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四个?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6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几个?

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
一、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
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
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二、郑国渠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三、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扩展资料:四大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一、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二、它山堰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无引灌作用。它山庙经重新修筑后,增设了“它山堰水利陈列馆”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十月十(传说王元伟筑堰那年正好33岁,十月十日为他的生辰)恢复古庙会。
2015年10月13日凌晨,当地时间12日晚,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公布了2015年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三、灵渠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四、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国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它山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四川都江堰(战国)、陕西郑国渠(战国末期)、广西灵渠(秦代)、浙江它山堰(唐代)

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指:它山堰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


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郑国渠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1.都江堰
都江堰 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这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富有的粮仓,享有"天府"的称号。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据晋常壕撰《华阳国志》记载:为了控制内江流量,在进水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的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和"肩"两个高程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二在渊中"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流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2.灵渠
灵渠 位于广西兴安,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完成统一事业,克服五岭障碍,解决运输军粮问题,派史禄领导开凿的。它长约三十多里,宽约五米,连接湘水(长江水系)和漓水(珠江水系)。开凿灵渠,先在湘水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水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水,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水相通。湘水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水和漓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当海阳河流来的水大时,灵渠可以通过大小天平等溢洪道,把洪水排泄到湘水故道去,保证了运河的安全。灵渠选择在湘水和漓水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使运河路线迂回,来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灵渠设计和布局部很科学,在世界航运史上占着光辉的地位。
3.京杭运河
 大运河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航行运河。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沟通海何、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建成克服了过去没有南北水路的缺陷,发挥了很大作用,直到京广铁路修筑前,是南北的交通干线。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是二千四百年前开凿的邪(hán)沟,以后不断发展。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到613年),为了潜运,就大开运河,经过六年,开通了二千四百公里的南北大运河。但是隋代的大运河在淮河和海河中间的一段和现在的不同,是以隋代的东都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元代建都北京以后,要从江浙运粮到北京,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就裁弯取直,形成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开凿大运河要通过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工程十分复杂,而开导水源、保持水量是工程中的关键。劳动人民排除万难,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才使运河能够通航。元代开凿豹山东西部丘陵地区的一段运河,因为穿过黄河,地势高低悬殊很大,水流湍急,不便航行,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是运河南北通航的关键地段。这个问题,到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到1424年),由于平民白英的合理建议,才得到真正解决。启英选择了这段运河上驹最高点,然后设法把汶河的水全部汇集到这里,使它南北分流;沿运何还利用地形修筑"水柜"蓄水,解决了水源问题,又修建了三十多座水闸,节节控制,分段平缓水势,以利航行。这段运河穿过黄河,于是采用水流由运河注入黄河的办法,这样就避免了黄河泥沙进入运河、堵塞河道这个大问题。隋代和元代大运河建成以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的时候,由大运河运到北方的粮食,每年在二百万石以上。到了宋代,每年增加到七百万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沿河也发展了不少著名城市,如德州、济南、淮安、扬州、镇江等。

4.坎儿井

我国古代的四大水利工程分别为安徽的安丰塘、新疆的坎儿井、四川的都江堰和京杭大运河。
安丰塘位于安徽六安市寿县县城南30公里处,古名芍陂,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被誉为“神州第一塘“。安丰塘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为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为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

  • 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有哪些
    答: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一、它山堰:它山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南部,依山傍银江镇,漳西出口。二、郑国渠: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伟大工程,它属于关中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位于泾河西北岸,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处。三、灵渠: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 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答:都江堰(四川)、灵渠(广西)、杭大运河(北京——杭州)、坎儿井(新疆)。
  • 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答: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一、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西首,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堰身设计方面的科学性颇具现代原理,有许多原理是20世纪才发现的;堪称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四个
    答:分别是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1.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水利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南部,依山傍银江镇,漳西出口。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长王元伟创立。它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戚圆蚂世界水利工程遗产。2. 郑国...
  • 四大水利工程
    答:四大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它山堰。1、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灵渠...
  • 中国古代的四大水力工程
    答: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为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
  •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什么???
    答:四川都江堰(战国)、陕西郑国渠(战国末期)、广西灵渠(秦代)、浙江它山堰(唐代)
  •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是哪几个?
    答: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一、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
  • 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有哪些
    答:一、它山堰:这座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海曙区西南部的水利工程,凭借其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在银江镇附近建造,有效地控制了漳西出口的水流。二、郑国渠: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处的郑国渠,是关中地区首个大型水利工程,由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建造,座落在泾河的西北岸。三、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的...
  • 中国的四大古代工程是什么 中国古代五大工程分别是什么
    答:4、灵渠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5、大运河,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