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的商人寓言故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寓言故事,体现虚心和骄傲的

1、《忘恩负义的商人》
一个商人很幸运,从事航海贩运发了财。他曾屡屡战胜各种困难,各种各样恶劣的气候或地形都没有给他造成损失,命运女神格外垂青他。
他的所有同行都得向主管生死的阿特洛波丝女神和海神乃普敦交税,只有他的船不交税也能够平安返航。
代理人和经销商对他忠实守信,人们奢侈的享受和购买欲望使他财源滚滚,他所经营的砂糖、瓷器、肉桂和烟草,都能够顺利地贩卖出去,财富像雨点般落下,没过多久,他便是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了。
他驾车走路,就是斋戒的日子里也有十分气派的排场。一个朋友目睹了他的豪华宴会之后,非常羡慕。“您的家常便饭也有这样的气派!”他的朋友说。
“这还不是靠我的聪明、我花的心血,靠我自己的努力奋斗,靠我抓住机遇投资准确得来的嘛!”
这位商人觉得赚钱是很容易的事。因此,他把赚得的钱拿出去搞投机活动,这一次却不是那么顺利。租的船的设备很差,遇到一点风浪就会翻船;
另一艘船连基本的防御武器都没有,它接连遭受海盗的袭击;第三条船呢,虽然能够平安到港,但由于经济萧条,没有了往日那种追求奢华的风气和买货狂潮,货物积压时间太长,都变质了。
另外,代理人的欺骗和商人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大兴土木的生活方式,使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穷光蛋。
他的一个朋友看到他如今的境况,问他道:“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唉,甭提了,全怪那不济的命运。”
“您别放在心上,如果命运不愿意看到你幸福,至少它会教你变得谨慎小心。”朋友安慰他说。
不知道他是否听进去了这个忠告,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总爱把成绩归功于自己的才干,如果失败,那就要大骂命运女神。
寓意:在取得胜利的时候,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大脑,千万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只会使自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2、《骄傲的石头》
一匹拉车赶路的马走累了,停下来在路边休息。
旁边的石头不高兴地说:“你怎么不主动跟我打招呼呢?你太没有礼貌,太不尊重我了!”
马问:“为什么?”
石头理直气壮地说:“你难道没有看出来?我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知道吗?曾经路过这里的一位大哲学家在我的身上坐过,你没发现我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智慧吗?”马无奈地摇摇头。
石头大叫:“你可真笨!我的身上还歇过劳累的农人,站立过觅食的小鸟。你难道没有嗅出农人的味道,没有听到鸟鸣的回响吗?你应该尊重我才是,起码,对我打个响鼻也行啊。”
马说:“我不喜欢和总是炫耀自己成绩的人交朋友!”说完,马拉着车继续赶路了。
寓意:真正有本事的人很少向别人炫耀自己,那些到处炫耀自己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有一点小本领就骄傲自大,到处炫耀,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我们的本领才能越来越强,越来越高。
3、《骄傲的杜鹃花》
在西湖的梦山园里有一个小土坡,小土坡上有一枝杜鹃花,这枝杜鹃花白里透红、娇艳欲滴,这枝杜鹃花后面有一株光秃秃的小树。
一天,杜鹃花傲慢地昂起头,双手插着腰,恶狠狠地瞪着小树,咆哮到:“哼!你这个光秃秃的丑八怪居然会和高贵的我住在一起,真是有伤大雅!算了,懒得跟你说废话了,离我远点!”
“什么嘛!比你名贵的花多得跟头发一样,还好意思说自己高贵,真好笑。再说了,你凭什么说我呢?我只是还没开花、长叶子而已,只是被种在你后面而已,干嘛这样对我。”
小树不满的抗议。“真是大胆!”杜娟花愤怒极了,“亏我整天为你遮风挡雨,你、你、你还……”听了杜鹃花的一阵无理的指责后,小树满腹委屈,发誓要好好锻炼,让自己变强。
小树可真努力,晴天的时候,杜鹃花正与其它花说笑,小树却拼命吸收着太阳光,储蓄力量;下雨的时候,花儿们都去休息了,小树却挺直了瘦弱的身躯,接受雨的洗礼,让雨滋润自己;阴天的时候,小树就会适当地休息休息,再奋力让根深深得扎进土里,从肥大的土里吸取更多的营养;
而且,不管天气如何,不管杜鹃花怎么嘲笑它,戏弄它,小树总是早睡早起,让自己更加精神、健康,防止虫子的入侵。
小树就这样努力着、成长着……日复一日,就在快要步入夏季之时,杜鹃花惊讶地发现自己引以为豪的花一朵朵枯萎、凋谢,只剩下枯枝败叶时,光秃秃的小树却有了新的面貌,树枝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粉嫩的花苞与翠绿的叶子,看起来是那么美丽!这些,都是小树努力的回报。
现在,小树多么开心,因为,经过的路人总是赞美它,天真活泼的小孩更是围着小树,又唱又跳,热闹非凡。
被人无视的杜鹃花无力的耷拉着小脑袋,身上的傲气荡然无存,换来的是悔恨。失魂落魄的杜鹃花心想:唉!为何我当初要嘲笑小树,不好好努力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寓意:你有你的生活方式,他人有他人的处事之道,不欣赏可以不过问,不喜欢可以不接近,人不能总拿一个永恒不变的眼光去衡量任何人或事,更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有时候要学会站在低处仰视,就会发现原来除了自己之外,还有更多的强者,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否则只会自毁前途。
4、《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寓意:吃喝玩乐人人都喜爱,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要懂得适可而止。我们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别人如此,也应该想办法来劝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么都不说了。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5、《谦虚的夜莺》
夜莺是森林中著名的演唱家,它歌喉婉转技艺高超,赢得众生灵们的赞誉。
公鸡、乌鸦和叫驴结伴慕名而来,请求夜莺唱一首动听的歌曲让它们欣赏,热情的夜莺一口应允了。
于是夜莺飞到树林最高处施展出全部才华尽情歌唱寓言故事《谦虚的夜莺》寓言故事《谦虚的夜莺》。
太阳在歌声中暗淡无光,微风停止了吹拂,百花开得更鲜艳,就连小草也停止了摆动,竖起尖尖的耳朵倾听,整个森林都沉醉在它的歌声中。
一曲终了,众人们仿佛才从虚幻的仙境里回到现实中。它的崇拜者公鸡、乌鸦和叫驴听罢更是欣喜若狂,对夜莺的精彩的演唱心诚悦服赞不绝口。
“过奖过奖,惭愧之及,”夜莺一向以谦虚闻名于鸟族,它对众人的褒奖深感不安:“实在没啥特色,平平常常而已,还希望各位多提意见。
咳,其实我还要向各位请教学习呢,与各位相比我自愧不如,不是吗,公鸡的喔喔啼鸣是那样震天动地,乌鸦的唱腔曲调是那么别具一格,还有叫驴的声声长鸣,我敢说,也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呀!”
然而,崇拜者们听了它的谦词并不引以为荣,反而个个不辞而别—-乌鸦飞走了,叫驴跑开了,公鸡钻进了草丛中。它们不愿意与伤了自己自尊心的夜莺多费口舌,留下夜莺呆呆地愣在树枝上不知所措。
寓意:谦虚也应有度,过分的谦虚就等于骄傲,特别是伤了别人自尊心的时候。

1、《骄傲的山鸡》
选自《伊索寓言》。
山鸡天山美丽,浑身都披着五颜六色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鲜艳夺目,叫人赞叹不已。山鸡也很为这身华羽而自豪,非常怜惜自己的美丽。
它在山间散步的时候,只要来到水边,瞧见水中自己的影子,它就会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骄傲地欣赏水中倒映出的自己那绝世无双的舞姿。
魏武帝曹操当政的时候,有人从南方献给他一只山鸡。曹操十分高兴,召来了有名的乐工,为他奏起动听的曲子,好让山鸡跳舞歌唱。
乐工卖力地又吹又打,可是山鸡却一点都不买账,充耳不闻,既不唱也不跳。曹操的手下人拿来美味的食物放在山鸡面前,山鸡连看都不看,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走来走去。
就这样,任凭大家想尽了办法,使尽了手段,始终都没办法逗得山鸡起舞。曹操非常扫兴,气恼不已,斥责手下人说:“你们这么多人,连一只山鸡都对付不了,还怎么做大事!”
曹操有一位十分钟爱的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又博览群书、见识渊博。这时候,他动了动脑子,有了主意,于是就走上前对曹操说:
“父王,儿臣听说山鸡一向为自己的羽毛感到骄傲,所以一见到水中有自己的倒影,就会跳起舞来欣赏自己的美丽。何不叫人搬一面大镜子来放在山鸡面前,这样山鸡顾影自怜。
就会自动跳起舞来了。”曹操听了拍手称妙,马上叫人将宫中最大的镜子抬过来,放在山鸡面前。山鸡慢悠悠地踱到镜子跟前,一眼看到了自己无与伦比的丽影,比在水中看到的还要清晰得多。
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冲着镜子里的自己激动地鸣叫了半天,然后就扭动身体、舒展步伐,翩翩起舞了。山鸡迷人的舞姿让曹操看得呆了,连连击掌,赞叹不已,也忘了叫人把镜子抬走。
可怜的山鸡,对影自赏,不知疲倦,无休无止地在镜子前拼命地又唱又跳。最后,它终于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倒在地上死去了。
山鸡的确美丽,但它的虚荣心也实在太强了,以致于受人愚弄。我们可不能让虚荣心、好胜心战胜了理智,否则就会遭到惨败。

2、《骄傲的狐狸》
选自《伊索寓言》。
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麻雀快乐地唱歌跳舞,一只狐狸路过看见了,不屑地说:“你这个小东西又没什么本事,有什么好高兴的?”麻雀不服气:“我会的本事你还不会呢,我会在树枝上跳舞,你会吗?”狐狸说当然可以,跳舞很简单,在哪里都能跳。
麻雀在树枝上边唱边跳,其他动物都忍不住拍手叫好,狐狸也学麻雀爬到树上跳舞,结果还没站稳就摔下来了。其他动物都笑起来了,狐狸对大笑的兔子说:“你又小又丑的东西,有什么本领,还敢取笑我。”兔子决定和狐狸比赛看谁能穿过斑马群而不被发现,结果狐狸输了。
狐狸来到水塘边,看到了树懒,嘲笑他说:“你这个慢吞吞的小东西,走路都这么慢,还会什么呀。”树懒决定和狐狸比赛看谁能爬过这个水塘。狐狸说这有什么难的,说完就朝水塘走去,树懒想阻止可已经来不及了。
原来狐狸陷进了沼泽里,骄傲的狐狸越陷越深,越陷越深,狐狸垂死挣扎。就在泥土快要淹没狐狸头的时候,小动物们纷纷来帮狐狸,它们割下一条粗壮的藤蔓,扔进沼泽里,狐狸拼命抓住藤蔓,狼狈的爬上了岸。它感到非常羞愧,小动物们不计前嫌帮助它,它感动极了。
3、《龟兔赛跑》
选自《伊索寓言》。
兔子向动物们夸耀他的速度,“我从来没有失败过,”他说,“当我奔跑时,没有人比我更快。”乌龟平静地说:“我要与你比赛。”“真是笑话,我可以边玩边和你赛跑。”兔子说。
比赛开始了,一眨眼工夫,兔子已经跑得不见了踪影,但是他觉得自己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边睡着了。
乌龟慢腾腾地却持续不停地走,当兔子一觉醒来,他看到乌龟已经快到终点线了。兔子输了比赛。寓意: 骄兵必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
4、《骄傲的小蚂蚁》
选自《伊索寓言》。
有一天,森林里的蚂蚁家族举办了一场举重比赛:“今天谁能够举起一颗饱满的瓜子,谁就是冠军”一只年迈的蚂蚁爷爷说道。可是好几只蚂蚁一连几次都没有举起来,大家都很失落,忽然一只小蚂蚁站了起来,轻轻松松的把这颗饱满的瓜子举过了头顶,大家欢呼起来,小蚂蚁不出意外的在举重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小蚂蚁骄傲起来,对大家说:“我在举重比赛中得了第一!以后我看见什么吃的东西我都自己来搬,不用你们搬!”大家听了,在底下纷纷议论:“看!他得了第一名,就瞧不起大家了。哼,以后我们再也不理他了。”“对,我们以后不要理他了”“就是就是”
后来一连几天都小蚂蚁都没有找到同伴和他一起搬东西一起玩儿。小蚂蚁心想:你们都是手下败将,我才不要理你们呢!就这样又过了几天,小蚂蚁看见一个非常大的苹果。他就想: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东西。如果我一个人把它搬回家,那他们一定会羡慕死的!
小蚂蚁想到这。就立刻行动起来。他左搬搬,右搬搬,怎么也搬不动。小蚂蚁最后伤心的哭了起来。就在这时,几只蚂蚁看见了,对他说:“你是不是为搬不动苹果而烦恼?如果是的话,我们帮你搬回去吧。”说完,就立刻行动起来。一只搬搬这儿,一只搬搬那儿,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苹果搬了起来。他们帮小蚂蚁把苹果搬回了家。
回到家,小蚂蚁很感动也很后悔,他对大家说:“我们、我们以后做事一起做,有吃的大家一起分享。你们说,好吗?”大家听了,立刻欢呼起来。从此,森林里的蚂蚁家族又开始了开心快乐的生活!
5、《骄傲的鹅大哥》
选自《伊索寓言》。
鹅大哥一摇一摆地走出门去,来到池塘边,看见自己的倒影,心里乐滋滋地说:“瞧,我多漂亮啊,红红的帽子,雪白的羽毛,谁也比不上!”
鹅大哥真神气,大步大步往前走。看见一群小鸡,它大声嚷嚷:“让开,让开!你们这些小东西。”看见一群小鸭,又大声嚷嚷;“走开,走开!你们这些小不点。”
鹅大哥越来越神气,它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眼睛望着天,连前面有个大泥坑也没看见,“扑通”一声,掉进了泥坑里。大白鹅变成了大黑鹅,这一下,它可就神气不了啦!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极度歧视,使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因而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也一直居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自然经济相抗衡。
有趣的是,尽管古代的人们重农轻商,商贾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可是商业仍然是致富最快、极富有魅力的一个行业,以至于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几位传奇性的巨贾,他们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他们所经历的财富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鉴、值得发扬的东西。他们这些“商圣”背后都经历了一个个传奇性的财富人生,他们所经历的发家史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启发和借鉴。
商业始祖——王 亥
慈善商圣——范 蠡
儒商鼻祖——子 贡
智慧商祖——白 圭
营国巨商——吕不韦
堪比财神——沈万三
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业巨族——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 炽

Top1 商业始祖——王亥:牛车拉出来一个商王朝
【人物简介】
王亥(公元前1854—1803年),河南商丘人,华夏商人,商品、商业的缔造者,华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子姓,又名振,阏伯的六世孙,契之后,冥之长子,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领。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
【经商经历及成就】
开了长途贸易的先河
王亥,作为草原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频繁迁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种方法--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他的先王--相土(生卒年不详,商部落第三任首领),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戴上马笼头从而驯服了野马,再加上训练,便让马拉车驮物,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从西北草原迁徙到中原地区之后,到了王亥时代,马拉车、运货、作战,根本不够用。那么,可不可以让牛替马拉车?这是王亥琢磨的问题。最终王亥彻底驯服了这种野性十足的庞然大物,进而将它套在华丽的双辕车上,制造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中记载的“王亥服牛”的故事。
在王亥的大力推广下,驯牛技术和牛车开始普及,商部落的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商族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王亥被同族人推崇至极。为解决牛、羊及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王亥亲自驾驶牛车载货运输,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这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正是王亥开的先河。
从那以后,古道上经常可以见到王亥率领部落成员赶着牛车的壮观景象:一辆辆载满布帛、黍和粟的牛车吱呀吱呀地响着,一群群洁白的绵羊咩咩地叫着,一个个袒胸露背的赤脚壮汉“吼吼”地吆喝着--这绵延的牛车队伍一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从一个部落奔波到另一个部落……从此,王亥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他成了当时最富有的部落首领。
再次远征的惨遇
富有便意味着强大,强大便意味着霸气,霸气便意味着攻击,攻击便意味着伤害。王亥最后一次远行贸易,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部落。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这一胜仗让富足的商族部落进一步扩大了新的势力范围。
“商”这个字便是拜赐于他
由于王亥开了氏族部落之间长途贩运的先河,在他去世后,商族人沿其传统,利用牛车、马车的便利条件从事部落间的物品交换,以获取财富。搞贩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就形成了专门从事这行当的职业。外部落的人看到商族人用牛车、马车拉着货物远道而来,进行以物易物的经商活动,感到十分新鲜,就你传我、我传你地吆喝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其实是“商族人”的意思,时间长了,“商人”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经商做生意的人,专指经商做买卖之人的统称。 “商人”一词一直沿袭至今。而作为最早进行贸易的王亥,便是“商业”的始祖,即商人的祖先,数千年来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
商国的国力快速增长。到了王亥的第七世孙商汤时期,商国的实力已十分雄厚。当时夏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桀荒淫无度,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商汤经过11次征战,终于取代桀灭夏,建立了商朝,并在南亳(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建都。
【经商之道】
“诚信”、“仁义”。在与各国的交易中,王亥坚持以诚信为本,平等交易。根据史料记载,与商国经常交往的有一个诸侯国叫葛国。葛国是个小国,社会落后,资源贫乏,老百姓所需粮食一直不足。商国一直向葛国提供粮食,平等进行各种交易。有一年葛国遭遇天灾大旱,地里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快吃光了。葛国国君到商国向王亥求援,恳求商国多运送些粮食到葛国,并愿意拿出比原来高出一倍的物品交换。王亥说:“您是商国的老朋友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更不能乘人之危敛物”。王亥除了继续以原定的物品与葛国交换粮食外,还多提供了些粮食援助。事后,葛国国君向王亥送书一封,其中写道:“葛国愿与商国世代交好,永结同盟”。
【后世评价】
王亥“服牛乘马,以为专利。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相应地扩大了。因此,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这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相土乘马,王亥服牛”深远意义的高度评价。
从简单的以物易物发展到复杂的商品贸易,其漫漫脉络也就在这里找到了源头。王亥经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进程。

Top2 慈善商圣——范蠡:功勋、财富,一个都不少
【人物简介】
范蠡(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功成身退。北上经商,居陶,号朱公。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经商致富具有很多经商理论,致富后,肯于帮助别人,威名远播。堪称“中华自古商之祖”。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最后老死在陶地,享年大概88岁,世人称他陶朱公。在范蠡死后,族人将他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后世的人们来此凭吊他,缅怀他的业绩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
【经商经历及成就】
弃政从商,名扬四海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范蠡离开楚国后的后半生的: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范蠡带着家人,泛舟五湖,飘然远引逃到有山有海、有林有田的齐国海畔。为避免身份暴露,他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古代用牛皮做的酒器,即“酒囊皮子”)。范蠡在当地购买了一些土地,还亲自饲养贩卖五畜。等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就利用天时、地利之便雇人开盐田,搞渔业捕捞,还兼营杂粮等生意。范蠡开始经营当地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范蠡对收购来的山货开始分门别类进行放置,每种货物还分有等次。根据各地商贾的需求,他先将各类上等货用牲口运往各个要货的地点进行出售,收款后,他再购买食盐、葛麻布衣等各类日用杂货运回到镇上。这样,他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日用品缺乏的问题,自己也赚到了钱。范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他经常跟雇工及当地的百姓、镇上的商贾在一起高谈养畜经,阔论市场行情。他对人温和友善,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灾人祸时,他总是乐善好施,常开粥场赈济灾民。灾民听说有这么一个大善人,千里之外都赶来投奔他,不久,鸱夷子皮就名扬四海了。
范蠡买卖公平,决不会倒卖腐烂变质的货物,不坑害消费者,所以,他的生意能细水长流,他的名声能传遍四方。他就是以这样的行事风格,在齐地种养经商,勤勤恳恳,在与家人的齐心合力之下,很快就积累了高达数十万的财产。
齐王听说范蠡搞经济很擅长,又仗义疏财,施善乡梓,是个贤能之人,便力邀范蠡进宫,请他进国都临淄做主持政务的相国。范蠡欣然答应。在任相国期间,他大力发展经济,不仅促进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民富国强,而这时,范蠡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向齐王归还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再次远走他乡。他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如果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还不如趁早放弃!”他把财产分散给知交和那些贫苦的老乡,携家捎带贵重财宝再一次抽身离去。
到哪儿就在哪儿成名
范蠡举家风餐露宿,辗转来到齐国西南接近宋、卫的陶邑安顿下来。初到陶邑,范蠡自觉逍遥自在,便给自己再次改姓更名为朱公。没过多久,不甘清闲的他又开始考虑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对他颇有怨言,说:“人人都想富贵,个个都想发财,你偏偏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富贵,还认为钱财无用,现在没钱了又重提这事,你以为钱财这么好赚啊?”他哈哈一笑,说:“穷富之别,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财之道无处不有。”
在陶邑,他又一次重创家业。由于当时本钱不多,他的生意不是很大,就像刚到齐地那样,平日里只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好在陶邑四通八达,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范蠡自然也从这些商家那里找到了很多商业灵感。没过多久,他又在陶邑发家致富了。他富了就爱施舍,施舍不但不要回报,还喜欢帮助穷人一起致富。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那些贫困的同乡老友,为此他还表白说:“其实,在我看来,经商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钱财是身外之物,贪得无厌往往会适得其反。懂得用钱才能得到钱,这也是生财之道!”
【经商之道】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务完物,无息币,财币欲具行如流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农商兼顾,去末取实,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善治生者,择人而任时。乐善好施,好行其德。
一、把握行情,“人取我予”。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让货等人,“待乏贸易”。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三、诚信经商,“不求暴利”。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这是范蠡成功的秘诀之一。
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
五、注重质量,不图侥幸。范蠡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
六、埋头苦干,劳动致富。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艰苦奋斗。他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普通的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
七、尽散其财,富好行德。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记载,范蠡在齐致富后,就曾“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钱又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没有假冒伪劣,他又如此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八、陶朱公商训十二则:能识人:知人善恶,赈目不负;能用人:因财器便,任事可赖;能知机:善贮时宜,不致蚀本;能倡率:躬行以率,观感自生;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能敏捷:犹豫不决,到老无成;能接纳:礼义相交,顾客者众;能安业:弃旧迎新,商贾大病;能辩论:生财之道,开引其机;能办货:置货不拘,获利必多;能收帐:勤谨不怠,取讨自多;能还帐: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后世评价】
功勋、财富,范蠡一个都不少,就连种田、经商也样样能成功。他出身贫寒,为越国称霸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却不留恋权位,在功成之时,名遂身退;他弃官从商,以治国之策治家,终于成为巨富而名闻天下;他又不贪恋钱财,在巨富之时,19年三致千金。这样的人不愧为“治国衣臣、兵家奇才、华商始祖”。
司马迁深为范蠡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故称其为“富好行其德”。

Top3 儒商鼻祖——子贡: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人
【人物简介】
端木赐(公元前520—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政治家,外交家,中华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经商经历及成就】
端木赐出生于富商贵族,在孔门三千弟子中,他还是“身通六艺”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与众多贤人相比,他之所以学而优则商,不仅因为他出生商业世家,对经商有先天优势,或许还因为他受孔子学说的影响,要在书生明“义”和商人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进行学以致用的实践,他想通过经商来打开学行合一的沟通渠道。
他性格活泼,交往甚广,尤其是不安于现状,即便跟老师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有停下经商活动。有一年冬天,当他获知吴国军队将远征北方作战时,便准备往吴国贩运丝棉。他知道,此时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御寒丝棉是必备军需,他料定吴王夫差肯定会强征丝棉保证将士顺利远行,如此一来,吴国丝棉必会紧缺,丝棉价自然走高。及时掌握行情,善于把握商机,便有赚大钱的机会。端木赐迅速组织人马,划成若干小组到鲁国各地采购丝棉,然后安排快车运往吴国。果然不出所料,啼冷号寒的吴国百姓很快将丝棉抢购一空。端木赐大赚了一笔。
从孔子门下完成学业以后,子贡先是回到卫国当了几年官。不久,就辞官不做,重操旧业,成了一个影响更大的国际贸易商人。子贡所到之处,国君们也都与他行平等的礼节,说明子贡这一介儒商做到了何等显贵的地步。顶着孔门高徒的招牌,他在商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也是一般的土财主商人所没有办法比的。子贡所到之处,除了做买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恩师,到处讲孔子的道德风范是多么高尚,孔子的学术思想是多么博大精深。
子贡的儒商美誉来自诚信。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更遑论发财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
子贡将儒与商结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他帮助鲁国解除困境,游说齐、吴、越、晋四国,成功地进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子贡为了保护鲁国的利益,站在国际关系的高度,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国际贸易商人的卓越才干,把商业营销技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几个国家的连环战争,改变了春秋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益处,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可以这么说,从他开创了中国的儒商这个特殊群体以来,几千年来。还没有人能够在建功立业上,达到他这样登峰造极的程度。
当他富比陶朱公时,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史记•货殖列传》还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有钱就能使王侯敬畏三分啊。
【经商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内儒外商,为富当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一、善于学习。在端木赐之前,商人早就存在若干年了,但如何经商,如何做个成功的商人,从来没有贤人做个总结。端木赐拜孔子为师,为以后如何经商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术”,他对经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端木赐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
二、善于沟通。子贡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如此善辩,做买卖、搞宣传、打广告、讨价还价肯定没问题了。跑业务全靠一张嘴,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好再加口才好,宣传好,生意也才能做好。
三、了解市场行情。端木赐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时,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为以后商业做大做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四、重情重义,讲究诚信。史书记载子贡在终身侍奉孔子的学友子路过世以后,便承担起侍奉孔子的责任来。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贡有幸成为陪伴老师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见,他对孔子的真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孔子过世三年之后,守灵的弟子们收拾行囊向子贡行揖礼道别,而子贡则回到灵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独居守灵达三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要知道孔子推崇的三代之礼,父母过世,守灵也不过三年,而子贡守孝六年,不可谓不重情重义也。他这种重情重义的精神也贯彻到经商之中,坚持“义以求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价格公道,诚信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风范。
五、经营有道。子贡擅长预测市场,囤积居奇,坚持人弃我取,贱买贵卖,低入高出的经营策略,加之他能精确地料定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货物差价,及时随着市场供需情况转手而谋取利润,一致富累千金,这就是子贡的“经营诀窍”。
六、儒商的精髓:信奉儒家,修升素养,事业有成,内儒外商。子贡儒商精神:以义取利,以利济世,以和为贵,以儒兴商。儒商人格:仁爱立人,见利思义,讲信修睦,乐于施善。儒商生活:博学儒雅,亦文亦商,以商养儒,以儒促商。儒商之道:重守诚信,谋利有度,宽厚圆融,内圣外王。
【后世评价】
子贡所独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通人”,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遍看今日富豪,富而无骄尚且少有,富而好礼的更是凤毛麟角,百个当中不知能否有一个。
《史记.货殖列传》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后,子贡富可与诸侯分庭抗礼,势力不可不谓强大,但他却并未全部自私其财,而是因势利导去宣扬孔子之名、孔子之道以及为此前赴后继、连续不断、不遗余力,凡此种种才真正是后人大可贵、大可敬、大可赞、大可叹、大可表、大可学的地方!

  • 寓言故事:《聪明的商人》
    答:”商人来到原先埋藏钱的地方,真的又看到那个钱袋了。他高兴地喊道:“我的好人,您将丢失的东西又送回原主了!”故事点评:故事里的老人非常贪婪,所以不能随意相信一个看似老实的人。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个聪明的商人,他分析老人贪婪的心理,利用自己的智慧,将丢失的钱财又找回来了。
  • 两个商人寓言故事
    答:很久以前有两个商人,商人甲和商人乙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有一天甲和乙发生了些矛盾,两个人从此变的老死不相往来。一天,商人甲带着随从去野外游玩,不巧被一只恶狼盯上了,恶狼非常凶狠,扑向商人甲,商人甲大声的.呼喊着救命,可是身边的随从没有一个人上去救他,随从们都被这只凶狠的恶狼给...
  • 伊索寓言之三个商人故事简介
    答: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有的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蚂蚁和蝉》.还有不少故事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的.如《蚯蚓和狐狸》《鼹鼠》嘲笑吹牛皮说大话的.3、主要人物形象或重要篇目:⑴、《狐狸与葡萄》写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故事.有的人能力小,...
  • 寓言睡前故事
    答:在这个故事中,商人爱财如命、言行不一和渔夫见死不救的作为,反映出他们缺乏诚信和人道主义精神,都是不可取的。 寓言睡前故事2 公孙龙是个有学问的人,他手下有不少弟子,个个都身怀技艺,各有一套本领。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曾对他的弟子们说:“我喜欢有学识、有本领的人,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愿和他在一起...
  • 寓言故事,带概括,寓意和联系感悟的
    答:我能跟一位土耳奇人的神结婚,他们一定会感到骄傲。不过,请注意,你得准备一个好听的故事,因为我的...商人的儿子想。因此他买了些焰火和炮竹,以及种种可以想象得到的鞭炮。他把这些东西装进箱子里,于是向...明天就是春节了,本版编辑送上在2005年感悟最深的七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寓言,祝所有的读者在新的一年里...
  • 寓言故事读后Ƅ
    答:现在一下子就得到十斤金子,还感到不满足吗?”打鱼人没再说什么就走了。后来有一天,商人又不幸掉进水中,恰好打鱼人又在现场。在场围观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搭救,他回答:“这就是那个答应给金子而不兑现的人。”说完就站在那里观看,于是商人沉没了。35作文网 这个寓言故事,似乎给了我们一个道理。
  • 寓言的故事作文300字
    答:从此,小兔不再骄傲,对待别人都很谦虚、礼貌。 寓言的故事作文300字 篇3 “开卷有益”相信大家都感受过,这次我就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本对学习很有帮忙的书...商人怏怏地走了。 一个地主来了,他对皇帝说:“万岁,我本想昨天来见您,只是闪电把天撕破了,漏起雨来,我赶忙把它补好,所以,今天才来,请您原谅呀!”...
  • 四字寓言故事《药商竟富》
    答:生 意总是特别兴隆,从不愁销路。不到两年,这位商人大发起来,成了远近闻 名的一个大富翁。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经营之道有不同的结果。第一位药商可贵,第二位 药商可叹,第三位药商则可耻。不仅在市场,而且在其他方面都应当一要诚 实、二要灵活、三要不断改进。
  • 忘恩负义的商人经典寓言故事
    答:一个商人从事航海贩运幸运地发了财。他曾屡屡战胜风险,各种各样恶劣的气候和地形都没有对他的货物造成损失,对于他,命运女神格外垂青。他的所有同行都被主管生死的阿特洛波丝女神和海神乃普敦罚款交税,只有他的船平安抵港。代理人和经销商对他忠实守信,人们奢侈的享受和购买欲望使他财源广进,他顺利地...
  • 克雷洛夫寓言故事
    答:1、主人和老鼠 一个经营食品的商人,修建了一个仓库,储藏着各种各样的食品。为了防止老鼠偷吃仓库里的食品,他特意买了很多猫,这些猫个个都是训练有素的捕鼠能手,日夜在仓库里巡逻,老鼠再也不敢出来骚扰了。危害重大的鼠患免除了,似乎一切都平安无事。不料,有一只品德极坏的猫混进了猫群。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