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什么是文明

什么是文明?估计很多人还是很难一下说清楚。的确如此,对“文明”这个概念的定义,据说有几百个,而且人们莫衷一是。《不列颠百科全书》未见关于“文明”的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明”的定义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在西方,“文明”一词的英文是Civits,词源来自于拉丁语,原意为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生活规则。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发展阶段,使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立的阶段。
文明一词的内涵近几百年一直在演化中,集中表达了人类的自豪和成就感,表达了人类必将冲破一切障碍到达光明的彼岸。文明一词从考古学家的专业术语演化为大众的语言,它不仅指城市的出现和遗存,不仅指个人卫生习惯和排队、微笑、礼仪,而且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达到的最高成就。今天人们使用文明一词,含有代表更高的发展阶段的实质内涵。

今天中国人用文明一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活行为的优雅得体到自我完善的转变,以及对一个国家和人类的共同命运的关注和伟大愿景。全球文明有更多的一致性,文明的架构力、经济和科学的组织力更趋于一致。
人类想留下光荣的足迹,供后人甚至外星人瞻仰。人类想把自己曾经的成就留给后来者,但最想留下的不是玛雅神庙、巨石阵这类物质遗迹,而是我们伟大的情怀和在艰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无限乐观。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伟大合作精神、彼此理解和架构精神世界、规范现实世界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建立在全球合作基础上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力和经济活动的组织力。文明一词更重视人类活动更多的公平性和持续性。

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明”的含义,还要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社会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新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而产生,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反过来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的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形成,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文化”和“文明”两词,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一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为国家主人,因而能够创造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文明。二是专指文明行为,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各种纪律,讲究礼貌,讲究卫生等,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本书侧重对文明行为进行讲述。

概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化”广泛得多。一方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其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一概念,仅仅是从物质文明的成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物质文明的内容本身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之不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并加以创造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大方面,又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在交互作用中发生的。物质文明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这种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这种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被运用于产生过程以后,就可以通过革新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等途径,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物质文明的组成部分;革命的理想,信念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并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技巧的任务。人们提高了这方面的素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就会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革命力量。人们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就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素养是劳动者的重要能力因素,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就会生产出好的精神产品,或者从这些精神产品中受到教益,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保证,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如果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人们就会失去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就会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丧失革命的意志,那么,现代化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并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既要防止忽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防止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第三是思想文明与行为文明的关系。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文明思想是文明行为的基础,文明行为是文明思想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文明的行为,必须首先有文明的思想。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文明,促进行为文明。

第四是文明宣示与文明实践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说和做的关系。文明宣示是指文件要求、会议号召、标语悬挂、规章颁布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可供人们遵循的标准,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公约、守则等,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宣示给人们。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标准的制定和宣示上,必须让这些标准付诸实践,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那种把标准写在墙上、登在报上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毫无效果的。

什么是文明

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明”的含义,还要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社会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新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而产生,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反过来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的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形成,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文化”和“文明”两词,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一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为国家主人,因而能够创造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文明。二是专指文明行为,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各种纪律,讲究礼貌,讲究卫生等,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本书侧重对文明行为进行讲述。

概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化”广泛得多。一方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其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一概念,仅仅是从物质文明的成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物质文明的内容本身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之不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并加以创造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大方面,又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在交互作用中发生的。物质文明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这种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这种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被运用于产生过程以后,就可以通过革新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等途径,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物质文明的组成部分;革命的理想,信念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并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技巧的任务。人们提高了这方面的素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就会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革命力量。人们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就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素养是劳动者的重要能力因素,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就会生产出好的精神产品,或者从这些精神产品中受到教益,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保证,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如果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人们就会失去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就会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丧失革命的意志,那么,现代化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并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既要防止忽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防止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第三是思想文明与行为文明的关系。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文明思想是文明行为的基础,文明行为是文明思想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文明的行为,必须首先有文明的思想。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文明,促进行为文明。

第四是文明宣示与文明实践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说和做的关系。文明宣示是指文件要求、会议号召、标语悬挂、规章颁布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可供人们遵循的标准,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公约、守则等,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宣示给人们。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标准的制定和宣示上,必须让这些标准付诸实践,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那种把标准写在墙上、登在报上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毫无效果的。

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明”的含义,还要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每一社会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新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并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新文化不可能脱离旧文化而产生,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反过来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的民族特征、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形成,各民族都有其独特性。“文化”和“文明”两词,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亦可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明,一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为国家主人,因而能够创造有史以来最高类型的文明。二是专指文明行为,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各种纪律,讲究礼貌,讲究卫生等,是精神文明的表现,本书侧重对文明行为进行讲述。

概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含义比“文化”广泛得多。一方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其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这一概念,仅仅是从物质文明的成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物质文明的内容本身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之不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并加以创造和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个大方面,又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都属于精神文明的领域。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在交互作用中发生的。物质文明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逐渐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精神生产和享受精神文明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了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途径,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认识、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这种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这种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被运用于产生过程以后,就可以通过革新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等途径,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成为物质文明的组成部分;革命的理想,信念可以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可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并巩固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技巧的任务。人们提高了这方面的素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就会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革命力量。人们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就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素养是劳动者的重要能力因素,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就会生产出好的精神产品,或者从这些精神产品中受到教益,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保证,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如果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人们就会失去革命的理想和目标,就会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丧失革命的意志,那么,现代化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人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并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上,既要防止忽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防止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第三是思想文明与行为文明的关系。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文明思想是文明行为的基础,文明行为是文明思想的外在表现。要想有文明的行为,必须首先有文明的思想。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文明,促进行为文明。

第四是文明宣示与文明实践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说和做的关系。文明宣示是指文件要求、会议号召、标语悬挂、规章颁布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可供人们遵循的标准,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公约、守则等,把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宣示给人们。但是,我们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标准的制定和宣示上,必须让这些标准付诸实践,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那种把标准写在墙上、登在报上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毫无效果的。创造的物质财富、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这个概念在科学著作和日常用语中都以各种不同的含义来使用。“文明”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中,具有文采光明和文德辉耀的意思。17世纪中后期,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其时间不早于18世纪。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出的。它的标准、界限和出发点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视为“野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文明时代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对文明作出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对文明的论述很多,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成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成果”不是终结物,而是个有机体,是过去的发展所达到的和今后的发展所借以起步的一个生生息息的过程。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明”的含义,还要把握以下几对关系:
  1.首先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2.其次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3.第三是思想文明与行为文明的关系。
  4.第四是文明宣示与文明实践的关系。
  (1、2、3、4的详细内容自己看吧。)

文明是指社会的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物质文明;二)精神文明.
一)物质文明是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丰富的程度;
二)精神文明是指:人们的个人素质,这里面又包括两个方面:1)人的文化素质;2)人的生活习惯.

1)文化素质:文化水平越高其素质越高;
2)生活习惯不好的方面叫毛病,毛病少的人素质高.
只有人们的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都提高了,才能体现社会的文明.

  • 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文化发展中进步、积极、合理成分的总和。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获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 请问:什么是文明?
    答:一、文明 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
  • 什么是文明
    答: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
  • 什么是文明?
    答:什么是文明?估计很多人还是很难一下说清楚。的确如此,对“文明”这个概念的定义,据说有几百个,而且人们莫衷一是。《不列颠百科全书》未见关于“文明”的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明”的定义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在西方,“文明”一词的...
  • 文明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 一、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
  • 文明的定义是什么
    答:(5) 文教昌明。汉焦赣《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前蜀贯休《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明高明《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中国究竟 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6) 犹明察。《易...
  • 文明的含义是什么?
    答:文明是有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
  • “文明”的含义是什么?
    答:《博弈圣经》中文明的定义: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
  • 什么是文明?
    答: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英文中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