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的仿写,750-800字左右,一定原创,七年级语文作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朱自清的《背影》500字仿写作文,还要200字赏析。

  仿写朱自清的《背影》  我离开父亲已有多年了,但是父亲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想起父亲的背影,我心里就感到特别温暖。
  那年冬天,雪下得非常大,厚厚的积雪堆压在树枝上,快把树枝压断了。
  那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像往常一样准备去上学,可我走出门,手就冻得直发抖,父亲见了,马上从箱子里翻出一副用毛线编织而成的手套,父亲牵起我冰冷的小手,说:“快戴上,别冻坏了手。”我兴奋地背起书包拿着伞就去上学了。路上,雪一直在下,而且越下越大,寒风像刀子一样割在我的脸上,走出门没几步,我冷得哆嗦,回头看了看背后的雪地,无意间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跑来,原来是父亲,父亲没打伞,头上积满了雪。父亲二话没说,直接给我披上一件厚厚的外套,然后咳嗽着对我说:“天冷,再多穿一件衣服,这样更暖和些。”说完,父亲转身就走了。我望着父亲,只见父亲突然又停了下来,又跑到我跟前说:“算了,你—个人走我不放心,还是我送你去学校吧。”我和父亲共撑一把伞,父亲牵着我的手,艰难地向学校走去,伞外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一片片雪花直压下来,不一会儿工夫,伞上的积雪也有厚厚一层了,走到校门口,父亲停下来对我说:“进去吧,好好读书,别受冷了。”接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一元纸币放在我手上,然后转身就走了。我望着父亲在大雪中渐渐消失的背影,眼晴一下子湿润了,泪水在眼里直打转。那年冬天,我一直在父亲的陪伴下上学、放学,整个冬天都不觉得寒冷。
  初二八年级作文--仿写朱自清的《背影》作文初二八年级作文--仿写朱自清的《背影》作文
  升人初中,我学习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功课常常要做到很晚,那天夜里,快10点钟了,我还在写作业,突然,门被轻轻地打开了,父亲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杯热腾腾的牛奶说:“好了吗?早点睡,这杯牛奶很热,快喝吧。”我赶紧起身,接过父亲手里的牛奶,喝了几口,只见父亲很是欣慰,我又回到书桌前赶紧写最后一道题。就在我抬头的一刹那,父亲还站在门口,我说:“爸,你先睡吧,我马上好了。”说完,父亲转身要走,这时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突然发觉父亲的背有点微微弯曲,头上有几根银丝在灯光下闪烁。我望着父亲的背影,又一次掉下了眼泪,泪水一滴…滴地滴在我的作业本上,我赶紧写完作业,整理好书包,爬到床上,可是我在床上却翻来覆去也睡不着,想起父亲这么多年来的辛苦付出,我竟一点也没有察觉到,实在是有点于心不忍。
  直到有一年,我来到另外一个城市,离开了父亲,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父亲的背影,可是父亲的背影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着,每到夜深入静,我独自一人写作业时;眼前总会浮现父亲在雪地中的背影,此时,我会感到无比温暖,学习的重担和压力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点评:  本文是作者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后的仿写之作,作者仿写得很成功。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着力表现父亲疼爱子女和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表达的是人间真情。写“情”的文章,关键在于作者真实感情的抒发,本文作者特意把父亲的背影放在大雪纷飞的寒冷的环境中去写,环境的寒冷更能反衬父爱的温暖。第二次的背影是在深夜,更是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本文中的父亲朴实,话语不多,简短。的几句话,表现出父亲对女儿的挚爱之情。
  文章结构完整,开头扣题,结尾照应开头,中间的叙写具体而富有感情,朴实的语言,朴实的情感,共同构成文章朴实无华的特色。

晚上,突然停电了,百无聊赖,什么事都做不了。坐在椅子上发呆,回想起白天的热闹与繁华,眼光四处扫荡。

  突然,眼前闪过一点光亮,定眼一看,那是父亲那蹲着的背影,他嘴里吞吐着云雾。透过那些灰白色的烟,我看见到的是过去的父亲,也看到那永远也忘不了的背影:苍老,瘦弱,令做儿子的心胆俱裂,黯然泪下。

  那年,我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中学。开学的第一天,父亲很高兴,但他说不放心我一个人去,其实那时我已经十二岁了,生活自理能力也算是足够的,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但父亲不相信,坚持要送我,每一次都是如此。

  路很漫长,我坐在父亲那破旧的自行车后架,有意无意地看着父亲的背影,他戴着黑色的羊毛帽,穿着已穿了三年的有点褪色的大马褂,黑色的布绵袄。见他那么吃力地蹬着脚踏车,心中有些不忍,但为了满足父亲那一点小小的愿望,我还是无动于衷,但心中不免有些伤感瘦弱的大腿缓慢地上下运动着,上身也随着大腿有节奏的左右摆动。透过帽子上的破洞,我看到的是失去光泽的黑发中夹杂着几条银色的头发。

  就这么看着他的背影,泪水忍不住的滴落在手背上。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学校已经临近了,我下了车,父亲也停下来,问我:“怎么了?”我说道:“爸,你先回去吧!这点路,儿子能走的。”这时,我看见从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失望,但却很快对我说:“好把!那我先去对面买几个馒头,你可以留在学校饿了吃。”他转身走去,不争气的泪珠又一次在我的眼睛里打转,我赶紧拭干。到了马路中间,父亲回过头来,对我说道:“你就站在那里,不要走动,我很快就回来的。”我示意的点点头。在来来往往的行人里,父亲的背影比任何时候都觉得显眼。

  苍老的他已买好了馒头正转身走过来,他把馒头裹在胸前,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赶紧走过去扶他,用那颤抖已久的双手接过那暖暖的馒头,一直从手心里暖到心窝里。泪水再也忍不住地往下掉,说:“爸!你快回去吧!儿子可以的!家里需要你!”那一刻父亲征住了,回过神来时,泪珠也不尽地滑落,紧紧地抱住我,说:“孩子!别哭啊!乖啊!爸爸这就回去了!别哭啊!”父亲的声沙哑无力,却饱含着无限的爱。幽深的目光中流露着鼓舞,期待!最后,目送着父亲骑着车往回走,我哭得越厉害……

  回到学校,望着窗外。回想父亲那阳光的爱,幸福极了。

  那一次,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任性的孩子了,不再哭哭嘀嘀了,不再跟弟弟抢吃的了,也不再嘻嘻哈哈的了……我的童年也就这样过去了……

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也许是因为年龄尚小,无法真正读懂父亲的背影留给朱自清的是什么,只是觉的有点酸酸的,涩涩的.。忆海茫茫,脑海里回忆起点滴往事,不过一切都模糊不清,唯一清晰的是母亲的背影。
那时候我上幼儿园大班,要进行升级考试,对于那么小的我来说,当时确实是一次大型考试。当天晚上,妈妈丝毫没有过问关于考试的事情。我让妈妈帮我准备考试的东西,妈妈却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有任何鼓励,没有任何安慰,当时我不争气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第二天,我没有理妈妈,自己拿了书包向学校跑去。校门口,家长们领着孩子陆续到来,还问长问短,嘱咐一些考试的问题。我顿时像受了极大的委屈一般,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想:“妈妈是不是不疼我了”。我越想越委屈,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我走两步就往后看看,我多么希望妈妈会像神话一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阿,离考场越来越近,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却始终不见妈妈的身影,我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委屈的泪水止不住了,像泉水一般涌了出来,我哽咽着进了考场。考试时,我心神飘浮不定,无意间看见了模糊的一个身影,好熟悉啊―是妈妈,我想吃了定心丸一样,因为我得到了答复。

  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本来还晴空万里,突然间就变得乌云密布,刹那间,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禁不住往窗外望了望,朦胧中,只能看到妈妈的身影,时那样模糊,又是那样的清晰。

  我多想冲出去,让妈妈回家,可我无能为力,我穿过雨帘,久久注视着妈妈的背影。妈妈雨中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背影
  当视觉模糊了的时候,我只看到一个轮廓,当思想模糊了的时候,我只记得一个背影。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永远抹不去的背影,它是母亲转身出去掩上门的一刹那。她要去上夜班,半夜里起来,看看熟睡的儿子,那么地香甜,她很欣慰,又轻手轻脚地踩将过来,掖一掖被角,压一压被褥,看几眼儿子睡时的姿态,认为满意了,再轻轻地倒退着走出去,轻轻地带上房门,不发出一点声响。儿子全都看在眼里,为了让妈妈放心地去上班,不再牵挂自己,他睡得很“正确”,一点没有乱,从他细微的眼睑中望出去,借着窗外反射进来的淡淡的夜光,看到的是妈妈模糊的影子。转过去,不见了,最后听到下面一声大门关闭的声音,儿子知道那是妈妈上夜班去了。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如果这首歌在二十多年前唱的话,我会说我最要想起的是母亲的影子。循着石块堆砌成的围墙,默默地顺着墙根走,没有妈妈,但以往她是在这里的呀。只要她空着的时候,总能在这里找到她的,最多也不会走出这附近的一点地方。碎石砌成的围墙里透出草和泥土的声息,我不知道现在闻起来叫做清香的味那时为什么没有觉得是一种享受,而只是平添了几分寂寞和惆怅,墙头探出各种花草和树的影子,唯独没有妈妈的笑容。亲切,不在这里;幸福,没有觅到。最希望看到妈妈的背影突然出现在前方,最盼望妈妈走过来,叫一声,说:“你怎么找到这里来啦?”最好还能得到妈妈的表扬。即使没有表扬也快乐,因为妈妈从来没有批评,哪怕是嗔怪,也是暖洋洋的,喜欢听到妈妈的声音,喜欢感受妈妈的爱意。但没有她的背影。站在路的这一头,望着那一个长长的尽头,有石砌的墙,有狭窄的通道,有坑洼的石板路,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眼里是祈盼,心里是无助的孤独。
  走过一程,才知道自己给孩子的也是一个背影。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但他找不到我,他始终只看到我的一个背影,一个看似漠不关心的背影。
等他长大后,他会知道这个背影里包藏着一个莫大的爱字。

父爱如歌
叮铛叮铛叮铛,山中响起了父亲奏出的乐章。
父爱如歌。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父亲为我洒下一串串爱的音符。
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父亲常常背着一个用木料制成的“工具箱”四处奔波,年幼的我也常常尾随其后。我父亲有一个绰号叫石匠,当人们用石匠叫他的时候,他的脸上常流露出难以言状的笑容。 你也可以投稿
父亲是很辛苦的,每天和队里叔叔、伯伯们一道,天不亮就到山上打石头,中午吃自己带去的咸菜稀饭,一直要干到天黑才回来。回家后第一件事就叫我做作业,接着拖着疲倦的身子剁猪草。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父亲剁猪草发出的砍砍声。不知为什么父亲从不让我做这些家务。
父亲对我是严格的。每次我看见同伴们在院子里跳房子、打仗,我就羡慕不已,于是偷偷遛出去玩耍,有时被父亲看见了,屁股就有一阵好打。
父亲不识字,可每天晚上我做作业时,他做完家务,总是陪在我身边。我看见他几次去洗脸,就劝他去睡。可他总坚持要陪我做完后一起睡,他说即使自己不懂,但也可以为我壮胆。
我发现,父亲每天要翻我的作业本,如果红勾勾多,他就会很高兴,如果红叉叉多,他只说一句:“怎么错这么多呢?”看我低着头就什么话也不说了。整个小学父亲就这样陪我度过。
我们山里有个规矩:打石头这一职业,工龄不得超过20年,如果超过20年,就会落下一身的病。和父亲一起学打石头的人们,先后退居二线,有的另谋出路;只有父亲和一群年轻人天天往返于进山的羊肠小路上。我的同龄人中,也只有我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了30里外的区中学读书。父亲说,为我读书,拼上老命也值。
后来,我父亲在一次事故中脚受了伤,从此,右脚有些跛,但为了供给我读书的费用,父亲还是往返于通向山里的小路上。
父亲对我没有更多的话语,没有更多的表白,但他却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谱写一曲父爱之歌。
叮铛叮铛叮铛,山中又响起父亲奏出的歌声。

那是深秋,露寒风冷,寒蝉凄彻,北风肆无忌惮地摇撼着老树,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叫,地上枯黄的落叶,被风卷起,在空中打着旋儿,刚落下又被卷起……
人的脸上尽是寒意。
我和妈妈走在清静的街上。天很冷,即使穿着厚厚的毛衣,北风依然从毛衣的小孔里钻进来,直逼人心。看着一片被风卷过身旁的落叶,我不由地想: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
这时,远远地出现一个单薄的背影,孤清地坐在地上。
和着寒风,我们快步走上前去,那背影渐渐清晰……
那是个乞丐。她大概30来岁,眉间脸上却满布着岁月的沧桑。她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微微颤抖。
又一阵风吹过,她把怀中的婴儿搂紧了些。那大概是她的儿子吧,用两张被子裹着,偎依在他母亲的怀里。或许说,是母亲偎依在他身上,她紧紧地靠着孩子,搂得很紧,恨不得把自己的体温分给孩子一半,却忘却了自己依然坐在这冰冷剌骨的地上,自己还在颤抖……
这时,又一阵北风带着落叶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简至草佛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异常凄厉猛烈。
她打了个寒颤。但是,只见她把孩子用被子又裹紧了些,然后,没有半点犹豫地脱下自己的一件外衣,轻轻地盖在孩子的身上。
她的身子如晚秋之叶,抖得厉害,但眼间却是能驱逐寒冷的温暖,她注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脸上浮现出暖暖的微笑,眼底是无限的怜爱,无限温暖流……
她抱紧孩子,从地上站起,步步走远了……只是那怀里的孩子还在睡,仿佛全然不知他面临的困境,还是他也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寒冷,因为无论有多大的风,他母亲也能替他遮挡,留给他的,只有温暖。
寒风阵阵,突然一件衣服搭在我身上,一阵暖流传遍全身。回过头来,只看到妈妈一脸温暖……

  • 朱自清简介
    答: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朱自清先生一生中...
  • 朱自清的资料
    答: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
  • 朱自清简介
    答: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朱自清的资料
    答: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
  • 朱自清的简介
    答: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
  • 朱自清简介!
    答:下课后,朱自清先生劝李健吾:“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当时中文系只念古书,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就转到外文系去了。师生虽不在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了作品,都先送给朱先生看,始终把朱自清先生当作导师。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帮李健吾定稿。
  • 朱自清原名是什么?
    答:朱自清原名是原名自华。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扬州人,文学家,以官话白话文的散文和新诗著称,尤以散文《背影》、《荷塘月色》著名。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朱自清人物生平:1916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大学部哲学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奉...
  • 朱自清简介
    答: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
  • 著名作家朱自清怎么死的
    答: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 朱自清的简介
    答:简介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