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这么轻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一个月前,婆婆的婶婶,老公的叔奶奶,点点的老婆婆(我没有见过,希望老婆婆原谅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寿(90岁)而善终,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习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个七天)给老婆婆举办一个仪式,所有的亲戚朋友需要再度参加,奶奶要去帮忙办饭(当天有二十多桌)因为当天遗体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师念经和烧一些纸人等,点点也被带着一起参加。

去的时候首先就要戴上一个布帽子,成年人带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则是红色。儿子辈的直系亲属、侄子、孙子、曾孙、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点点一开始很拒绝,我跟他说清楚参加葬礼必须要戴帽子,而且请他放眼看看周围别的小朋友,他接受了这个规则,很配合的带上了。

参加葬礼的点点神情肃穆

其他的时候点点就在很耐心的看着葬礼的各种仪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边。不一会儿法师一声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来了,爷爷立即把点点抱到了老婆婆令灵牌前,叫点点下跪。但是点点无论如何也不肯跪下,爷爷按着宝宝的膝盖,将点点往下按,点点一边挣扎一边大哭,惹来周围人的侧目。我赶紧起身走到点点身边,跟他说:点点,这是老婆婆的葬礼,老婆婆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兴了呀。我刚说完,点点“扑通”一声就自己跪下来了。

由此我反思中国的死亡教育,从来都不肯跟宝宝说明这些仪式的真实意图,(逼迫点点下跪),更没有从情感的角度谈及葬礼的礼仪。

中国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

(以下论点吸收了胡萍老师的《爱的误区》第十章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第一,是对死亡的回避。人们认为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点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轶事很有名,她的奶奶问询:宝宝,你喜欢我吗?将来要对我好啊。宝宝大言不惭的说:嗯!将来我多给你烧点钱。奶奶气了好久,即使童言无忌奶奶也认为这是大不敬大忌讳,耿耿于怀了好久。包括我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点爸就说很不吉利,为什么要谈及这个话题呢,我说因为我是孩子妈妈,将来我要教导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必须自己要有系统的死亡教育的观念。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视,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个9岁的小女孩和我们一起去散步,路边看到一些坟墓,不知道为什么我提及每个人将来都会死,她惊恐的看着我:我也要死吗?!我说是啊,她沉默了好久,连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规律都无从知晓,我真为孩子担心。

第二,是关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导致了恐惧。中国的鬼神都是凶神恶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变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亲历的亲人死亡,她临终的时候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我的小哥一边给她握着她的手一边给她扇扇子,那时候我已经15岁了,可是我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去那个房间,没有在最后陪她。也没有人意识到我深深的恐惧。今天想来还觉得很遗憾。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伤心,我的感觉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见了吗?我的心灵的挣扎更没有人理会,一直以来,根本没有人跟我解释这个事情并教导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恐惧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参加葬礼都要鼓起很大勇气。

第三,是死亡仪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贵和神圣。中国的葬礼不乏呼天抢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对这一仪式的情感价值的认可,(很多人吃完饭后开始麻将。)无法给孩子做出榜样。再来看今天参加葬礼我们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着纸钱借机玩火,有的在捡地上的鞭炮屑继续点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关自己的甚至是一个有趣的PARTY,我们的下一代就这样被教育着。

死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为孩子建构的生命观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观,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生命观的重要环节。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出自中国健康教育丛书,邹宇华:《死亡教育》,2008,广东人民出版社。)

究竟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1、不回避也无需刻意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内容,只需要在孩子发问的时候给与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参加葬礼的契机跟孩子普及一些对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够了,无需过多讲解这些人为的将宝宝的情绪至于负面中,毕竟这只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2、根据孩子的特点而实施。

研究表明,3-5岁的孩子通常不能够明白“活着”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岁的孩子能够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来;而9岁以上的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也会死,死亡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这些知识应该在宝宝的这一阶段就应该掌握的。胡萍老师还在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爷爷变成了幽灵》,《外公》。《再见了,艾玛奶奶》等。可以结合这些对宝宝进行教育,比较适合低幼阶段宝宝死亡教育的启蒙。

3、从加强情感入手。

美国人的死亡教育注重情感因素的介入,是以情感的方式将死亡教育存入宝宝的知识库的,比如胡萍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电影《自闭历程》中:坦普来到心爱的马厩发现心爱的小马倒地不起,问卡洛科教授,教授说:坦普,记住他们活着的样子。这个观念深深的植入了坦普的心灵,在参加卡洛克教授的葬礼时,她怀念教授的方式就是记住他活着时举着火箭筒模型的样子,这让坦普深感安慰。死亡可以被高度的情感的方式而铭记,而非沉湎其中无法自拔。

4、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孩子悲悯的心。(这点是点爸提出的。)孩子有一颗悲悯的心是孩子终身的财富,我家有一只小狗不幸死了,点爸拿着一把小铲子找了一个地方把它埋了起来,并且带着点点一起,要求他同情小狗的遭遇,并且让狗狗有个最后的归宿,点点似懂非懂,但是这一仪式本身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也让点点对死亡怀有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

无论如何,理性的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死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但是作为每个个体这一问题又是不可回避的,现代的家长真的需要直面这个问题了。

被发布到新浪幼儿教育圈微刊上。






  • 对以下四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分别进行评价:得过且过、轻率放弃、倍加珍惜...
    答:得过且过是常态,想轻率放弃就怕放不开,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倍加珍惜总是在危机过后,大波大折起起落落都要一一经历过,让她更加美好主观上讲心态美好则生命就美好;客观上讲基本等于胡扯。(吕敬娇)
  • 如何看待女孩办葬礼请朋友吃饭的做法?
    答:首先,这个女孩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但是邀请朋友参加一个以自己的葬礼为主题的宴会,可能会让人们感到不舒服和困惑。这种行为可能会让人们感到她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有些轻率或不成熟。其次,这种行为可能会对她的朋友和亲人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或伤心,因为她将生命的重要时刻视为一种游戏...
  • 死亡恐惧谁能帮帮我!
    答: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经质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事实上,单凭个人主观意志...
  • 带孩子祭祖的意义何在?
    答:然而,对死亡知之甚少的孩子可能不会尊重生命。他们可能不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对他人生命持轻率态度。例如,有些孩子为了看动画片,竟剪断工人的安全绳;有的孩子为了逃避惩罚,甚至将小女孩打死。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缺乏生命意识,导致对生命的轻视。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句名言:一个人会经历三次...
  • 生命生命防写作文
    答:可是为什么又有很多人不珍爱生命?是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吗?生命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想要成功就必须珍爱生命。 生命可以给人很多东西。但要看自己的意识如何,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如何,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不能消灭我们对生命的意识与态度。只要我们在有限生命里不断地努力、...
  • 古代女性难产死亡率高,为何不寻求男医生协助?
    答:令人痛心的是,古代对于难产死亡的处理极为迅速,被视为不洁,必须立即掩埋,不给家人详细判断的时间。这种对生命的轻率态度,可见于明清时期出土的墓葬中,一位挣扎的女性干尸与新生婴儿的遗骸,令人扼腕。尽管如此,古代的生育习俗背后,我们仍能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方式,让...
  • 人死后有灵魂吗?
    答:人死时感觉如何?是幸福还是痛苦?人死后是否会到另一个世界?那里是金碧辉煌,还是阴森恐怖?这是许多人都想知道的事。然而却有人轻率断言:“人死如灯灭,死了就算了,一切都没有了,天堂地狱与我有什么相干呢?”下面先向大家介绍几个关于灵魂的有趣的辩论。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一位留学生在欧洲,...
  • 关于非正常死亡的一点点知识 ——不要在未知领域嘲笑专业人士
    答:新闻二: 无知的猜测背后,是公众对非正常死亡的误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与这类事件接触甚少,质疑是自然的,但媒体的无端揣测必须谨慎对待。我借此机会,揭示一些关于非正常死亡的基本知识,以期引导公众在质疑时多做功课,避免轻率结论。一、非正常死亡的分类非正常死亡主要分为自杀、他杀和意外。许多...
  • 青少年为什么需要死亡教育?
    答:广州大学的胡宜安教授教授型设生死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他希望年轻人能够站在生命的终点回看当下,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这说明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是有一定价值和必要性的。强化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很多青少年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认识,他们常常无视生命的珍贵性,轻率地执行危险的行为。因此,...
  • 如何理性地看待“为去世的25岁朋友办葬礼”的行为?
    答: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理解她所面临的现实和背景,并提供给她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事件中思考自己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和周围人的生命和经历相处。最后,我认为这个女孩的行为也可以激发我们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以及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说,...