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 小故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关于秦始皇的小故事

有一个叫尉缭的人求见秦始皇,向秦始皇讲述了一些外交之道,秦始皇很高兴,下令重赏尉缭。哪料尉缭这个家伙一点都不领情,秦始皇对他待遇这么好,他却把秦始皇骂了一顿想跑,被抓回来之后,秦始皇不但没有惩罚他,反倒仍然封他做了大官,礼遇有加。秦始皇的胸襟由此可见一斑。

创立“皇帝”尊号

公元前246年,13岁的嬴政登基称王。那时正处于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最初即位时,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把持。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把国都定于咸阳,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三皇五帝还要大,是开天辟地以来最伟大的人物,所以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能与他的功绩相符,并能流传后世。于是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



治理天下稳固江山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废除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当时各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都不一样。秦始皇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把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统一起来。当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征收租赋,推行法令,但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在战国时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匈奴贵族常南下侵扰,掠夺人口牲畜。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击败匈奴,夺回河套一带广大地区,把内地人民迁移到那里居住。为阻止匈奴贵族南侵,秦始皇又征发几十万劳动人民,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长,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秦始皇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
为求长生不老药,又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当行至沙丘时,秦始病死,宦官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



修筑万里长城
战国长城一般都比较短小,小国的长城数百里,大国的长城最长3000余里。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他来到渤海之滨的碣石,派遣燕人卢生到大海中去找寻传说中的仙人羡门、高誓,希望求取长生不老的方法。结果,当他巡视完北部边境后,卢生从海外
归来,带回的图书上却说:“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一想,这“胡”当然就是北方的匈奴了,马上派遣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上进攻匈奴。第二年,继续作战,一直把匈奴逐出河套,赶到阴山以北。将这一片地方新设立了44个县,修建了边塞,并开始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设计害死了长子扶苏夺得帝位,称二世皇帝。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派往渔阳(北京密云一带)长城戍边的农民900人,屯驻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遇到大雨,道路不通,不能前行。秦律规定,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到达戍守地点的人将一律斩首。
戍卒中担任屯长的陈胜、吴广商议道:“今天逃跑也是死,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为国事而起义吧!”于是,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
这时人们才知道,“灭秦者胡也”中所说的“胡”,并不是指胡人,而是秦二世胡亥!秦始皇静心经营的万里长城并没有给秦王朝带来安全与永恒,恰恰是要去守卫长城的农民灭了秦。
但是万里长城并非无用之物,在客观上它还是发挥了保卫中原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纵观其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不可没。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也因此,当时被榨干血汗的老百姓,要诅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
“秦始皇,夺俺粮,开吾户(门),据吾床,饮吾酒,喝吾浆,食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太平御览》卷八六)

徐福渡海为秦始皇寻找不死药的传说,由来已久。日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正在进行人工种植。
  在中国和日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我在日本期间,兴趣使然,对此做了一点儿考察,包括到和歌山“徐福登陆处”现场考证和收集日本有关的论文。
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大约还是个早期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他告诉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大鱼。秦始皇全盘答应条件,助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来复命了。根据考证,徐福并非传说人物,1982年,更考证他的故乡正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生疑,秦始皇何许人也?荆轲那样的职业刺客都死在他的手里,怎么会上徐福的大当?除非……除非他能让秦始皇相信东方真的有仙山,仙山上真的有不死药。
  传说中的仙岛,倒并不全是虚妄,仙没有,岛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记载,徐福所说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三岛。日本的文字史料中,对徐福的记载含糊不清。这也不能责怪日本人,因为徐福登陆的时代,日本还在蒙昧之中,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呢!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神武天皇,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关西平原。“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
  日本人的思维比较独特,因此他们在考证徐福问题的时候,想法也一样富有个性。他们根据考古发现,分析古代墓葬遗骨证明,徐福东渡时期,日本关西近畿地区的居民平均身高骤然升高了5厘米,由此推断,这很可能是徐福和他的部属登陆后造成的局部人种改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的基因里,有1%来自中国云南地区,而日语训读发音(土语发音)也和云南纳西族的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徐福东渡,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根据中国方面的史籍记载,徐福要求的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没法一下子凑齐,这个时候,秦军刚巧征服了西南夷,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西南夷,就是现代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如果这些西南夷的后代借徐福东渡融入日本人种,带给日本人1%的云南基因便有据可循了。
  在日本,据我所知,流传有徐福传说的地方至少有20处,北到富士山所在的静冈,南到九州的熊野、鹿儿岛以及关西地区,它们都涉及两个主题:蓬莱和不死药。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不存在不死药的,别说两千两百年前了,但是,徐福的不死药,我倒相信它有一点儿影子,甚至,当徐福第一次东渡的时候,或许自己也相信它的存在呢。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谣生事,怎能骗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囚母弑父,统一六国的一代枭雄啊。就算是求药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败,难道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他怎么知道一直往东航行就可以到达日本?而且依靠几千人加强弓劲弩的高技术兵器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他显然对日本有一定的熟悉。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传说中的仙药产地,而且徐福善于花言巧语鼓吹一番,骗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在生土上种花,要想让秦始皇拿出血本来,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脑袋。
问题在于,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药”存在吗?幸运的是,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日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遗。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本州、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自古以来就流传,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果实,俗名“窠窠”,日本古书中名为“千岁”,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据说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三年三个月。
  19世纪末,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曾经慕名前往,经过艰苦工作,采到了“千岁”的标本,并欣喜若狂地给友人写信:“这是我最弥足珍贵的发现,它的价值无法形容。”在祝岛民间,还有用这种植物的枝条制作手杖的习惯,称为蓬莱杖。
  如果“千岁”的传说曾经在当年传入中土,徐福家住东海之滨,听到它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传说,加以附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秦始皇耳朵里并非不可能,那么此时徐福就会极有说服力了。甚至,祝岛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经光顾过他们的岛屿,因为在海湾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盘,当地人讲就是徐福所留。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提出一个假说,那就是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不死药,很可能就是出产在祝岛的神奇之果———“千岁”。   但“千岁”究竟是什么呢?它现在是否还存在?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电话簿,和祝岛方面取得了联系。结论非常令人鼓舞,祝岛的一位公务员先生竟然给我寄来了照片,并证实千岁不但存在,而且正在进行人工种植。我把照片寄给了北京农科院我的一位老同学,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鉴定性的结论,这真的是能够令人长生不死的灵药?
  一个星期以后,我的朋友回信,告诉我,这种“千岁”的确是一种稀有的植物,它学名Actinidia chinensis Pianch。藤状灌木。以根和果实入药。具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活血消肿之功效。果肉绿色,果皮软而带毛,今天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大小也增大了几倍,常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做———野生猕猴桃。
  天,秦始皇倾天下之力寻找的,就是它?!
  鉴于秦始皇的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用它来开胃,难怪……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