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甲乙两文中的"宋君"和"魏王"谁更明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超级无敌非常短的文言文 翻译

这几篇如何?
1、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3、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ù)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èi)矣。

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4、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公 孙 丑 下

共十四章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

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

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

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控

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

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

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

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风。朝①,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

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

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

不合适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③:“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

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

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

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

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

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

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

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

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

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

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

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

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

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

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

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

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

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

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

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

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

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注释】①朝(Zhāo):早晨。②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

堂弟,又是他的学生。④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三)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

馈七十镒而受③;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

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

在薛,送您五十镒,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后来接受如果

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

‘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

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费,宋君说:

‘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地的时候,我有防备(在路上遇害)的打算,

主人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

钱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注释】①陈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③镒(yì):古代的重

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

(四)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则去之否乎?”

宋君,因为对于外界传的事情,宋君选择的是去调查真伪,而魏王却选择了直接相信。

1、宋君的故事叫“穿井得人”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丁家人。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2、魏王的故事叫“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出发前,他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

庞葱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有些怀疑。”

庞葱接着说:“如果又出现了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说:“很明显,街市上根本不会出现老虎,可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而今赵国都城邯郸和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要比王宫离街市的距离远很多,对我有非议的人又不止三个,还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

魏王说:“这个我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去吧!”

果然,庞葱刚陪着太子离开,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诬陷他。刚开始时,魏王还会为庞葱辩解,诬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为真。等庞葱和太子回国后,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扩展资料:

故事寓意:

1、穿井得人

这个故事说明,对待传言,要持审慎态度,更不要以讹传讹,要经过辨别考察,才能确定其是非真相。

2、三人成虎

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没有老虎,这是确凿无疑的,就因为人们都这么说,才变成了真有其事。

成语寓言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要信谣,更不能传谣,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中认真分析,谨慎思考,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甲乙两文中的"宋君"和"魏王相比较,魏王更明智。魏王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