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土地资源学答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措施和途径

意义: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
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途径: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扩展资料: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中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
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耕地保护

《国土资源管理》是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国土资源管理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特点,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现代土地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在国土管理事业中的应用。该课程的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管理的需求,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土地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理念,掌握土地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增进土地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创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合理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课程内容及考试目标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理解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对象和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一、 土地的概念

包括从地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等方面对土地的概念进行描述。

二、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三、 土地的功能

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第二节 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协调活动。

二、管理的要素

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环境;

三、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四、管理的原理

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人本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动力原理。

五、管理的功能

决策功能;计划功能;组织功能;控制功能。

六、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数学方法。

第三节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一、 我国地土地资源的概况

二、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第四节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对象和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具有客观的现实必要性;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空虚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用),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法律和经济角度)。

考核要求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和作用。

理解:土地的概念;管理的概念、管理要素和性质;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原则。

掌握: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管理应该遵循的管理原理。

第二章 土地资源调查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简史;熟悉调查方法的选择;熟悉并调查的目的与任务;熟悉并掌握土地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调查外业工作、调查内业工作、调查检查验收、调查汇总整理。使学生对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能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与把握。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 土地资源调查简史

二、 调查方法的选择

三、 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是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调查的任务。

四、 调查的程序

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

第二节 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利用的相似性、分类的统一性、层次的科学性和地域的差异性。

二、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划分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耕地。

第三节 调查准备工作

一、 组织准备

建立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举办技术培训;制定工作计划。

二、 资料准备

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背景资料的收集。

三、 仪器准备

第四节 调查外业工作

一、 准备工作

领取资料与工具;整理调查区的航片;划分调绘面积;

二、 室内判读(预判)

室内判读一定要立体判读;利用地形图和航片对照分析判读;室内判读的一般顺序;及时描绘判读成果。

三、 外业调绘

基本方法;地类的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土地权属界线的调绘。

四、 外业补测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国土资源管理》是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国土资源管理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特点,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现代土地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在国土管理事业中的应用。该课程的任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管理的需求,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土地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理念,掌握土地事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增进土地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创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和有效合理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课程内容及考试目标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理解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对象和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一、 土地的概念

包括从地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等方面对土地的概念进行描述。

二、 土地的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三、 土地的功能

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

第二节 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基本原理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协调活动。

二、管理的要素

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环境;

三、管理的性质

管理具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四、管理的原理

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人本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动力原理。

五、管理的功能

决策功能;计划功能;组织功能;控制功能。

六、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数学方法。

第三节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一、 我国地土地资源的概况

二、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第四节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对象和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具有客观的现实必要性;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空虚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用),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法律和经济角度)。

考核要求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土地资源学产生的背景和作用。

理解:土地的概念;管理的概念、管理要素和性质;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原则。

掌握: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管理应该遵循的管理原理。

第二章 土地资源调查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简史;熟悉调查方法的选择;熟悉并调查的目的与任务;熟悉并掌握土地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调查外业工作、调查内业工作、调查检查验收、调查汇总整理。使学生对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能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与把握。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 土地资源调查简史

二、 调查方法的选择

三、 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是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调查的任务。

四、 调查的程序

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

第二节 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利用的相似性、分类的统一性、层次的科学性和地域的差异性。

二、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划分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耕地。

第三节 调查准备工作

一、 组织准备

建立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举办技术培训;制定工作计划。

二、 资料准备

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背景资料的收集。

三、 仪器准备

第四节 调查外业工作

一、 准备工作

领取资料与工具;整理调查区的航片;划分调绘面积;

二、 室内判读(预判)

室内判读一定要立体判读;利用地形图和航片对照分析判读;室内判读的一般顺序;及时描绘判读成果。

三、 外业调绘

基本方法;地类的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土地权属界线的调绘。

四、 外业补测

第五节 调查内业工作

一、 航片转绘

航片转绘是指把航片上调绘的内容转绘到地形图上的过程。

二、 面积计算

面积量算的原则;面积量算的程序;控制面积的量算;碎部面积的量算。

三、 成果整理

成果图件的制作;面积汇总统计;调查报告的编写。

第六节 调查检查验收

一、 检查验收

作业检查;检查验收(外业、内业检查验收)。

二、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变更调查的意义;变更调查的特点;变量调查的方法。

第七节 调查汇总整理

一、 汇总任务和要求

二、 各级汇总的技术要求

图件接边;数据汇总;图件编制;文字撰写。

考核要求

了解:土地资源调查简史;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内容和任务。

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和原则;简述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程序和内容。

掌握:如何进行面积计算;如何进行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汇总。

第三章 土地质量评价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熟悉土地质量评价的分类。了解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如何确定权重;市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和方法;农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和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 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

土地质量;土地用途;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评价。

二、 土地评价的分类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第二节 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一、 土地评价的原则

相对性原则;限制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二、 土地评价的程序

土地利用的研究;土地性状的研究。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 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

在等权条件下指数计算方法;在不等权条件下指数计算方法。

三、 确定权重的方法

经验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统计试验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

第四节 市地质量评价

一、 市地质量评价和程序

二、 城市土地定级方法

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定级单元的划分;因素因子的选择;因素权重的确定;因素分值的计算;土地级别的划定;级差收益的测算。

第五节 农地质量评价

一、 农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和程序

二、 农地质量定级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土地质量评价的分类;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理解: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何确定权重。

掌握:;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市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和方法;农地质量评价的路线和方法。

第四章 土地权利登记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产权的概念及其构成;土地划拨和征用。了解土地确权定界;土地划拨和征用。熟悉土地权利登记的内容和程序。了解熟悉各国(地区)土地所有制形式。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产权的构成和确定

一、 土地产权的构成

二、 土地权利的确定

三、 新中国地权制度的形成

四、 现阶段我国地权的表现形式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利。

第二节 土地确权定界

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国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的划分原则;集体所有土地之间的划分原则;国家建设征用集体土地、集体之间使用土地的权属问题分阶段处理的原则;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的原则;重复征用和划拔一般以后者为准;界线与面积不吻合的一般以界线为准。

第三节 土地权利登记的内容和程序

一、 土地登记的概念和作用

二、 土地登记制的类型

契据登记制;权利登记制;TORRENS登记制。

三、 土地登记的法律依据

实体法律依据;程序法律依据。

四、 土地登记的特点

统一性;惟一性;完整性;连续性;强制性;可信性。

五、 土地登记的对象和类型

六、 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确定权源;土地权利主体;土地权属界址;土地用途;土地总面积;权属类别及其面积;地类及其面积;土地等级和价格。

程序:初始土地登记土地变更登记。

土地登记文件。

第四节 土地划拔和征用

一、 土地划拔

二、 土地征用

三、 权属界线缺点的消除

土地利用缺点的类型;消除缺点的方法;消除土地利用缺点的工作程序。

第五节 各国(地区)土地所有制形式

一、 各国土地所有制形式

全民与国家所有;国家与中央政府所有;各级政府分别所有;国王与国家所有;土地上级所有权归国家拥有;合作组织集体所有公共事业部门或团体所有;部落、民族、村社、宗族等所有;数人合有;股份公司所有;区分所有建筑物持分所有土地;个人所有。

考核要求

了解:各国(地区)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产权构成。

理解:土地权利登记的内容和程序;各类土地权利设定登记。

掌握:土地产权的概念;土地划拨和征用;土地登记应依据的法律。

第五章 土地统计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熟悉土地统计报表的相关内容。掌握土地统计报表的填报程序。理解土地统计分析方法和作用。掌握熟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土地资源核算的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

第二节 土地统计调查

土地统计调查就是根据土地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关于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过程。土地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自下而上地定期地向土地管理机关报告土地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土地专门调查一般分为土地普查、土地重点调查、土地详细调查和土地典型调查。

第三节 土地统计报表

一、 土地统计报表的种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各类建设用地当年增加面积、城镇建设用地当年增加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城镇建设用地当年增加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二、土地统计报表的填报程序

准备工作;填报数据;审核上报。

三、土地统计文据

表式;填表说明。

第四节 土地统计分析

一、 土地统计分析的作用与任务

二、土地统计分析方法

平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衡分析法。

第五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

第六节 土地资源核算

一、 基本方法

二、土地资源实物量的统计和核算

土地资源实物量统计;土地资源存量与流量核算;土地资源质量核算。

三、 土地资源价值量的统计和核算

四、 土地资源核算方法。

五、 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考核要求

了解:土地统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土地统计报表填写的注意事项。

理解:土地资源核算的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

掌握:土地统计分析方法和作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方法。

第六章 土地经济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经济管理的概念和内容;地租产生的原因及作用。熟悉土地利用分析原理和方法。掌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熟悉了解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土地经济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土地经济管理就是运用经济的手段和方法来管理和保护土地,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第二节 土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土地利用分析原理;土地利用经济分析方法。

1、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
  张维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限制我国耕地土壤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是土壤氮磷养分不足,随着多年来化肥投入量和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耕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状况的较大改进,“低、费、污”已经逐步成为我国耕地土壤质量新一轮的核心问题。
  张维理解释说,这里的“低”主要是指基础地力低。基础地力是指不施肥时农田靠本身肥力可获取的产量。优质耕地土壤是长期发育或多年培育的结果,通常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水氧气热协调,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高产稳产,基础地力高。
  据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近年来在全国的田间定位实验与调查显示,我国各主要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 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
  我国各主要农区,由于长期使用浅耕机械,同时不重视施用和科学使用有机肥料,农田活土层已明显变浅,作物根系难以下扎。因为缺少适合农民使用的科学施肥技术,全国各大农区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合理问题依然普遍。在约占全国农田面积20%的集约化种植农区,氮磷肥料严重超高量使用,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平均为569~2000kg/hm2,氮肥利用率仅为10%左右。因养分供应极度失衡,作物病虫害严重,农田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导致这部分我国生产条件最好的耕地土壤盐害、酸化严重、结构破坏、农药残留、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土壤生物性状、健康功能严重衰退,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山东、云南等省份一些蔬菜、花卉产区的农民不得不采取深翻底土、客土甚至更换地块等方式减缓产量下降。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农村耕地从集体大面积经营转化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耕地管理单元变小,使用权变更频繁,对农田基本建设忽视,许多地区农田沟渠失修,尽管国家投资完成了包括河道改造在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农田沟渠老化,难以有效进行农田的防旱排涝。
2、单一的“增肥低增产”类型
  “费”是由于耕地基础地力下降,保水保肥性能、耐水耐肥性能差,对干旱、养分不均衡更敏感,对农田管理技术水平更苛求,因此土壤更加“吃肥、吃工,吃水,增加产量或维持高产,主要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灌溉用水”,导致“费”。
  分析显示,目前在全球高氮化肥用量国家中,我国是 唯一的“增肥低增产”类型,2000~2008年九年中,化肥总用量较90年代增长了35%,粮食单产净增加为315公斤/公顷。其他类型分别为:“减肥高增产”类型,如德国、以色列、荷兰,在2000~2006年7年中氮化肥总用量较90年代下降9%~26%,粮食单产增加约500公斤/公顷;“减肥低增产”类型,如韩国、丹麦、英国、法国在氮化肥用量下降17%~33%条件下粮食单产为较低增产(同期增加为211~296公斤/公顷);“增肥高增产”类型,如越南、孟加拉、埃及、智利等,同期化肥用量增加了20%~69%,粮食单产净增加超过400公斤/公顷,最高达1173公斤/公顷。
  “污”即耕地土壤污染,它是我国耕地质量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张维理介绍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排污,农田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超高量和不合理使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高环境激素含量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
  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受农药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积达1.36亿亩;地膜使用量达63万吨,白色污染相当严重;我国畜禽养殖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畜、禽存栏量每10年增加1~2倍,近年来畜禽粪便产生量已达到工业固废量的3.8倍,在畜禽养殖业主产区,当地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产生量往往超出当地农田安全承载量数倍乃至百倍以上,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和抗生素、激素等有机污染物的污染。
  污染土壤占耕地面积的1/5
  张维理认为,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张维理所说的面源污染是指在农田、村镇与城区场地上各种污染物质,如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等,通过降水或农田排灌水时产生的地表径流、土壤渗透进入水体,造成的水污染。
  从1993年开始,张维理就开始了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查研究。十多年来,她带领研究团队几乎走遍了十余省的100多个县,完成了5000多个田间定位调查、采样和试验。其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污染土壤已占耕地面积的1/5,污染最严重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耕地土壤生产性状最好、人口密集的城市周边地带和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应当更高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
3、发展瓶颈—— “死胡同”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和村镇周边排灌条件好,经过多年培育的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中低产田比例大幅度上升,耕地总体质量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各地对耕地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农村耕地管理方式与技术措施不合理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主要农区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下降,防灾抗灾能力差。张维理分析认为,目前维持高产,主要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的投入量。目前,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氮素化肥平均施用量目前仍然分别是法国、德国、美国的151%、159%和329%,而耕地粮食单产水平较这些国家仍然低1~3成。
  “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低廉,但氮化肥消耗的能源高于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成本仍然很高,这也使得农民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薄弱。”张维理说。
  资料显示,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仅在1996~2003年,由于建设用地等,全国耕地面积就减少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0.8%。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7%,因而不可能靠扩大耕地面积实现不断增长人口的粮食需求,要实现90%的粮食安全保障率,粮食单产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
  张维理不无担忧地说,目前我国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受报酬递减率作用,靠增加化肥投入量能够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1998年以来,尽管我国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质投入量一直在增加,但粮食单产却多年徘徊。这进一步说明,对于继续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靠增加农用化学品和能源投入量的模式将是一条死胡同,而提高耕地基础地力,藏粮于土,才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

  • 地理作业问题,求解
    答: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也日益严重。面对这种局面,认真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1.绝对数量大...
  • 哪些自然因素影响我国耕地质量?
    答:灾害事件如洪水、地震、干旱等都有可能严重影响耕地质量,损害作物生长和收成。总之,自然因素对我国耕地质量影响很大,但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控制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灾害等措施,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
  • 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措施是
    答:土地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耕地不断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营养失调、土地污染严重.保护措施: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严格使用审批手续。有效控制土地减少趋势,抑制交通,城建用地过快增长,合理开发荒地、闲散废弃地和复垦;完善法制建设,严格依法管理、调整现行土地税费体系;采取有力措施防治乡镇、企业水污染...
  • 现阶段我国农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答:(1)水土流失 (2)土地沙化 (3)土壤次生盐渍化碱化 (4)耕地土壤贫瘠化 (5)土壤污染
  • 我国黑土地正在不断退化,粮食生产能力下降,耕地问题如何解决?
    答:想要解决耕地问题,就应该加强对于耕地的管理,同时还要出台有关于耕地的法律规定,除此之外,还要进行举报奖励惩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解决耕地问题。在看到东北黑土地不断退化的新闻后,很多人都会感到十分的心痛,因为黑土地想要达到目前的肥力,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好好解决耕地问题的话,我们...
  • 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将面临怎样挑战?
    答: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草场沙化、碱化、退化严重,生产能力差,商品率低。我国的海洋资源也极为丰厚。我国濒临太平洋,有沿海城市114个,大陆和岛屿海岸线长32000千米,沿海滩涂面积20799平方千米,6500多个岛屿,应归属中国管辖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在世界沿海国家中居第九位。我国海洋资源...
  • 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增值困难;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缺乏科学的区域布局等等。 (3)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持续提高。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少,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耕地...
  • 我国粮食存在哪些问题?
    答:(一)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影响粮食安全。耕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垦后备资源有限,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一条新途径,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挖塘养鱼,发展畜禽养殖。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严重减少...
  • 我国农业的发展 1、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2、发展对策。3、发展前景...
    答: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改善我国农业消费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既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求,也是完成我国农业可继续开展的肯定选择。 [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业可继续开展 [中图分类号]F32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2)07-0031-04 随着我国参与WTO,关税壁垒对我国的贸易入口的阻碍作用将愈来...
  •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总之,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出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复杂情况。面对这些矛盾纠纷,政府虽已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但与群众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距离。第三,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目前农村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市场经济使农村社会人员流动相对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