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的来历及概括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谁介绍下 刘氏 的来历

水水猫和木木熊一起向犀牛先生学习关于姓氏的知识。他们不仅学到了姓氏的起源,还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



一、得姓来由
刘氏为全国第四大姓。据史籍记载,它的源流较多,其中最古老一支源头,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帝之玄孙,陶唐氏帝尧(名伊祁放勋),他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到刘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县),以地为氏,故为刘姓。所以刘姓以帝尧为太始祖,“源明”为大始祖。?
史书又记述,周成王姬诵,封王季儿子于刘邑(河南偃师西南刘聚),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两者均成为源于姬姓之刘。?
同时又有赐姓刘的。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范增指示项庄席间舞剑,借机谋害刘邦,项伯暗使刘邦随从樊哙入帐对舞,救了刘邦。刘邦登基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另有齐人娄敬劝说刘邦建都长安,被刘邦重用,封他为关内侯,也赐姓刘,改名为刘敬;还有一个东汉舞阳人王常,起兵反王莽,积极支持刘秀,参加了昆阳大战,立了大功,后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还有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冠,因为刘备收他为养子,改姓刘。再者少数民族也有改姓刘的,又还有一些冒姓刘的。?
上杭刘氏出于黄帝,陶唐氏帝尧裔孙。刘氏旧谱序记述:昔先王建德以立基,赐土以立国,因生以授姓,俾本支百世相联,族属不散,以报祖功而传子孙者也。俾姓大始祖源明,出于尧,终于虞之世,以陶唐为号。陶唐后有累公,学养龙,为养龙氏。从事夏孔甲,能饮食龙,夏嘉之,赐曰御龙氏。以代豕韦之国,寻迁鲁国,至商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后杜伯之子隰叔去周适晋,为士师,以官为士氏,至士会由晋奔秦,后士会归晋,惟据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迨后刘清迁沛,至刘执嘉有子四:名伯、仲、季、交。刘季由以平民崛起为天子,汉朝分封刘姓,刘氏支派蔓延天下。?
二、郡望、堂号、家训
关于郡望堂号,谱序中也有记述。其郡望有彭城、中山、琅琊、沛国、弘农、河间、梁郡、顿红、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计25望。彭城为最著。?
刘姓堂号亦不少,其中最普遍的有:彭城堂、正字堂、藜阁堂、敦睦堂、后继堂、怀贤堂、继崇堂。刘氏堂联(又称祠联)也很多,内容大都为姓氏来源,先祖业绩勋功等,如:?

藜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彭城世德;禄阁家声。?
禄阁校书,藜焰照十行之简;?
玄都种树,桃花赋千植之诗


除泛指刘姓郡望家声,又有专为表彰先祖——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造诣高深的。?
汉景帝刘启,他的薄、王两皇后生14子,其名顺序为荣、德、阙、非、辙、端、组、胜、法、越、奇、乘、舜、烟,除辙继位称帝外,其余皆封郡王。景帝作有家训诗,汉亡,皇室各支裔孙纷纷散居各地,他们都把此诗作为教育儿孙的传家宝。明万历二年,举人刘连城认为皇帝家训无普遍意义,他为家谱写了一首家训诗,后世留传很广,有一定影响。其诗曰:??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天公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三、刘、唐、杜、范同出一源
唐诗人杜甫曾作过这样两首诗:其一《敬寄族弟唐十八》“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开头一句刻意指明杜姓与唐姓同宗,同是陶唐氏的后裔;其二《重送刘十弟判官》“分源豕韦派,别酒雁宾秋,年事推兄黍,人才觉弟优……。”这是杜甫与刘十弟以宗兄弟相称,话别的诗。据史载,唐姓的主要来源有四:最早一支是帝尧之子丹朱,舜时封丹为唐侯,今湖北随州一带建唐国,裔孙以唐为姓;二支是源明18世孙刘累,后裔商朝时被封到豕韦(河南滑县)称豕韦氏,后徒居于唐(今山西翼城县),建唐国,为晋之唐姓;三支是刘累另一支后裔被封到唐州(河南方城县),其后代以居所为姓,成为唐姓;第四支是周成王把唐地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再建唐国,称唐叔虞。这说明杜诗印证了这一史实。?
杜姓与范姓的来由又如何呢?周成王灭唐,成王把一支周大夫贵族,源明57世孙刘累后裔致禄封迁到杜城(今陕西西安东南杜陵),建杜国,称杜伯。按《纲鉴》载,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宣王无端杀(后)杜伯,族人四散逃奔,杜姓自此而始。杜伯六世孙士会,字大禄,号伯元,仕晋为晋大夫,晋王赐他食采邑于范,自此士会又叫范会,也就有了范。姓刘、唐、杜、范,实出一源,均为帝尧苗裔,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家。?
上杭刘氏皆为源明嫡裔,属彭城郡。它们有四个支派:一为千十郎,迁胜运里官田村;二为十郎、十一郎,迁来苏里田背村;三为杭邑东门祠刘四郎派;四为刘友明迁南阳东山村。从官田、田背《刘氏族谱》,可以清楚地看出,刘氏从得姓大始祖源明公开始,一代代南移直至上杭县官田村与田背村的历史。
四、彭城刘氏迁上杭
源明公传至80世孙刘清(又名康),迁徐州沛丰中阳里,生子刘荣,讳丰,字仁号,传说他为人乐善好施,感动仙人指点,至江西宁都太华山铜鼓洞,入洞天葬,获得好风水。82世孙煓字显初,名执嘉,生四子:伯、仲、季、交。83世季公,即汉高祖刘邦,为西汉开国皇帝。传至136世孙刘祥,官封枚州刺史,其子天锡,唐僖宗时任按察使,因黄巢起义,为避乱于唐僖宗元符二年(857)弃官奉父南迁,从彭城迁入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传到152世刘韶,字仑,谥宗臣,又名昭伯,入仕,初任四川重庆山台县正堂,后升迁虔州判官,为官清正廉洁,赐紫金光禄大夫兼司农讲学士。卒以王礼葬之,生铁封墓,世号铁墓(现江西宁都县,北门外获护乡),地名获护塘,现修复完好。公生八子,五府道、三县令,迁居江西瑞金东门外垂金塘背。子孙居官者三十余人,从事商贾者数十人。贸易累中,富贵胜于都城,有“羊眠褥子,犬眠毡”之说。传至159世刘兴汉,名九郎,生六子:长子千十郎,字丑汉,生于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官授花县知府,为官清正廉洁,因遭贪官诬害,于南宋理宗绍定已丑岁(1229),携子孙一路南行来上杭乾田(今稔田镇官田村),择地创居,为上杭官田开基始祖。官田刘氏开基之初,人丁不甚兴旺,一直到千十郎六世孙文甫,号竹塘,讳炳明,中宪大夫,妣李氏生八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百七郎、百八郎。八兄弟繁衍为八大房,各大房裔孙播迁情况概述如下:?
1、百一郎,讳忠道,明中顺大夫,妣黄氏十一娘,生四子:文益、文义、文俊(讳秀实)、满全。文益官授赣洲巡道,妣李、张氏,生三子:石崇、遥孜、满子。裔孙居赣洲河口樟贡乡焉凹;文义妣黄氏生三子:万一、万二、永贵(文贵),万一郎裔孙全峰居永定湖雷,昆峰妣蓝氏生四子:圣、贤、道、德,合家迁居广东揭西陂尾楼。昆峰十一世孙(千十郎26世)兴讫迁居砂膀越古晋美记园;兴珍迁居砂膀越古晋;兴八迁居马来亚吉隆坡;兴门妻李氏,生建方、南辉二子,南辉居马来西亚。秀实字文俊讳时乘,官授四川顺庆知府,继任江西饶州知府,妣吴、廖、陆三氏,裔孙一支居官田,秀实之孙克宽(千十郎十世孙)迁永定高陂。克宽公曾孙(千十郎13世)奇峰,字子才,迁居广东揭西。秀实十一世孙公恒迁居宁德福安。满全、洪武八年官授赣州知府,妣黄氏生观受、五四、得兴三子。裔孙分居上杭临城西郊仙人栋、老君村和长汀四都、广东龙川苏雷洞、龙岩的连坑、赖坑、马坑以及南京、台湾、马来亚等地。?
2、百二郎妣赖氏、陈氏生三子:四九、仕清、仕贵;长房四九公,妣黄四娘,生四子:里哥、乌子、棉子、细人。明洪武九年,合家迁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旗潭松柏嶂开基,裔孙乔、英兄弟居旗潭,其它分迁龙川苏雷、河源、归善九了杵下(现紫金县九阿杵)。次房仕清公,妣黄氏,生二子:长公、少翁,裔孙均迁居广东棉洋湖;仕贵妣黄氏生二子:与禧、与仁,与禧妣黄氏生六子:福生、松孙、大满、四哥、福仄、福佑,合家移居广东得兴后又迁河源沙溪。河源沙溪裔孙分居三角塘、忠信及龙川县苏雷洞、石狗岑等地;与仁批郑氏生三子:受、福、诚。裔孙分居稔田丰朗、连四、严坑、化厚,广东大埔湖寮、揭阳,福建闽侯、永安、沙县,江西、丽洲、石门等。?
3、百三郎妣郭氏生三子:太一郎、太二郎、太三郎;妣兰氏生二子:千一郎、千二郎。太一郎裔孙居上杭庐丰、长汀及武平象洞。太二郎迁居广东。千一郎迁江西,迁二郎裔居上杭才溪、南阳,长汀古城,江西瑞金、上饶,闽北松溪、政和、建瓯,台湾台北。?
4、百四郎妣黄、郭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迁居庐丰德里。千一郎裔孙迁通贤,千二郎妣黄氏生四子:万一、万二、万三、万四郎。万一郎字承信,妣丘氏、沈氏,生四子:四八、五一、五二、五九从德里迁本县丰头桥、梅坝苦竹凹,后再迁白砂岑背村定居。四八公妣林七娘、杨三娘,生三子:允受、允忠、允孜。四八中年携林妣往广东大埔经商未归,传说生六子: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五郎、百六郎。裔孙分居广东大埔、饶平、饶阳等地。万二郎迁广东,万三郎裔孙迁长汀涂坊,万四郎迁广东韶关。千三郎裔孙居上杭庐丰德里,百四郎裔孙分迁浙江、永嘉、平阳和福州等地。?
5、百五郎妣赖十一娘,生子海通(名三五郎),裔孙居官田山下,才溪中寥、白砂大田,外迁浙江、广东、台湾等地。?
6、百六郎妣邵八娘生四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二郎、四六郎,居上杭溪南斜坊(现永定仙师华坊)。三八郎裔居华坊大阜,四六郎居峰市,其裔孙十五郎,迁居广东大埔青溪园埔坪;三八郎裔文海于明正统年间迁居台北嘉义市开基,生四子:文科、文甲、文甫、文忠,裔孙众多;四六郎裔孙分迁广东潮州、深圳、清县,台湾台北、浙江江山县、江西饶州等。?
7、百七郎,妣吴二娘,迁居永定县洪山乡拓林开基,生二子:三一郎、四二郎。三一郎一脉迁长居长汀童坊乡大埔村;四二郎裔孙居永定拓林上塔、彭祖田下、崩逢下,上杭下都、白砂、才溪、杭邑东门,并外迁广东韶州信宜县、饶塘、陆丰、河源以及省内福州虎头山、闽侯县鸿尾乡等。?
8、百八郎字法镇,妣丘石娘,生子德明迁连城县罗坊肖坑开基。裔孙分迁广东及台湾等地。?
官田始祖千十郎,卒于宋咸淳七年(1271)葬于稔田化厚村树子里龙舌冈,猛虎过江形,墓前华表一对,联曰:“世锦宏开花县黄堂乌;先灵永裕桂林玉笋泥金”,气势雄宏。官田“刘氏家庙”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因属棉花滩淹区,厅堂上下180平方米,1999年在原地升高重建,其余附属工程正在筹划中,每年春分后五日定为各房远近裔孙统一扫墓祭祠时间,尊祖敬宗之情溢于言表。?
上杭来苏里田背村刘氏的来由更有一番周折,要从大始祖源明说起。源明公159世孙六郎仰汉,生荣八。165世念二郎生十郎、十一郎。时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吏在江西经营田粮,恣意盘剥,民不聊生,蔡五九起义抗元,浙江行省平章领兵进剿。161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弟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郎,身怀万金,于元仁宗延?二年(1315)夏,从江西瑞金塘背,长途跋涉,入冬始抵上杭来苏里田背村(今属中都镇)定居,为不忘故士,把新开基地也称圹背,后始转音为田背。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均被裔孙尊为一世祖。?
田背一世祖十郎,妣梁七娘生二子:十四郎、百五郎。长十四郎妣范九娘,裔孙一脉移居蓝溪镇湖里村开基。次百五郎妣赖四九娘,裔孙居田背,生三子:小四、小五、小六。小四裔孙居竹山下,裔孙再迁临城上登。小五郎裔孙居田背,妣邱氏生三子: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万七郎裔孙迁居南靖县,万八郎妣朱一娘、兰二娘生子六一,裔孙居田背。万九郎妣傅七娘,生三子:源清、源性、源海,裔孙居田背。十郎裔孙分迁上杭城关、武平小兰、长汀露潭、江西龙泉、奉新、万载、广东仁化、湖广桂阳、平江、福州,四川遂宁,广西等地。?
田背一世祖十一郎妣郭七娘生五子:念二郎、念四郎、念五郎、三五郎、三六郎。念五郎孙裔孙永定洪山石杰村。念四郎裔孙迁居城区临城西郊诸村,并在东门外立祠,裔孙分迁居上杭才溪、官庄,武平高梧、十方与台湾等。三五郎,携郭七娘金骸迁居广东嘉应州长乐棉洋约罗迳坝圳上(现五华县棉洋乡坑口)开基,裔孙分迁:广东的揭西、陆河、陆丰、惠东、汕尾、肇庆、台山,广西,台湾和新加坡、泰国等地。三六郎裔孙居中都田背,裔孙分迁上杭的上都、临城、城关,武平小澜,长汀,永定,广东松源、韶州英德、佛山,江西赣县、吉安府福县、庐陵,浙江建肯,四川巴县、湖南平江、长沙,江苏南京。?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刘齐湖到上杭谋生,在城关定居,已发展到第四代。六十年代,其堂侄刘如松大学毕业后到上杭任教,也定居城关,已发展到第三代。属彭城郡。?
刘氏城关祖祠:有八座,其中较大的有四座。上中街官田千十郎总祠(现被建招待一所大楼);下中街中都田背十一郎公总祠(现县供销办公楼);东门外念四郎公总祠(现党校集资楼)。临江路,原农业银行前面,十郎、十一郎于康熙三十年(1691)建有总祠为“思敬堂”。

刘 氏

(彭城郡)刘姓分布很广,人数很多。汉朝皇族姓刘,汉高祖是刘邦。刘姓来源有四:一是古帝尧(即陶唐氏)的后代受封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周宣王时灭国,逃往秦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二是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子孙以地为姓;汉高祖赐娄敬、项伯缠为刘氏;四是汉高祖刘邦曾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冒顿,其后代随母姓刘。
李济博士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说:“初期之刘氏,发见于陕西、甘肃,至西历纪年前三百年(即周赧王时)始向河南、江苏南西方移动,嗣由江苏一族创立汉朝,其裔再向中国各地播迁。”
兴宁《刘氏族谱》称:“汉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卯金之裔,由是遍布天下矣。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起义,海内骚然,居民流离转徒,于时有翰林学士视察使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之命,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之石壁,号为东派,后世遂以刘祥为宁化始迁之祖。于是枝叶繁衍……,蔚为汀闽望族。”至宋嘉定(1208年)之后,刘氏东派后裔,又从宁化迁上杭,有的从上杭徒广东兴宁、平远、梅县等地。明清两代,有的再渡海迁台湾。

收藏目录:
《龙兴祠刘氏联修族谱》不分卷,缺册,藏2册(225×320)
主编:刘颂尧、刘醒夫,刘建澜、刘后泉等,
民国卅六年,木刻版,源明堂
《松山刘氏族谱》1册,(190×265)
主编:刘森祥,1994年武平腾飞电脑承印
《南靖刘氏族谱》1册(295×210)
编者未注,清抄本
《刘氏历代源流族谱》1册,(360×260)
主编:刘龙生,民国十五年抄本
《南靖金山刘氏族谱》1册,(185×255)
编者未注,清宣统叁年抄本
《闽城刘氏试馆名谱》1册,(215×290)
主编:刘文熔,民国廿六年活字铅印版
还有一个哦!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陶唐氏,帝尧(伊祁放勋)之后,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后裔因以为氏。裔孙刘累,能驯化龙,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此为祁姓之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士氏,周朝初年,周成王灭刘氏唐国,把唐遗族改封到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国,最后一任国君杜伯周宣王时无罪被杀,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晋国,隰叔子杜蒍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后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其孙晋国大夫士会因国内动乱出奔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
  3出自姬姓。其源头有二:一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刘聚,相传为刘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为氏,形成姬姓之刘。另说是: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儿子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其后代亦以邑为氏,是为姬姓刘的又一来源。这两支姬姓刘氏后代均无显族。
  4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姓刘或赐姓刘]。 [编辑本段]其他渊源   一、赐姓刘氏,
  据史书记载:
  (1)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刘敬后人也繁衍成刘姓一大支脉。
  (2)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为感谢项伯救命之恩,封其为射阳侯,赐姓刘;项伯遗族受刘邦封侯的有三人,也皆赐姓刘。其后代繁衍成刘氏一大支脉。
  (3)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
  (4)宋真宗继位后,因刘皇后从小无亲,为龚美之父收养,真宗赐龚美姓刘,认其为弟。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 “刘”姓的来历?
    答:由来: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
  • 刘的来历
    答: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 “刘”这个姓氏的来历
    答: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
  • 刘姓起源和来历
    答:刘姓起源和来历:出自祁姓、出自姬姓、源自改姓或赐姓等。一、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二、出自姬姓,其源头有二:1、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
  • 有关"刘'姓的来历?
    答: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
  • 谁能告诉我刘氏的来历
    答:4、刘邦为感念项伯当年在鸿门宴时的解救之恩,赐予项伯刘姓。5、娄敬,力陈定都长安,获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娄敬建议与匈奴和亲,并且徙六国后裔和强宗豪族十余万人至关中,成为汉初之基本国策。6、项它,西楚将领。项籍兵败后一年,项他投降汉军,刘邦为了稳定人心,不杀项氏族人,任项它...
  • 刘姓是什么来历?
    答:第二,周王室的后人。王季的儿子被周成王封地于刘邑(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市),其后人也慢慢地便以封地为姓,形成刘姓。第三,就是其他姓氏的族人,后被赐姓和改姓为刘。项伯曾多次帮助刘邦,后被刘邦赐姓为刘。在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便将鲜卑族中的独孤氏改为了汉姓刘姓。还有很多迁入中原的少数...
  • 姓氏“刘”怎么来的?拜托各位了 3Q
    答: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氏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
  • ''刘''姓的来历
    答: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 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 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 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
  • 帮忙告诉一下”刘”姓的来历?
    答: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繁衍播迁: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南省境。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