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坂桥之战,张飞据水断桥,数万曹军不敢向前是真的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8
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特点,我们在对比朝代的强弱,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对比,不能忽略时间去对比,毕竟时代在进步,后面王朝的武器要强于前朝,尤其是出现了热武器之后,如果抛弃时代特点,单纯对比军事实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将朝代至于当时,来看军事实力,看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力最强。

以上面的条件作为对比,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为什么是汉朝了,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有短暂的新王朝,但是整体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作为当时来看,汉朝是不受外族威胁的。

汉朝期间,如果说受到外族威胁,也只是在汉武帝之前,匈奴鼎盛时期,汉朝甚至要称臣来保证本国的休养生息,积蓄对抗匈奴的力量。不过当汉武帝强硬态度下,汉军不断的进攻匈奴,不断消耗匈奴的力量,终于将匈奴击败,汉朝北方再也不受到匈奴的威胁,从此汉朝基本没有外患,因为自身的军事实力是在是太强悍了。

汉朝的军事实力强悍在末期体现的更加明显,即使汉朝都要亡国的时候,其军事实力都对外族形成碾压,周边国家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汉朝,即使后来军阀林立,不管是公孙瓒、袁绍、董卓、马超,在面对北方名族的时候,随便一个军阀都能对其形成碾压,更不用说整个大汉的军事实力了。
有人会说唐朝和秦朝也很强,确实不错,但是唐朝和秦朝不如汉朝的地方在于,不能对周边国家形成碾压,甚至长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胁。虽然秦朝让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但是统一后的秦朝,衰败的实在太快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

1、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源自项羽。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
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3、卫青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5、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
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在《三国演义》当中,张飞是难得的一员悍将,尤其是演义中第四十一回的长坂坡之战,更是把张飞的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据水断桥”不管是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记载,想必是真实发生的。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带领的10万军民在逃跑之时,被曹操围困在长坂桥这一地段,被逼无奈之下,刘备只得抛弃妻女独自逃走。

在到达安全地段之后,有属下向刘备报告,赵云已经投入敌营,背叛主公。

当然,对于这一消息,刘备并不相信,他认为,在危难之时依旧忠贞的赵云,不可能背叛自己。

不过,此时听到这个消息的张飞,却异常的愤怒,生性耿直的他怒气冲天,想要去刺死这个叛徒。

在演义之中的剧情,是张飞带领着20余人直接杀回了长坂桥,而此时的赵云则是凭借救出的甘夫人和阿斗才成功地从暴躁的张飞手下过关。

此时张飞“据水断桥”的一幕发生。在张飞带领的20余人与曹操大军正面对峙时,敌方的军队始终踟蹰不前,不敢应战。


“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走。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当是时,只见张飞一人坐在马上怒目圆睁,曹操见此情形,就想起了张飞于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本领,顿时心生怯懦不敢上前。就这样,曹操的九员大将就在此地与张飞一人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张飞在大喝三次之后,曹操对面的大将夏侯杰就肝胆俱裂、倒地身亡。曹操也因此惊慌不已,带着自己的几万大军匆忙逃跑,不敢逗留。

在演义中,曹操的数万大军在逃跑之时,由于人数众多,还发生了不少意外,人员伤亡惨重。


理论上来说,以20余人对战数万人而取胜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段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经过演义加工而成,历史上虽有长坂坡之战,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刘备带领的军民多达10万,但曹军追赶之时,所派遣出军队却是仅有5000余人,并没有演义之中描述的数万之多。


《三国演义》中,张飞在作战中展现的英勇神武,是作者在原有的历史事实上经过夸张演绎之后描写出来的。

在正史中,曹操南征荆州之时,刘备正想率领军民退守到江陵地区,只是曹操得此消息之后,担心江陵地区就此成为心腹大患,于是他亲自带军去追赶并阻止刘备,在经过一天一夜的追逐之后,曹操的军队追上了前往江陵地区的刘备大军。

此时的刘备成为了瓮中之鳖,万般无奈之下,刘备做出了抛妻弃子、独自逃跑的事情。而历史上,两军相遇之地正是长坂桥。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刘备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备已过,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在正史的记载之中,此时曹操的军队已然是疲惫不堪,经过一天一夜的赶路和一场大战之后,曹操所带领的5000骑兵已经耗尽了体能。尽管这5000骑兵是曹操军队中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此时带领20余人前来应战拖延时间的张飞,拥有了取胜的机会。

与演义中夸张的描写有所不同的是,在长坂坡之战中,曹操对面的将领并没有被张飞的三声大喝吓死。

《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夏侯杰被吓得肝胆俱裂而亡的情形,纯属杜撰,在正史之中并没有出现相关记载。


当时的张飞,之所以敢向5000余人的军队挑战,除去抱有必死的决心和对刘备的忠心之外,优越的战争外部环境也是主要原因。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 ,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彊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与此同时,长坂桥的主要通行路段是一座狭窄的桥梁,这就杜绝了曹操实施人海战术的可能。

而张飞作为一员悍将,在单打独斗方面,并无多少人能与之抗衡。在军队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即使是几个人一起对战张飞,也无法取得胜利。更何况,此时张飞的精力旺盛,而曹操的将领已是强弩之末,双方一旦开战,曹操就不可避免的要损失掉得力将领。


战力的差距是曹操选择退回的一大原因,当然,此时曹操对于张飞援军的考虑也是让曹军退让的另一因素。

曹操身边将士并不多,在不清楚对方战况的情形下,不可能轻易地让自己的军队去冒险。

曹军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刘备带领军民占领江陵地区,尽管此时被张飞等人阻断去路,但其实他们的任务已然完成。所以在军队精疲力尽,且并不清楚敌方计谋的情形之下,选择撤退才是最优的自保之法。正是出于对这层因素的考虑,曹操的军队才会在面临张飞20余人的情形之下,选择撤退。


在长坂坡之战中,张飞自己一人所撑起的强大气势,确实是导致曹军撤退的一大要因。不过,单说张飞仅凭20余人就吓退曹军数万大军,那未免有些太过骇人听闻。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事件当中,能够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行驶300里地的,肯定不可能是上万的军队。真正出现在张飞对面的只有数千人,而且这数千人还是赶路一天一夜,且在经历一场大战后,没有得到休整的骑兵。张飞的英勇、忠心固然值得肯定,但击退数万敌军的数据并不真实合理。



  • 长坂桥张飞退曹军文言文意思
    答:《长坂桥张飞退曹军》原文:先主背曹公,依刘表。表卒,曹公犯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猝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张翼德在此,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长坂桥张飞退曹军》是一个广为流传的...
  • 历史上真实的长坂桥之战,张飞是不是真的以20多骑击退数万曹军?
    答: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说实话,张飞在长坂桥,只有20多人,而曹军虽然没有演义中的数万、百万,却是装备最精良的5000虎豹骑。这是一支令敌人闻之色变的骑兵,在众多特种部队之中也是佼佼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张飞却依靠20...
  • 长坂坡之战,赵云、刘备逃走,是靠的张飞据水断桥吗?
    答: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挑战张飞,一是怕张飞的武艺,二是怕张飞有埋伏,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据水断桥。张飞据水断桥 但在正史上,则完全不同,正史中张飞是毁坏了长坂桥,率领20多骑兵在河的对面,数千曹军追到河边后发现没有桥,而张飞又在河对岸耀武扬威,曹军没有桥也过不去啊,就算能过去也...
  • 张飞喝断挡阳桥,这真是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吗?
    答: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战败以后仅有数十人跟随,他命张飞率二十骑断后。张飞据水断桥向曹军追兵挑战。曹军追兵虽多,其中还有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却被张飞的威名所震慑,无人敢上前战,刘备得以脱身。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
  • 张飞在长坂坡吼了一句什么话,吓死了曹军一名将军,求解!
    答:吼了一句“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三国演义》原文是“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张飞在长坂桥一声大喝...
  • 张飞真的喝退曹操百万大军吗?历史上真实情况如何?
    答:当然,如果是曹操亲率百万大军,就算张飞断桥也无济于事,工兵营会快速重新搭建桥梁。至于张飞设下的伏兵,刘备总共就那点人马,这种情报并非秘密,曹操自然知道,所以不会中张飞之计。长坂桥之战,可以说是张飞一生当中的得意之笔。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曹操百万大军,却独惧张飞一人之勇。
  • 张飞吓退曹军来自哪个故事
    答:张飞吓退曹军来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曹操亲率大军在长坂坡追上了仓皇南撤的刘备。在混战中,赵云及两位夫人与刘备失散。麋芳认为赵云已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相信,但张飞却信以为真。于是,张飞带着二十多名骑兵来到了长坂桥前。看到曹操亲自前来,张飞毫无畏惧,大吼一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
  • 曹操多谋汝不合折断桥梁彼必追至关,是刘备对谁说的,来源于什么故事,反 ...
    答:是对张飞说的,张飞在长坂桥吓退了曹操大军之后,直接就把桥拆了,然后曹操回来,觉得是张飞心虚,手上没有多少兵力,所以直接追了上了,要不是关羽来接应,可能刘备就被抓住了。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
  • 张飞在长坂坡大吼一声,吓死了那位将领?
    答:夏侯杰。
  • 三国演义中有关张飞的故事情节 (只说题目)
    答:慌乱间又不见了赵云,刘备乃派张飞去断后,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曹军大众至,张飞据水断桥,曹操军都害怕张飞的勇猛,虽然看见张飞人少,但也没有人敢上,刘备军因此获安,而后赵云又救出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与刘备汇合。此时关羽从水道前来接援,张飞与刘备等前往江夏。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