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巨变 百度知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家乡的巨变

每当我看见高大的建筑物、清澈见底的小河、或者是走在宽阔的马路上的时候,总会想起我小时候的家乡……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泥泞的小路,每当一下雨,我走在那条小路上的时候,总会滑倒。这让我感到非常气愤!我小时候的家非常简陋,不下雨还好,一下雨就漏水漏得不得了。原来家乡的小河非常臭,也非常的黑。人们都不敢往哪里去。现在我家乡的小河非常的清澈,河里也有很多的小鱼小虾。我经常到小河里去抓鱼摸虾,非常好玩。河的旁边也有很多的垂杨柳,我也经常爬到茂密的垂杨柳上面和同伴们一起玩捉迷藏。在树上闻着清香的柳叶,让我陶醉在其中。不过我有时候爬树的时候也会摔下来,摔得我好疼好疼的。我也经常坐在小河旁边呆呆地望着小河,看着垂杨柳,总会想起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我小的时候,最想要的礼物就是电脑。可是以前家里很穷,买不起电脑。可是到了现在,已经不再是幻想。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脑和电视,也都盖起了新房,住进了新的小区,家乡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小时候家乡的人非常不文明,动不动就打人、骂人。违法的事也非常多,也没人管。可是到了现在,不文明的人少了、违法的事也少了。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也多了起来。看,高素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刚想到这里,垂杨柳发出的清香让我从回忆中醒了过来。我以前的家乡和现在比起来差别可真大呀!我爱我家乡,爱家乡的善美,也爱家乡的纯洁、和真诚。

家乡有哪些新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江南的一座美丽的小城,当初只有十几万的人口,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中等城市了。城市主要是依托当地的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发展而建,以前总是人感觉天色总是灰蒙蒙的,傍晚时分,不远处厂区的烟囱里还冒出滚滚的浓烟。房屋也大多是钢铁公司集体建的那种公房,整个城市给人感觉都是灰扑扑的。
我是00年离开那里的,转眼已经八年过去了,我一直没回去,老妈倒是喜欢每年往回跑两三趟,看看老姐妹们。听她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我还不信,后来她带着数码相机跑回去拍了一大堆照片回来,我看了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家乡变化太大了,我都不敢认了,看来我有空也得带兔宝回去逛逛了。

我的家乡是顺德。听妈妈说,以前的顺德比现在差多了。如今,顺德已经是出了名的城市了。

以前的顺德,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人们都是靠种稻谷,养蚕种桑等收入很小的方式赚钱。那时的路凹凸不平,路上布满了“陷阱”。以前的楼房,别说五六层了,就连两层也没有,全是一些低矮的平房、瓦屋。

不过,现在你到顺德去,再也找不到坑坑洼洼的路、低矮的平房、瓦屋了。现在的顺德就像一条刚苏醒的巨龙,开始腾飞了。近十几年来,顺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平坦的柏油大路代替了以前的泥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都富裕了,他们的家里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

近一年来,为了迎接在佛山举行的第七届亚洲艺术节,顺德还特意建了美丽辉煌的顺德演艺中心。每到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马路上,彩色的电灯、彩色的晚霞、彩色的橱窗、彩色的夜空、车灯的光柱,把马路映照成彩色的河流,亮如白昼。

啊!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阳春、盛夏、金秋、寒冬,还是清晨、朝阳、夕阳、月夜,顺德都展现美丽动人的景象。作为我们——21世纪的主人,就要努力学习,将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创造我的家乡,使我的家乡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美丽可爱。

顺德,腾飞吧!祖国,腾飞吧!

我的家乡━━北海。

北海原是个小鱼村,后来改革开放之风吹遍了北海,改革开放之火燃烧起北海人民创新进取的热情。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几十条纵横交叉的街道、百货大厦、电影院、学校、宾馆、公园比比皆是。北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东南处的银滩,那里的沙白、海蓝、空气清鲜、那里的游客络绎不绝。走进那银滩,就像走进仙境里一样。

家乡不但在经济建设上发展快,而且在交通事业上更是突飞猛进。

在纵横交叉的街道上常常看见豪华的小轿车川流不息,那些小轿车里装上了空调,还有豪华舒适的卧铺,躺在上面可舒服了。有些家里还有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出租车、面包车、公交车、小轿车……

啊!北海━━我可爱的家乡,你发展的真快呀!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条河、一条小巷、一个村庄可以反映出家乡前进的步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时代发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家乡也从萧条中摆脱了蒙昧而变得富裕起来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栉次比;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一个个现代化巷口相继建立。家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突飞猛进,一片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竟景象。当我们深深感受到家乡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时,怎么不觉得无比的兴奋与自豪。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如今的青岛已不再是一个拥有大海的小城市,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下面就跟着我的镜头来看看青岛的发展变化吧!

镜头一:电器。

如今的青岛人家用的电器已不再是那些过了时的老家电,各家各户都安上了机顶盒,而彩色电视早已替代的黑白电视,是岛城人民了解国际发展趋势也就更方便。走到居民区,楼房上各式各样的空调室外机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可见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

镜头二:建筑。

1933年2月16日,青岛第一体育场开工,仅用5个月建成,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同年7月12日,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北方12省的103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同年,永安大剧院(又称青岛大舞台)落成,规模仅次于上海。

1936年,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成立,开中国海洋生物研究之先河。

1932年9月7日,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青岛宽松的舆论环境,吸引来了老舍、梁实秋、 王统照、王度庐、俞平伯、萧军、萧红、闻一多、洪深、沈从文等一大批学者来青岛任教,胡适等 也来山东大学定期讲学。青岛的文化、报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镜头三:交通。

东西快速路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条城市快速通道(一期工程在2002年11月30日主线通车,二期工程在2003年9月30日主线通车)。它的横空出世,开启了青岛东西协同发展的全新时刻。 在市区东扩,成功地完成了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之后,构建大青岛的交通框架,成为了城市继续前行的当务之急。

青岛著名的海底隧道在2006年6月开始修建,预计建设期限为3.5年,2009年正式开通。而青岛胶州湾也将成为继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投入使用后的又一海底隧道。



嘈杂的城市生活淹没了纯净的心灵,需要陶冶情操的地方除去优美的散文,旷野的山林,还除去班得瑞的种种音乐估计最过瘾的莫过于回到自己的老家,这里没有城市的嘈杂、没有繁重的工作、没有那么大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没有人对你冷眼相待,这里有纯朴的热情,有新鲜的空气和充满泥土味的蔬菜、瓜果,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前半部分都在农村享受生活,后半部分来到城里寻找自我;重新回乡,好好体会和揣摩农村生活,让心灵找到归宿,让生命小憩片刻。

从收麦子开始

过去从种麦子整个农村程序 :

第一年收买后的麦茬地就要用牲口套这犁犁地,然后就等待上天的恩赐,下点雨水,下雨后就是犟地(比犁浅的一种耕地活动),每下一次雨都要犟地一次,到了芒种前后就要正式的拾掇地了,也是先犟地一次,在犟地过程中招呼全家老小,年龄大的人跟着犁沟洒化肥,像我们这些孩子就在地里找大的土坷垃打,要打碎了,打不碎是不能种的,害怕犁沟中有大的土坷垃还要耙地,然后还要耱地,然后才能找个蒌种麦子,这个过程是要有经验丰富的人摇蒌,只有摇麦子才能在蒌的孔中种到地下,当然拉蒌的是牲口,牲口还要人牵,这个也要找个性情温顺的牲口,还有有经验的人牵着牲口直线行走,否则种出来的麦子行子才能端正,也就是直线了。麦子出来了,就要过冬了,防止麦子冻坏,还要耱麦子,甚至好要用碌碡碾地,这样土地和麦子就实在了,麦子不容易被冻坏。冬灌是少不了的,借着月夜,穿着棉大衣,拿着铁锹手电筒,一个人在地头水源处,一个人跟随地里的水,到头了就吆喝着“满了,挡渠”,水就被第二家接走浇灌自家的麦田去了。春季的活计也是不少的,麦田就是锄地,地里多的杂草就是荠菜了,孩子们那个篮子,铲子在麦田找荠菜,大人们锄草。防止羊、牲口等跑到醒来的麦田吃麦苗,防止麦子减产。熬到阳历五月麦子要抽穗了,看看有没有红蜘蛛、蚜虫等危害,还要喷洒农药,抽穗了还要在浇灌一水,随水还要扔些肥料,这样麦子才能饱满。杏儿慢慢黄了,布谷鸟回来了,满世界喊着“布谷——布谷”村里的农户准备磨镰刀,找在农场种用的各种农具,修理去年生产中损坏的架子车准备收麦子。

割麦子是大人的活计,家里壮年劳力多的人家每天都能割倒不少麦子,当然,还没有熟透的麦子是要留着不能割的,所以整个地里像剃了头的娃娃这里留一撮那里一撮是常有的事情,等割倒的麦子在地里干到七八成就要用架子车拉,拉是辛苦的活儿,要有装车的站在车上等下面的人把麦子扔上车然后搭乘跺儿,行家装出来的车在前面看是方正的,用大绳子一捆,半亩地的麦子都能装上,我父亲是教书的,这方面经验不多,我就是装车的,经常拉到半道上车就翻了,那是很让人难受的事情,村里人说,一车倒,两车装,这一点都不假,至少在地里装了两车的麦子,倒到路上要两个才能运到场里,我被训斥那是亘古不变的事情。雨水多的年份运到场里还要码垛,晚上好要用塑料纸盖起来。摊场就是把垛子上的麦子用麦勾勾下来,用叉打乱,整个场摊起来,还要隆场,就是和现在女人的拉丝头一样让麦子蓬松起来,这样容易干,等干了在原场,就是把蓬松的麦子恢复原来的样子,便于碌碡进来。中午过了两点,各家就用牲口套着碌碡碾场。那个场景热闹,一家的牛儿不听话被主人抽了两鞭子突然奔跑拉脱了碌碡,主人呵斥着恢复,大伙们去帮忙,满场能听到的就是“嘚——嘚”的吆喝声,还有皮鞭打到牲口身上的声音。第一遍碾完,就要翻场,就是要把没有碾到的麦子从下面翻上来再碾,整个过程如同踢足球还有上下半场的样子。碾完了,就起场,首先和翻场一样先翻一边,然后抖着叉儿把麦粒在麦草中抖出来,然后把麦草集中打成跺,用密叉挑完一边起场后的长草,用扫帚扫完边,就用刮板把带糠的麦子推到一起,等有了风然后再扬场,这是个技术活,不是任何人都能干的,父亲当然年轻时候干不了,听母亲说,父亲大多数使用簸箕簸,整夜整夜不睡觉。有一年家里产了七千斤麦子,父亲就硬是这样把带糠的麦子簸出来,什么,为什么不叫别人帮忙,三夏大忙,那个人顾的上给你帮忙,恨不得把你叫上给他家帮忙呢。

等整个场碾完了,场面也被碾的黝黑发亮,父辈们把装袋后的麦子倒到场里,我们孩子们就用木耙子搂麦子让赶快干。

值得回忆的是,在大人们割麦子的时候,我就在家里做饭,然后送到地里给父母吃,像我家只用父母两人割麦子,有时候是一整天都不会来的。听母亲提起我的做饭我很高兴,说我五岁就能搬着凳子站在锅台边,给他们溜馍,然后夹着辣子,提着水送到地里。还有就是能记起的就是拾麦穗,母亲称了一斤洋糖,估计到现在就是最便宜的水果糖,我们拾的麦穗都是扎成燕子的样子,一个燕子能在母亲手里换回一块水果糖,我每次都是在自己家地里拾麦子,弟弟就不同了,他就等路边谁家拉麦子在树边蹭掉了大把麦子,直接扎成燕子,每每回家,他总是能和我拿到相同多的糖果,让我那时候甚是不快。再高兴的事情就是,晚上孩子们在麦垛边听大人们讲故事,和小伙伴在麦跺边捉迷藏。

现在的收麦子程序:

售完麦子,用拖拉机犁地,下雨了,地里长草了统统不管,等要种麦时候用旋耕机带施肥、播种、耱地的功能集与一体的机器直接种。当然冬季和春季的经管是和过去一样必要的。收麦子就不同了,乡亲们拿着袋子,开着农用车,在地头抽烟寒暄,等大型收割机收完你家的来收我家的,这个一亩地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