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小时候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秋瑾生活的时代背景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秋瑾,摄于1905年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1875年
11月8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生于福建闽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子王廷钧。
1903年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白纸扇”(即军师)。
1905年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附:菩萨蛮(寄女伴)
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女子不比男子差-----秋瑾小时候的故事女子不比男子差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女子不比男子差-----秋瑾小时候的故事

1907年——鉴湖女侠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貉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

  [遗嘱披露]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遗嘱透视]

  秋瑾,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璇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绍兴人。出身秋瑾像于小官僚家庭。1896年,秋瑾与湘潭王廷钧结婚。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904年,赴日留学,先后参加实行共爱会、演说练习会、洪门天地会,并创办《白话》杂志。次年初,一度回国,加入光复会。7月,再返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总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她经常登坛演讲,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革命活动家。1907年春,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积极联络会党与军学各界,组织“光复军鉴湖美景”,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7月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日,从容就义。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风雨兼程的一生中秋瑾实践着她要成为女侠和英雄的诺言。

  从绍兴的和畅堂到日本的实践女校再到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秋瑾沿着时代的风向找寻奋斗的目标,完成了自我蜕变,实现了她报效祖国献身革命的伟大理想。

  自那个腐朽无能的满清王朝喘息着做最后挣扎时,在那个受封建压迫的妇女苦闷着寻找希望时,秋瑾犹如一把亮剑,划破黑暗的长夜,带来独立、解放、平等、革命。

  她来去匆匆的生命中倔强地举着奋斗的大旗,三十载寒暑过往的岁月中她用青春与热血书写无悔的生命赞歌。鉴湖女侠,一袭黑衣,走在千古的风里,留给世人绝美的背影。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美丽的西湖之滨,西泠桥畔,秋瑾静静长眠,陪伴她的灵山秀水也许依然记得当年那个舞剑作诗的小女孩。秋瑾小时候住的和畅堂是幽静的,后面有她清早舞剑的踏山,不远处有碧波粼粼的鉴湖,她少年时代阅尽东南春色,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陶冶着她对大自然对祖国的感情。

  在烽烟遍地生灵涂炭的危难时期,正是爱国者施展抱负的机会,秋瑾意识到任何一个有志之人,以及英雄人物,只有投身于整个民族优秀人物的斗争潮流,把自己的智慧融入集体力量之中方能有所作为。

  从她遗留下来的诗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使我们感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纯洁的爱国之心,使我们永远铭记有那么一群人为正义抛头颅洒热血。

  1.文武双全

  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和快乐的生活之中度过的。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她特别仰慕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样充满豪气的诗句。

  秋瑾虽是女子,但从小就喜好习武。她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就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母亲只得答应。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从小缠过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从不叫苦。由于从小就受缠足之苦,参加革命后,秋瑾力主男女平等,认为小脚女人形同残废,行动艰难,为了和男子并驾齐驱,女子必须放脚。为此,她首先创立了“天足会”,又主张振兴女学,认为女子一定要有学问,要能自立,不应事事仰仗男人,提出了“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的口号。

  2.弃夫求学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16 岁那年,因父亲调往湖南湘潭县厘金局任职,秋瑾也随之来到湖南。18 岁时,她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湖南湘潭的纨绔子弟王廷钧。但王延钧只知道奉承于官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且认为秋瑾只是女流之辈,只适合在家相夫教子,丝毫不能理解秋瑾的思想和抱负,再加上王廷钧的母亲对媳妇异常刁钻,秋瑾在这个专制的封建家庭中感到压抑无比,犹如困兽。她慨叹地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身其身乎?”1904年,秋瑾毅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

  秋瑾故居秋瑾到达日本后,和其他留日中国学生一样,先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讲习所学日语。几个月后,秋瑾改入青山实践女校求学。在这期间,秋瑾发起中国第一个妇女团体——“共爱会”,参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复中华”为宗旨的秘密反清团体“三合会”。1905 年8 月,经黄兴介绍,秋瑾在日本同孙中山见面畅谈,加入了“同盟会”,被推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

  清朝政府为了阻止革命,唆使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留日学生规则》,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奋,中国留学生纷纷罢课、集会表示抗议。秋瑾组织敢死队,自任指挥,与日本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浙江同乡会上,她慷慨陈词,随手从靴筒中取出一把倭刀,猛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若要评中国历史上最具豪气的女人,秋瑾应有一席之位。

  3.献身革命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1906 年冬,秋瑾、徐锡麟等在上海集会,会上决定在浙、皖两地发动反清武装斗争,并商定由秋瑾在浙江发动会党,组织革命队伍,为起义做准备工作;徐锡麟负责筹备安徽方面的武装起义。一旦时机成熟,两省相互呼应,可一炮打响。1907 年春,秋瑾由上海返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的校务。大通学堂原为徐锡麟等创办,是光复会训练干部、组织群众的革命据点。在大通学堂,秋瑾发动成立了“体育会”,并自任教练。秋瑾通过体育会招纳会党群众和革命青年,进行军事操练,进一步训练革命力量,并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她还利用当时绍兴知府和她父亲的交情,取得官府公文护照,顺利从上海买来枪支弹药。秋瑾经常身穿男装、怀藏手枪、腰佩倭刀、跨上骏马,飞身上马,英姿飒爽,毫无女子的脂粉之气。

  清政府对革命形势的高涨十分恐惧,派出大批侦探到处侦察、搜捕革命党人。由于其他地方的革命党人擅自提前发动起义,打乱了事先的战略部署,徐锡麟也被迫提前起义。因起义准备不足,又无后续支援,很快宣告失败。虽然徐锡麟成功地刺杀了安徽巡抚,但他本人也被清军俘虏。清军残忍地将他的心肝挖出来,活活将他折磨而死。

  由于过早地暴露了目标,秋瑾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情势十分危急。当清政府探知秋瑾不但是徐锡麟的同党,还是浙江会党活动的主谋后,便下令派兵去绍兴镇压。在这紧急关头,大通学堂的师生建议提前起义,先攻占绍兴,再图大事。秋瑾则认为,绍兴革命力量太弱,不能让同志们去硬拼,作不必要的牺牲。

  1907年7 月13 日下午,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一面指挥一部分人在前门抗击,一面令另一部分人从后门泅水突围。她从容地销毁了革命党人的名单和未转移的书信文件。学生们在秋瑾的率领下,以校门、墙壁为掩护,猛烈阻击清军。最终因力量悬殊,秋瑾被捕。

  绍兴府连秋瑾烈士纪念碑夜密审,秋瑾临危不惧,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不吐一字。最后,敌人要她在事先准备好的“供词”上签字,她愤然提笔,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1907 年7 月15 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被清政府处决,时年32岁。死前,秋瑾留下了一首悲壮的绝命词: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秋瑾死后,她的生前好友徐寄生、吴芝瑛冒着生命危险收拾她的尸骨,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辛亥革命胜利后,秋瑾被追认为烈士,孙中山先生为其亲书“巾帼英雄”的匾额。

  [名家评点]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

  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宋庆龄

  勿记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周恩来

  秋瑾诗词多慷慨之音,凡欢愉忧愤之情,身世家国之感,一寄之吟咏,思有所寄,援笔直摅。而生平志节,又隐然言表,殆所谓自能发抒其性灵者钦。——《清代妇女文学史》

女子不比男子差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非常钦佩她.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1879年农历10月11日,厦门知府秋嘉禾的内宅里,人们正忙得不停。秋嘉禾的儿子秋寿南心神不定地在书房里踱着。原来,他的夫人今天要临产了,他很希望夫人生个男孩,过了一会儿,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哭声,他紧张的走到房前,问是男是女,一个老妈子快步走过来,轻轻的说:“老爷,添了个小姐!”这个来到世间的女孩子,就是秋……没错,这个来到世间的女孩子,就是秋瑾。秋瑾来到世间的第一天,就没有得到父亲的喜爱。那个时候,重男轻女是很重要的。单夫人是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有一次,单夫人讲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没有有哥哥出征,所以她的爸爸也被出征了。小秋瑾说:“老爷爷怎能打仗?”“对,老爷爷不能打仗,所以花木兰扮成男人,去参军了,打了许多胜仗到凯旋归来时,大家才知道她是个女子呢!

  • 秋瑾的故事,简单一点
    答:轶事典故 1、墓葬后记 秋瑾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吴芝瑛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朝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
  • 有關秋瑾的故事?
    答:女子不比男子差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
  • 秋瑾的爱国故事一百字以内。
    答:女子不比男子差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
  • 秋瑾的生平事迹
    答: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权活动家和革命家。秋瑾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但她自幼便表现出对知识和自由的渴望。她不仅刻苦学习传统文化,还积极接触新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秋瑾深感女性地位低下,决心为女性解放事业而奋斗。她加入了一些革命团体,参与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反对封建统治和争取民族...
  • 秋瑾的生平事迹
    答: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和革命家,她的一生充满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秋瑾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家庭,但她自幼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坚定的意志。她不仅精通诗文,还学习了骑马、击剑等技艺,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深感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这激发了她...
  • 秋瑾的故事
    答: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40]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
  • 革命志士秋瑾简介 秋瑾最后结局如何?
    答:秋瑾是我国近代非常著名的革命志士,在就义务制教育的历史教科书中,专门有一小篇文章来为大家介绍关于她的故事。作为一位女子,在本应该相夫教子,过着和平生活的时候,她却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精神却异常的强大,是一位绝对不输给男人的女革命烈士。秋瑾官宦...
  • 有谁知道秋瑾的生平事迹?
    答:秋瑾(1875-1907)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自小家境富裕,能写诗填词、骑马击剑、使棒舞枪,仰慕花木兰等女杰,立志要做一名巾帼英雄。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
  • 秋瑾是怎么冲破家庭牢笼
    答: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过去。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
  • 革命烈士秋瑾的丈夫是谁?她与丈夫的夫妻感情好吗?
    答:秋瑾是中国近代革命志士,是伟大的革命牺牲者。这样一位传奇的女子,不仅被铭记在历史中,同时也在后世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小的印记。在读书时代,看见秋瑾这个名字以及她的故事的时候,我就曾经想过,这样一个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所有的女人,有没有结婚?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的男人才配的上她?虽然是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