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梗按中医分几种类型?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痰浊阻塞有区别吗?分别何种特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中老年常见病症脑血管病特征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疾病综述】老年人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且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较多。心血管疾病也可造成缺血性脑病。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粥样斑块表面粗糙,极易引起血液在斑块上凝固凝块可以在病变处引起血管闭塞,也可脱落成栓子而阻塞前方的小动脉,前者称为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后者称为脑栓塞。如果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同时存在,不但可以发生上述病变,还可因血管被破坏、变脆,在血压剧烈上升时即可造成血管破裂,这种情况称为脑出血。老年人容易发生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病死的重要病因,即使抢救后存活,也有1/3以上遗留下永久性残废,并且还有再次发病的可能。根据脑血管病发病的急、缓,可以分成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
【病症特点及确诊】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由于发病突然,通常都叫做“中风”或“卒中”。根据脑血管在发病时的病理特点,分下面几种类型:
1短暂脑缺血发作:症状以眩晕、呕吐、耳鸣、耳聋为主,也可能表现语言不利或声音嘶哑、一侧肢体麻木或运动不协调、暂时性意识障碍为主。症状出现突然,可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减轻或消失,并常反复发作。常是脑血栓的先兆,也是少数脑出血的先兆症状,一般称为“小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时不必紧张,应卧床休息并观察血压变化,如血压过高可适当服用降压药物,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可以很快恢复。
2脑血栓:常发生在睡眠或休息时。病人在发病前可能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一般在起床时才发现自己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称为偏瘫,通俗“半身不遂”。治疗一般需在医院进行,以便用扩血管药物(如锟剿诩睿�⒌头肿佑倚�囚�⒖鼓�┪铮ㄈ绲げ巫⑸湟夯蚋嗡兀┑戎瘟啤>��瘟撇糠植∪丝傻靡曰指矗��簧俨∪丝稍斐芍�迤�钡群笠胖ⅲ��栽し滥匝�ǖ姆⑸�枪丶��凇3�乐味�鲋嘌�不�胧┩猓�⑺蛊チ质墙�昀词澜绺鞯卦し滥匝�ǖ某S靡┪铮�咳�03~05克口服即可。有一侧肢体瘫痪后遗症时,病情稍稳定即应做肢体活动和肌肉按摩,以防止肌肉萎缩、肢体畸形和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脑出血:脑出血的发病常与强烈的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有关,少数在休息时发生,发病时普遍有血压明显升高。发病来势凶猛,一般先有剧烈的头痛、呕吐,也常见有瘫痪或抽搐症状,很快即有神志不清并常扑跌在地,可伴有高热、面红、大小便天禁、呼吸深并伴有鼾声。如果出现呼吸不规律或时停时继,表示呼吸中枢的抑制征象,可导致呼吸骤停而死止。由于出血部位或出血量的不同,症状也可轻可重,如有的仅有头痛、头晕、呕吐;有的仅有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都应引起警惕,以免继续出血而延误病情。脑出血时,应及早去医院抢救治疗。在送医院前,使病人安静并卧床休息,尽量不搬动病人以防加重出血。昏迷病人要松解其衣服,取出假牙,有痰时用带橡皮管的空针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血压过高可服降压药物。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血逆乱,痰浊、瘀血、内风中于经络、脏腑所致,所以称为中风。治疗原则可根据症候用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滋阴潜阳、清热涤痰、开窍、固脱等方法治疗。家中遇有脑血管意外病人,如血压太高可刺曲池、足三里,或服用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如神昏可刺人中、十宣,或安宫牛黄丸(有热者)、苏合香丸(无热面白者);也可肌注丹参注射液、川芎l号注射液或葛根黄酮注射液。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办法也适用于本病。控制血压也是防止再发的重要条件,高血压者要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130~160/70~90mmHg水平;血压过低时可服用生脉饮等药物。扩血管药和抗凝药也可应用,如烟酸、潘生丁、阿斯匹林等。中药可服用复方丹参片、愈风宁心片、丹七片、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等。偏瘫病人要做关节、肌肉活动,如定时由别人帮助做被动运动或自己做主动锻炼,以促进瘫痪好转针刺、推拿、物理疗法可加强治疗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或小动脉硬化时,由于脑组织慢性长期缺血缺氧,或反复多次的小动脉分支发生血栓或栓塞,可造成很多微小梗死区,称为“多发性脑梗塞”,也有人称为“脑动脉硬化症”。部分病人有轻微脑血管意外的病史,如过去有过眩晕、肢体不完全性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的发作,但很快消失,所以有人认为这就是短暂脑缺血发作。多数病人没有发生过急性脑血管病,而是逐渐出现记忆减退、智力低下、语言不利、行路不稳和情绪波动等。典型的慢性脑血管病,有动脉硬化性痴呆和动脉硬化性震颤麻痹(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前者表现为表情迟钝、记忆减退、智能低下、语言不利等;后者表现步距小并走路不稳、肢体僵硬、手足颤动以致书写及持物不便、情绪易于激动等。治疗内容与脑血栓时相同,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控制血压,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和抗凝药物等。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气虚血瘀、痰浊阻络,或由于阴虚风动,前者以益气活血、开窍化痰力主,用黄芪、桂枝、丹参、川芎、郁金、远志、天竺黄、橘络、川贝等,后者以滋阴活血、平肝潜阳为主,用枸杞子、何首乌、丹参,川芎、桃仁、钩藤、地龙、石决明等。中成药与脑血栓时相同。

中风
以突然昏厥,不醒人事,伴有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㖞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㖞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概念】
中风(ap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
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

--------------------------------------------------------------------------------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窍”指脑窍、清窍;“闭”指闭阻、闭塞;“神”指脑神;“匿”为藏而不现;“导”指主导,引申为支配;“气”指脑神所主的功能活动,如语言、肢体运动、吞咽功能等。

--------------------------------------------------------------------------------
【辨证】
1.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
主症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 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 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人头皮下,快速捻转2—3 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
【按语】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针灸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2.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3.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褥疮,保证呼吸道通畅。
4.本病应重在预防,如年逾40,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


致病原因
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多见于中老年人。根据其病理变化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 动脉瘤破裂引起:(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细菌性动脉瘤。
2.血管畸形。
3.动脉硬化。
4.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5.其他。
6.原因不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2.继发于梗塞的出血。
3.肿瘤性出血。
4.血液病引起。
5.动脉炎引起。
6.药物引起(抗凝剂,血栓溶解剂如尿激酶等)。
7.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
8.其他。
9.原因未明。
三、硬膜外出血。
四、硬膜下出血。


脑梗塞(颈动脉系统及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一、脑血栓形成。
1.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2.各类动脉炎引起。
3.外伤性及其他物理因素。
4.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等。
5.药物。
6.其他原因。
二、脑梗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其它(脂肪栓、气栓、瘤栓、寄生虫栓、静脉炎栓等)。
三、腔隙性梗塞。
四、血管性痴呆。
五、其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颈动脉系统。
二、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脑供血不足。

高血压脑病。

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三、细菌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五、其他。


颅内血管畸形。

一、脑动、静脉畸形。
二、海绵状血管瘤。
三、静脉性血管畸形。
四、Galen静脉瘤。
五、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六、毛细血管瘤病。
七、脑一面血管瘤病。
八、颅内一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
九、其他。


脑动脉炎。

一、感染性动脉炎。
二、大动脉炎(主动脉弓综合征)。
三、弥散性红斑狼疮。
四、结节性多动脉炎。
五、颞动脉炎。
六、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七、钩端螺旋体动脉炎。
八、其他。


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三、直窦血栓形成。
四、横窦血栓形成。
五、其他。


脑动脉硬化症。

[编辑]临床表现
原发性脑出血的症状:
通常突然起病,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发展达高峰,有些经24-48小时缓慢进行。出血严重的病人发生头痛、呕吐后,短时间内进入昏迷。较轻的病人可能在头痛、头昏后,先发生肢体的无力,逐渐产生意识障碍。出血量少的病人可以始终意识清醒。头痛见于50%的病人,发生呕吐的占极大多数。癫痫发作不到10%。
脑血栓的症状体征:


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颅内结构移位(脑疝)的危险。

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最易受累,出现对侧偏瘫(程度严重)、偏侧麻木(感觉丧失)、同向偏盲,主侧半球(通常为左侧)受累时可表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则发生失用症。

颈内动脉:可引起同侧眼失明,其他症状常常与大脑中动脉及其深穿支闭塞后出现的症状体征难于鉴别。

大脑前动脉:不常见,一侧可引起对侧偏瘫(下肢重,上肢轻)、强握反射及尿失禁。双侧受累时可引起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偶可出现缄默状态及痉挛性截瘫。

大脑后动脉:可有同侧偏盲、对侧偏身感觉丧失、自发的丘脑性疼痛、或突然发生不自主的偏身抽搐症;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

椎-基底动脉:眼球运动麻痹、瞳孔异常、四肢瘫痪、进食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编辑]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

头颅CT检查。

脑血管造影。

脑部B超检查。

脑电图。

[编辑]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均较高,故应加强防治。具体疾病有具体的治疗。


急性期: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①安静卧床。②镇静、止痉和止痛药。③头部降温。
(2)调整血压。
(3)降低颅内压。
(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防治并发症。
2. 手术治疗。


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

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
2.功能锻炼。
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
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 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
中风
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气虚血瘀,是气虚之后血行不畅,逐渐瘀滞
肝阳上亢是由于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肝阳上扰
痰浊阻塞是痰这种病理产物阻滞
区别就是以上了。中风是中医病名,脑梗是西医病名,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

  •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缺血性中风,了解不同时期,医家们对中风的认识
    答:导语:缺血性中风又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大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一部分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神经细胞的坏死与凋亡,出现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本病发病率高,临床之中亦极为常见。中医即称为中风病,其临床特征常以猝然昏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等症...
  • 治疗脑梗塞的药物有哪些?什么是脑梗塞最佳治疗药物
    答:脑梗塞属中医的范畴,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中医中药辨证治疗脑梗塞的方法,下面就是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1、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
  • 急求中风的相关知识
    答: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
  •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可以调理吗?
    答:中医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说,通过口服中药以及针灸等方法。如胸痹在西医上又称之为心绞痛等。心血瘀阻型的胸痹患者,可以采用血府逐瘀汤等来进行加减。而气滞心胸型的患者,可以采用柴胡疏肝散来进行加减。中风一般包含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气虚血瘀型的中风患者可以采用补阳还五...
  • 气滞血瘀是血管斑块的温床!古方补气血,古代导引法行气活血
    答:2、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机大多属于本虚标实,本虚是 气血阴阳亏虚 ,标实是 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在临床上通常把冠心病分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心肾阳虚型、阳气虚衰型等几种证型,总体上 主要是人体的气血亏虚造成 的,而 气滞血瘀 也是...
  • 脑梗塞的中医治疗方法,怎么治疗最好,具体是怎么治疗...
    答:中医认为脑梗塞、脑出血多由气虚血滞,阻塞脉道而溢血,风邪阻络而出现口眼歪斜;脾虚气陷,二便失禁;风痰阻窍失语,气虚瘀阻脉络不通而偏瘫等。脑梗塞患者可以适当服用如复方丹参片、血栓通、维脑路通、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等药物治疗;对于日常的饮食起居应做到:居住环境安静、明亮、舒适、通风;饮食...
  • 中风会导致面瘫吗?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答:(8)保持适当睡眠:足够的睡眠能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改善脑部氧供。整日睡,久卧则伤气,气虚则血虚、血滞,易引起缺血性中风。(9)坚持体育锻炼: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促使气血流通,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及抗病力是防止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保健方法。因此,中风是一种...
  • 脑梗塞吃什么药
    答:脑血栓对中医来说有以下几种,如:中风不语、口眼歪邪、半身不逐、半身不逐口眼歪邪。中风不语:人有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下床者,此皆气虚而痰邪犯之也。方用:党参、 半夏、 南星、 附子、 水煎灌之。此症又有因肾虚而得之者,夫肾主藏精,主下焦地道之生身,保任脉系焉,二脉...
  • 揭秘!高血压引起脑梗怎么办?
    答:另外要积极的治疗脑梗,通常应用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另外还可以应用促进脑代谢的药物,比如甲钴胺、腺苷钴胺。发生脑梗以后还可以采用中药的方法来治疗,中医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来辩证论治,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有气虚血瘀引起的脑梗、痰热腑实引起的脑梗、血脉瘀阻引起的脑梗。至于属于哪一个类型,要根据...
  • 中医怎么治疗脑梗塞?
    答: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中医认为脑梗塞、脑出血多由气虚血滞,阻塞脉道而溢血,风邪阻络而出现口眼歪斜;脾虚气陷,二便失禁;风痰阻窍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