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

“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非但不完全消极,而且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受,如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的感受,如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的感受,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受,本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真实的,人人都会有的人生 感受。基于这种感受之上所产生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人生态度,尽管有消极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和陶渊明务本求实、不慕荣利、追求本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高度一致的,因而也能不因 此 说他不乐观、不积极、不上进。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心中有着两个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或是出仕或是归隐。 ......

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也曾闪现过长生不死的美好渴望,“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24]但这种向往只是转瞬即逝的流光。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的确确难以超越有限的时空。东晋世风沦丧,“惜生”之风盛行,对生死特别关注。陶渊明指出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有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人应该顺应这种规律。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神释》中,非常旷达地认识到,功名利禄皆身外物,三皇之类的大圣人也不复存在,贤者和愚人都没有再生的命运,“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种顺应大化、宠辱不惊、胜败不馁的气度,是何等的洒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25]“天运苟如此。”[26]“聊且凭化迁。”[27]凡此种种,皆是诗人顺应自然的自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8]在陶渊明看来,人的寿夭、穷通、荣辱、贵贱等都是自然运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象寒暑代谢,四季转换。“达人解其会。”[29]因此,通达之士不应随外物悲喜。他要把人生的苦酒淡化为一杯清水。他深悟自然的化迁之理,不断平息内心的冲突,终于使心境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世俗的价值判断不同,陶渊明接受了庄子思想中反异化的人道主义的精华。在陶渊明的心目中,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比起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实在算不了什么。他感情世界的每一次对功名业绩和感官享受的超越,都意味着精神上的更进一步的回归自然。陶渊明能对人生的穷通变化持一种通达态度,他能自我化解人生的种种烦恼、失望、苦闷,把它当作人生的一段风景。
陶渊明对庄子倡导的理想人格的这种心境非常神往,加之性格所至,形成了具有自我独特色彩的恬淡无欲、自由闲静、任真自适的心态。“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35]“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36]“养真衡茅下。”[37]诗人赞美田园淳朴自然的生活,“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38]《庄子·天地》华封人对尧说,“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可以看出,中年的陶渊明心中已萦绕着庄子的这种人生理想。陶渊明不但自身向往,而且在青年和中年时代所称道的人物,皆具有此等胸怀。他的外祖父孟嘉,“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39]渊明自言:“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40]“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41]由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庄子思想的指引,陶渊明终于由时仕时归、心怀两端而彻底地归入田园。
陶渊明的归田,打开了一个超越具体人生的境外之趣。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具体、可感,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在他看来,他的归隐田园并不是人生的不幸,而是终于挣脱了枷锁,终于勘破迷团,走向新的自由理想境界。他抛弃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利禄,超越田园生活的劳役之苦,艺术地观赏大自然,从中领略生命之外的意义。他发现自然美,认识自然美,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真正的自我。他久受扭曲的灵魂终于在清新的大自然中得到复苏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性本爱丘山)

  [作者]

  [摘要]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
以后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
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
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一、不平家世及坎坷人生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靖节,

(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

曾任晋朝的
;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陶渊明在
的农村度过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
,”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陶渊明29岁曾任

,不久即辞职。后来被
招为
,他未就任。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
,入荆州刺史兼

幕。当时
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还
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
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于是陶渊明又出任

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下了《始作镇军参军经
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
正集中力量讨伐
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
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
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现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日就辞官归隐了。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
这两种
中做选择,隐居时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定地辞官隐居了。
  二、性本爱丘山是他的
情怀
  陶渊明是
的杰出代表。
是魏晋世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他求为
令和辞去
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
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他的《
》《
》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现行
教材中,选编陶渊明的《桃花园记》《
》〈其三〉〈〈饮酒〉〉〈其五〉和〈〈
〉〉等四篇作品。所选的这几篇作品中,都体现了陶渊明的
情怀。纵观陶渊明的家世及其坎坷的一生,直至最后辞
令,过隐居生活,无不体现了他“淡薄名利,厌弃官场;

;躬耕自资,热爱田园”的高贵精神品质。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正是他这种精神品质的基础,是陶渊明隐士情怀的统帅。陶渊明具有“性本爱丘山”的隐士情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窥见到这一点。
  三、《
》是心灵的解脱
  陶渊明的

并称,
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
的审美。他的
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
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写邻居与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率真的交往令人羡慕。如《归园田居其一》从这首诗中,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材、近烟、鸡鸡、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尽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爱丘山”的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作者对三十年的官场生活的厌倦。“误落”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后悔。“羁鸟恋旧林,
思故渊。”表达出作者的归隐之心,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世之情。“榆柳荫后檐、桃
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
颠。”等文字,表现了对自己隐居时环境的满足,后檐榆柳成荫,
前种满了


,桃花、李花开了,大有“
”之感,远处深深的巷子里传来了狗叫的声音,鸡跳到了
上,不停的鸣叫,堂前屋后,里里外外,没有一点灰尘,非常干净清爽,家中座无虚席,有邻居与隐士、文人
在这里与我闲聊。景美、人美、事美、心情美,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对自己愉悦心情的描绘,都体现了他“爱丘山”的自然本性。
  四、《饮酒》体味到了人生真谛
  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衣食是人身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的理念,体现了他对
的追求这种理念。这种追求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渊明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这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从居住的草庐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

,而是身处“人境”。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照理就有闹市,也就会车马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
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诗人以“君”自据。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释。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这一句极为精练的语言,作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
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
。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
外,还有什么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性本爱丘山”的寄托。
  五、《
》是回归田园的宣言书
  初归田园,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在他的《
》中也有充分体现。《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诗中抒发了诗人厌恶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宁愿归隐躬耕,享受田园生活的情怀,反映了他厌恶世俗生活,回返自然的人生观,文中所写回
中的轻快心情,到家后的
,和自由自在的
生活,看出诗人对自由的向往。诗句最后抒发了作者的人生哲理。不追求“富贵”,不乞讨“神仙”,但愿徜徉于大自然之中,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在这篇文章中都得到了抒发。
  六、《
》是爱丘山的见证
  陶渊明的“性本爱丘山”的隐者情怀除了在他的诗作中有体现,他的散文中也有体现。如他的散文代表《
》。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在那里生活着一群避难的普普通通的人,而不是神仙,他们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他们生活的和平、宁静、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从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桃花源美就美在它的自然风光的描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在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这简直就是当时的“农民新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
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材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写出了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
。”写出了人们在这里共享
。所以它也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隐逸情怀的反映。
  综上所述,无论从陶渊明的生世,出身背景,还是从他的田园诗、散文作品,都可以看出:“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既是自身不愿陷于浊世的清高,也有对当时黑暗朝政的逃避。

陶渊明这类自视清高的人来说,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显不适合他,而以一己之力又无法让他的子民安居一隅。既然改变不了社会现状,那就只有选择逃避,找一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岂不乐乎哉!

从他个人来说,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从大的方面来讲,也是一种逃避,消极的方式,影响了后世的一大批文人。

那是一种远离喧嚣的做法,不过我认为他可能比较喜欢独居

  • 归去来兮辞写作背景是什么 有什么思想感情
    答:陶渊明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
  • 饮酒一诗菊花里有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答:是的。菊花里不仅有陶渊明的隐世情怀,并且这一意象还被古代很多隐士采用,只不过以陶渊明最为鲜明。菊花秋天盛开,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会令人想到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陶渊明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
  • 高一课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答:《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下面是我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
  •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文人的隐士情怀
    答:三闾大夫殷鉴未远,面对举世的险恶浑浊,隐是一条清醒的生路。既然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上位者之间攻城略地的游戏,又何必深陷泥沼?除此之外,当时军功爵的选官制度也有重武轻文之嫌。隐逸情怀由此而生。隐士,又称幽人、逸士、高士。他们首先是学有所成的读书人,然后因为各种原因不仕。功成身退者。
  •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小序中读出了哪...
    答:视入仕为“迷途”。在正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第三自然段写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第四自然段写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
  • 陶渊明独爱菊。表现了什么?
    答:陶渊明种菊花卖了很多钱,因为逢年过节,人们为了吉祥喜庆,都喜欢买菊花,野生的毕竟是少,所以陶渊明很爱菊花。
  • 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的诗句
    答: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3.菊花里有陶渊明隐士情怀的诗句是哪一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出自《饮酒·结庐在人境》。 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
  • 菊花里与淘渊明的隐士情怀
    答:《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中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 菊花里有陶渊明的隐士情怀的诗句是什么
    答: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菊花里有陶渊明隐士情怀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找到一首当代名家写的关于陶渊明的唯美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难隐 文/李者也 南山东篱畔,采菊思陶潜。我欲归去隐,终老山林泉。奈何今非古,无处寻青岩。且居书山间,诗中寄悠闲。【注】陶渊明墓、陶渊明祠、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县。陶渊明(352或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又名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