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标推荐背诵篇目阅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安徽省中考语文的具体考试范围:1、文言文2、古诗3、名著阅读4、基础字词。把具体的篇目列出来!

一)古诗文默写:
范围:《课程标准》的规定,文言文16篇,古诗词34首。依据:我省《2011年考试纲要》第一部分:语文积累的第7条指出:“准确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命题预测:除诗词外,涉及到的古文是:2005年——《论语》《陋室铭》(2分); 2006年——《爱莲说》(1分);2007年——《论语》《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占3分;2008年——《论语》《桃花源记》《陋室铭》占3分;2009年——《曹刿论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占2分;2010年——《论语》《陋室铭》占2分2011年——《孟子二章》《岳阳楼记》2分可以说,今年的默写也会有古文中的名句。因此,复习中不能只背默34首古诗,对16篇古文中的名句、重点句子也不能放过,不能只是口熟,要句句默写,一一过关。


预测2012年古诗文默写试题形式(必定是名句)1.连接式默写。2.理解性默写。3.主题式默写。


温馨提示: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师生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课外读物范围:去年的《考纲》推荐了8部文学名著作为考试内容:《水浒》、《西游记》、《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童年》《朝花夕拾》。内容:按前几年考情,内容应涉及作家作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典型事件等。形式:填空题型(05、09、10、11);简答题型(07、08、09);仿写题型;表格题型(06)。教学建议:给学生印制《水浒》、《繁星·春水》、《朝花夕拾》以外的五部名著的基本内容及篇目表,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适当背诵并写准。


(三)综合性学习●一定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了解综合学习这种题是怎么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课标如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未重视,许多老师不引导,学生靠天收。当然,我不否认综合实践能力可以从平时的言行举止中积累,但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综合实践训练,一定能让学生遇题不慌。现在,综合性学习题备受到中考的关注,它以越来越灵活的方式出现在各地考卷上。


近年来“综合性学习”试题特点1、生活性。2、综合性。3、实践性、探究性。


备考“综合性学习” 的策略:重视平时的动手动脑和探究。考前复习至关重要,“临阵磨枪,不亮也光”。


“综合性学习”中有可能涉及到语病的修改,复习时要让学生知道检查病句的方法,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一般情况下,检查病句的方法有:(1)审读法。(2)提取主干法。


常见的语病类型有:(1)成分残缺 (2)搭配不当(3)语序不对 (4)前后不一致(5)成分多余 (6)误用虚词或关联词语(7)句式杂糅


(四)阅读类试题的复习(此与写作是重头戏)近年考题回顾:2006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议论文;2007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科技说明文;2008年两篇现代文阅读都是散文;2009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说明文;2010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议论文;2011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说明文。文言文阅读近年都是50篇优秀诗文篇目中的选文,考查内容基本稳定。


要想取得好成绩,要做到两点:1、拓宽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浓浓的阅读兴趣。 2、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给学生一个登山的手杖。


●叙述类叙述类文章阅读三步曲:(1)阅读文章,整体感知;通读材料,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大致脉络层次。(2)审明题干,明确出处,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及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精读、分析、概括。(3)整体分析,全面作答,分点表述:结合主旨,抓住关键词句,理清答题步骤,用术语分点做答。


预测2012中考叙述类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几种:1.层次结构(考与不考都应关注,它是读文必备的能力)2.题目——题目的作用3.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或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文中人物(特别是小说)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9. 常用写作手法10.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三步曲: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脉络,;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出处;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点作答(说明文尽量用文中的话作答)。


预测2012中考说明文考题类型在以下几种之内:1.概括——概括选文(或选文中某一段)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2.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3.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4.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每生所记不能少于6种)。5.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6.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7.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8.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9.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


●议论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三步曲----第一步:通读材料,明确中心论点及大致结构。第二步:读题,审明题干,确定信息点出自哪段。第三步: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全面做答。


预测2012中考议论文考题类型可能有以下8种--1.论点——准确摘取或概括中心论点(即把握作者的观点)。2.结构——划分议论文的结构、层次3.论证方法——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记住这四种即可)。4.分析——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的含义及作用。5.指代——“这些方面”、“这种情况”“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6.仿写——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有可能放到第一部分考查)7.拓展——补写能证明文中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文言文阅读


2012年中考文言文考什么?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多在注释中,应要求学生背这些重要的注释);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


附:历年中考考查的文言文篇目:2000年——《出师表》2001年——《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2002年——《曹刿论战》2003年——《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比较2004年——《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2005年——《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比较2006年——《论语》(课改卷)【《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统一卷)】2007年——《小石潭记》 《与朱元思书》比较2008年——《送东阳马生序》2009年——《鱼我所欲也》 《过零丁洋》比较2010年——《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比较2011年《马说》。



(五)作文 (55分)作文在中考中有重要的意义。作文分占试卷总分的40%(加卷面分),可以说是一个得分大户,占据语文考分的半壁江山。要提高作文成绩,只有加强训练,掌握方法,熟能生巧,才能稳操胜券。从2002-2010年中考作文的发展变化预测2011年中考作文的流行趋势,我们推测2011年安徽中考作文在内容上更富有人文性、民主性,更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有事可写,引导学生有悟可感:感悟学习生活,感悟自然美景,感悟生活的馈赠,感悟遭遇的失败,感悟心理的变化,感悟民族的希望等等。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


作文冲刺要点---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 2.一个精彩的开头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5.一个完美的结尾 6.一个清爽的文面


作文“十忌”1.忌误解话题:如“承诺”与“诚信” 2.忌主题平庸或消极3.忌题材陈旧 4.忌文体杂糅:强化训练一种文体,比如记叙文(重在记叙文)(可加议论文)。5.忌语言平淡:要有文采,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引用点\加点修辞)。 6.忌内容失真:比如编造美丽的谎言。7.忌为新而新:如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8.忌写成诗歌(最好不写)。9.忌字数不够:尽量把作文格写完,给人厚重、充实的感觉(去年要求不少于500字,结果写500字的学生得分很低,一般在700--800之间)。 10.忌书写潦草,卷面不整(卷面5分重点体现在作文上)。


着重强调:加强写字训练,提高中考作文成绩!


中考语文,有条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复习十分关键。


虽然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广博而庞杂,但是也有一定的方法、规律可找、可循,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规律,同学们定会事半功倍。

1——4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
〈为学〉 泉州P80
〈桃花源记〉 海淀P40、北京P65
〈爱莲说〉 维坊P13
〈公输〉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峡〉 益阳P25 吉林P31、南京P85
〈记承天寺夜游〉 广东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传〉 安徽P36、山西P62 维坊P17、河北P61、广州P66
〈孙权劝学〉 上海P41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南宁P50 广东P18、包头P21、安徽P39
〈核舟记〉 南昌P55
〈马说〉 厦门P77 福州P42
〈与朱元思书〉 南通P86
〈小石潭记〉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黄冈P77
第五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广州P2、南京P4 济南P72
〈醉翁亭记〉 安徽P36、天津P44 哈尔滨P5、温州P61、长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兴P89 烟台P10
〈生于忧患,于安乐〉 重庆P47 四川P33
〈岳阳楼记〉 辽宁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长沙P75、大连P82
第六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鱼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师表》 镇江P18、上海P41、兰州P73、黑龙江P90、哈尔滨P92 四川P35、厦门P56、沈阳P70
《曹刿论战》 桂林P20、嘉兴P89 重庆P27、黑龙江P29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大连P57、济南P69 南昌P12、济宁P23、昆明P45
《送东阳马生序》 天门P83 佛山P55、广州P66
诗词鉴赏题
题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广州P3
〈渔家傲〉 桂林P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河南P34
《破阵子》 天门P83
〈春望〉 四川P35、扬州P48
〈浣溪沙〉 广州P6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黄冈P7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桂林P81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文章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第二遍再仔细阅读,这回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遇到熟悉的实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学过,遇到一词多义的实词可以比较一下用哪一个意思在此处最恰当。读完后如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联系,推测它的大致意思。读完第二遍后,就可以做习题了,最难的容易失分的习题莫过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学应注意要将文中的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

如果这五天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渐进地将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归纳之后,相信你的文言阅读能力将飞跃一个层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顺了,对整个文言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跟随老师进行下一轮的深入复习,相信今后的学习会轻松得多。我们还需看到,这种自我归纳整理不仅让同学在中考前受益匪浅,更会将打好的坚实的文言基础带到高中2005年中考亮点之九: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成为新的趋势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直接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提请大家注意,课标关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文言文,“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围之内。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从2005年各地中考试卷来看,除了对具体字词语句的语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译这类基础能力的常规考查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考查有所加强,几乎所有的试卷都设计了诸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中人物有何评价”、“从文中领悟了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这样的问题,涉及了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继续升温,有将同一类型文章进行比较的(山东临沂),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浙江台州),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放在一起比较的(四川资阳),等等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与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难度也就相应提高了。上述事实表明,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向现代文贴近的迹象,广大备考师生对此应当重视起来。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文言文阅读是阅读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特意策划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专号,既涵盖了字词、文学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又对理解、鉴赏等高层次能力做了指导,并且配制了相应的中考训练题,其中就包括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方式,对文言文进行了集中细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们也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关注,在2005年第118期报纸的头版我们刊登了海南省苏盛葵老师关于文言文阅读所作的述评以及预测,指出了文言文比较阅读这一新的热点。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学而时习之 ②传而不习乎
B.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诣太守,说如此
C.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B. 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罔不因势象形
C.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可以为师矣
D.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温故而知新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B.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
C. ①任重而道远 ②天即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①传不习乎 ②空谷传响
6.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日不再的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__
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或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_,后世并称__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B.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曾不吝去留
C.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发于声
D.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见山上人烟市肆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忍能对面为盗贼
B.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任重而道远
C. ①人恒过 ②国恒亡
D.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百里奚举于市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饿:__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书。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间焉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 ①肉食着鄙 ②不以臣卑鄙
C. ①衣食所安 ②安能求其千里也
D.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即克,公问其故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
B. ①齐人三鼓 ②一鼓作气
C. ①遂逐齐师 ②故逐之
D. ①既克 ②彼疲我盈,故克之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惠:__________________ 徧: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忠之以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属: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辙:___________________ 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疲我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乱旗糜”是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
7. 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 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 ①引喻失义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①必能裨补阙漏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 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临崩寄臣以大事
B.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顾野有麦场
C. ①此悉忠良死节之臣 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不为苟得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弩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攘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观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7. 自选话题,用下列成语或名句造句或写话。
①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本位选自《 》,作者是我国晋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_,原是《 》的__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夹岸数百步 ②夹岸高山
B. ①渔人甚异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余人复延至其家
D.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为之怡然称快
4.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土地平旷 ②心旷神怡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C. ①具答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是谓大同
C. ①便扶向路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D. 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_________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________________
7. 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并未写出渔人的答话,请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其中的“如此”指代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些内容表现的思想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任选其中两个,各造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马 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选自《 》的《 》,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千里马常有 ②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C. ①执策而临之 ②把酒临风
D.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3. 加点词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益慕圣贤之道
B. ①才美不外见 ②何时眼前突见此屋
C.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老骥伏枥
D.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_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③段中的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扬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当今社会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用上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 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 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D. 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 ①苔痕上阶绿 ②惟长堤一痕
C. 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罔不因势象形
D. ①阅金经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4.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

2006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标推荐背诵篇目阅读
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学而时习之 ②传而不习乎
B.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诣太守,说如此
C.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B. 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罔不因势象形
C.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可以为师矣
D.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温故而知新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B.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
C. ①任重而道远 ②天即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①传不习乎 ②空谷传响
6.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日不再的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 殆:_______________
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
7.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或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_,后世并称__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B.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曾不吝去留
C.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发于声
D.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见山上人烟市肆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忍能对面为盗贼
B.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任重而道远
C. ①人恒过 ②国恒亡
D.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百里奚举于市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____________________ 劳:____________________
饿:__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__________________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___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书。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又何间焉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 ①肉食着鄙 ②不以臣卑鄙
C. ①衣食所安 ②安能求其千里也
D.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即克,公问其故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
B. ①齐人三鼓 ②一鼓作气
C. ①遂逐齐师 ②故逐之
D. ①既克 ②彼疲我盈,故克之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惠:__________________ 徧: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忠之以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属:___________________ 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辙:___________________ 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疲我盈”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辙乱旗糜”是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
7. 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 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2. 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光先帝遗德 ②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 ①引喻失义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①必能裨补阙漏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 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②临崩寄臣以大事
B.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顾野有麦场
C. ①此悉忠良死节之臣 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不为苟得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弩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攘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观条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挚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7. 自选话题,用下列成语或名句造句或写话。
①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本位选自《 》,作者是我国晋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_,原是《 》的__________________。
2. 把文中空缺的句子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夹岸数百步 ②夹岸高山
B. ①渔人甚异之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余人复延至其家
D.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为之怡然称快
4.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土地平旷 ②心旷神怡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C. ①具答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5.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B. ①问今是何世 ②是谓大同
C. ①便扶向路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D. ①村中闻有此人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_________ 绝境:_________________
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________________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________________
7. 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并未写出渔人的答话,请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其中的“如此”指代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谁叹惋?为什么叹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些内容表现的思想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任选其中两个,各造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马 说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1. 本文选自《 》的《 》,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千里马常有 ②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C. ①执策而临之 ②把酒临风
D.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而临之
3. 加点词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益慕圣贤之道
B. ①才美不外见 ②何时眼前突见此屋
C.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老骥伏枥
D.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呜呼!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__________比作千里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愤懑之情。
(2)开头点明千里马与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②段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③段中的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扬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揭露了统治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当今社会怎样做才能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用上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本文选自《 》,作者是我国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B. 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 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D. 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3. 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 ①苔痕上阶绿 ②惟长堤一痕
C. ①无案牍之劳形 ②罔不因势象形
D. ①阅金经 ②苏、黄共阅一手卷
4.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__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②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_______________ 白丁:___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

1.孟子二章
2.桃花源记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岳阳楼记
6.出师表
7.曹刿论战
8.醉翁亭记
9.马说
10.水调歌头
11.破阵子
以上这些都是考试爱是考的,背诵的也在这里面,北京市就是这些.你也应该多背背古诗里的名句,中考会考的.加油!

  • 近几年升中考文言文
    答:2006年·浙江温州中考文言文翻译 (2006年·浙江温州)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
  • 2006年上海市语文中考卷答案
    答: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9.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10.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3分)200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答题要点第一部分阅读(87分)一、文言文(共38分)A组:(一)(15分,每题3分,错一宇扣1分)1.(...
  • 中考常考文言文填空
    答:参考答案:(10分)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 ⑤各领 *** 数百年 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⑦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⑧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每一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2006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卷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⑴蝉噪林逾...
  • 黑龙江省中考语文2006试题及答案
    答: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介绍:资源包含各类型初中名师网课、中考复习、中考资料、课外辅导、初中中考冲刺、教材、学习视频等等资源包罗万象。
  • 2006年中考试卷
    答:10.(1)结论: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各项资金投入比2005年有很大增加;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业的三项补贴中。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增长率最大。 (2)“感受”示例:中央对农业很重视;农村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这些投入会让 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政府关注了弱势群体。 第Ⅱ卷理解•感悟 三、文言文阅读 11.D 12.(1)隐...
  • 2006年·浙江宁波语文中考试题+答案
    答:四、文言文阅读(16分) (一)18、①确定,的确 ②土地方圆(2分。每格1分。) 19、译文;众大臣官员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受上等奖赏。(2分。其中关键词“面刺”1分。)20、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2分) 21、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16篇是哪些?
    答:1.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篇目16篇都有哪些 原发布者:徐老师117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1、《论语十则》2、《爱莲说》3、《陋室铭》4、《三峡》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6、《桃花源记》7、八下《马说》8、八下《送东阳马生序》9、八下《醉翁亭记》10、《岳阳楼记》11、《小石潭记》12、九上《出师表》...
  • 2006年齐齐哈尔语文中考题
    答: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字数在600字左右。 600字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课改试验区)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郁(yù) 魅(mèi) 2.拙——绌 汇——会 明——名 纶——伦 3.例1:海伦•凯勒自强不息服务社会是一种坚持。例2:...
  • 2006年重庆市语文中考题
    答:一、语言积累与运用(4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我喜欢凝望万里无云的晴空,每当与蓝天对视,双眸像被攫住一般;遥远深邃的天空,肃穆得让人仿佛一下子远离了尘世的暄嚣和浮燥。面对瞬息万变的天象,有的人倾情于万籁俱寂里坐看世间风云,有的人倾情于雷霆万钧中细数纷纷落荚;有的人倾情...
  • 语文中考文言文如何复习
    答:中考的文言文复习复习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