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拼音之前,中国人是如何识字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2
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是怎么认字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古人在拼音发明之前还有很多认字的方法:
“读若”法。
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读若乙。”。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
直音法。
找一个同音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音乙。”。如“蛊,音古”,我们就知道“蛊”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读法读就可以了。
反切法。
即找两个字来“拼”音,写作“甲,乙丙切”。具体读音的时候,取乙字的声母,加上丙字的韵母和声调即是甲字读音。或者通俗的办法是将乙丙两字连起来快速读即得到甲字的读法,即比如:练,郎甸切,即是将“郎”的声母和“甸”的韵母、声调结合起来得到“练”的读音。(中古音练读len,甸读den)
等韵法。
宋代出现的《七音略》《切韵指掌图》等韵书,将23两个方法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查字典,具体的使用方法是:将汉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个韵部,四声,即用三个坐标标注一个汉字,查找时按图索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后按照同音字的读法取多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同音的字,可以寻找其他几个坐标相同而有一个坐标不同字,然后按照读音规律推测。例如“韬”字是透母,豪韵,平声。

直音,譬况注音,反切注音

前两天,为了纪念周有光先生诞辰112年,Google的首页出现了中国元素:

Google单词的六个字母中的 l为周有光年轻时的画像,G、g和 e用三本书代替,o变成了两张纸,正反面分别写着这家搜索公司的中文名谷歌,和它们的汉语拼音G G。

Google在Doodle介绍中这样写道:如果不是因为周有光,今天北京的拼音可能仍是Peking,重庆仍是 Chungking。

如今,汉语拼音在帮助我们注音识字之外,也成为电脑输入、火车代码、专用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教学、图书索引等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么,在汉语拼音之前,我们如何识字呢?

在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拉丁语为汉字注音之前,中国的汉字都是“自己为自己”注音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譬况法,也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被)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了。

其次就是“读若”法。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比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

然而,这种方法只求近似,当然所标的音也是不十分准确的,和“譬况法”一样都算不得正式的注音方法。

北洋政府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

真正的注音方法是从“直音法”开始的。所谓“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诞,音但”,“中,音忠”。

但是,“直音法”存在天然的bug:

第一个是有些字无同音字或同音字较为冷僻,就往往注不出来,如果你勉强用发音相近的字来注,就会出现注音不准的情况。

比如旧版《辞源》用“成”来给“仍”注音,则发音不准,如果你用“扔”来注“仍”,则音调不准,而用“礽”来注“仍”倒是发音相似,但“礽”较为生僻,注了等于不注。

于是,就需要“反切法”(被周有光先生称为“心中切削焊接法”)来修复“bug”。

所谓“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

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分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红,胡笼切。”也就是,红(hong)——胡(hu)+笼(long)。

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比起以前几种方法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守温三十六字母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

后来,唐代僧人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取“见、溪、群、凝、端、透、定、泥”等汉字为声母。

再之后,学者们又编制了韵书,模仿守温之法,用特定的汉字为韵母。比如,用“东冬钟江”来表示“东韵”的韵母,这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ong”。

由此,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然而,反切法使用起来也有不便之处。

比如,同一个声母或韵母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表示,如用“t”作声母的字,就有“同、”徒、贪、叹…...”等等,这样,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划一,掌握起来非常繁难。

“拉丁新文字运动”中的陕北的汉语教材

在此之后,尽管明代吕坤、清代潘耒先后在《交泰韵》和《类音》中尝试对“反切法”进行改良,但始终没有达到理想境地。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

至此,用汉字注音的历史走到了终点。后来,先后兴起的“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新文字运动”都对如何为现代汉语注音进行了探索。

最终,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利玛窦在《西字奇迹》中用拉丁文为汉语注音的方法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汉语拼音”。

参考文献:冯志伟,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



  •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读书的?
    答: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孙炎有一本著作《尔雅音义》影响很大,在这本书里,他初次采用“发切法”注音,因而,他被后世学者公以为“反切法”的开创人。“反切法”降生300多年后,到隋唐时期才逐步完善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办法,前后运用1500多年,直到近代才逐步被淘汰,对汉字读音有十分深远的...
  • 在没有汉语拼音前,古代人是怎样识字读音的?
    答:汉语拼音前是“注音字母”,再往前是“反切”,当然更早的还有“读若法”等等来给汉字注音。识字教学主要还是口耳相传为主吧。
  • 在汉语拼音没出来前,我们是怎么学习汉字的发音的?
    答: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
  • 在汉语拼音发明之前,中国人学习汉字有多难?
    答:在汉语拼音还没有被发明之前,中国人学习汉字是非常难的,而且效率很低。在以前那个时代,一般有钱的人才能够读书认字,考取功名,因为汉字很难学,所以教师资源也并不是很多,一些识字的人办学堂或者是私塾都是要收费的,所以很多人没钱读书也就导致了有很多的文盲出现。但是在产生了汉语拼音之后,就让...
  • 你知道古代在没有现代拼音的情况下是怎么读出汉字的音的?
    答:古人因为没有拼音文字,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和声调。
  •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怎么识字的
    答:古代中国人写文章,除了讲究文采、风骨之外,对声律、音调的把握要求也很高。古人写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需要创作者掌握汉字的发音规律、才能写出抑扬顿挫的诗文。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拼音。那么,古人是怎么掌握并记录下汉字发音的呢?其实中国古代专门有一类书,叫做“韵书”。比如《切韵》、《玉韵...
  • 古时候,没有拼音。人们是怎样学习汉字的?
    答: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了注音字母的作用。他说:“辛亥革命之后产生了注音字母,这是中国第一套由国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过的拼音字母。注音字母对于识字教育和读音统一有...
  • 其实古代只有汉字是没有拼音的,那古代人是怎样识字的?
    答:在后来的多年里,很多学者依然在研究汉语拼音,想达到尽可能的简单易学。自然,也出现了很多方案,比如:“国罗”和“北拉”,特别是“北拉”,取得的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很多原本不识字的人通过“北拉”这个拼音方案,学会了很多常用字,能正常的写信看报了。正是因为,有人不断探索创新,我们现代...
  • 在汉语拼音没有发明之前,汉字读音是怎样标注和传承的
    答:在汉语拼音没有发明之前,汉字读音的标注和传承,主要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用汉字记音,从前流行过直音法和反切法两种方法。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如“仁,音人”。反切法:反切开始于东汉,这种方法是采用两个字拼合起来为另一个字注音,即前一个字采用它的发声部分,称为反切上字,...
  • 在没有汉语拼音的年代,人们是如何识字的?
    答:其实不是很看得懂这个问题。希望您提问时所用语言可以更精确一些,以便您能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回答。其实,古代汉语教学主要靠师生口口相受的方式传递的。至于注音材料,从 读若 、 反切 到 注音字母 ,有一套有效的注音手段。古音韵学就是以诸如读若、反切这样的注音材料为最初的基础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