筷有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游寻;三忌移筷,刚吃过一个菜接着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了饭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
  • 河南的节日风俗,要详细!
    答: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的祭灶习俗包括焚烧香表、祭拜灶爷、吃灶糖和火烧等。人们认为祭灶节是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外出的人会争取在这一天前回家。9. 农历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六月初一)六月初一在豫东和豫南是重要的节日,被视为庆祝丰收和祈求丰年的日子。人们会摆放供桌,放置各种食物,祈求秋季...
  • 河南的风俗 河南的风俗有哪些
    答:河南风俗有哪些 河南人的敬酒风俗,河南人要求敬酒的人要多喝一杯。河南风俗里的“敬一个、端两个”说的就是这个,要求主人在向客人敬酒时,应该先把酒杯里的酒喝完,然后把由敬酒的人将酒杯倒满酒水,再碰杯,然后一饮而尽即可。风俗是指什么 风俗只是一个地方长期沿袭而形成的一种习俗和风尚。
  •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是什么 河南省的特有民俗风情有哪些
    答:4、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5、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6、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
  • 河南的春节习俗
    答:这是河南三门峡的民间传统奇俗,其中以灵宝市阳平镇的骂社火最为典型,因为太有个性,在2007年还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骂社火的活动包括了对骂和社火表演,时间从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场面热闹非凡。这项习俗中的骂很有意思,它包含了对自身的激励和对新年新气象的期待。骂战一般以村为单位...
  • 河南省有什么结婚习俗
    答:河南结婚风俗流程1、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
  • 河南的家乡风俗
    答: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4、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
  • 河南有哪些民间习俗?
    答:1. 河南春节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2.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
  • 河南的习俗
    答:3、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4、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自2006年(农历丙戌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