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的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是什么意思?怎么区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概念

地主指家庭拥有土地,其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
富农是指相对较小的土地所有者,一般而言,其拥有的土地数量,除了自己耕种以外,还大约富余三分之一的土地因自己忙不过来而雇工耕作者就被划为富农。。
中农是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农村的小资产阶级。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约为中农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扩展资料:
成分划分
最开始是由于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需要对人的经济情况进行划分,以确定采取的政策。当时划分的标准是:
1、如果家庭拥有土地,家庭成员不参加劳动,只依靠地租收入或雇佣农工耕种,属于“地主”,家中多余土地要被没收分给其他农民,只留下自行耕种所需要的土地。地主属于被打倒的阶级,地主家庭的子女禁止在军队服役,禁止担任公务员职务。
2、如果家庭拥有土地,虽然也收取地租或雇佣农工,但自己和家庭成员也参加劳作,为“富农”,多余土地也要被没收,但不属于被打倒的阶级。
3、如果家庭拥有土地,但基本是自给,不收取地租,属于“中农”。如果在农忙时也雇佣临时工,要算取雇工与自己全家劳动所得的比例——“剥削量”,剥削量超过20%为“富裕中农”或“上中农”,属于不被依靠的对象。
低于20%为“中农”,属于“团结对象”,如果家庭收入不足,尚需出外打工,为“下中农”,属于被剥削的依靠对象。
4、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土地,主要收入依靠打工,为“贫农”。
5、如果家中没有土地,完全依靠打工为生,为“雇农”。贫农、雇农是共产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
在牧区和渔区,参照上述标准,亦有“牧主”、“渔主”和“贫下中牧”、“贫下中渔”的阶级成份划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贫农


富农是指相对较小的土地所有者,一般而言,其拥有的土地数量,除了自己耕种以外,还大约富余三分之一的土地因自己忙不过来而雇工耕作者就被划为富农。。

中农是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农村的小资产阶级。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约为中农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自己没有土地,靠租地主或富农的土地种。

扩展资料: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这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之一。

地主阶级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双塔村地主王汉章叫佃户马义山出差,因事晚了点,王汉章即用皮鞭将其眼珠打淌。喂马的长工巩荣石无辜被王汉章活活打死。

此外,不少大地主还养着“团防”,作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没收地主的土地给劳动人民,已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 

中国共产党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斗争。十年内战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实行土地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改革运动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考试分析〕(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首先,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因此,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其次,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党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过程中,分别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政策,变封建地主的土地为农民所有;二是削弱封建剥削制度的减租减息政策。(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革命时期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①党成立之初,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缺乏必要的经验。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这样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其二,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到1931年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③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根据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及时地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其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其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考试说明〕 试题的命制主要集中在: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后归谁所有?二是关于农民问题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三是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党在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变化的掌握。在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战,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政策为减租减息政策。关于党在土地革命中关于土地政策的一些基本点,如:在土地革命初期采取的土地政策存在的两个问题?《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土地改革中的某些原则是如何调整的,政策调整的原因是什么?政策调整后取得什么积极效果?此外,还要重点掌握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于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阶级路线问题、总原则以及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问题。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待富农经济的政策问题。最后,关于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重大作用。

这是解放初期,土地改革时用语.
富农:指当时农村的富裕户,他们顾用其他农民为自己劳动.生活比地主差,比中农好.
中农:自给自足户.
贫农:贫困户.
雇农:他们往往因为失去土地,而只有受雇于地主,富农.

根据我的理解
富农、中农、贫农是在1952年土改完成前按拥有土地多少划分的
雇农则受雇于人自己没有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