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在明朝当什么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扩展资料: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
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
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
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温

明朝的中丞,即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遂废。 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刘伯温,即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
....................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明初三杰吧。
好像是宰相。
他就是刘其吧。

  •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为什么没当上宰相呢?
    答: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为什么不让功劳很大的刘伯温当宰相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有比刘伯温更适合当丞相的人,也即李善长。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善长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公元1370...
  •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关于他的生平有哪些?
    答:刘伯温祖籍:浙江文成南田镇武阳村(旧属青田)。刘伯温生卒年:(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生平:刘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
  • 刘伯温被传为神一样的人物,他到底有什么非凡的政绩功劳呢?
    答:民间对刘伯温非常敬仰,遂留下一大批纪念刘伯温的明清建筑,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 传说中把刘伯温传得神乎其神,认为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奇门六甲,无所不通;超常谋略,无人可比,等等。 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虽有些太神了,但是,刘伯温确实是精通天文、兵法...
  •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 刘伯温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答:就连朱元璋也评价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但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大肆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仅仅被封为伯爵(诚意伯),而官职为御史中丞(主要负责监察工作)。而且就这个官职,在受封伯爵的第二年,就被缓和地免职了,刘伯温被赐“衣锦还乡”。显然在开国之后,刘伯温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这究竟是什么呢?上图_刘基...
  • 明朝的军师刘伯温活多大年龄
    答: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
  • 刘伯温的下场如何?
    答:让他十分痛苦。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 跪求明朝刘伯温的个人详细信息
    答:朱元璋封给了刘基“诚意伯”,似乎并不是什么大官。但其实朱元璋一直很想让刘基做宰相,但刘基却一再推辞。其实刘基是明朝开国元勋,功劳是很大的。而刘基也救过朱元璋很多次,次次惊险。若不是刘基,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刘基固然想当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因为这样他就能实现他让百姓过上...
  • 只是明朝伯爵的刘伯温为什么会比第一国公李善长名气更大?
    答:毫无疑问,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长是其麾下的第一开国功臣,并亲口将李善长比之西汉的开国丞相萧何,但李善长在历史上的名气却远远不如仅仅是一个伯爵的刘伯温。特别是刘伯温在民间的影响力可谓是大如天,人们常把刘伯温和诸葛亮并列,把刘伯温说成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天才。两人在明朝开国功臣谱上...
  • 刘伯温对明朝有什么功劳,为什么最后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
    答:刘伯温对明朝有什么功劳,为什么最后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明朝开国英雄刘伯温在民间被称为神人。相比之下,他不仅精通兵法战术,而且与诸葛亮一脉相承。他是明朝的国父、军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公元1311年出生于青田(今浙江文成县)的一位官员,名叫刘伯温。由于良好的家庭背景,刘伯温从小就受过良好...
  • 明代政治家刘伯温简介 揭秘刘伯温之死
    答:明朝刘伯温剧照 1375年,因为天气太过寒冷,刘伯温得了感冒,皇帝了解后就让胡惟庸和御医一起去看看。刘伯温吃了御医给他配的药后,感觉身体更加不舒服了,像是有石头搁在肚子里一样。一向聪慧的刘伯温对于其中的奥秘也所感悟的。一个月之后,刘伯温拖着抱恙的身体来见皇帝,婉转的告诉皇帝胡惟庸上次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