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坊演出对音乐文体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宋代以来戏曲音乐的发展情况

宋元时期,词曲演唱、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崛起,宣告了远古至隋唐间以歌舞音乐为中心的历史的结束,而以说唱、戏曲表演为主流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开始在乐坛上闪烁着独特光芒。宋朝建立之后,一时全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状态。又由于经济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城市。此外,如成都、临安 (今杭州)、广州、泉州等也都是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的城市。公元1127年,宋朝被北方的金朝逼迫,迁都临安,此后至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之前,历史上称它为南宋。南宋偏安江左,经济继续发展,临安等地的商业日益兴盛。这种社会状况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北宋也设立了教坊。据记载,教坊初分为四部,但内容不详,可能是指坐部、法曲部、鼓笛部 (立部)和龟兹部而言;后又以艺人职务分为13部,包括筚篥部、大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等,规模远不及唐代。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有时设置教坊,有时撤消,朝廷有事则临时招集市上艺人表演。 自北宋起,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的事业已经从官府艺人手里转移到民间艺人手里。无论是在汴京或临安,民间艺人已经自动组成了自己的团体,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叫做“瓦子”或“瓦肆”。这一方面说明,城市里有这样的需要,光官府艺人已不能应付;另一方面也说明,民间音乐艺术的成就和内容,民间艺人的造诣和数量,都足以适应这样的需要了。民间艺人生活在群众当中,自然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及时汲取人民创造的音乐。他们非常活跃,不像官府艺人那样受到种种限制。为了谋生或爱好, 民间艺人要设法经常开展音乐活动,并以师徒或血缘关系传授技艺,以保持和提高创作和表演的能力。 南宋出现了载歌载舞的戏剧,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流行于城市和乡村,随时随地吸收民间的歌曲。这样,民间歌曲的发掘、整理和传播又增加了许多机会。

市民音乐的勃兴是宋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大都市。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十几个,至宋代已激增至四十余个。汴梁、成都等一些城市成了国内的商贸中心,沿海一带的泉州、杭州、广州等大都市则成了国际贸易中心。这些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汇集了大批的专业艺人,推动了音乐在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使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并形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昔日供达官贵人享乐的音乐,如今主要为市民所欣赏。音乐走出宫廷,繁荣于民间,由贵族化逐渐趋于平民化。音乐观众的改变,促使音乐的形式也产生了变化,为适合市民阶层的品位,唐代的大型歌舞不再流行,而说唱、戏曲等多种民间音乐艺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综合艺术戏曲的产生,使中国音乐的主流从此由唐以前的歌舞音乐转为宋以后的戏曲音乐,所以有人称宋代是中国音乐的一个转折期。
宋元时期,词曲演唱、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崛起,宣告了远古至隋唐间以歌舞音乐为中心的历史的结束,而以说唱、戏曲表演为主流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开始在乐坛上闪烁着独特光芒。宋朝建立之后,一时全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状态。又由于经济的发展,全国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城市。此外,如成都、临安 (今杭州)、广州、泉州等也都是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的城市。公元1127年,宋朝被北方的金朝逼迫,迁都临安,此后至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之前,历史上称它为南宋。南宋偏安江左,经济继续发展,临安等地的商业日益兴盛。这种社会状况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北宋也设立了教坊。据记载,教坊初分为四部,但内容不详,可能是指坐部、法曲部、鼓笛部 (立部)和龟兹部而言;后又以艺人职务分为13部,包括筚篥部、大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等,规模远不及唐代。南宋迁都临安之后,有时设置教坊,有时撤消,朝廷有事则临时招集市上艺人表演。 自北宋起,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的事业已经从官府艺人手里转移到民间艺人手里。无论是在汴京或临安,民间艺人已经自动组成了自己的团体,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叫做“瓦子”或“瓦肆”。这一方面说明,城市里有这样的需要,光官府艺人已不能应付;另一方面也说明,民间音乐艺术的成就和内容,民间艺人的造诣和数量,都足以适应这样的需要了。民间艺人生活在群众当中,自然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及时汲取人民创造的音乐。他们非常活跃,不像官府艺人那样受到种种限制。为了谋生或爱好, 民间艺人要设法经常开展音乐活动,并以师徒或血缘关系传授技艺,以保持和提高创作和表演的能力。 南宋出现了载歌载舞的戏剧,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流行于城市和乡村,随时随地吸收民间的歌曲。这样,民间歌曲的发掘、整理和传播又增加了许多机会。
词盛行于晚唐五代,而大盛于两宋。由于新乐曲不断地增加,而旧乐曲有的消失了,有的经过发展变化,又获得了新的生命,所以宋代的词调增加了很多。但民间曲词保留下来的很少,大量的作品出于文人之手。南宋初年有流行的一首“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账,几家飘散在他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诗人杨万里在长江乘船夜航,听到舟人唱歌。他记载: 有云:“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齐一拖。”又云:“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九州。”其声凄婉,一唱众和。 诗人受了启发,写成《竹枝词》七首。其中一首说:“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此诗第二句也应当是舟人的歌词。“月子弯弯”这首民歌,直至解放以前仍然在各地传唱。不知在宋代用什么曲调唱,杨万里听到的是“其声凄婉,一唱众和”。 宋词的乐谱流传下来的不多。南宋初年,词人姜夔不但擅长填词,而且擅长作曲。他的词作有17首的乐谱(工尺谱)传下来(其中14首乐谱是他的自度曲),由杨荫浏译为现代乐谱后,我们就听到了宋词的旋律。 金元时期的“散曲”是对杂剧而言,分为两种:小令,配合“只曲”(单曲);套数,配合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只曲所组成的套曲。散曲和杂剧都继承了一些词调。

教坊的演出实践对宋代另一种音乐文体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亦有较大影响。宋代是我国戏剧形式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的论断,宋代杂剧和宋代大曲是我国戏剧的两个重要源头。

杂剧是宋代教坊常见的表演项目之一,据《宋史》记载,在每年举行的春、秋、圣节三次大宴中,每逢进展到第十和第十五盏酒时,按定制都有教坊的杂剧表演,原文记载:

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只有杂剧是正色。

可见,杂剧在教坊的演出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还有,大曲也是教坊的必备演出项目,据学者陈呖所著的《乐书》记载,当时的教坊乐工必须会演奏的大曲曲目达到40首之多。



  • 古代教坊对音乐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答:自南宋以后,民间音乐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宫廷演出越来越多地由民间艺人入宫供奉,教坊乐的规模已趋缩小。教坊是由唐代至清代管理宫廷中演出音乐舞蹈及戏剧的组织。古代教坊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促进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艺人由于各种原因回到民间以后,又促进了民间音乐发展。因此,...
  • 戏曲的起源是什么?
    答: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
  •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答:中国戏剧的发展: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
  •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答: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对戏曲的普遍爱好,昆山腔和弋阳诸腔流行于广大的城镇与乡村。皇室宫廷、贵族与士大夫的府邸以及民间的庙会草台,对有频繁的演出活动。明代宫廷的演出,前期主要由“教坊”承应;到万历...
  • 戏曲的由来
    答: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 怎样从柳永作词名声大噪看待宋朝音乐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正好宋仁宗很高兴,就推荐柳永填词。柳永欣然走笔,作成《醉蓬莱慢》。这些说明了,词作者柳永与当时国家级曲作者教坊乐工共同创作的词,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因此可以说,宋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由词作者与曲作者共同完成的,其曲作者身份大多是宋代教坊乐工,确为宋词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答: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
  • 传统的戏曲的诞生的时间
    答: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宋金(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成熟期) ...
  • 古代的“教坊”是干什么的
    答:古代的“教坊”是管理宫廷音乐、掌教习音乐的官署。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
  • 戏曲的发源是什么?
    答: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