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梗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2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背后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到孟子年龄大一点,孟子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剪刀剪断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扩展资料

孟母断机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记载,它与“孟母三迁”齐名,可见孟母教育艺术之高超,这我国著名的儿童励志故事之一。这个典故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首先,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可以说,自古以来,如何教育好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
然而,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其中就有一个 教育方法的问题。孟母断机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为人们所称颂,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孟母的循循善诱。
面对孟子的逃学,孟母既没有骂,也没有打,而是用“断机”一事使孟子明白不学习很可惜,从而勤学不止。这种善于借助事物的道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令今人为之击节赞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孩子似懂非懂,左耳进右耳出。
严厉的“惩罚”,更让孩子逆而反之,甚至铤而走险。何故?有专家认为,孩子尚小,其抽象思维能力极为薄弱,还无法与成人的思维同步。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向孟母学习,少一些大而空的说教,多通过具体而微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这种以事说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真正而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道理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昔:从前,古代

择邻处:选择邻居居住

子:孟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

机杼:机,织机;杼,梭子。

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搬到集市边上。因为小贩们都想赚钱,拼命招揽生意,孟柯也学着小贩们一样大喊,孟母见了,又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好。”孟母又一次搬家了,这次,她搬到了学堂,因为经常会有文人来学校作揖拜跪,孟柯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学读书,孟母说:“这才是理想的地方。”
孟柯很贪玩,有一次,他逃学回到家中,孟母生气地说:“还没放学,你怎么就回来了?”孟子不敢作声。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拆断了。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成为了一个伟人。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zhǎng)氏(shì)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

孟子的母亲小时侯特别注意对孟子的培养,尤其注意环境的影响,先后三次搬家以减少不好的邻居对孟子的影响,后来搬到学校边上住下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起初不爱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梭子,告诉孟子说,你不学习,就会像这个梭子一样,什么用也没有了,结果孟子受了教育,终成大器.

  • 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是什么意思
    答:“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的意思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更好的专心学习,多次搬家,当孟子不学习时,孟子的母亲弄断织布机教育孟子不要半途而废。“惜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出自《三字经》,讲述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历史典故,表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经子通,读...
    答: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经子通,读诸史。考世...
  • 子不学 断机杼什么意思
    答: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意思
    答:古代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居住(对孩子成长不利的环境不住)。孟子不好好学习,他母亲生气地把刚织好的布剪掉,让他明白做事半途而废是不行的。
  • 《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的“子”是谁?
    答: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可见子是孟子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什么意思
    答:以前孟子的母亲 选择生活的环境而居住 孩子不学习 剪断织布机上的布(用以教育孩子学习要持之以恒)
  • 西孟母择邻处指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 ...
    答:“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意思如下: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
  • 昔孟母择邻处指不学断机杼出自哪里
    答:出自《三字经》[原文]昔孟母,择邻处①。子不学,断机杼②。[注释]①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 择:选择。 邻:邻居。处:相处、居处。②子:即孟子。 机:指...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拼音是什么?
    答: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一、出处:《三字经》二、释义:昔:从前,古代 择邻处:选择邻居居住 子:孟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 机杼:机,织机;杼,梭子。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
  • 子不学断机杼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一、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二、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