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沫真是一名阴险的刺客吗?——读《史记·刺客列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曹沫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的第一个刺客。首先要澄清,第一位描写并不代表他是最重要的一位,更别提什么「 ”第一刺客”,与他同在一个列传里的专诸、荆轲等人显然比他比重大很多,在后世也更有声望。 鲁国 先来看一下司马迁刺客列传中的描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曹沫曰:「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 ”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故事很短,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知道以下信息: 第一,鲁国与齐国之前打了三仗,曹沫是鲁国将领,三战皆败。然后齐鲁会盟于柯。 第二,在齐桓公和鲁庄公举行会盟的时候,曹沫忽然冲上去用匕首挟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是不是有点阴险? 第三,齐桓公当场答应了,于是曹沫像没事人一样回到了原位。居然没事! 第四,齐桓公想反悔,在管仲的劝说下还是把土地换给了鲁国。 关于这件事有两个疑问: 第一,曹沫的身份。因为对于这件事,春秋中没有记载,只是记录了(庄公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在解读春秋的三传中,左传和谷梁传对此事没有记载,谷梁传提了一下柯之盟是曹刿之盟,没头没尾,公羊传记录了,但只提到曹子,而且内容与史记不太一样,这一点后边再说。但左传记录了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的具体情况(另外两传对于长勺之战只是提及),这就是有名的曹刿论战的故事。这里提到的曹沫和曹刿是不是同一个人?前人提到刿和沫(有人表示古代可能读hui)音相近,可能就是同一个人。左传里的曹刿和公羊传里的曹子是同一个人吗?曹刿的事迹表现出的是他的智谋,而史记明确说曹沫「 ”以勇力事鲁庄公”,刺客表现出的也是勇力,而不是智谋。公羊传里曹子表现出的倒是勇力更多一点。此外,如果真是一个人,曹刿在长勺之战发挥了作用都有记录,这次会盟兵不血刃取回了土地,左传反而不记录了,有点矛盾。如果人物性格一致,没有明确的证据出现之前,最好还是谨慎一点,不要把两个人当做一个人。 第二,这次劫持事件的漏洞。既然是会盟,而且还是敌国会盟,双方应当都非常谨慎,只有鲁庄公带了曹沫上台,齐桓公就光杆司令一个人?这次劫持是不是太轻松了一点。如果只有君主能上台,曹沫上台的动作一做出,肯定会引起双方的注意,齐国第一反应肯定是保护齐桓公,曹沫根本没有机会;如果可以带臣子,鲁庄公能带武将,齐桓公为什么不带?而且齐国武将肯定不弱于曹沫,否则怎么能三战三胜?所以,个人认为公羊传的记录可能更为真实一点,司马迁的故事应当是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 公羊传记载如下:冬,公会齐侯,盟于柯。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 这个故事合理很多。在会盟之前,鲁庄公君臣讨论这件事,曹沫问庄公是怎么想的。庄公感觉太屈辱了,活着还不如死了。曹沫知道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责任,于是说你就当好君主,我做好臣子的本分。于是就去会盟。庄公登上会盟的台子的时候,曹沫带着剑跟着他,管子过来问他说,你想做什么?曹沫说,齐国的领土都要延伸到我们的城墙边了,你想我要干什么。管仲说,你想要什么?曹沫说,把汶阳之田还给我们。管仲回头和齐桓公说,那就答应他吧。齐桓公答应了。曹沫还不放心,要求与齐桓公盟誓,齐桓公也答应了。做完盟誓。曹沫就带着剑走了。 合理之处在于,在曹沫要登台的时候,管仲过来拦着他问,说明臣子是不能上台的,管仲肯定要保护齐桓公的安全,因此一定会过来拦着问。管仲「 ”顾”曰,说明齐桓公应该离得不远,很有可能已经在台上了,回头说一句听得着。曹沫要的也不是全部齐国占领的土地,而是「 ”汶阳之田”,否则全要那齐国岂不是白忙一场?很有可能达不成协议。「 ”汶阳之田”是齐鲁之间的战略要地,土地肥沃,是齐鲁必争之地,趁此机会要会这块土地,齐国很有可能答应,曹沫也算给鲁国做了不小的贡献了。 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齐国为什么要答应?而且还和鲁国盟誓,曹沫也就放心了?因为齐国看重信义,会盟诸侯就是要向天下表明齐国是仁义之师,不是为了私利讨伐其他国家。对于这样的国家,不用「 ”匕首挟持”这种下作的手段,只要让他们基于信义给自己就可以了(曾有人提出,曹沫要是真做了劫持齐桓公这种事,按照当时的风气,应当在会盟后直接自杀)。而齐国展现信义的方式就是会盟。曹沫坚持带剑上台,肯定会搅乱了这个仪式,这是齐国不想看到的。做出一点小牺牲,能获得信义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况且能取一次,就能有下一次,何愁以后拿不回来?所以管仲说服齐桓公当下不反悔就很容易。 至于司马迁为什么做了一点加工,在太史公写的赞语中可以看出一点「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司马迁很喜欢这种坚持自己志向的人,他们的勇猛之气很让他钦佩。但相比荆轲他们,曹沫的故事显然其实不是太强,所以做了一点加工也是情有可原。



  •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呢?
    答:一、我们从刺客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五个人。 第一看成功率。 在《史记》这五位刺客里面,曹沫在会盟的坛上劫持了齐桓公,逼迫齐桓公退回了侵占鲁国的土地。专诸刺杀了吴王僚,使得公子光政变成功。聂政在光天化日之下冲入韩国相府,刺杀了韩国的相国侠累。这三人都取得了成功。 而豫让刺杀赵襄子,两次被抓,最后被迫自杀...
  • 读了《鲁人曹沫》之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答:我们讲过,这是标准答案:他们“为知己者死”的道德准则和守志不屈的人格魅力。
  • 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
    答:如何评价《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几个刺客?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刺客列传》,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位刺客,舍身取义完成刺杀及相关任务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斗争。五人中曹沫的事迹相对“平淡”,结局也最好。因是历史上第一位凭一已...
  • 曹沫劫齐桓公中的曹沫是个怎样的人
    答:一: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史记·刺客列传》“曹沫”即《左传》、《谷梁传》“曹刿”、《公羊传》“曹子”说:“沫音亡葛反。《左传》、《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此作曹沫,事约《公羊》为说,然彼无其名。直云曹子而已。且《左传》鲁庄十年,战于长勺,用曹刿谋败齐,...
  • 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
    答:以及曹刿有晋见鲁君的资格并为之出谋划策等情况来看,曹刿当时的身份应该属于“士”阶层.在“长勺之战”后,曹刿取得鲁庄公信任,可能被任以大夫以上官位,之后才可能有庄公二十三年谏庄公“如齐观社”事.《史记·刺客列传》载:“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
  • 史记·刺客列传·曹沫注释
    答:曹沫作为一名热爱勇武、力量的战士,他的事迹载入了史册。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他以自己的英勇行为赢得了历史的记载。有一次,他在战斗中遭遇了败北,即战败后不得不撤退,这里的“北”并非北方,而是指战败逃跑,情况危急到若鲁国都城崩溃,其边缘将直接威胁到齐国的边境。在一次关键的交锋中,曹沫...
  • 曹沫劫齐桓公中的曹沫是个怎样的人
    答:曹沫就是我们读过的《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曹沫,鲁国人氏,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商议割地求和。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鲁公与桓公即将达成屈辱协议之时,曹沫手执匕首冲上前去,劫持了...
  • 曹沫曹沫-其人考证
    答:据《曹刿论战》记载,曹刿似乎是个平民,他的请见之举被乡人质疑,但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左传》庄公十年,有曹刿出现,但《左传》疏云其即《史记》中的曹沫。关于曹沫的身份,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史记·刺客列传》的“曹沫”与《左传》、《谷梁传》的“曹刿”和《...
  • 鲁人曹沫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①刚刚订了盟约,曹沫突然出现了,___、___只两个动作,干净利落,目标明确,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策划,而非一时心血来潮。 ②管仲对桓公的劝告,从侧面点明了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的___。 5.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___ 参考答案: 1.①求和 ②已经 ③趋向、回到 ④失去 ⑤...
  • 刺客之首曹刿
    答:当然,也有极少数是舍生为国,殒身不恤的。 > 曹刿就是一著名刺客,其名始见于《左传》与《谷梁传》,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采《战国・齐策》,称曹刿为曹沫。提起曹刿的大名,大凡读过《曹刿论战》这篇古文的人,无不钦佩其对战争中鼓舞士气所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