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中一甲二甲三甲有什么区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5
科举中一甲二甲三甲有什么区别

古代科举分三甲: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是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和编修。二甲三甲人数不定,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还需在进行一次选拔考试,成绩优秀的也可以进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不能进入翰林院的则直接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六至八品的官员。而庶吉士毕业后成绩优秀可以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或检讨,其他人则也是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六至八品的官员。留在翰林院的进士未来的政治前途最好,成为六部侍郎、尚书,甚至进入内阁当大学士的几率比其他人大的多。

在古代,考个进士其实都非常难的事。相当于在几百万人当中才考中一个人,在全国的人当中才选取三个层次的人才,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科举考试中的一甲、二甲、三甲的进士的区别在这里:01.人数不同。02.得到官位的起点不同。03.在翰林院学习难易不同。
01.人数不同。我们现在常把前三名叫做三甲,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三甲的人数历来都是不同的。到了清朝的时期,一甲就有三名,二甲人数不一定,二甲里面的第一名叫做“传胪”。三甲的人也是不一定的,他们只能被称为“同进士出身”。这当中人数可以多达好几百名人,是一批的人才,需要继续培养。
02.得到官位的起点不同。“第一名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七品,第三甲正八品。”-自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十六》。除了一甲的三个人和传胪以外,其他人士都还要朝考。按照君王的喜好出题,再次检测一下他们的能力,根据殿试和复试的结果来选择好的人作为庶吉士.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庶吉士是属于短期的职位,主要替君王负责起草诏书、讲经文等。一甲在里面修撰、编修,他们在翰林院里面学习。学习得可以的,再授予各种官职,做的好的更有机会成为辅臣。其他能力尚可的就去当主事、中书、知县等职位。
03.在翰林院学习难易不同。庶吉士身份的进士们,考核过程二甲要比三甲已提前获得5分,因此更容易达标通过考核。一甲不用说,都已经有官位在干活,不需要考核。翰林院是君王的智力团队,为朝廷储备高级人才用的。庶吉士如果评级差,就算当了官,仕途也不稳,更不用说那些没有成为庶吉士的进士了。

  1. 明清两代,进士经殿试后,按成绩高低分一甲、二甲、三甲;

  2.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3.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4.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

  5. 状元、榜眼、探花之称始于唐,传胪之称始于宋;

  6. 秀才是对优秀人才之通称;

  7. 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科目之一;

  8. 唐宋时代,为一般知识分子之泛称;

  9. 明清时代则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学员。



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

冠军亚军季军的区别状元榜眼探花的区别

  • 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甲、二甲、三甲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答:小说中写的位列三甲,大概就是第三甲的第几名吧。要是第一甲,肯定会说高中探花郎,高中榜眼,高中状元,不会说自己位列三甲。现代人一般把前三甲等同于前三名(要注意的是三甲医院指的是三级甲等医院),新闻标题某某队有机会进三甲,说的就是第三。非要抬杠也不排除是二甲的人,位列前三甲顺口...
  • 古代科举一甲二甲三甲各多少人
    答:古代科举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
  • 殿试取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二、三甲第一名什么?
    答: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一共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由朝廷设立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起源于南北朝,创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成于宋朝,延续至元、明、...
  • 一甲、二甲、三甲是多少人?
    答:一甲二甲三甲进士都是多少人 1、“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2、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
  • 古代科举考试进士分为三甲,这三甲有什么区别?
    答: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 古代科举考试殿试有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那么二甲、三甲前...
    答:1、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2、“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辞源》有“三甲”条目,引用《宋史·选举制》指出“...
  • 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指什么?
    答: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
  • 科举考试前三名叫什么
    答: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我们说的状元也就是殿试的结果。殿试的第一甲之所以有这些称呼是有原因的。首先状元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
  • 科举考试分几甲?
    答:小说中写的位列三甲,大概就是第三甲的第几名吧。要是第一甲,肯定会说高中探花郎,高中榜眼,高中状元,不会说自己位列三甲。现代人一般把前三甲等同于前三名(要注意的是三甲医院指的是三级甲等医院),新闻标题某某队有机会进三甲,说的就是第三。非要抬杠也不排除是二甲的人,位列前三甲顺口...
  • 科举殿试,第一甲一般授予什么官?
    答: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我们说的状元也就是殿试的结果。例如殿试的第一甲之所以有这些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