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省六部的长官和副官分别称作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三省六部制 中 “三省”和“六部”的最高长官分别称为什么?

“三省”最高长官:三省长。
“六部”的最高长官:六部尚书。
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
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扩展资料:
三省六部制的组织架构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六部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於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物件﹐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

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六部长官称为尚书,正三品,副官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来,尚书的地位很高。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吏部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唐代规定官员的选授制度是:三品以上者由皇帝亲自选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报皇帝御批,吏部听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据其身材、资历、才能、功劳、德行、言辞、书判诸方面的优劣予以“注批”,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四司官员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一人判南曹,均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
户部,掌天下财政、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其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所属有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其中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为本省尚书、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陵庙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员外郎,掌诸蕃朝谨之事。开元二十四年玄宗诏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这样,礼部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
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军籍和中央一级的军训,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皆为尚书、侍郎之副;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胪寺先询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库部郎中、员外郎,掌兵器、卤簿仪仗。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并平议国家之禁令。其属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丞、大理卿组成“三司”,共同参议。
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牧(军马除外)、渔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畋猎之事;水部郎中、员外郎,管理河流过渡、船舻、沟渠桥梁、堤堰、沟洫的修缮沟通,以及渔捕、漕运诸事。

三省是中书省(长官称内史令 副官称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诚纳言 副官诚黄门侍郎)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副官称仆射)六部长官诚尚书 副官称侍郎

六部的排序是∶ 吏、户、礼、刑、兵、工。这有些类似后世领导排顺序,实权大、地位重要的排在前面。比如在清朝,军机大臣一般从各部尚书当中选拔,而吏部尚书进入军机处的概率最大,户部尚书的概率也很大。但是,工部和兵部的尚书一般不太可能进入军机处。因为,工部和兵部的职权比较边缘化,尚书的实权比较小。就连吏部侍郎、户部侍郎进入军机处的概率,都比工部尚书大。这和级别没有关系,主要看所负责部门的实权大小。

在政治实践中,最主要的两项权力,一个是人事权,一个是财权。用最简单话说,在自己家里,最主要的是哪两样?一是家里的小孩子谁说了算;一是家里的钱谁在管。一般在这两个问题上说了算的人,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这跟户口簿上的"户主"是谁,关系不大。吏部侍郎比工部尚书的实权要大得多,原因就在这里。
六部中,首重吏部。吏部权力最大,因为它管理的是官员的任免、升迁、考核、惩罚,和所有官员的切身利益相关。
那么,吏部真的能够决定天下官员的仕途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从名义上来讲,天下官员的任免奖惩都是由吏部操作的,但实际上,吏部的权力在过程中会大打折扣。以最近的清朝为例,吏部尚书能任免各省的巡抚吗?不行,不要说巡抚不行,就是布政使、按察使,吏部也任免不了。

不过,吏部尚书虽然不能任命巡抚,但是可以审核候选人的资格。同时,吏部可以提名人选,这两项权力也是很要命的。人事权可以分解成很多阶段,按照人事任命的过程可以分为∶考察、提名、决策。皇帝掌握了最终的决策权,考察、提名的权力则在吏部。所以,吏部还是掌握了相当一部分人事实权的。尤其是对中低级官员的任免,吏部的操作还是非常关键的。皇帝不可能对所有的官职都亲自过问,他只掌握高级官员和极少数的关键岗位,中低级官职就放手给吏部了。吏部实际上负责中低级官员的任免和高官的审核、提名,外加办理所有人事案的程序事务。
中央各部,部下分司。各部的长官是尚书和侍郎,一般尚书有一位,侍郎有左、右两位(清朝比较特殊,有满汉两套班子)。各司的负责官员是郎中、员外郎、主事。他们就是司官。司官有好多位,六部中有的司有十多位司官。这其中,多数司官是不干活的,掌握实权的是两位,一位是"掌印郎中",一位是"主稿郎中",前者负责用印,后者负责处理公文。可能还有帮掌印、帮主稿,但真正用权的人,一个司中也就这么三四位。通常是按照资历、参考业务能力,推举司中实职官员担任。在清朝,满族官员任掌印,汉族官员任主稿的情况较普遍。吏部一共有两百多名官吏。请注意是"官"和"吏"。吏也称书吏、经承、攒典、贴写等,不是官,而是一种差役,是政府向老百姓征发的徭役,让老百姓到政府机关来义务工作,是"在官之民"。和官员一样,吏也是有编制的。吏部的官和吏合在一起,有超过两百个编制。在实际工作中,官员们先前读的是四书五经,没有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加上在一个岗位待上三五年就调任转走,因此业务工作很生疏。承担具体工作的几乎都是吏。书吏反过来操纵政务,上下其手、营私舞弊的现象,在明清两朝都很严重。通常都是书吏处理实务,提出意见,司官同意后上报堂官,堂官认可后奏报皇帝。皇帝御批后就成了国家的正式法规、政策。可追根溯源,它是书吏的意见。书吏往往利用司、堂官员业务不济、精力有限,把官员变成了手中的工具。有人就感叹,清朝是与胥吏共天下。当然了,书吏能否得手,关键在官员。如果遇到办事认真、业务娴熟又精力旺盛的官员,书吏就没法蒙混舞弊,只能乖乖当官员的行政工具。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 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 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 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 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 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 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 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 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 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 四司,计24司。

唐代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基本信息
形成时间
西汉以后
建立时间
隋朝
作用
加强了君主专制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部
简介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 唐朝三省六部的长官和副官分别称作什么?
    答: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 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 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 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 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 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 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 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 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 分...
  • 唐朝的各级官职名称,以及具体职务
    答: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
  • 唐代官制的三省六部
    答:六部长官称为尚书,正三品,副官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来,尚书的地位很高,据《通鉴》开元二十四年的记载:“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正因为如此,尚书实际上成为高官权臣的兼职,不能具体处理本部事务,这自然就被架空而失去实权。唐代六部尚书分为三行: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
  • 唐朝的官僚系统
    答: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官为中书侍郎正四品上 门下省长官侍中正三品,副官为黄门侍郎正四品上 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正二品,但太宗当年做过这个官,所以此官空缺。副官仆射从二品,为实际尚书长官 百字限制说不完
  • 我国的古代三省六部分别是什么?管什么?
    答:1、部 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各自职责: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至隋唐时职责功能...
  • 唐朝官职
    答:皇帝以下的官员主要是三省、六部、九卿。1、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隋废三师,贞观十一年复置,与三公皆不设...
  • 唐朝的宰相叫什么?
    答:尚书省:负责下发到地方执行政令,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是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是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自李世民之后尚书令无人担任,以左右仆射为长官。六部的长官为尚书)三省的长官应该是宰相。但是唐朝三省副长官,六部大臣等等官员只要加参知政事...
  • 把唐代官员分为六大层次
    答: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员,从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会昌二年(842),御史大夫升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下。御史台下属三院:台院: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令史、书令史、亭长、掌田为流外官。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县,秩正八品上...
  • 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当中丞相管什么
    答: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没有丞相。丞相制度在西汉末期就已消亡。三省六部制是西汉时期的中朝发展而来。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其长官分别为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郎。六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官称侍郎,六部归尚书省统辖。 在名义上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三省的长官...
  • 唐朝六部是由哪个机构领导的
    答:唐朝宰相平时讨论军国大事的场所是政事堂,即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会议协助皇帝决策国家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人开始为三省长官,后来由皇帝指定参加政事堂会议行使宰相职权的人,以本官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衔,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