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的忠孝仁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古代人说的忠孝仁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忠:忠君
孝:孝顺长辈
仁:同情友爱
义:义气

所谓的"忠孝仁义",古人常说,君子就应该秉承这种"忠孝仁义"的行为准则,读书为了功名,为官要尽忠职守,为人要孝顺父母,为友要讲义气。作家杨大侠认为,有些准则已成为传统文化的精要。

忠孝仁义礼义廉耻指精忠报国、孝顺父母、仁爱正义、遵守道德、廉洁不贪、知羞耻。

1、忠孝指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出自《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译文:大王忠孝仁慈,尊敬贤才而乐与士子结交。)

2、仁义总结成一句话:看到别人有难,能伸手帮一把,有福享的时候,能不过河拆桥和吃独食。出自《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译文:道德仁义没有合乎礼的标准的行为就不可能得以成就。)

3、礼义廉耻是一个成语,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5、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因此言:必信者无义。



忠孝:受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 汉 郑玄 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伯应(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
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而战国时的孟子(孟轲)对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后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且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亦作“ 仁谊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 孔 周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方旦 ( 朱方旦 )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 长安 春色。”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对于仁义的解释与定位,最早应属老子。《道德经》:“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又以为也”。
仁者非慈。道为原始,德配太初,仁括阴阳。而至于慈?多为,多顾,多柔,多偏。是以自古先贤乃有“仁者无敌”,“仁义之师”,“慈不掌兵”之论。
仁,道德之下,亲近、亲和。人伦孝悌,自然无为。正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仁义非慈,非虚,非名;无为而无畏。
真正完整仁义不仅包括“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类大仁大义。也包括亲善、亲和,孝悌,和德!等等这类的,融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人情、礼节。
亲善、亲和,孝悌,和德!皆道,皆理,皆礼。
围三缺一是仁;穷寇莫追是仁;有理让三分,凡事留一线,共和、共赢,一样是仁。
人敬还情,礼敬还礼是义;惩恶扬善,扶弱祛恶是义;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盗亦有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义。

忠:
《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又《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又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又《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後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周礼·地官》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郑疏》中心曰忠。《諡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此与愼训谨同义。尽心曰忠。

孝:
《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书•尧典》克谐以孝。《礼•祭统》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之谓畜。又《祭义》曾子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𨻰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烖,及於亲,敢不敬乎。《諡法》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大虑行节,𠀤曰孝。善事父母者。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

仁:
《释名》忍也。《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礼·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程颢曰》心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欧阳修·送吴子京南归诗》我笑谓吴生,尔其听我言。颜回不贰过,後世称其仁。《六书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於万物者,仁也。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於此意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耦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人偶能烹鱼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论语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辞。礼注云。人偶相与为礼仪皆同也。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之所以为心也。

义:
《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又与仪通。《前汉·邹阳传》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後。《注》应劭曰:邾仪父也。师古曰:义读曰仪。己之威义也。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己,中宫。象人腹。故谓身曰己。义各本作仪。今正。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郑司农注周礼肆师。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是谓义为古文威仪字。谊为古文仁义字。故许各仍古训。而训仪为度。凡仪象,仪匹,引申於此。非威仪字也。古经转写旣久。肴襍难辨。据郑,许之言可以知其意。威义古分言之者,如北宫文子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义,诗言令义令色,无非无义是也。威义连文不分者,则随处而是。但今无不作仪矣。毛诗。威义棣棣。不可选也。传曰。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宜耳。棣棣,富而闲习也。不可选,物有其容不可数也。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曰。义,善也。引申之训也。从我。从羊。威仪岀於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

忠孝仁义其实是儒家的核心思想的简要表达。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忠一般为忠君
孝一般孝长辈
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义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 忠孝仁义礼智信指的是什么?
    答:忠孝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仁"被视为最高的德目和普遍的德性标准,它构成了古代人文情怀的基础,并在现代转化为人文精神。"义"则与仁并肩,是道德的重要体现,如"见义勇为"和"义无反顾",代表着责任和奉献,如义务活动。“礼”与仁相辅相成,是文明和尊重的体现,无论是...
  •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是什么?
    答: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是:忠、孝、仁、义、礼、智、信。解释:忠:代表忠诚,是对国家、民族、家庭、朋友等的一种忠诚态度。它是道德行为的基石,要求个人对集体保持忠诚,不背叛,不欺瞒。孝:指的是孝顺,是对父母的感恩与回报。它要求人们尊敬并关爱父母,尽到自己的孝道,传承家族的传统。仁:...
  •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什么意思
    答: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大美德的概括。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观。具体意义如下:- 仁:指为他人着想,关怀和帮助他人。- 义:指遵守道义,做正确的事情,秉持正义。- 礼:指尊重和遵守社会礼仪,具备良好的行为举止。- 智:指具备智慧和学识,追求知识和真理。- 信:...
  •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悌忍是什么意思?
    答:“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1、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2、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
  •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是什么?
    答:全文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是古代伦理原则,没有24个字。“仁、义、礼、智、信”是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
  • 仁悌忠孝礼义廉 是什么意思?
    答:从传统的观点讲,中国人的人情观就是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忠孝为先,中国人拜“天地君亲师”,简单地讲就是做人要懂得规矩,不要犯上欺下。所谓“仁义”,讲的也是人际关系。“仁”的字形就是“两人”,即将心比心,慈悲宽怀。“义”的简体字形是“两人一心”,意即有难同当,...
  •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准确的解释是什么?
    答: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解释如下:仁义 释义:仁指仁爱、关怀;义指正义、公平。在儒家思想中,仁义被视为基本的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爱互助,维护正义。礼智信 礼:礼仪、礼节,代表对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秩序。智:智慧、理智,意味着明智的决策和行为。信:信用、诚信,指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
  • “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出处?
    答:“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同“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
  • 忠、孝、仁、义、道、德为何意?
    答: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
  • 忠孝仁义礼廉耻,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